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9 : ; 9< =>2 ? 9 : @ ? ) ; 8 B C ? 3 D ?E ; @ F ? G? ) H ; E 9 : ) ; F ; J3 D ? A A & I; , , : @ ? ) ; 8 B C 8 F 3 9 8 ) C : 3 : ; ) > K ) H ; E 9 : ) ; F7 ? L ! M M N ! M # M * A , ’ O 8 H H < ( ; C H ? )7 (, ( ; B ? ; )0, ? 3 8 F > 0 E E ? F ? 9 8 3 ? HH : C 8 ? 9 8 ) E ? IP & A A : ; J; L 8 9 : 8 )J ; F F : E F ? C: ) @ : H F : J ? : @ F : E 8 3 : ; ) CJ ; 9J ; 9 ? E 8 C 3 : ) A & , , : @ ? ) ; 8 B C ? > . B @7 ? 9 ; H ! M M ’ * ! # $ ’ A A 陈蔚林, 郁琦, 等> 绝经过渡期妇女血清抑制素水平的 # 张以文, 研究> 中华妇产科杂志, , ( ) : ’ % % # # N ’ M N 中华妇产科学 (下)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曹泽毅主编> > ! M M M > , ! ! 5 5 ’ ’ * N , , Q 9 B C E D : O P ? C E D : 8P, R ; @ 8P, ? 3 8 F > 4 : ; 9 ; 3 ? : )8 ) H; 3 D ? 9 F : : H C A A A 8 J 3 ? 9 ; ; D ; 9 ? E 3 ; @ ) H? C 3 9 ; ? )9 ? F 8 E ? @ ? ) 3 3 D ? 9 8 > S T C 3 ? 3( A I8 & A A I I , , : ) ? E ; F ! M M 5 N N M , % 女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和测量方法> 国外医学 (妇产科 5 郭成秀> 学分册) , , : ! M M M ’ 5 * $ ( ’ % % $ U % $ U ! %收稿)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 #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 7 8・
临床基础
文章编号: ( ) " # # 5 6 . . " / . # # ! # $ 6 # ! 7 8 6 # .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刘冬娥
中图分类号: 9 7 " 文献标识码: : 二酮水平仅是绝经前的一半, 绝经后血睾酮产生总量下降 约. 而大多数妇女绝经后卵巢睾酮分泌量多于绝经前 5 D, 期, 原因是伴卵泡和雌激素的消失, 升高的 A B促使卵巢间 质组织分泌更多的睾酮。绝经后卵巢几乎不产生雌激素, 故血循环中雌激素从绝经前雌二醇为主过渡到绝经后雌酮 为主, 雌酮主要由雄烯二酮与睾酮在脂肪、 肝脏、 肾、 脑等非 内分泌腺部位芳香化而来, 而雌二醇大都在周围脂肪组织 由雌 酮 转 化 而 来, 血循环中雌二醇在绝经后约! #" / , 这种低水平雌激素对下丘脑 垂体的周期性负反 7 # ’ 1 * C & E 馈消失, 从而使 = 绝经后 " > ?、 C ? 进一步升高, "8 年达高 峰, 这时 = > ? 可达育龄妇女的 " #". # 倍, C ? 可达育龄妇 "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 垂体 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 " < " 下丘脑 & & 在围绝经期 女8 致= / " 5倍, > ? C ? 比值升高。绝经后 A B分泌处于较 高水平, 但其分泌仍呈脉冲式, 与 的脉冲释放反映 = > ? C ? 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A 脉冲式释放, B 9 ?) 且绝经后下丘脑 A B 9 ? 释放增加。 " < . 卵巢生殖功能的衰退 妇女一生卵巢生育功能变化 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据文献报道, 与. 女 5 岁相比较, 性在 8 随着年龄 5 岁生育力下降 5 # D, ! 5 岁时下降 ; 5 D, 增长, 卵巢产生卵子能力减弱, 同时卵母细胞质量下降, 形 成胚胎后非整倍体和其他染色体异常产生增加, 使生育能 力下降, 但绝经过渡期由于月经不规则, 此时妇女可出现排 卵不规律仍有意外受孕的可能, 此期如妊娠, 易发生病理性 妊娠, 严重危害围绝经妇女的身心健康, 在绝经过渡期采取 适宜的避孕措施如安全套避孕是必要的。至绝经后无卵泡 发育, 生殖功能亦停止。 由于卵巢功 " < 8 生殖系统的萎缩性改变 在绝经过渡期, 能尚未完全衰退, 仍分泌一定雌激素, 此时除卵巢形态老 化、 体积减小外, 其他生殖器官无显著性改变。绝经后由于 激素水平低下, 此期妇女可出现第二性征的萎缩。 " < 8 < " 外阴 围绝经期妇女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和脂肪 而萎缩, 阴毛脱落, 变为灰白, 外阴皮肤干燥, 阴道口缩窄。 使 " < 8 < . 阴道 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日益低落, 阴道缩短、 变窄, 皱褶减少, 弹性降低, 易出现性交疼痛或不 适, 同时 % 细胞内糖原减少, 抑制 . 减少抑制阴道黏膜角化, 乳酸产生, 使阴道自净作用减弱, 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发 生感染或老年性阴道炎。 表面苍白, 宫颈腺体分泌减 " < 8 < 8 子宫 宫颈开始萎缩, 少, 宫颈管狭窄, 易发生粘连, 同时子宫肌层逐渐发生纤维 变性退化, 胶原物质及弹性蛋白减少, 子宫体积缩小, 内膜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 (长沙, ) ! " # # # $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 !0 1 2 ’ ( ) * 3 4 1 ’
・$ * $・wenku.baidu.com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 % $年 N月 第 ’ %卷 第 N期
变薄; 由于子宫腺体和肌层萎缩, 部分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或 子宫肌瘤的妇女因此而免去手术痛苦。 ! " # " $ 卵巢 围绝经期妇女最突出的变化是卵巢的老化, 卵巢重量从约 ! , 体积亦减至育龄妇女的 % & 逐渐减至 $ & / / , 表面皱缩不平, 质地变硬, 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 ! # ! ! ’ 余卵泡对 ( )丧失反应。 ’ 围绝经期妇女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卵泡对 ’ " ! 围绝经期月经紊乱 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 多数不能排卵使内膜受单 ( )敏感性降低使卵泡发育障碍, 一雌激素影响而增生过长; 或即使排卵, 往往黄体功能不全 而导致围绝经期功血。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 经量 增多或经期延长, 淋漓不尽, 亦可月经完全丧失规律, 或表 现为月经周期缩短, 使生育力下降。据统计, * % +妇女围绝 经期可发生月经紊乱。 ’ " ’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 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症 候群即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雌激素下降, 下丘脑中酪氨酶羟化酶 (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 活性增 加, 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率增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调, 加上脑内 , 羟色胺 (, 的下降, 导致脑内 " 内啡肽异 . /) [ ] $ 常, 产生精神神经症状及血 ( 水平升高 。主要表现为 ) 潮热、 出汗、 情绪不稳定, 易激动或抑郁, 心悸, 胸闷, 少数有 血压波动, 用雌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出 现的严重程度与体重、 健康状况、 心理、 情绪、 环境、 性格和 文化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对我国围绝经期症状及有关因素 分析表明, 文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妇女更易患本病, 初潮 年龄早, 月经周期短、 不规律或有痛经者, 症状发生率高, 而 周围环境安定, 家庭和睦则发病率低, 因此该症的发生与社 会、 家庭及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 ’ " # 心血管疾病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妇女冠心病平 均较男性晚发生! 绝经前妇女极少数患心肌梗死 % ! ! ,年, 与心绞痛, , %岁以后尤其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 两性发病差异减少, 其原因与绝经 后雌激素缺乏有一定关系。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下降, 使与 雌激素有关的载脂蛋白 0 1合成及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 转移酶活性下降, 血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降低, 这样失去 了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另外随年龄增加血甘油三 酯升高, 血甘油三酯升高可促进血液凝固与血小板聚集, 加 速粥样动脉硬化的形成, 加上绝经后血浆纤维蛋白原、 凝血 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2 等促凝血物质 $ 0 1 $) 增多, 抗凝血酶原,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和蛋 3 2 0) 白等抗凝物质增高其结果是增加了血液黏度, 促进了动脉 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对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是值得 考虑的, 且有资料显示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使冠心病发生
内卵泡耗竭, 不能分泌雌激素, 导致绝经、 生殖道的萎缩以 及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 如月经紊乱、 骨质疏松症、 心血 管疾病、 生殖道肿瘤等。
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首先发生在卵巢, 由 & & 于卵巢的衰老, 卵泡不可逆地减少, 引起下丘脑 垂体的变 & 化。据一项人类卵巢的研究表明: 正常妇女8 7 " 8 $岁时卵 泡数目降至. 此时卵泡闭锁开始加速, 5 # # # 个, ! # 岁时降
[ ] 率降低, % +,。
近年研究表明低雌激素状态下的骨吸收细胞因子 ( 、 1 4 ! ) 分泌增加可能与骨局部吸收亢进有关 5 。另外闭经 1 4 5 消化道钙 后由于雌激素的缺乏, 活性维生素 6 分泌减少, 吸收也降低, 加上降钙素分泌减少使骨吸收更为加速, 有报 道自然绝经早期松质骨骨丢失每年为 , 目前我国妇女 +,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 因此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 % +, 及老年人面临的最普遍的医疗问题, 其特征是矿物质和基 质成比例减少, 导致骨量减低, 骨小梁稀疏, 皮质变薄, 骨脆 性增加, 甚至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创伤即可发生骨折。 ’ " , 生殖道肿瘤 不同年龄期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生类型 亦不相同, 在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长期卵巢激素作用和其他 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 宫颈癌等,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殖道肿瘤是保障围绝经妇女健康 的主要关键。 ’ " , " !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 性肿瘤, 以$ 属激素依赖性肿瘤。绝 % ! , % 岁妇女最常见, 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子宫肌瘤可逐渐缩小, 因此对围绝经 期妇女患子宫肌瘤不必过度紧张, 如肌瘤不大, 症状不明显 可随访观察, 必要时用 ( 诱 ) 7 . 8#!5 个月使肌瘤缩小, 使提早绝经, 避免外科手术。但对腹痛或肌瘤增大迅速者, 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肌瘤变性或恶变。 ’ " , " ’ 子宫内膜 癌 子 宫 内 膜 癌 占 生 殖 道 恶 性 肿 瘤 的 子宫出血为最突出症状, 多发生于围绝经期或 ’ % +! # % +, 绝经后妇女。长期持续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是子宫内 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若具有肥胖、 不育、 延迟绝经者发病 危险性增高! 因此对围绝经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需 %倍, 提高警惕, 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其发生 ’ " , " # 宫颈癌 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 , % 岁左右, 过程缓慢。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与早婚、 早产、 多产、 性卫生条件差、 性关系紊乱、 炎症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 关。在围绝经期定期进行宫颈癌普查对早期发现、 早期治 疗宫颈癌, 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 ] 至$ 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最早期的 8 # #个 . 。有研究表明:
内分泌 改 变 是 经 前 期 抑 制 素 卵泡刺激素 & : 水 平 下 降, (= 可正常, 如月经第 8 天血清抑制素 > ?) & @ 水平下降是目
[ ] 8 前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最早指标 。在卵泡数目下降
的同时, 卵泡对促性腺激素 (A ) 敏感性降低, 卵巢内卵泡 B 发育缓慢或不充分, 可出现排卵正常但黄体功能不全, 血孕 激素水平降低; 随着卵巢储备的功能继续下降, 血雌激素明 显降低, 对下丘脑 垂体负反馈亦减弱, 使= 黄体生成激 & > ?、 素 (C 分泌增加, 在高 A 卵巢间质分泌雄激素增 ?) B作用下, 多, 卵巢内相对增高的雄激素 / 雌激素比例的内环境进一步 阻碍卵泡正常发育而无排卵, 同时加快剩余卵泡的闭锁, 使 卵巢分泌雌激素出现波动性不稳定状态, 无孕激素的对抗, 临床上可表现月经稀发或发生功血。当卵巢内残留卵泡对 卵泡活动即停止, 此时 = 卵 A B不反应, > ?、 C ? 继续升高, 泡分泌雌激素甚微, 不足以刺激子宫内膜增殖达出血阈值 以上, 临床上表现为绝经。 绝经后卵巢内虽有少量卵泡但活动停止, 此时性激素 合成极微, 虽然雄烯二酮是绝经后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 但 它大部分来自肾上腺, 仅一部分由卵巢分泌, 且循环中雄烯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 期, 它包括从临床上、 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 势的迹象, 一直持续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年, 即绝经过渡 期加绝经后"年。此期起点定义模糊, 但目前大多学者以 闭经8 发生在 "" . 个月或频繁出现不 规 则 月 经 为 起 点,
[ ] " 岁之间, 持续时间平均约 ! 年 。围绝经期妇女最 8 ; " 5 " 显著的变化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生育能力丧失, 最终卵巢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 # !年 $月 第 . #卷 第 $期
・! 7 8・
临床基础
文章编号: ( ) " # # 5 6 . . " / . # # ! # $ 6 # ! 7 8 6 # .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刘冬娥
中图分类号: 9 7 " 文献标识码: : 二酮水平仅是绝经前的一半, 绝经后血睾酮产生总量下降 约. 而大多数妇女绝经后卵巢睾酮分泌量多于绝经前 5 D, 期, 原因是伴卵泡和雌激素的消失, 升高的 A B促使卵巢间 质组织分泌更多的睾酮。绝经后卵巢几乎不产生雌激素, 故血循环中雌激素从绝经前雌二醇为主过渡到绝经后雌酮 为主, 雌酮主要由雄烯二酮与睾酮在脂肪、 肝脏、 肾、 脑等非 内分泌腺部位芳香化而来, 而雌二醇大都在周围脂肪组织 由雌 酮 转 化 而 来, 血循环中雌二醇在绝经后约! #" / , 这种低水平雌激素对下丘脑 垂体的周期性负反 7 # ’ 1 * C & E 馈消失, 从而使 = 绝经后 " > ?、 C ? 进一步升高, "8 年达高 峰, 这时 = > ? 可达育龄妇女的 " #". # 倍, C ? 可达育龄妇 " 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 垂体 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 " < " 下丘脑 & & 在围绝经期 女8 致= / " 5倍, > ? C ? 比值升高。绝经后 A B分泌处于较 高水平, 但其分泌仍呈脉冲式, 与 的脉冲释放反映 = > ? C ? 下丘脑弓状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A 脉冲式释放, B 9 ?) 且绝经后下丘脑 A B 9 ? 释放增加。 " < . 卵巢生殖功能的衰退 妇女一生卵巢生育功能变化 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据文献报道, 与. 女 5 岁相比较, 性在 8 随着年龄 5 岁生育力下降 5 # D, ! 5 岁时下降 ; 5 D, 增长, 卵巢产生卵子能力减弱, 同时卵母细胞质量下降, 形 成胚胎后非整倍体和其他染色体异常产生增加, 使生育能 力下降, 但绝经过渡期由于月经不规则, 此时妇女可出现排 卵不规律仍有意外受孕的可能, 此期如妊娠, 易发生病理性 妊娠, 严重危害围绝经妇女的身心健康, 在绝经过渡期采取 适宜的避孕措施如安全套避孕是必要的。至绝经后无卵泡 发育, 生殖功能亦停止。 由于卵巢功 " < 8 生殖系统的萎缩性改变 在绝经过渡期, 能尚未完全衰退, 仍分泌一定雌激素, 此时除卵巢形态老 化、 体积减小外, 其他生殖器官无显著性改变。绝经后由于 激素水平低下, 此期妇女可出现第二性征的萎缩。 " < 8 < " 外阴 围绝经期妇女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和脂肪 而萎缩, 阴毛脱落, 变为灰白, 外阴皮肤干燥, 阴道口缩窄。 使 " < 8 < . 阴道 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日益低落, 阴道缩短、 变窄, 皱褶减少, 弹性降低, 易出现性交疼痛或不 适, 同时 % 细胞内糖原减少, 抑制 . 减少抑制阴道黏膜角化, 乳酸产生, 使阴道自净作用减弱, 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发 生感染或老年性阴道炎。 表面苍白, 宫颈腺体分泌减 " < 8 < 8 子宫 宫颈开始萎缩, 少, 宫颈管狭窄, 易发生粘连, 同时子宫肌层逐渐发生纤维 变性退化, 胶原物质及弹性蛋白减少, 子宫体积缩小, 内膜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 (长沙, ) ! " # # # $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 !0 1 2 ’ ( ) * 3 4 1 ’
・$ * $・wenku.baidu.com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 % $年 N月 第 ’ %卷 第 N期
变薄; 由于子宫腺体和肌层萎缩, 部分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或 子宫肌瘤的妇女因此而免去手术痛苦。 ! " # " $ 卵巢 围绝经期妇女最突出的变化是卵巢的老化, 卵巢重量从约 ! , 体积亦减至育龄妇女的 % & 逐渐减至 $ & / / , 表面皱缩不平, 质地变硬, 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 ! # ! ! ’ 余卵泡对 ( )丧失反应。 ’ 围绝经期妇女的病理变化及表现 卵泡对 ’ " ! 围绝经期月经紊乱 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 多数不能排卵使内膜受单 ( )敏感性降低使卵泡发育障碍, 一雌激素影响而增生过长; 或即使排卵, 往往黄体功能不全 而导致围绝经期功血。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 经量 增多或经期延长, 淋漓不尽, 亦可月经完全丧失规律, 或表 现为月经周期缩短, 使生育力下降。据统计, * % +妇女围绝 经期可发生月经紊乱。 ’ " ’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 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症 候群即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是由于雌激素下降, 下丘脑中酪氨酶羟化酶 (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 活性增 加, 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率增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调, 加上脑内 , 羟色胺 (, 的下降, 导致脑内 " 内啡肽异 . /) [ ] $ 常, 产生精神神经症状及血 ( 水平升高 。主要表现为 ) 潮热、 出汗、 情绪不稳定, 易激动或抑郁, 心悸, 胸闷, 少数有 血压波动, 用雌激素治疗症状可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出 现的严重程度与体重、 健康状况、 心理、 情绪、 环境、 性格和 文化修养等有密切关系。对我国围绝经期症状及有关因素 分析表明, 文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妇女更易患本病, 初潮 年龄早, 月经周期短、 不规律或有痛经者, 症状发生率高, 而 周围环境安定, 家庭和睦则发病率低, 因此该症的发生与社 会、 家庭及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 ’ " # 心血管疾病增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妇女冠心病平 均较男性晚发生! 绝经前妇女极少数患心肌梗死 % ! ! ,年, 与心绞痛, , %岁以后尤其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 两性发病差异减少, 其原因与绝经 后雌激素缺乏有一定关系。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下降, 使与 雌激素有关的载脂蛋白 0 1合成及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 转移酶活性下降, 血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降低, 这样失去 了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另外随年龄增加血甘油三 酯升高, 血甘油三酯升高可促进血液凝固与血小板聚集, 加 速粥样动脉硬化的形成, 加上绝经后血浆纤维蛋白原、 凝血 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2 等促凝血物质 $ 0 1 $) 增多, 抗凝血酶原,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和蛋 3 2 0) 白等抗凝物质增高其结果是增加了血液黏度, 促进了动脉 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对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是值得 考虑的, 且有资料显示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可使冠心病发生
内卵泡耗竭, 不能分泌雌激素, 导致绝经、 生殖道的萎缩以 及一系列退行性病理改变, 如月经紊乱、 骨质疏松症、 心血 管疾病、 生殖道肿瘤等。
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首先发生在卵巢, 由 & & 于卵巢的衰老, 卵泡不可逆地减少, 引起下丘脑 垂体的变 & 化。据一项人类卵巢的研究表明: 正常妇女8 7 " 8 $岁时卵 泡数目降至. 此时卵泡闭锁开始加速, 5 # # # 个, ! # 岁时降
[ ] 率降低, % +,。
近年研究表明低雌激素状态下的骨吸收细胞因子 ( 、 1 4 ! ) 分泌增加可能与骨局部吸收亢进有关 5 。另外闭经 1 4 5 消化道钙 后由于雌激素的缺乏, 活性维生素 6 分泌减少, 吸收也降低, 加上降钙素分泌减少使骨吸收更为加速, 有报 道自然绝经早期松质骨骨丢失每年为 , 目前我国妇女 +,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 因此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 % +, 及老年人面临的最普遍的医疗问题, 其特征是矿物质和基 质成比例减少, 导致骨量减低, 骨小梁稀疏, 皮质变薄, 骨脆 性增加, 甚至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创伤即可发生骨折。 ’ " , 生殖道肿瘤 不同年龄期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生类型 亦不相同, 在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长期卵巢激素作用和其他 多种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癌、 宫颈癌等,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生殖道肿瘤是保障围绝经妇女健康 的主要关键。 ’ " , " !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 性肿瘤, 以$ 属激素依赖性肿瘤。绝 % ! , % 岁妇女最常见, 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子宫肌瘤可逐渐缩小, 因此对围绝经 期妇女患子宫肌瘤不必过度紧张, 如肌瘤不大, 症状不明显 可随访观察, 必要时用 ( 诱 ) 7 . 8#!5 个月使肌瘤缩小, 使提早绝经, 避免外科手术。但对腹痛或肌瘤增大迅速者, 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肌瘤变性或恶变。 ’ " , " ’ 子宫内膜 癌 子 宫 内 膜 癌 占 生 殖 道 恶 性 肿 瘤 的 子宫出血为最突出症状, 多发生于围绝经期或 ’ % +! # % +, 绝经后妇女。长期持续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是子宫内 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若具有肥胖、 不育、 延迟绝经者发病 危险性增高! 因此对围绝经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需 %倍, 提高警惕, 行分段诊刮明确诊断。 其发生 ’ " , " # 宫颈癌 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 , % 岁左右, 过程缓慢。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与早婚、 早产、 多产、 性卫生条件差、 性关系紊乱、 炎症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 关。在围绝经期定期进行宫颈癌普查对早期发现、 早期治 疗宫颈癌, 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 ] 至$ 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最早期的 8 # #个 . 。有研究表明:
内分泌 改 变 是 经 前 期 抑 制 素 卵泡刺激素 & : 水 平 下 降, (= 可正常, 如月经第 8 天血清抑制素 > ?) & @ 水平下降是目
[ ] 8 前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最早指标 。在卵泡数目下降
的同时, 卵泡对促性腺激素 (A ) 敏感性降低, 卵巢内卵泡 B 发育缓慢或不充分, 可出现排卵正常但黄体功能不全, 血孕 激素水平降低; 随着卵巢储备的功能继续下降, 血雌激素明 显降低, 对下丘脑 垂体负反馈亦减弱, 使= 黄体生成激 & > ?、 素 (C 分泌增加, 在高 A 卵巢间质分泌雄激素增 ?) B作用下, 多, 卵巢内相对增高的雄激素 / 雌激素比例的内环境进一步 阻碍卵泡正常发育而无排卵, 同时加快剩余卵泡的闭锁, 使 卵巢分泌雌激素出现波动性不稳定状态, 无孕激素的对抗, 临床上可表现月经稀发或发生功血。当卵巢内残留卵泡对 卵泡活动即停止, 此时 = 卵 A B不反应, > ?、 C ? 继续升高, 泡分泌雌激素甚微, 不足以刺激子宫内膜增殖达出血阈值 以上, 临床上表现为绝经。 绝经后卵巢内虽有少量卵泡但活动停止, 此时性激素 合成极微, 虽然雄烯二酮是绝经后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 但 它大部分来自肾上腺, 仅一部分由卵巢分泌, 且循环中雄烯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 期, 它包括从临床上、 内分泌学及生物学上开始出现绝经趋 势的迹象, 一直持续至最后一次月经后的"年, 即绝经过渡 期加绝经后"年。此期起点定义模糊, 但目前大多学者以 闭经8 发生在 "" . 个月或频繁出现不 规 则 月 经 为 起 点,
[ ] " 岁之间, 持续时间平均约 ! 年 。围绝经期妇女最 8 ; " 5 " 显著的变化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生育能力丧失, 最终卵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