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环评简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801号
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卫生填埋场及公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二零一零年六月
1项目概况
1.1基地概况
根据《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2005~2020),拟在神湾镇外沙村黄牛山至蛇山一带建设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简称南部基地),主要服务于板芙、三乡、坦洲、神湾、大涌、沙溪、横栏七个镇区。
南部基地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厂、卫生填埋场及基地公建工程。
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为1040t/d,发电机装机容量为2×10MW,年发电量1.1×108kwh。
焚烧发电厂服务年限20年。
渗沥液处理厂:日处理规模450m3/d,服务年限20年。
卫生填埋场:分二期建设,近中期建设一号填埋库区,接纳焚烧发电厂炉渣、少量多余及应急原生垃圾,库容为110×104m3,处理规模290t/d,服务年限11年。
远期建设二号填埋库区,接纳焚烧厂炉渣和生化厂筛余物,二号填埋库区库容150×104m3。
一、二号库区总服务年限20年。
若2015年年底前建成处理规模180t/d的炉渣制砖厂,一号填埋库区的服务年限可延长至20a。
南部基地总投资77851.2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2771.78万元,占总投资的16.4%。
南部基地总占地面积84.24公顷,其中近期征地54.14公顷,规划控制用地30.1公顷。
南部基地总定员180人。
于2007年9月开始前期工作,计划于2011年10月投产。
本项目为“卫生填埋场及公建工程”部分。
1.2卫生填埋场及公建工程概况
具体工程组成:卫生填埋场一号填埋库区工程、渗沥液调节池工程;南部基地三通一平(含垃圾焚烧发电厂与渗滤液处理厂场地平整)、基地管理中心、维修中心、道路交通及其它公用配套工程。
本项目总投资33204.3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144.33万元,占总投资的9.5%。
占地面积40.26公顷。
1.2.1卫生填埋场
设计填埋规模290t/d,主要接纳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灰渣及少量应急原生垃圾。
库区占地面积12.18公顷,设计总库容110×104m3,总服务年限11年,封场标高52m(绝对标高)。
渗沥液调节池占地1.51×104m2,有效容积为4.5×104m3。
主体工程包括:基地构建、边坡、垃圾挡坝、防渗系统、渗沥液导排及处理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表水导排系统、填埋气收集与导排系统、封场工程等。
辅助工程包括: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场区绿化、场区道路、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等。
卫生填埋场定员20人,管理人员采用一班制,填埋作业生产人员采用两班制,节假日轮换休息。
1.2.2公建工程
基地总挖方76.19万m3,总填方63.02万m3,余方13.17万m3,余方可作为绿化覆土、填埋场中间覆土及封场覆土等,本项目场地平整土方内部平衡,无需外借和外弃。
管理中心占地3.819公顷,包括综合行政办公楼、环保培训与教育中心、职工活动与生活中心、配电间、门卫等。
维修中心占地2.70公顷,包括机修车间、洗车台、加油站及环卫停车坪等。
作业干道以满足基地内各处理设施的物流交通为主,由中央主干道、进场计量区道路、填埋场进场道路、焚烧发电厂坡道等组成。
基地与古神公路间布置30m宽绿化隔离带,与基地外规划道路间布置20m 宽绿化隔离带,种植高大乔、灌木。
进场道路和中央主干道两侧布置灌木行道树。
基地综合管理定员62人。
基地综合管理人员采用一班制,全年工作275天。
2工程分析
2.1废水
本项目共产生废水192.7m3/d,其中垃圾渗沥液172m3/d,运输车辆冲洗废水10.8m3/d、基地其他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9.9m3/d。
该192.7m3/d废水与基地焚烧发电厂254.4m3/d废水、渗沥液处理厂2.2m3/d废水(总计449.3m3/d),一起进入基地渗沥液调节池,后进入渗沥液处理厂处理。
渗沥液处理厂出水水质出水水质同时满足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表2标准以及《城市污水再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标准。
渗沥液处理厂出水382m3/d,其中12m3/d回用于焚烧发电厂栈桥/坡道/厂房冲洗用水,12m3/d回用于基地车辆冲洗用水。
渗沥液处理厂不设废水排放口,剩余358m3/d尾水经管道输送至中山火炬开发区(大环)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处理达标后从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现有排放口(N 22°32'27.07" /E 113°28'20.27")排入小隐涌,经7km汇入横门水道。
2.2废气
本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是填埋气体,食堂厨房油烟及少量垃圾运输、装卸、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基地卫生填埋场主要接纳焚烧发电厂炉渣,由于炉渣物性稳定,有机物含量低,因此填埋气体产气量比较小。
经预测,2021年产气达到高峰,为244.2295万m3/a,其中甲烷95.952kg/h,硫化氢0.206kg/h,氨2.035kg/h,甲硫醇0.115kg/h。
填埋气经自然导排石笼排放,在运营过程中定期进行产气量监测。
食堂厨房油烟运水烟罩+静电除油处理后排放,排放浓度可以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要求(油烟2mg/m3)。
2.3噪声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是填埋场作业区的填埋机器,其声功率级为85-96dB(A)。
为减少现场作业工人和作业管理区的噪声污染,应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尽量避免机械空转。
2.4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办公生活垃圾及少量机修废物,生活垃圾年产生量65.7吨。
生活垃圾及少量机修废物均进入基地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
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共布设6个大气监测点,分别为外沙新村、安吉村、西河村、里溪村、深湾村、广福小学。
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TSP、CH4,并在厂址附近增加H2S、NH3、甲硫醇、臭气浓度的监测。
连续监测7天。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NO2、SO2、TSP、PM10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评价标准,CH4符合评价标准的要求。
项目厂址附近的H2S、NH3、甲硫醇小时平均浓度以及臭气浓度(一次)均符合评价标准。
由此说明,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1)石歧河、磨刀门水环境质量现状
在石歧河安吉河段布设2个水质监测断面,在磨刀门水道布设3个监测断面。
连续监测2天,每天涨、退潮各一次。
监测项目有:pH值、DO、SS、COD Cr、BOD5、石油类、氨氮、总磷、汞、镉、铅、粪大肠菌群,共12项。
监测结果表明:石歧河2个断面涨退潮的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质标准,说明石歧河安吉河段水质良好。
磨刀门水道3个断面涨退潮期间,总磷、石油类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余监测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质标准,说明磨刀门水道水质一般,受到了一定的石油类、总磷的污染。
(2)横门水道水环境质量现状
参考中山市环境监测站2009年3月、9月在横门水道中山港码头处的常规例行监测资料进行评价。
①枯水期涨退潮期间,除总氮超标外,其余监测项目均满足(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
涨潮时,总氮超标率100%,最大超标倍数4.20;退潮时,总氮超标率100%,最大超标倍数4.21。
②丰水期涨退潮期间,除总氮超标外,其余监测项目均满足(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
涨潮时,总氮超标率100%,最大超标倍数5.66;退潮时,总氮超标率100%,最大超标倍数5.69。
因此说明,横门水道总氮超标严重,主要是生活污染及面源污染造成。
3.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布设3个采样点进行地下水水质的采样分析,分别是里溪村、拟建填埋库区、安吉村。
监测项目有pH、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汞、铅、镉、总大肠菌群,共10项。
连续监测2天,每天监测1次。
监测结果表明:里溪村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5.4、4432.3,其余指标满足(GB/T14848-93)III类标准的要求。
拟建填埋场场址出的地下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5、22.15、4365.7,其余指标满足(GB/T14848-93)III类标准的要求。
安吉村地下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15、11.55、4565.7,其余指标满足(GB/T14848-93)III类标准的要求。
由此说明,项目周边地下水水质一般,氨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超标严重,说明项目附近地下水已受到西北侧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影响。
3.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参考2006年10月在项目厂址、安吉村、里溪村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
分析项目有Pb、Cd、Cu、Zn、As、Hg。
结果表明:3个土壤监测点位的Pb、Cd、Cu、Zn、Hg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要求。
3个土壤监测点位砷元素浓度较高,其中里溪村砷超标6.2倍,外沙新村砷超标2.1倍。
2006年11月在简易垃圾填埋场上坡向(一个点),侧坡向(两个点),下坡向(一个点)一共4个点进行了土壤采样,并进行了砷监测,结果表明简易垃圾填埋场上坡向砷超标1.7倍,下坡向超标2倍,侧坡向分别超标3.2倍,2.5倍,由此可见当地土壤中砷含量超标,并不是由于垃圾渗出的砷引起的(广东省砷背景值为8.9mg/kg)。
3个土壤监测点位砷元素浓度较高且有超标现象,可能由于当地农民使用含砷的农药化肥所致。
3.5声环境现状
环境现状噪声测量结果可知:项目厂界的噪声现状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4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4.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1)长期气象条件下,在全预测时段内,各敏感点H2S、NH3、CH3SH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增值的占标率分别是3.7%~30.3%、1.8%~12%、2.9%~13.2%,叠加背景值后,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的占标率分别是23.7%~50.3%、43.612%~63.912%、2.9%~13.2%,各敏感点小时平均最大地面浓度值均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2)长期气象条件下,在全预测时段内,评价范围内H2S、NH3、CH3SH 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增值的占标率分别是500.9%、62.8%、48.3%,叠加背景值后,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的占标率分别是520.9%、82.8%、48.3%,H2S和NH3的最大地面浓度点位于厂界内,CH3SH的最大地面浓度点位于西北厂界外。
(3)长期气象条件下,在全预测时段内,南部基地厂界各点H2S、NH.、CH3SH小时平均最大地面浓度值占标率分别为5.1~16.5%、1.6~5.4%、8.9~30.5%,均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厂界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4)本报告建议填埋场防护距离取500 m,该范围内不包含任何常住居民点、文教设施和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4.2地表水影响预测
填埋场及公建工程废水处理(日产生量192.7m3/d)依托于基地渗沥液处理厂、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根据《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渗沥液处理厂环境影响报告》的分析可知:
(1)正常情况下,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有足够能力接纳南部基地358m3/d 的出水。
南部基地的污水仅占污水厂总处理量的0.79%,因此从水量方面,不会对污水厂的正常运行产生明显影响。
从水质方面,南部基地渗沥液处理厂出水水质已达到较高标准,接近于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因此南部基地渗沥液处理厂出水进入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起到了部分稀释作用,但由于南部基地的污水量较小,因此不会引起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南部基地渗沥液处理厂358m3/d出水进入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不会对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产生明显影响。
(2)南部基地渗沥液处理厂3582m3/d出水进入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不会对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产生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处理水
量的增加,最终进入横门水道的污染物负荷会有少量增加。
经计算,CODcr、BOD5、NH3-N、SS、总N、总P的增加量分别为32.22kg/d、3.58kg/d、3.58kg/d、10.74kg/d、14.32kg/d、1.074kg/d。
随着中山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南部基地建成投产前(2011年10月),排入内河涌,最终汇入横门水道的CODcr、BOD5、NH3-N、SS、总N、总P可分别削减4200kg/d、2600kg/d、300kg/d、2600kg/d、400kg/d、60kg/d,远远大于南部基地建设对横门水道污染负荷的增加值。
通过中山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由内河涌进入横门水道的污染物将得到较大程度的削减,可以为南部基地废水排放腾出容量,同时完全消除南部基地建设给横门带来的污染负荷增加的影响。
(3)渗沥液处理厂设有容积为2500m3的应急事故池一座,一旦渗沥液处理设备出现故障,出水水质超标时,超标废水首先进入应急事故池,再用泵抽回调节池,待故障排除后,再进入渗沥液处理厂处理。
应急事故池可容纳基地所有废水停留5~6天。
另外渗沥液调节池有效容积为4.5万m3,设计安全系数为1.1~1.2,因此,也有4000m3的富余容量,可以满足基地所有废水停留9天。
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后,一旦渗沥液处理设施出现故障需停止运行时,应急池及调节池即成为事故缓冲池,此时基地内污水及垃圾渗沥液不会流出厂外污染环境,也不会进入市政污水管网对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造成冲击。
一旦发生火灾后,消防废水可进入调节池,处理达标后送入火炬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4.3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填埋场库底及边坡铺有双层1.5mm光面HPDE防渗膜。
经计算,在防渗膜保持完好,而渗滤液未及时导排,积水高度达1m的情况下,渗滤液穿透防渗膜的时间T约为13年。
而在设置完善的渗滤液导排系统以及合格的防渗设施条件下,可渗透的污染物质非常少,填埋场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污染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
场址各地层的水平渗透系数平均值约4.24×10-4cm/s,在渗滤液发生渗漏的情况下,污染物锋面将于3.9年左右到达地下水下游525m处的安吉村,污染该区域的地下水。
目前自来水已通到安吉村,该村不再使用地下井水作为饮用水。
防渗膜一旦破损,对地下水中的氨氮影响比较明显,而对地下水中重金属含
量几乎没影响。
目前填埋场场址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已经超标,因此一旦防渗膜破损,有可能加剧填埋场场址处地下水的恶化。
4.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4.4.1对土壤质量影响预测
(1)重金属影响
选取重金属污染物作为预测因子,考虑渗沥液无防护措施渗漏50%、渗漏100%对场区土壤污染的程度。
经计算可知,本填埋场渗沥液量较小,且渗沥液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小,故一旦发生渗漏对土壤中重金属累计影响也较小。
对填埋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明显。
(2)渗沥液事故排放对农田与农作物的影响
如果垃圾渗滤液处理未达标或因处理厂故障等事故排放时,将会对引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及农作物造成危害。
当灌溉水中有机物综合指标(CODcr、BOD5、N、P、SS)超过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时,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及品质产生影响。
重金属超标灌溉,会造成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的蓄积现象,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经过长期污灌,会出现板结现象,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
(3)小结
①目前该项目所在地周围土壤已受到As污染,因此应坚决杜绝渗沥液渗漏造成的土壤污染。
②不仅重金属,垃圾渗滤液中的悬浮固体、植物养分、有机负荷、病原菌和病毒等也都会对土壤造成危害,因此除注意防渗外,务必防止渗沥液事故排放。
4.4.2项目建设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项目的建设,植物群落将会被破坏,造成植被生物量和生产量的损失,经计算,区域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将分别减少349t和68.32t/a。
按前期的设计方案,填埋场封场后绿化面积达到15.74公顷,预计植被生长后可达生物量为225.18t、生长量为44.1t/a。
因此,填埋场覆盖耕植获得的生物量将较现存的生物量少。
4.4.3项目建设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项目建设用地需要,现有植被种类将随着植被的砍伐和垃圾的填埋在堆填区消失,地表植被将以人工草皮或灌丛代替,植物种类大大减少。
此外,随着植被的消失,区域内的大部分动物将会迁移到附近的森林和灌草丛中,有部分动物可能会因为植被破坏而死亡,从而使区域内的动物数量大大减少。
但受影响的物种都不属于国家列为保护的动植物种类,也是周边地区常见种类。
因此,堆填区的生物种类损失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影响。
4.4.4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对周边植被的影响
根据资料,使植物产生叶面急性伤害的氨气阈值剂量约为10mg/m3(2-4)h,硫化氢伤害植物的阈值剂量为120mg/m3·5h,根据本评价的预测,建设项目氨的最大落地浓度为0.108mg/m3,硫化氢的最大落地浓度为0.0088mg/m3,均远低于植物受伤害的阈值剂量。
因此,建设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会对附近的植物造成明显的伤害。
4.4.5项目建设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拟建项目处于低山丘陵中,地形起伏较大。
项目的建设将会改变区域的景观组成,表现在填埋场覆盖的改变,道路等建筑物的修建,把原来以植被为主的自然景观变成一个完全人工的景观。
同时,项目的建设也会产生视觉影响。
填埋完成后,通过植被恢复可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4.4.6项目运营过程取土、弃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为8461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8147万t,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为公建区的场平区、填埋场区的临时堆土区及道路建设区。
临时堆土区在运营期主要采取设置挡土墙、边坡防护、截排水、沉砂措施及后期绿化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减少项目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5声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基地建成投产后,基地厂界噪声可以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4类标准。
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噪声可以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5项目选址合理合法性分析
项目选址于中山市神湾镇外沙村黄牛山至蛇山一带,厂址位于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项目附近水体石岐河、磨刀门水道以及纳污水体横门水道分别执行Ⅳ类、Ⅱ类、III类标准。
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符合《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山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的相关要求,也符合相关的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项目依托工程——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厂的建设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2009)的要求,也符合相关的大气、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
目前南部基地1263.65亩用地已得到中山市规划局的批复。
本环评认为建设单位在落实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对厂区运营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黄牛山场址可作为项目建设用地。
6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6.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填埋气体控制:填埋气经自然导排石笼排放,在运营过程中定期进行产气量监测。
(2)恶臭控制:①垃圾填埋后及时覆盖,尽量减少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
②种植绿化隔离带,以控制臭气扩散;③渗沥液调节池加盖,用抽气系统将恶臭气体抽出燃烧处理。
(3)飞尘及漂浮物控制:①填埋场内作业表面及时覆盖;②种植绿化隔离带,控制飞尘扩散;③对正在进行作业区的四周设置2.5~3m高的栏网,控制轻薄垃圾飞扬。
④环库道路填埋区侧设垃圾飞尘拦网。
⑤道路路肩、护坡均考虑植草绿化。
填埋场周围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其宽度不小于10m。
6.2水污染防治措施
填埋库区及渗沥液调节池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采用了高标准的水平防渗系统。
同时,填埋库区采取了完备的雨污分流(分区填埋、标准覆盖措施),从而对渗沥液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
填埋场渗沥液通过完备的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重力导排至渗沥液调节池,最终输送至送至渗沥液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6.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填埋场机械设备、运输设备种类及运行情况,填埋场作业区内噪声一般最强声级为96dB(A)、最弱声级为78dB(A)。
为减少现场作业工人和作业管理区的噪声污染,应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尽量避免机械空转。
6.4灭蝇
填埋场区内灭蝇以工艺措施为主、药物灭蝇为辅。
采用分区集中填埋、及时覆盖,减少暴露面积和时间,阻断苍蝇繁殖;药物灭蝇以控制标准值为依据,高于此值,即需喷洒药物进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物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
7清洁生产
在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后,本项目在生产工艺与装备、原材料、资源能源利用率、污染物产生、环境管理方面可以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本评价建议项目建成投产后,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指引、职业培训等,实行岗位责任负责制,并加强质量管理和环保管理水平,减少污染排放,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8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1)废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本项目填埋气最大产生量为244.2295万m3/a,其中甲烷84t/a,硫化氢1.8t/a,氨17.8t/a,甲硫醇1.0t/a。
(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纳入“渗沥液处理厂工程”部分。
9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并遵守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在项目建设和营运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落实本环评中提出的环保措施和建议,建立和落实各项风险预警防范措施、环境风险削减措施和事故应急计划,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可使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本环评认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项目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