三年级科学 10.《声音的传播》

合集下载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0声音的传播》教案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3)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敲击材料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2.课后延伸
(1)伏地听声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哪一种材料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材料听声音的效果?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线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线比没有线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10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2、科学知识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2.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是如何传播的呢?引出课
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即物体的振动。

2.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3.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如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
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等。

3.实验探究
1.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如用耳朵贴在
桌子上听敲击声、在水中听声音等。

2.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4.交流与总结
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2.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并思考如何
减少噪音污染。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及传播速度的探究。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玻璃瓶、水、尺子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把尺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对声音传播的探究。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

4. 实验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步骤:1) 让学生将气球吹起来,放在耳边听声音。

2) 让学生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听声音。

3) 讨论声音在空气和玻璃瓶中的传播效果。

5. 实验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步骤:1) 让学生将尺子放入水中,拨动尺子发声。

2) 让学生将耳朵贴近水面,听尺子发声的声音。

3) 讨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介质(如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可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究。

2.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七、课堂小结1.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八、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图片或表格。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声音传播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2.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传播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木棒、盆子、纸张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将一个气球放在盆子里,用木棒敲打气球,让学生听气球的声音。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原理。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实验一:将纸张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撕纸,观察纸张发出的声音。

实验二:将气球放在盆子里,用木棒敲打气球,观察气球的声音。

实验三:将木棒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地敲打木棒,观察木棒发出的声音。

4.巩固(5分钟)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 课件(28张ppt)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  课件(28张ppt)
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 10 声音的传播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 们知道在大自然中到处存在声音。那 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里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上课铃声响, 赶快进课堂。 书和文具盒, 放在桌子上。 上课专心听, 小手放腿上。 发言要举手, 声音要响亮。
第2步:盖上玻璃 罩,并且用气筒抽去 气罩内的空气,再听 一听,是否有声音。
当盖上玻璃罩,用气 筒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 时,闹铃发出的声音就 会减小,甚至听不到。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声 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但是在真空中是不能 传播的。
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第1步:将手机音乐打开, 然后用密封袋密封好,听一听 手机有没有声音发出来。
同学们,上课铃响了, 为什么在校园不同地方的 学生都能听到铃声呢?声 音在空气中究竟是怎样传 播的呢?
提出假设
假设一:听到铃 声说明声音穿过空 气到达人耳。
假设二:在校园 各处都能听到铃声
说明声音从发声处 向各个方向传播。
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第1步:让铃声响 起,听一听有没有发 出声音。
结论
通过刚才的三个实验,我们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声音可以在 气体、
液体、 固体中 传 播 , 传 播 的 方 向 是 各个方。向
现象解释
同学们,声音的传播在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 们可以用声音传播的原理 解释很多现象。
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 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当我们敲动小鼓的时候,声音会在空气中 传播,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传播到 纸屏,会让纸屏也随之振动起来,纸片上吊 着的小球就会跟着发生振动。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0课《声音的传播》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

3.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水、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4.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声音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例子,并进行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空气:约340m/s2.水:约1500m/s3.固体:约5000m/s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

2.学生科学思维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过程中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否能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苏教版(2024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案

苏教版(2024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传播是声音从发声体经过介质传递到接收体的过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但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会更快。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声音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在水下探测中,声纳就是利用声音传播的原理来探测物体的位置。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进行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接收等概念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如何准确测量和比较声音传播速度存在困难。另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关注和指导。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通过测量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产生。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在线实验模拟软件,如声音传播的模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观察和实践活动,比如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情况,或者尝试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如在水中传播声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尺子、海绵、乐高积木。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拍打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将尺子放入水中,拨动尺子,观察水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结论。

4. 实验:让学生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塔,用尺子敲击塔的不同部位,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

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来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 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

3.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作业与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与家人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八、课程回顾: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需要介质来传播。

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实验,观察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声音的传播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声音的传播》是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声音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为后续学习物理学中的声学知识奠定基础。

本单元以“声音”为主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声音的传播》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对声音产生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2.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思考。

接着,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包括在空气中、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播。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应用和保护。

3.教材特点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

教材图文并茂,呈现方式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有所不同。

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是通过振动的传递。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对声音传播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认识到声音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声音传播的方式是通过振动的传递。

四、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PPT教学课件

《声音的传播》PPT教学课件
声音的传播
情景导入
上课铃响了,我 们在校园各个角 落都能听到。
铃声是怎样传进我 们耳朵的?
声音可以向四 面八方传播。
新知讲解
玩土电话
想一想: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新知讲解
我用很小的声音说 话,她都能听到。
声音是通过纸 杯传播的吧?
如果不用棉线连 起纸杯,我们还 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的传播要 通过物体吧?
隔墙有耳
实验探究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能,说明声音能 通过固体传播。
耳朵贴近桌面,能 听见手指轻挠桌面 发出的声音吗?
实验探究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慢慢抽空罩钟里的空气,听一 听收音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接抽气机
实验探究
每个方向 都能听到?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能听到水中石块相互 敲击发出的声音吗?
拍掌时小鱼会受到 惊吓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
将收音机放进罩钟里, 我们也能听到声音, 但抽空罩钟里的空气 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水里的声音可以传 出来,外面的声音 也可以传到水里。
声音可以通过桌子等 一些物体进行传播。
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拓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蕴含了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10《声音的传播》(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10《声音的传播》(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2.教师进一步解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传播,看看声音是如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耳朵里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教师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水传播、固体传播等,并解释为什么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案例分析: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打电话、听音乐等,以及声音传播的重要性。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基础知识,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速的概念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握。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速,这需要他们运用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
拓展与延伸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如振动、撞击等。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2.声音的接收与感知
-分析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道、鼓膜、听觉神经等。
-探讨声音的感知方式,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介绍声音的感知与听觉阈值,如听觉灵敏度、频率范围等。
3.重点难点解析:教师强调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并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话、警报等。
2.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音叉、尺子等道具,观察声音的传播。
3.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声音的奥秘10声音的传播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声音的奥秘10声音的传播

10.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与第一课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在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学习声音的传播,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按探究主要步骤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把握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

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递声音。

第三、制作活动,拓展应用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

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科学探究: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3. 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的实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5. 总结: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传播原理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3. 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原因。

5. 总结:总结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声音的传播》PPT说课教学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声音的传播》PPT说课教学课件
⑮ 露——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
⑯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 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 小的夜间生成。
⑰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 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 略有隆突。
⑱ 雾淞——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 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
33 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 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34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
2. 观测和记录
一、观测和记录视区内出现的上列各种天气现象。 二、随时观测和记录值班时间内所出现的全部天
气现象。夜间不值班的台站,对夜间出现的天 气现象,应尽量判断记载, 三、凡与水平能见度有关的现象,均以有效能见 度为准,并要在能见度观测地点测判断。
23 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的水)冻结成冰。
24 沙尘暴——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 很泥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25 扬沙——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在1.0千米至10.0千米以内。
26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 见度小于10.0千米。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 播而来,或为沙尘暴、场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 游空中而成。
27 烟幕——大量的烟存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应小于 10.0千米。城市、工矿区上空的烟幕呈黑色、灰色或 褐包,浓时可以闻到烟味。
28 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
29 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 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 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很小的尘卷风,直 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

3. 声音的接收:解释耳朵如何听到声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盆子、水、音叉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声音传播的图片和视频。

教案范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声音传播的主题。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振动气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学生尝试用木棒敲击盆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学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

2. 学生分组实验:将音叉放在不同的高度,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

3. 学生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提出疑问和拓展问题,如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家庭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传播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声音传播的主题。

2. 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传播的了解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振动气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的条件和传播速度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原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

2.讲解法:教师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心得体会。

4.提问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音叉)、振动器、距离尺、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教材、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条件和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结束后,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总结实验结果。

10声音的传播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声音的产生

10声音的传播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声音的产生

检测反馈:
1.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 )。 A.水面十分平静 B.水向一个方向流 C.水面会振动起来
2.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 A.耳朵的错觉 B.锣面还在振动 C.振动停止后,声音在空气中回
响 3.为什么会看到下面这种现象( )。 A.木棒击打到了水 B.鼓面的振动引起水花的飞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发声音物体的名称
实验记录单
制造声音的方法
发声时物体发声部分的现象 (用简单文字或符号记录)
活动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第26页,动物有自己的“语言”, 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 样才能让这个声音立刻停止?
活动一: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塑料袋“动”了?
活动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给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器材, 讨论如何操作能看到(体验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全班交流操作方法,相互补充完善操作方法。 3.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根据讨论方案实施操作。 4.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活动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
听一听: 到教室外静心听一听!
说一说: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样的感受?
活动一: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活动一: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1.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如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比一比谁 的方法多。
2.小组交流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方法。 3.在组长指定一人按照讨论出的方法来操作,让塑料袋 发出声音。同时其他同学视察、思考:塑料袋发出声音时有 什么共同点。 4.小组内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声音的传播
闹钟响时,铃声是通过什么传入 你们耳朵的?
——空气
用喇叭和蜡烛演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 情况。
无振动
声源没有振动时,周围 的空气也没有振动。
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起来, 通过蜡烛火焰可以看出周围空气振动的情况。
声源振动时,会造成周围的空气跟着振动,这种 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出去,声音就被传到远方了。
实验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闹钟设定1分钟后响→套塑料袋→放入水中 →把水管伸入水中→听到闹铃声音吗?
•知识应用:
1:我们在钓鱼时,能不能大声说话?为什么? 2:渔民用电子音乐网怎样捕鱼?(看图片)。
电子音乐网捕鱼:
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学生分组
“土电话”
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
1: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用铁棒“听”音乐。 2:狗休息时常常伏在地面,将一只耳朵贴在
水面向外扩 散的一圈圈 圆形波纹
空气向外扩 散的一圈圈 疏密变化
水波 声波
声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 中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在各种介质的传播速度
介质 纯水 海水 玻璃 空气
声速(米/秒) 1490 1520 5500 340
介质 松木 铜 钢 铅
声速(米:填空题
如图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 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 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 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 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 _______.
水上芭蕾选手 的头部潜入泳池 中時,为何仍能 随音乐起舞?
地面,听远方传来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实验表明:声音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 能传播出去。即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音的介质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 不仅空气(气体)能传播声音,水(液体),玻 璃(固体)等其他物质也能传播声音。
振动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形成的水纹
以上实验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假如没有空气,你们也能听到铃声吗?
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是如何 进行交流的?
登上月球的宇 航员们即使相 距很近,也要 靠无线电话交 谈,因为月球 上没有空气, 真空不能传播 声音.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那你们猜猜看:声音可以在液体、 固体中传播吗?
➢水是介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