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女性意识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强烈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扮演被压迫的角色,或是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困境。

然而,这些女性并不是无助的受害者,而是带有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她们在不公正的环境中奋起反抗,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萧红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和对平等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也常常描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命运。

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被束缚和被压抑。

她们被要求顺从于男性的意愿,被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然而,萧红并没有将女性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角色,她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气。

她们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斗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她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她的笔触温暖而坚定,给予读者力量和勇气。

同时,萧红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通过塑造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作品充满温暖和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写作风格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摘要:萧红的生平经历使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民间文化立场,同时她敏锐的女性感知力又使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特征。

且纵观那个时代文学史,她也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地拥有民间文化视角的女性作家。

她以“越轨的笔致”以及回旋的女性情感描绘着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女性生的顽强与死的挣扎、爱的痛彻与恨的悲哀、生命莽荒之美与激切荒凉的宿命感。

关键词:萧红民间文化女性视角中国的民间其实一直是有力量的[1],民间的女性也是有力量的,萧红似乎在小说中追问:维持这种生存的真正力量到底来自哪里?于是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与思考便自然流露在她的笔端。

萧红有意将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这片富有女性意识的黑土地, 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承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2]。

在跳大神仪式中充满了主体性和反抗批判的色彩 ,这不仅仅体现在女主男从的性别角色转移,而且萧红以此方式为女大神形象建立起不可代替的主体质量。

在《生死场》中,农乡女性族群也与乡土大地有着密切关系:迷途中走失的山羊 - 老王婆所丧失的生命力和青春岁月;结满大红西柿的菜园果圃 - 金枝17 岁的青春黄金年华……这些都清晰地展示了农乡女性和土地与地理环境空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文明的眼光不能用来解释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合理性,民间的女性力量也容不得亵渎。

就是在这片带有莽荒之美的黑土地上成长出来的女性,她们是有爱的,但她们的爱不是现代文明标准下面的被修正的爱,而首先是对土地、对羊、马的爱,就如同《生死场》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中所写的王婆与牲畜老马的情感,细腻而感人。

其实不是说那个时代的民间没有感情,而是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她们的感情只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尽管萧红描写的女性都是那样的愚昧落后,她们也是有尊严的。

即使是作品中刻画的“低能”女人麻面婆也知道努力,她听说羊丢,六月天气去扬翻柴堆,因为“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

本应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却被禁锢在男权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处于被支配、被奴役、被言说的无权无声的压抑状态。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主体才得以浮现。

中国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就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萧红是继五四女作家群之后又一个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第二章:论述萧红在小说创作主题实践中的女性意识。

萧红虽是以反帝爱国的主题创作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但是纵观萧红的创作,我们发现隐藏在社会性主题的表象之下,始终贯穿着萧红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她以女性的视角,把关注的目光锁在那些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身上。

她真实地描绘了女性如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生命意识的麻木,展示了女性在背负民族和个人双重苦难下的悲剧命运,并且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表达了她对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

第三章:论述在女性意识探照下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强烈的女性意识使萧红在创作中从题材的选择到文体语言的运用,都显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题材选择方面萧红注重采用与其情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女性身体经验为题材。

小说散文化和超越常规的语言运用更体现了萧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风格建构正文第一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自我意识被遮蔽,她们的权力被剥夺,她们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槛外人。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学教育2。

1805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付"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其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命运的女 性形象,揭示了东北黑土地女性生命的沉重与辛酸,她们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与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之下,过着生 不如死的悲惨生活。

在萧红的笔下寡妇、弃妇、佣妇、乳娘、童养媳和女性儿童,她们生命如 、一,她们年的生命不男人 了,在生中悲惨地死去。

尤其让作者更为悲愤的 的女性,其不,其不。

小说在一 的女性悲 和造性的作用。

关键词:萧红女性死亡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以其短暂的生命殉落了,她那充满苦难、孤独、悲剧的一生令世人哀婉叹息,她给后人留下了一串生命沉重的足迹。

萧红以其悲苦的人生经历为素材,以其对东北黑土地上演绎的一场场生与死悲剧为内容,以浓墨重彩般的画笔,为我们渲染出一幅幅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画卷。

萧红用一颗流星般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在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关注东北黑土地妇女生命价值的大旗,呼唤着女性们的觉醒。

她继承着自己人生的导师鲁迅先生改造国民的历史重任,秉承着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和悲剧美学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萧红作为一个饱经封建礼教压迫和男权主义欺压的女性,她以自己那支辛辣的笔,画出了一张张人性丑恶的嘴脸,揭示了女性痛苦呻吟的。

萧红 生命 后一 ,地 出了 的血泪控诉,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但是也是抗争的一生,她没有一味地悲叹自己悲哀的命运,而是以博大悲悯的情怀观照民生的疾苦,深情关爱着女性悲凉凄苦的命运。

因此,萧红的所有作品都充满着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辛辣的笔触,书写了一部我国东北女性痛苦悲惨的。

不堪回首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作为一个专门为女性悲苦命运写作的萧红,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惨女性形象。

在《王阿嫂的死》中的寡妇王阿嫂,被地主儿子奸污之后,又被其活活打死;在《呼兰河传》中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因天真活泼可爱,被愚昧无知的恶婆婆活活折磨致死;在《哑老人》中的小岚因为在工厂休息期间偷跑出去看望哑巴爷爷,而被残忍的资本家工头活活打死《生死场》中美丽的姑娘月英出嫁之后因为床瘫病被狠心的丈夫活活折磨而死;善良柔情的金枝嫁给粗野的成业之后,因在大孕期间被丈夫强奸早产差点死去,早产不到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被心情糟糕的父亲活活摔死等等。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悲剧遭遇。

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为探讨主题,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芳草地》三篇作品入手,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她们的悲剧意识。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遭遇,展现出她的无助和无言。

小说开头,女主人公阿红被绑在牛车上进城卖身,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阿红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她没有选择的嫁给了一个无能的男人,并为此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

阿红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最终死于饥饿。

通过描写这些女性角色的遭遇,萧红展现了她们的悲剧意识,她们在社会中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萧红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女性在家庭中的悲剧地位。

红玫瑰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她在传统家庭中无法被接受,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白玫瑰则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按照社会的期望选择了婚姻,但最终却陷入了婚姻的苦闷之中。

通过对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描写,萧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被束缚和被压迫,她们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自由、对个人追求的渴望和无力实现的无奈之中。

《芳草地》是萧红的一篇自传体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现了她在农村生活中的苦闷和悲凉。

女主人公身负家庭的重任,需要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她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个没有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中,女主人公无法得到解脱,她的生活被彻底消磨殆尽。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萧红揭示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她们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只能在苦闷和无助中度过一生。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萧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悲剧遭遇。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作者:付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其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命运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东北黑土地女性生命的沉重与辛酸,她们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与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之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

在萧红的笔下寡妇、弃妇、佣妇、乳娘、童养媳和女性儿童,她们生命如同牛马、草芥一样低贱卑微,她们年轻的生命不是被男人戕害了,就是在生育中悲惨地死去。

尤其让作者更为悲愤的是那些助纣为虐的同类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作用。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死亡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以其短暂的生命殉落了,她那充满苦难、孤独、悲剧的一生令世人哀婉叹息,她给后人留下了一串生命沉重的足迹。

萧红以其悲苦的人生经历为素材,以其对东北黑土地上演绎的一场场生与死悲剧为内容,以浓墨重彩般的画笔,为我们渲染出一幅幅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画卷。

萧红用一颗流星般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在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关注东北黑土地妇女生命价值的大旗,呼唤着女性们的觉醒。

她继承着自己人生的导师鲁迅先生改造国民的历史重任,秉承着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和悲剧美学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萧红作为一个饱经封建礼教压迫和男权主义欺压的女性,她以自己那支辛辣的笔,画出了一张张人性丑恶的嘴脸,揭示了女性痛苦呻吟的社会渊源。

萧红在走完自己生命最后一段路程时,不甘心地发出了强烈的血泪控诉,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但是也是抗争的一生,她没有一味地悲叹自己悲哀的命运,而是以博大悲悯的情怀观照民生的疾苦,深情关爱着女性悲凉凄苦的命运。

因此,萧红的所有作品都充满着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辛辣的笔触,书写了一部我国东北女性痛苦悲惨的血泪史。

一.不堪回首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作为一个专门为女性悲苦命运写作的萧红,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惨女性形象。

简述暧昧的现代性———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与国族认同

简述暧昧的现代性———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与国族认同

简述暧昧的现代性———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与国族认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在发表之初,鲁迅于《生死场序》中有着这样的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说被解读为民族寓言。

其后,刘禾在《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一书中,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例,检视了现代性在被译介的过程中国族建构如何形成,在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女作家的作品是如何被纳入国族范畴并得以合法化。

她从女性的身体这一文化符码中挖掘萧红小说中对民族革命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辨析民族主义内部性别权力关系的形成,从而突破了以往评论界对萧红小说的民族主义话语诠释。

刘禾的观点对萧红作品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启发性,后来的评论者基本上都是依循她的解读思路继续展开,多数评论者认为文本中的女性声音与民族主义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民族主义掩盖和遮蔽了女性声音。

然而,一味地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解读文本,而不思考、进而厘清文本内部的杂音,只会导致《生死场》这一复杂文本的意蕴丰富性的流失。

小说文本中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具有怎样的形态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对立、纠缠或同构?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为重新诠释《生死场》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向度。

与男性作家不同,萧红体悟到在残酷的战争中,民族国家话语并不能抹除女性永恒的性别困境,在由传统趋向现代的历史过程中,男高女低的性别制度依然存在。

与其他女性作家不同,萧红把笔触伸到乡村,书写乡村女性的身体经验,怀孕、生育、身体被施压、毁形,斥责男性威权,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更可贵的是,她在小说中思考并突出女性身体与民族主义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

女性身体书写和国族认同,成为探讨《生死场》现代性内涵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层面。

一、女性身体的性别化困境童年的创伤性体验和被施压、遗弃,以及疼痛生育的生命体验让内心敏感的萧红看到作为女性的真实社会处境,她曾在《女子装饰的心理》中尖锐地指出在文明社会,男子处处站在优越地位,社会上一切法律权利都握在男子手中,女子全居于被动地位。

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张正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张鸿声20040401内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萧红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以往的评沦多习惯于用时代色彩、政治标尺、阶级角度或风格流派来涂抹年几“规矩”她的创作。

本文试图走出“阶级分析”的范畴,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萧红创作的精神及艺术进行重新解读。

文章分析了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背景及成因,着重分析了女性意识在萧红创作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对她独特艺术风格构建的作用,从而揭示出萧红作品超时空魅力之所在。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着重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及个人因素。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只能被看,而没有看的权利。

在男性权力和男性语境中,女性只有生理性别,没有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

女性形象的历史空白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女性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的混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各阶层教育的普遍提高,经济的独立,社会参与增加,导致女性意识的抬头。

20世纪上半叶,部分中国女作家已经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了鲜明而强烈的女性意识,萧红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二章:着重分析萧红创作实践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萧红始终关注着故乡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不幸女人们的生存状态。

描绘女人动物似的生存境况和生命意识的麻木;描写她们的追求及幻灭;揭示出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蕴。

第三章:论述女性意识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构建。

萧红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独特的个性特征、超凡的文学天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她在文学刨作中从选材的角度到组材方法再到语言的运用,都有她自己独有的风格,即“萧红式”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创作主题风格构建ABSTRACTXiaoHongisaVrOnlalqwriterwithapeculiarwritingstyleinmodemChineseiterature.Thereviewbeforeusedtoshapeandregulateherworksinviewoftheflavoroftimes,themarkerofpolitics,theviewpointofclassandthestyleofwritingThepaperisintendedtooverstepthecategoryofclassanalysis,andinstead,giveanewinterpretationofherwritingspiritandartfromtheangleofthesenseofwomenawarenessThepaperanalysesthebackgroundandcausesoftheformationofthesensewithaparticularstressonitsmanifestationinherwritingandtheimpactonthestylebuildingpeculiartOherwithaviewtoembodyingthecharmoftraversingtime—spacecontinuuminherworksThepaperisconsistedofthreepartsandsocialandpersonalfactorsoftheChapterIThehistoricalbackgroundformationofhersenseofwomenawareness.IntheFeudalismwomenhasnorightstOterm“female’’isonlyasexseeexceptbeingseen.Inthemale—centeredsocietythephysiologically,neitherintellectuallynorspiritually.TheNstoficalgapofliteraturefemaleimagesresultedinachaoticsenseofself-identificationandsexawareness.Theendofthe19mcenturyandthebeginningofthe20‘“witnessedanupsurgeinthesenseofwomenawarenessinresponsetothegeneralimprovementoffemalesasawhole,theireconomicindependenceandsociNparticipation.Inthefirsthalfofthe20mcenturydistinctiveandprofoundtouchesinthesenseofwomenawarenessCaneasilyfindtheexpressionsintheworksofsomefemalewriters,ofwhomXiaoHongisthemostreprensentitive.TheembodimentofthesenseinXianHong’Swritingpractice,XiaoChapterIIIIllong’Sconsistentconcernisonthelivingconditionsofherhometown,especiallythoseofthemiserablewonlell:theiranimal—likelivingconditionandtheapatheticsenseoflife,theirpursuitanditsfinaldisillusion,andtheirtragicfateChapterIIITheimpactofthesenseontheformationofherwritingstyle.Herandtheextraordinarysuffering,peculiarpersonalityandoutstandingliteraturetalentshereby—formedsenseofwomenawarenessenableshertObuildherOWnwritingstyledistinctiveinchoosingandorganizingwritingmaterialsandtheemploymentoflanguage,ieXiaoHong’SpeculiarwritingstyleKeyWords:XiaoHongthesenseofwomenawarenessthewritingsubjectstylebuildingUI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绪论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20世纪中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悲剧意识,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破碎的家庭、痛苦的婚姻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她
的小说中,女性们经历了生命的磨难,他们的悲剧意识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从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悲剧意识的产生和表现以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等方面来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社会,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混乱的时期。

女性处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她们缺
乏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被束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无法自拔。

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往
往经历着家庭的不幸、婚姻的痛苦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她们的悲剧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
下逐渐形成并得以表现的。

萧红通过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承受的
不幸和痛苦,她们的悲剧意识如同一个时代的哀歌,唤醒了读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往的反思,更具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并没有完全消失。

当代女
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公平和歧视,她们往往需要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
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悲剧意识,可以引起当代女性对自身处境
的思考和认识。

她们可以从萧红作品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和自由。

白珍: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白珍: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白珍:苦难的女性悲歌——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在20世纪的中国女作家中,萧红虽然算不上一个大家,但却是最具有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女作家之一,萧红的女性意识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她的小说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妇女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那么,何谓女性意识呢?乐黛云教授认为:“应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机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生理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年;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1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体验,从社会层面观注下层女性的生存形态和生存困境,从自然层面表现女性的生育苦难,从文化层面结实了性别关系中男性对于女性人格和尊严的践踏,批判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对于女性的束缚,这一切都使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是一位充分女性化的作家,女性问题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女性意识是她的创作的基点,遗憾的是从萧红研究的现状来看,从女性意识角度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女性意识来观照萧红创作,抛砖引玉,对萧红小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不论对于女性文学如何界定,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必然落脚在对女性生活,命运的描写与关注上.萧红在创作中强烈地关注着女性的生命体验和生成困境,探讨和追寻着女性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她的那些触及女性的生育与死亡的作品,更是被女性主义艺术奉为表达女性精神性别的经典。

在萧红小说中对女性生活的描写首先表现为女性求生的艰难和悲惨命运.萧红的多篇作品都以女性为角度来反映广大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阿嫂的死》中王阿嫂的形象集中反映了阶级压迫下劳动妇女的生存处境.她成年弟月的为地主干活,吃的却是“地主用一喂猪的烂土豆”在丈夫被地主活活烧死之后.她把丈夫的骨头包在衣襟下,拖着临产的身子继续劳作。

当她因为再也带不动自己的肚子而在地头喘口气时,又被张地主踢了致命的一脚而母子双亡。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文学评析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谈金晶萧红,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立的品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无法忘记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敏感的情感体认,更无法忘怀一个女性内心的博大情怀和人性关爱。

回首中国文学史的道路,女作家的数目寥若晨星,女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个性独立和女性解放成了大势所趋,女性获得了许多权力,也开始一群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女性终于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了宣泄长期以来郁积的途径。

女性的视角长期被限制,现在获得自由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短时间内情绪的积累很容易造成模式化。

此时的萧红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虽然有着童年不幸的遭遇,生活中遇人不淑,但这并没有阻碍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才情女作家。

她关注生活、关注大众,拥有清晰却不偏激的女性意识揭露男人的弱点,擅于挖掘女性内心深处最深的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文化中,女性始终是弱者,没有反抗,把自己对受压抑不快情绪的抵抗转换为了内心的无意识,《生死场》中的女性面对丈夫的责骂,从不敢抱怨,金枝和福发嫂被男性占有后,传统观念使她们忍气吞声,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更没有反抗意识。

张抗抗曾说:“在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因为传统的意识往往在妇女的头脑中道德观念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女性的意识,残害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

女性只遭到来自各方面,包括同性的严厉谴责。

《生死场》中,无论是王姑娘因生产而死,还是王婆服毒即将惨死,她们身边的同性都只是木然,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她周围那些与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人没有同情”。

萧红在揭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女性自身有所思考。

男性对于女性的钳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大多数心中,总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心理。

中国女性从小就被束缚在框框条条中,长期的压抑也“培养”了女性强大的忍耐力。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冲动 和怀想 , 她 用 手 中的笔 书 写 出 自己的女 性 意 识, 表 达 了对 女 性 命 运 的观 照 , 也 表 达 了她 自身
亡成为萧红小说 中女性命运 的最 后结局。1 9 4 0 年, 萧红 去 了香 港 , 并 在 香 港 写 了许 多 回忆 性 小 说, 如《 呼兰河传》 《 小城三月》 《 牛车上》 等, 作者 通过这些 作 品把 更多 的情 感放 在 了对女 性命 运 的
的悲剧性体验 , 体现了文学对人的人文关怀。本 文 结 合萧 红 的部 分 作 品对 女 性命 运 的 关 注 和 观
照, 分 析 萧红 作 品的女 性 意识 。


萧红 : 书写女 性命 运 的执 着者
( 一) 萧红 关 注女 性命 运 的主观 原 因
俗话说 , 经历是人 生最好 的老 师 , 个 人经 历 尤 其 是情感 经 历 对萧 红 的影 响极 大 , 萧红 是 一个 经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4卷
面 临的生 存 困境 , 以此 来控 诉 男权 主 义 和封 建专 制 的残酷 及 其对 女性 的残 害。也 就 是说 , 萧 红 在 主观上就认 识到 了封建 时代及人 们 的封建 观念余 毒对女性 的束缚和 消极 影 响。她从女 性 的生存境
经 历 的折 射 , 又 是 时代 面 貌 的折 射 。 萧 红 小说 的 女 性 意 识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悲 剧 意 识 。
关键词 : 萧红; 女性 意识 ; 女性命运 ; 人文关 怀; 男权社会 ; 悲剧意识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7 . 6 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8 8 7 9 ( 2 0 1 5 ) 0 2— 0 0 4 3— 0 5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以描写女性命运和探讨女性悲剧意识为主题。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常常被困于家庭和社会角色之中,处于被动和受压迫的地位,因此她们的命运常常充满了悲剧。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常常受到家庭的束缚和压迫。

在《呼兰河传》中,女主人公娜拉艾丽的命运就被家庭所决定。

她的丈夫是个凡夫俗子,对她不闻不问,而她的婆婆则是个专横跋扈的恶婆婆。

娜拉艾丽的婆婆给她的每一个决定都要过问,她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她被家庭所束缚,无法摆脱。

社会的偏见和压力对于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困扰。

在《红高梁》中,女主人公矛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年轻美丽,却因为与陈山泥结婚不到一个月就被逼离婚。

社会对于女性的道德标准非常苛刻,一旦女性迈出了规定的圈子,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嘲笑。

矛儿最终选择一人离乡,成为了一个流浪的乞丐。

她的命运被社会的偏见和压力所决定,她没有选择的权力。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还经常面临着经济的困扰。

在《手册》中,女主人公的丈夫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一堆债务。

女主人公为了抚养儿子和还清债务,不得不努力工作。

她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但她却没有放弃,努力工作支撑着自己的家庭。

她的经济困境使她的命运充满了苦楚和挣扎。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她们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她们常常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和苦楚,她们的命运常常充满了悲剧。

萧红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也传达了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使得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在《 死场 》 , 男 性 权 威 的覆 盖 下 , 性 不 可 能 反抗 , 生 巾 在 女 唯有
顺从: 她们 没 有 权 利争 取 什 么追 求 什 么 , 有被 动 接受 。 实 正是 只 其 女性 的无 言 承 受 默许 甚 至 助 长 了男性 权 威 的 长 期 合理 存 在 , 红 萧 描 述 《 死 场 》 的妇 女 “ 佛 是 在 父 权 下 的 孩 子 般 怕 着 她 的 男 生 中 仿 人” 。怕 男人 的女 人在 作 品 中 比 比 皆是 : 、 成 的嫂 嫂 在 丈夫 面 前也
话语 : 我最 大 的悲 哀 和痛 * 便 是做 了女 人 ” ] “ ”。
l 孤 独 无 助 的 女 性 群 体
萧 红 的小 说 《 死 场 》 , 性 的 自然 存 在 是 动物 性 存 在 , 生 中 女
如 麻 面 婆 、 英 等 , 生 死 场 【 》 这 些 女 性 们 郁 是 以 动 物 的 方 式 月 《 } 的 1 生 存 着 , 红 往表 现 这 群 女性 的生 存 方式 时 采 用 r动 物化 的象 征 萧 性 语 言 , 利 而 发人 深 省 。 锐 ( )女 性 生存 的 动物 性 1
的基 础 上 , 女 则 被 局 限 于 生 殖 和理 家 的 角色 , 会 并 没 有 保 证 妇 社
在萧红的小说《 生死 场 》 , 性 的 自然 存 在 是 动 物 性 存 在 , 巾 女
用 胡 风 的话 说 . 是 “ 子 似 地 生 活 着 , 糊 涂 涂 地 生 殖 , 七 八 就 蚊 糊 乱
化 了, 以男 性 为 中 心 的社 会 状 态 也就 逐 渐 走 向 了稳 定 和 成 型 。 女
文章 编 号 :I 7 — I l 2 O)0 0 2 — 2 6 3 2 ( OI 1 — 0 6 0 l

寂寞的野蔷薇—论萧红的女权思想

寂寞的野蔷薇—论萧红的女权思想

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一、萧红悲剧人生中的女性意识 (2)一、萧红的女性意识启蒙 (3)二、萧红的女权意识在生活处事中的表现 (3)(一)以女性立场对父权的不满 (3)(二)对轻视女权的反感 (4)(三)特立独行的女性反抗精神 (4)三、萧红的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5)(一)以女性独特视角窥破男权神话 (5)(二)以控诉和诅咒方式维护女性权力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9)[摘要]萧红是寂寞的,宛如满山遍野的野蔷薇开得热烈内心却很孤寂。

因为是女性她从小就被父母嫌弃,因为是女性她从少女时代的叛逆就注定她要承受那个时代带给她所有痛苦,因为是女性她特立独行的性格注定要遭尽白眼冷遇,因为是女性她不肯认输,要在男性社会里扑腾出一片天地注定要赌上成倍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萧红的女性意识如此强烈,她的文学作品里有着自己鲜血淋漓的生命体验。

本文着重从各个角度认识萧红的这种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父权女性悲剧寂寞的野蔷薇——论萧红的女性意识一、萧红悲剧人生中的女性意识野蔷薇,落叶灌木,枝细长,有皮刺,花开的时候一簇簇,纯洁而又热烈,漫山遍野中清香缕缕。

野蔷薇性强健,喜光,耐寒、耐瘠薄,生命力极强,然而喜光的植物生长在阴蔽环境中,很容易死亡。

——这仿佛就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她美丽而倔强,自幼缺乏父母之爱,宛如生长在山间的野蔷薇,将寂寞深藏在心底。

她这簇野蔷薇开在了一个缺乏阳光的地方,开在封建时代的伦理教化中,在那里追求个人的欲望、表达身体的行为必然冒犯伦理道德的禁忌。

她不服气,追求人格独立和自身的解放,她一生向往自由和平等,笔不离手,勾勒出那些饱尝血泪之苦的乡村女性的形象,希望揭露这个黑暗的本质,她渴望能够在男性社会里拥有半壁江山,她渴望有一份诚挚的爱情来守护她,她用各种方式来捍卫女性权力,却最终博不过性命,留下一生遗憾。

萧红,原名张迺莹,生于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极具才华和个性的女作家,她文笔犀利、冷漠,无情的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卑微生活残酷的现实,早期便获得了包括鲁迅和矛盾很高评价,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命运的悲苦为特点,深刻地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她对女性悲剧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萧红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有受压迫的农村妇女,有奋发向上的知识女性,有受伤害的城市女性,有受困于家庭的女儿等等。

尽管她们的背景和遭遇各不相同,但她们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束缚,都有一种无法逃离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姐妹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女性角色,她们都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最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其次,萧红通过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悲苦的情节和描写。

比如在《呼兰河传》中,女主人公丁丁经历了一个个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挫折,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种刻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压抑,也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幸福之路上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在《烟花》中,萧红通过女主人公小刚对于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悲剧遭遇和自我解脱的意愿。

这些描写都反映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悲剧现实和心理困扰,使她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萧红的作品中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

她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和被剥削的命运,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固化和歧视,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我为了人民办婚礼》中,妻子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照顾儿女的责任,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导致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悲观。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和生活的艰辛,也暴露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的剥削和歧视,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悲剧意识。

总之,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以深入地探讨和呈现,她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和压迫,进而引发对于女性权益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灵魂的_失乐园_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灵魂的_失乐园_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作家作品研究灵魂的 失乐园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宋剑华谈到萧红的小说,我首先想起了茅盾曾在 呼兰河传 序言中所说的一段话: 感情 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诅咒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 ; 在一九四 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 蛰居 多少有点不可解。

茅盾在这番话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困惑,实际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曾经以表现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而著称的萧红,怎么会突然间变得思乡恋旧儿女情长了呢?这使许多人都对此感到无法理解。

人们对于萧红小说的历史性 误读 ,无疑导致了对一个天才女作家的 误解 。

为了使萧红孤独的灵魂不再寂寞,我们完全有必要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透过她作品文本女性叙事的独特视角,去深入体验女性世界的哀怨与悲凉。

一、无奈与认命:女性婚姻的情绪记忆在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当中,我都能发现有一双少女困惑的眼睛,它在精细地观察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仔细地品味着黑土地文化的沉闷气息,同时更是以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传达出她对女性命运悲剧的自身体验。

毫无疑问,这个少女叙事者就是萧红本人。

青少年时代女性视角的人生感悟,对于萧红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女性从抗命到认命的灵与肉的痛苦磨难,使她从精神上感到无比的绝望: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 苦杯 十一 )这种潜在的女性悲剧意识,决定了萧红小说的艺术追求,不是去表现时代变革的社会背景,而是去宣泄女性群体的灵魂哭泣。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小说给人的第一个阅读感觉,是她拒绝描写爱情。

因为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失去了她们所执著的爱情,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信念。

可以说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20世纪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女性悲剧意识,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通常是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弱者。

在《红灯照》中,女主人公阿凤成为寡妇后,她没有得到任何财产和权力,并且处处受到家族成员的歧视和虐待。

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忍受一切痛苦。

这种女性意识使她感到无尽的绝望和无助。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和性压迫。

在《霸王别姬》中,女主人公芳龄刚满十五岁就被卖入妓院,成为青楼女子,她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忍受屈辱和身体的摧残。

这种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令她感到绝望和痛苦。

萧红的作品中还涉及到女性在感情上的痛苦。

在《原母》中,女主人公杨云华因为被丈夫抛弃而失去了所有的幸福。

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辛辛苦苦的工作,但她依然无法摆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婚姻破裂的痛苦。

她内心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和绝望上。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常常受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和定型化的限制。

在《绣红旗》中,女主人公红碧在结婚后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感到厌倦和压抑。

她渴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自由,但她却被家族和社会的期望所围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女性意识的悲剧性体现在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由欲望与社会的束缚之间的矛盾中。

萧红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通过女性的视角和内心描写,将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暴露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性别问题和女性角色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是对女性命运的抱怨和哀悼,更是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露和批判。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

现当代文学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李孟园黑龙江大学摘要:萧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女作家,始终关注着下层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她以别具一格的女性视角,深入劳动妇女的生活,塑造了一群受侮辱、被迫害的女性形象,抒写了社会动荡时期女性群体如动物般麻木的生存状态和她们所背负的民族与个人的双重枷锁。

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女性的生命苦难为中心视点,具体从封建文化束缚、男权压迫、女性自身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揭示千百年来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进一步彰显萧红作品鲜明浓厚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生存困境;女性悲剧;女性异化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惊世才华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充满了感情伤痛,弥留之际两手空空,遗恨颇多。

正是由于她悲惨的人生经历,才得以拥有敏锐的生命感受和特殊的情绪记忆,使得她在文学史众多有名望的女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具特色、璀璨夺目的存在。

萧红作品的自传性很强,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女性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悲剧命运的同情。

女性,这个受尽了几千年压迫与欺辱的群体,在中国历史文化话语空间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

她们被剥夺主体地位,丧失自我意识,被男性视为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

萧红在经历自身精神压抑的同时,也看到了广大乡村土地上数万劳动妇女的不幸,她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残酷的时代环境下挣扎生存的图景,同时也对造成女性痛苦、畸形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纵向开掘。

萧红作品里深沉的女性意识既体现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又显露了她对爱与温情的追求。

一、封建伦理道德视野下的女性萧红笔下的女性,生似蝼蚁,用血汗和生命浇灌了一片生死场,匍匐在自然暴力与封建传统文化暴力的脚下,甘愿做奴隶。

在东北这块辽阔肥沃的土地上,女性背负着父权、夫权、族权三座沉重的大山,没有话语权力,没有经济地位,她们的思想被放到封建意识形态中规约,行动被放到传统文化形态中考察,她们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受到了毒害和虐待,成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牺牲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悲惨的女性遭遇和潜意识下觉醒的女性意识对当时社会的无限批判,对社会中男权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女性所遭受的虐待与折磨的控诉,对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的同情。

她们生存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中,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指出这是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女性在这里没有选择权,并指出造成这样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弊端。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生死场男权主义斗争
一、饱受压迫与折磨的时代女性
在《生死场》中,“打鱼村最美丽也最温和的女人月英”患了瘫病以后,她由原来的美丽形象变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炕上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当王婆为她擦身时,竟掉下一些蠕动的小蛆虫。

月英的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粟。

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月英的丈夫冷酷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心寒。

他起初也还是尽点责任,但见她快死了,竟有砖依住她,于是,排泄物淹浸了那座小小的骨盘,发出难忍的气味。

女性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只是他们繁衍的工具,是发泄他们性欲的场所,他们不会关系她们是否愿意。

在男性眼中,女人只能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他们当做自己一辈人的爱人去对待。

爱情已经在他们的世界中缺失,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育是女性在劫难逃的生死场。

在对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过程中,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无比鲜明。

产妇已经不能坐稳,在卷起了席子的草上爬行;
而接生婆说会“压柴”,就把柴草卷起让产妇在扬起的土炕上爬行。

产妇在生产中,由黄昏到天亮,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产妇不但没有得到家人的照顾,家人反而已经开始预备葬衣。

而她的丈夫,这时刻借酒装疯,将长烟袋扔向产妇,还将一大盆水泼向她。

“大肚子的女人仍涨着肚皮,带着满身冷水无语的坐在那里,几乎一动不动。

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产婆强推着她走走,“她的腿颤颤得可怜。

患者病的马一般,倒了下来”就在大家都认为她必死无疑、拖着她站起来时,孩子掉了下来。

女性没有感受到孩子出生的喜悦,只有无尽的悲凉。

生育本是人类最崇高、最圣洁的创造性行为,但在《生死场》中却成为女性苦难之源,
血光与死亡昭示着女人所经受的是不可逃遁的无价值的生命浩劫,已经失去了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生产。

女性的人格和尊严被践踏得一塌糊涂。

二、在无助之中难得的反抗
《生死场》中,不完全是展现人的悲剧,特指女性的悲剧,其实,在故事中,隐隐地透露出一定的女性反抗意识。

比如说,金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抗形象。

每当采摘柿子的时候,她都心急如焚的等待成业的口哨,从侧面说明了她自身的一种性欲求,不仅仅是对成业的满足与屈从。

她大胆的和成业一次次在河边约会。

这种行为,突破了当时束缚女子的三从四德,突破了旧礼教的思想禁锢,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

当成业的恶性使得金枝失去了对爱情的信仰,对男人的行为逐渐清醒,意识到这份感情只是成业本能的发泄,金枝发出了“男人是炎凉的人类”的呐喊,金枝的哭喊是女性对男权和侵略者的强烈谴责。

金枝最后选择去尼姑庵做尼姑,是她对社会的最后的控诉,对家庭的反抗。

这种本能的反抗对于寻求女性解放是根本没办法解决的,但这种反抗又显得无比的难能可贵,在某方面向我们诉说着女性解放之路的难寻与无奈。

又比如,王婆的形象,也是对女性受到欺压的反抗。

王婆”则以女性异类的身份,不仅清醒地认识到男性对女性的压倒性统治,更对自身生存困境进行自觉抗争。

所以王婆此时对男性话语权的反叛显得尤为可贵。

“狗,到底不是狼……”,这是小说中王婆对自己第三任丈夫的评价,以狗为喻体,表达了自己对赵三的期望落空时对他的失望和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更为重要的是王婆对赵三的当面讽刺无疑是对男权中心的公开反叛,是对女性自我生存困境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抗争的结
果。

在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女性不仅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婚姻的蜕变,更应该践行“一女不嫁二夫”的行为准则。

王婆的第一任丈夫的家庭暴力导致她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到第二任丈夫去世,王婆离开已经成人的女儿改嫁第三任丈夫。

王婆始终关注的是“我想要什么”,而不是“社会允许我做什么”。

封建文化不仅剥夺了女性行动的权利,也剥夺了女性话语的权利,使女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天灾人祸的灾难,承受着精神肉体的苦难,更主要的是她们的生命无价值、无意义的被摧毁,取消了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资格,她们只是作为一种“类人”而存在。

“王婆”则以清醒的姿态对女性的生存困境作了自觉地抗争。

三、结束语
在《生死场》中所透露的女性意识,是萧红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与思考。

萧红试图用她的笔墨,唤醒沉睡中的女性们,希望他们觉醒,用自己行为反抗社会的不公平,反抗男权主义,封建男权文化是女性解放的最大障碍,只有破解封建男权文化,摆脱对男性的隐形崇拜,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1、论《生死场》中“王婆”形象的人性思考
2、论萧红女性意识的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兰艳丽
3、别样视野的身体写作——萧红笔下女人的生死场胡辛何静
4、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杜琦慧
5、宿命生死场浸血女人花——读萧红《生死场》柳怡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