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合集下载

互文的种类及典型诗句

互文的种类及典型诗句

互文的种类及典型诗句
互文(Intertextuality)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引用。

互文性表现为多种形式,常见的包括引用、模仿、回应、改写等。

以下是一些互文的种类及相应的典型诗句举例:
1.直接引用(Quotation)
文本直接引用另一文本的词句。

例如,在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句“那些美得不寻常的人们/他们进入了死亡的梦境”中,直接引用了威廉·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一句话。

2.暗示(Allusion)
通过暗示引用其他作品或文化元素。

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暗示了道家的登高望远思想。

3.模仿(Imitation)
模仿某个作者的风格或特定文本的结构。

例如,约翰·济慈的《夜莺颂》在形式上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奏鸣诗。

4.改写(Rewriting)
对原有文本的重新编排和解读。

比如,艾略特在《荒原》中对但丁的《神曲》进行了现代化的改写。

5.借用(Borrowing)
从其他文本借用角色、情节或主题。

如博尔赫斯在其短篇小说中经常借用其他作品的角色或情节。

6.对话(Dialogue)
与另一文本进行对话或回应。

例如,惠特曼在《草叶集》中对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文学观点进行了诗意的回应。

这些互文性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使得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对话关系,丰富了读者的解读和理解。

通过互文性,作品不仅与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话,还与广阔的文学传统和其他作品产生了深入的交流。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一)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一)
与艾柯从本文意指作用的无限开放特征来界定互文性内涵不同,法国符号学家米歇尔.里费特尔将重心从本文移向本文与读者之间的空间,在其阅读理论中,他认为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模式,读者在阅读或阐释文本时通常必须汇集一个以上的互文本来加以审视,同时里费特尔还批评了后结构主义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因过度开放而看不到文本结构对互文本的束缚的毛病,在他看来,一切互文性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之上,即文本和它的互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matrix)的变体。在《自足的本文》中他指出:“意义是建立在本文所提供的结构基础上,每一个原来的破译都是这个结构的变体”。从这个意义上是讲,里费特尔的互文性是一种狭义的互文性,即指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在对互文性内涵的界定中,他坚持了文本对读者的控制和母体结构对变体的约束,从而在文学的自足性上保持了与后结构主义的距离。英国学者C.巴特勒证实了这一点:“我觉得他(里费特尔)实际上是想把文学性界定为一种自足的语言形式,而不是仅仅想使诗脱离它的历史语境”。(6)
结构主义诗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Fra bibliotek国学者乔纳森.库勒从文学阅读程式上讨论了文学阅读时文本相互参照的重要性。他提出把文本当文学来阅读,必须以以下五种文本作为参照:一、社会文本(所谓真实世界“thereal”);二、一般文化文本(Culturalvraisemblance);三、一种体裁的文本(modelsofgenre);四、约定俗成的自然(theconventionallynatural);五、扭曲模仿和反讽(parodyandirong)。库勒的这种参照阅读考虑到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相互关涉,但主要仍是基于传统来源——影响研究模式来分析文本间的互文性,因为在库勒看来,这种参照阅读可以“把文本与各种连贯意义的模式相联系,使文本变成可理解的”(7),可以看出,库勒在坚持文学阅读的可能性这一点上同巴尔特、德里达等人有着明显的界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古诗文的互文性指的是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互文性概念的引入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兰波达提出的,他认为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语言学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表面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共性和内在联系。

互文性的概念在文学批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古诗文的解读分析中,互文性的概念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方法1.找出相关文本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首先要找出与所要解读的古诗文相关的其他文本。

这些相关的文本可能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其他作者的作品。

通过找出这些相关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语境和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文本找到相关文本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可以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分析中,要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3.挖掘深层次内涵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要注意挖掘不同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内涵。

这种深层次内涵可能是在主题和情感方面的共性,也可能是在意象和隐喻方面的共性。

通过挖掘深层次内涵,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蕴和审美境界。

三、实例分析以下以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作者: 日期: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中学语文论文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张斗和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的细微的声响。

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那么,到底有哪些“文本”与主文本构成互文本?一般而言,这里的互文本可以是其他前人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主文本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还可以是其他文学遗产,甚至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历史文本。

下面从中学文本解读的实际要求出发,梳理出互文本几种常见的类型。

一、同类文本互文本来自同类文本的最多。

此处的同类,既指情节、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同类,也包括主题、语言风格等内容的同类。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主文本的主题和特性,我们就可以借助与主文本在某一方面存在相似或同一的互文本来和主文本进行比对,参照,从中发现差异性,捕捉文本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

同类文本能与主文本提供比较的参照,让文本解读更加通畅而到位。

这里,以孙绍振教授解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首先,《沁园春•雪》中的“雪”和《卜算子•咏梅》中的“冰”,在意象的情感价值上是不一样的。

《卜算子•咏梅》中的“冰”,是一种逆境严酷环境的象征,与花枝的俏丽是对立的,而烂漫山花的想象,是战胜了严酷冰雪的预期。

《沁园春•雪沖的“雪”是不是这样的呢?从最初几行诗句来看,好像格调相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的“封”字,至少给人某种贬义,但是,下面“万里雪飘”的“飘”字,则似乎并没有在贬义上延伸下去。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贬义显然在淡化,壮美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很奇特的。

严酷的冰封作为一种逆境的意象,与对严寒抗争的情致联系在一起,早在唐诗中就有了杰出的经典,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通过意义、结构、风格等方面的联系和对话关系。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文本解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古代的文学作品之间常常存在着联系和对话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带有明显互文性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分析。

可以选取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登高的,但观察细节可以发现,《登高》中充满了豪情壮志的旅途,而《登鹳雀楼》中则更多地表达了作家深切的思乡之情。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两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可以从意义上进行分析。

互文性的文本之间往往存在着共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可以发现作家们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和展示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比较,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品中的深层意义。

可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安排和发展方式。

通过比较互文性的文本在结构上的异同,可以发现作家们在叙事结构、意象重复和对比等方面的设计。

学生可以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脉络。

可以从风格上进行分析。

不同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的修辞手法、音韵节奏和表现形式,可以发现作家们在语言风格上的个性和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对风格的分析比较,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可以从文化背景上进行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通过比较互文性的文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或文化现象的表达,可以发现作家们对于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关注。

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

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和连结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互文性名词解释

互文性名词解释

互文性名词解释互文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文本或者说文本之间进行互文性解读时,其他的作品或者是存在于这些作品之中的语言材料与这部作品相互穿插,而在其他的作品中这些穿插了其他语言材料的部分,就被称之为互文。

1、以不同的句式、同样的词语或相同的词语在两种语言系统里进行转换和翻译。

例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用心一也”(《论语·为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当然,在汉语中“乐”和“心”这两个字的功能不一样,但是都能表示喜悦之情。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里面的“子”是对你说话的人,“安”则代表的是对方的意思,也就是说你不是他(她),怎么会知道他(她)内心深处的快乐呢?“用心一也”也是如此,别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何况我们,不能用别人的想法来衡量自己,要懂得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2、以某物为主,从旁边引出跟它密切相关的事物,让它们的内涵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例如:大石化小,小石化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

3、文学创作中用互文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叫“互文性”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互文手法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1、同形异义,即同一个词语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就具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

例如:《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互文见义。

苏轼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件极普通的小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它却具有了丰富的含义,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既简单又深刻,因此就显得特别的美。

2、异形同义,例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其中“粪土”“当年”“万户侯”均属互文,互文指把一个句子中互不相关的词语,临时凑合在一起组成新词语,这种临时的“组合”往往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述几种“互文”类型是互文性的主要类型,在实际运用中应该灵活多变,以实现更好的表达目的。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绝太多不够等提示性的信息。

具体的内容为: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诗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修养,更能帮助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对诗文的表面意义和形式进行传授,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探究。

为了提升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深度,有必要引入互文性文本解读的概念。

互文性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文本进行对比和联系,深化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和解读。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概念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跨文本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挖掘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互文性如何影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学习,以期为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深入探讨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互文性概念的解析,揭示古诗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探讨如何运用互文性理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领悟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达到更深层次的阐释和理解。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互文性文本解读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文之间的共通之处,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最终旨在归纳和总结互文性文本解读的意义,为未来中学古诗文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展望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方向,推动古诗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古诗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修养。

古诗文蕴含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品读和解析古诗文,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论文: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论文: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在《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提出。

她说:“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

”①意思是说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封闭的、与外界绝缘的话语系统,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开放网络。

文本总是相互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只有在别的文本的相互关联和比较中显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被看成一个单独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是一个无形的文本海洋;一个特定的文本,在它成为文本的过程中,总是在这个海洋中提取那些已被写过、读过的片断语词,并‘按照伪装的程式’把他们‘编织’到自己的文本中”②。

我们所理解的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

这里的互文本可以是其他前人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主文本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还可以是其他文学遗产,甚至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历史文本。

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主题互文性主题互文性是指需要我们解读的文本(主文本)和其他文本(互文本)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相似或同一的关系,“先前文本中的主题可能以戏仿的方式出现在后续文本中,或者后续文本引用、转述了先前文本的语言和意象,这样,文本之间便构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

”③为了更深入准确的把握主文本主题和其审美特性,我们就需要借助其他文本(互文本)来和主文本进行参照、比对,从中发现差异性或文本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解读余光中的《乡愁》时,就会涉及到主题互文。

乡愁,作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永恒母题,其意义是历久常新的,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可以说是古今游子的共同心声,这种情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正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为我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乡愁诗。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互文性是古诗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对互文性文本的解读分析,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的解读分析。

一、文本之间的联系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异同点。

例如,中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文,如《春望》、《江南春》、《春夜喜雨》等等。

这些文本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以春天为主题,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生机勃勃的气息,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

通过对各种春天题材的古诗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春天的意象和文化内涵。

另外,文本之间联系的建立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

比如,对于同一位诗人的多首诗歌,虽然它们的题材和形式各异,但它们所呈现出的思想、情感和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赤壁怀古》、《登高》和《春望》等,都是他在不同的情境下创作的作品,但它们都表现出了他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因此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强的互文性。

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除了联系外,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古诗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双向的,既可以是对其他文本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是对其他文本的借鉴和批判。

例如,元朝诗人郑思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表现离别之情的名篇,前者的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就明显借鉴了后者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开头,这种相互借鉴不仅体现了诗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说明了这些经典文本对后人的传承和影响。

除了借鉴外,文本之间的批判和反思也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形式。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表现出了对时代变革的思考和追求。

当学生学习这种经典文本时,可以不仅仅通过语言层面的解读,还可以进行思想层面的分析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和批判精神。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古诗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而古诗文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更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修辞手法和思想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重要性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将古诗文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古诗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意义。

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古诗文与其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古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大量的比喻、典故、历史背景等,通过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境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水平。

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

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取适当的对比文本。

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首先需要选取一篇古诗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再选择一两篇与其相关联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文本可以是与主要文本在时间、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关联的其他古诗文,也可以是与主要文本在题材、内容、题材等方面有联系的其他文学作品。

2. 比较分析文本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主要文本和对比文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揭示出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比如可以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题材、意境、修辞手法、作者思想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

文学理论的互文与互文性探索

文学理论的互文与互文性探索

文学理论的互文与互文性探索论文关键词:修辞;互文;文学批评;互文性;后现代主义一、互文互文即所谓“互文见义”,是基于文体限制或表达的特别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关联或存在对应关系,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说明的语言结构单位按一定顺序罗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简意深、委婉错杂等特定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诗文中习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在汉唐以前甚至在语言大发展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臻于成熟。

所以说,互文的传统或传统的互文,都该是有所本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兴起、白话文产生发展之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运用渐少,似乎被我们束之高阁,日渐与我们隔膜、生疏,以至于现在我们大家包括各类大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们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诗词作家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多也只不过是把互文当作一种已经“死去的艺术”来欣赏,这一现实应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这种认识既割裂了传统,又可能扼杀了互文生存、发展的生机。

如我们熟知的“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功必赏,无过不罚”、“翻来覆去”、“左一道沟,右一道坎”、“风里来,雨里去”、“东一榔头西一棒”、“生儿育女”等等,哪一句不是互文表达,哪一句不是现代汉语二、互文性、互文本“互文性”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通常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交互”关系。

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所谓“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文本策略,渗透于多种后现代文学中(包括元小说、元诗歌、反叙事、纯小说、戏仿、拼贴等等)。

它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是所谓“互文性革命”——结构主义批评家在放弃历史主义和进化论模式之后,尝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看待和定位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批评实践。

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是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1. 引言1.1 概述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旨在探讨古诗文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联系,通过对古诗文互文性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们的创作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承。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解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互文性概念的解析,以及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研究意义在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解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通过研究互文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和创造力。

探讨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对互文性的研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推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取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选取几则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中的互文性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在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和应用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和实在地展现互文性文本解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后续的理论探讨提供实践基础。

本文也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不同古诗文作品的互文性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作用和意义。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古诗文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概念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需要对文本进行互文性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语境。

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包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比较、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互文性比较。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实际案例有很多,下面以《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滕王阁序》是唐代名士王勃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渊源。

而《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渊源。

两篇文章都是以游览名胜古迹为主题,写景抒怀,抒发了作者对名胜古迹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融入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描写了名胜古迹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渊源,都抒发了作者对名胜古迹的敬仰之情,都融入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等等。

通过这种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篇文章,深入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点:1. 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建立互文性比较意识。

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和阅读经验,找到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培养互文性比较意识。

2. 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

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从内容、形式、风格、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语境。

互文的分类

互文的分类

互文的分类
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是一个常用的概念。

它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交互,包括引用、借鉴、模仿、重述等多种形式。

互文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

首先,从引用的形式来看,可以将互文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指明确引用某个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例如《红楼梦》中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间接引用则是通过暗示、借用等方式表达对其他文本的关联,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与《仙女和巨人》的相似情节。

其次,从互文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可以将互文分为批判性互文和赞美性互文。

批判性互文是指作者通过引用其他文本来批评、反驳、改写或者颠覆这些文本中的观点。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就借鉴了众多政治和文学作品,以表达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赞美性互文则是指作者通过引用其他文本来强化、深化、丰富自己的作品。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引用了许多经典童话故事,以便更好地建构魔法世界。

最后,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将互文分为一对一互文和多对多互文。

一对一互文是指两个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哈姆雷特》中引用了《奥德赛》中的故事情节。

多对多互文则是指多个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之间的相互引用和借鉴。

综上所述,互文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分类。

不同形式的互文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同时也丰富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是一种常见现象。

互文性指的是文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性质。

在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的解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首先,互文性文本的解读需要关注文本与文化、历史的联系。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与《望岳》就是两首典型的互文性文本。

《登高》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与《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相呼应,体现了唐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境界。

其次,互文性文本的解读需要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例如,东晋谢灵运的《咏鹅》与唐代骆宾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以写鸟或草原为主题,十分类似。

然而,《咏鹅》是一首轻松幽默的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一首悲壮感人的送别诗。

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差异,可以深入剖析不同诗人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

另外,互文性文本的解读还需要关注文本内部的自我呼应。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既是写草的生命之短暂,又是流露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这句诗又恰好呼应了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两位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描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互文性文本的解读分析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和归类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可以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诗人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互文性文本解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种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具体方法。

选择一首古诗作为主要的文本,然后找到与该文本相关的其他古诗文作为互文性文本。

互文性文本可以是与主要文本有共同主题、共同意象、共同修辞手法等相似之处的古诗文,也可以是与主要文本有对比、对照关系的古诗文。

选择互文性文本时,可以从同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也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受文化与时代的变迁。

选择的互文性文本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然后,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主要文本进行整体理解。

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主要文本,理解其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把握文本的主题、情感和意象等要素。

可以通过解读主要文本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等细节,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步是对主要文本与互文性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比较主要文本和互文性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关联。

可以通过比较主题、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第四步是对主要文本和互文性文本的解读进行批评性思考。

学生可以对主要文本和互文性文本的主题、情感和意象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可以思考主要文本和互文性文本之间的互补性和冲突性,进一步拓宽对文本的解读和理解。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分享和总结。

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主要文本和互文性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古诗文中的互文性是指不同文本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情况。

这种关联可以是直接的,即文本之间互相引用,也可以是间接的,即文本在主题、情感、意境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了解互文性文本的解读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首先,互文性文本解读的方法是要先看懂每个文本独立的含义,再将其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比如《登高》和《望岳》两篇诗,它们的主题、情感都围绕着登高远望,但是《登高》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望岳》则更强调山岳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当学生在阅读这两篇诗时,可以注重作者运用的词语、意象、格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深入挖掘和解读诗歌内涵。

其次,互文性文本解读的方法还需要通过背景知识加深理解。

比如在了解《范增论吕布》和《吕布与貂蝉》两篇文章时,需要明白三国时期吕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才能理解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还需注意比较对象的背景知识,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最后,互文性文本解读的方法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注重对文本中微妙的表达和语言的研究。

比如在阅读《孟子-离娄下》和《荀子-劝学》两篇文章时,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观点和哲学思想,然后通过对词语、语句的分析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得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总之,互文性文本解读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提高其阅读和理解能力,使其成为有思想、有高度的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作者:————————————————————————————————日期: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中学语文论文
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张斗和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的细微的声响。

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那么,到底有哪些“文本”与主文本构成互文本?一般而言,这里的互文本可以是其他前人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主文本作者的其他文学作品,还可以是其他文学遗产,甚至是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历史文本。

下面从中学文本解读的实际要求出发,梳理出互文本几种常见的类型。

一、同类文本
互文本来自同类文本的最多。

此处的同类,既指情节、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同类,也包括主题、语言风格等内容的同类。

为了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主文本的主题和特性,我们就可以借助与主文本在某一方面存在相似或同一的互文本来和主文本进行比对,参照,从中发现差异性,捕捉文本意义生长点,挖掘文本深层意义。

同类文本能与主文本提供比较的参照,让文本解读更加通畅而到位。

这里,以孙绍振教授解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
首先,《沁园春·雪》中的“雪”和《卜算子·咏梅》中的“冰”,在意象的情感价值上是不一样的。

《卜算子·咏梅》中的“冰”,是一种逆境严酷环境的象征,与花枝的俏丽是对立的,而烂漫山花的想象,是战胜了严酷冰雪的预期。

《沁园
春·雪》中的“雪”是不是这样的呢?从最初几行诗句来看,好像格调相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的“封”字,至少给人某种贬义,但是,下面“万里雪飘”的“飘”字,则似乎并没有在贬义上延伸下去。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贬义显然在淡化,壮美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是很奇特的。

严酷的冰封作为一种逆境的意象,与对严寒抗争的情致联系在一起,早在唐诗中就有了杰出的经典,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边塞诗人把严酷的自然条件当作一种美好情感的寄托,诗人感情豪迈,变酷寒为美。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冰雪毕竟是与苦、寒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冰雪却没有寒的感觉,也没有苦的感觉。

冰封和雪飘,本身就是美的。

孙绍振教授的解读,巧妙借用同类文本:既有作者的《卜算子·咏梅》,又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进行互文性解读,就能够准确把握住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表现的追求严酷美感的独特美学意蕴。

二、删节文本
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常常对选人教材的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因此编入教材的文本和作者文本常常有出入,有的“动手术”不多,影响不大,但如果删去的是一些关键部分,对文本的解读可能就会带来的结果。

这时,就需要把删节文本作为解读主文本的互文本。

例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在选作课本时,就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

开头部分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5法郎的一个银币。

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
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


结尾部分是:“此后我再有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5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如果对这个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再结合小说中约瑟夫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因而可以概括出“同情说”的主旨: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而这样的互文性解读,可能比“金钱关系说”更接近作者文本的本义。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文本就是节选部分。

这时,原来的“部分”成了主文本,而原来的“主体”反而构成了互文本。

例如,解读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般会侧重于云南歌会三种不同场景的民歌对唱,感受其中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

其实,《云南的歌会》节录于沈从文散文集《新景与旧谊》中的《过节与观灯》,该篇分三个部分,《云南的歌会》又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一段。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解,《云南的歌会》一文应在沈从文于1963年回忆云南过节的文本体式上展开。

聚会很热闹,跑马赛马是其重头戏运动,但沈从文却对其并不感兴趣,反倒对歌会的对歌情有独钟。

原因就在于歌会的对歌,唱出了人们对生命的颂歌,这种激情表演,成为跑马节上最精彩的活动。

再联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之年,人的生命在天灾人祸面前脆弱不堪。

因此,沈从文选取跑马节上独具意味的歌会对歌作为重点,言此意彼,寓含生命的哲学,“生命的颂歌”才是节选部分《云南的歌会》的主旨。

三、原型文本
不少文本虽然在表达、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原型,从而构
成原型互文性,它一般存在于叙事性文本当中。

一方面,由于原型本身的限制,而使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文本解读的空间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由于作者主观取向的不同而使文本呈现不同的面目和版本,从而使其丰富多彩而寓意十足。

例如,蒲松龄的《范进中举》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情节是胡屠户打一巴掌治范进的疯病。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蒲松龄的首创。

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

求体庵诊之。

惊日:‘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示其人。

日:某公喜极而狂。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

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亦神矣。

原来,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脱胎于这个故事。

如果二者进行互文性解读,就会发现科举时代因中举而发疯的事情绝非仅有,而是时有发生,并在儒林中作为趣闻到处流传,此其一;其二,原型文本表达的重点是突出袁体庵医术之神,而到了吴敬梓这里,“疯病”相同,但治病的方法却变成了“狠狠打他一个嘴巴”。

蒲松龄对封建科举制度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情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于是,他在原型文本基础上,巧妙改编,借这个看似荒诞的疗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倾向,那就是对戕害人、异化人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疾。

四、阐释文本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

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

例如,《愚公
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这样注释:
“《山海经》云:‘山海神皆执蛇’”,“必其不已则山会平矣。

世咸知积少可以高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

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

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

今砥砺之,与刀剑相磨不已,则知其将尽二物。

如此,则丘壑消盈,无所致疑。

若以大小迟速为惑者,未能推类也”。

原来,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

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

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张斗和,教研员,现居安徽怀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