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
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
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
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
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
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
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
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
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
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
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
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轴。
凉山陷褶束为本区三级构造单元,是一受南北向断裂控制的构造带。
工区区域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构造格架主要由工区东侧的马边——盐津断裂带、南面的莲峰断裂带、西侧的安宁河断裂带、北面的龙门山断裂带组成区域构造边界,因此主要受南北向构造控制,构造线多近南北向,兼有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构造。
2.3.2 地震
(1)新构造运动
工程区处于大凉山中升区内,大凉山中升区东边界为马边——盐津构造带,西边界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南边界为莲峰断裂,北边界为龙门山构造带。
大凉山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地壳隆升速率为1.3~1.5mm/a,近场区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地壳隆升速率为1.5~2.0mm/a,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整体抬升外,沿大凉山断裂带还表现出的左旋走滑运动特征。
(2)区域地震及近场地震
区域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空间分布不均,历史地震记录Ms≥4.7级地震共10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1次,主要发生在工程区外围的西昌——冕宁强地震带和马边——昭通强地震带,区域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基本上分布在35km以内,深度在25km以内的占总数的84%以上,5级以上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9km。
由此说明区域范围内的地震一般属于地壳中上层的浅源构造地震。
近场区中强地震活动稀少,自有地震记录至今,仅发生Ms≥43/4级地震1次,即1944年四川昭觉5.25级地震,位于大凉山断裂带的东边界上。
(3)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越西地处甘肃武者—四川马边、康定—甘牧,安宁河3个地震带的交汇处。
境内有两条蜿蜒活动的断层穿过,周边受马边地震带影响,西有安宁河地震带相胁:是强烈地震波及地带,中强地震发生区。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到1998年的500多年间,越西发生地震或受涉及约17次。
清道光三十年(1850),越西受西昌7.5级地震波及,有不同程度破坏。
1948年5月25日,越西发生强烈的5级地震,房瓦作响,历时37秒,最近一次是在1998年,因受云南思茅地区地震的影响,房屋有明显晃动。
综上所述,工程区位于凉山断裂带的中升区内,工程区地震效应主要受外围强震和近场中强地震波及的影响,工区内的断裂规模较小,活动性较弱,不对工程场地造成重要影响。
根据GB181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其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区域构造稳定属次稳定区。
2.4水文地质
2.4.1 区域气象
项目区境内属于西昌巴塘亚热气候区,天气凉爽,雨量充沛,四季不太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3摄氏度,年降水量1133mm,无霜期247天,日照时数1648小时,稳定通过10摄氏度的年积温3894摄氏度。
自然灾害频繁,有雹灾、泥石流、山体垮塌,地震、雷暴、风暴、春旱、秋旱等。
2.4.2 地表水
滑坡区地表水来源主要为降雨,由于区域气候干燥,降雨量小且集中于5~9月,加之区内地形切割强烈,故而滑坡区内季节型冲沟仅在雨季高强度降雨期间存在暂时性坡面流汇水。
2.4.3 地下水
勘察深度范围内,区内地层由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组成。
按岩土体的水理性质,可将测区含水层划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两种类型,其地下水类型对应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区内Q4松散堆积层土体主要由粗粒土组成,少见泉水出露,地方水量较为贫乏,一般不足50吨/日,泉水流量均小于1.0升/秒。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
基岩裂隙水:裂隙较为发育,裂隙率0.7%~6.85%,泉分布较多,流量一般为0.01~1.0升/秒,地下径流模数一般小于1.0升/秒·平方公里。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水质属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
3 滑坡基本特征
3.1滑坡平面形态特征
道路位于滑坡中部,距离后缘53m。
该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前缘宽约215m,后缘与前缘高差约30m,堆积厚度3.2~5.4m,堆积方量约10.3万m3。
滑坡中部可见拉张裂缝,滑坡壁两侧可见纵向张拉裂缝,前缘剪出口位于公路内侧临空面,滑坡边界清晰。
滑体的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
滑动面为基伏界面,滑体主要沿下伏基岩面滑动。
3.2滑体特征
据钻探揭露,根据地面调查和钻孔揭露,滑体组成物质为碎石土,红褐色~灰黄色,稍湿,可塑状,夹碎石,其余为粉土,局部粉土较纯,与下伏基岩面接触处粉土土体较为湿润,呈可塑~软塑状态。
3.3滑床特征
滑床的起伏状态受下伏基岩面及构造侵蚀作用控制。
滑体表面呈折线状起伏。
后缘壁为碎石土,稍密~中密。
滑床下伏基岩面卧坡坡度25~30°,据ZK1、ZK2、ZK3号孔揭露,岩体风化节理较发育,为顺层滑坡,泥岩阻水使得基伏界面地下水汇集,力学强度降低,沿此容易发生滑动。
3.4滑面(带)特征
滑带土为粉质粘土及碎石土,沿下伏基岩面滑动,滑带土具有颗粒组成较细,力学强度较低的特性。
滑面(带)埋深3.2~5.4m不等,组成物质主要为粉土,可塑~软塑,具揉皱现象,沿滑坡壁及滑床表面可见清晰的擦痕。
3.5滑坡变形特征
除滑坡区地形地貌宏观变形特征有所指示外,该滑坡变形特征不明显(已遭后期破坏),因此从以下几方面对滑坡的滑动之初的运动特征予以综合分析:
1)滑坡纵向长约140m,滑坡堆积层厚约3.2~5.4m,堆积物以红褐色粘土为主且其颗粒粒度具有由上至下变细的趋势。
2)其主滑方向约30°,与区内岩层走向相当,说明了该滑坡为顺岩土界面的滑动,其滑移方式为牵引—推移复合式。
3)滑体前缘叠于白沙河河道内,故滑坡属于近代滑坡;同时,滑坡细部整体变形特征明显,可见其发生时间较晚。
4)滑体上可见多处溜塌现象,部分植被倾倒破坏,公路边脚墙变形破坏发生坍塌。
综上所述,该滑坡为顺层发生的近代牵引—推移复合式堆积层滑坡。
4.3.2 工况选择
由滑坡的成因分析可知,大气降雨和地震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故本次选取以下3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及推力计算。
工况1:天然状态;
工况2:暴雨状态;
工况3:地震状态。
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属区域构造次稳定区,需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进行抗震设计。
5.2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以试验成果为基础,经工程类比分析提出本段滑坡及抗滑桩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如下表10。
滑坡及挡墙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表表10
建议
指标
岩土
类型
密度
ρ
g/cm3
地基承载力基
本容许值
f ao
KPa
变形模量
E0
MPa
抗剪强度
φ(°)
C
MPa 碎石土 2.10 250~300 25~30 26°0
中风化泥岩 2.55 400~800 1000~2000 33°0.2
中风化砂岩 2.60 1000~2000 2000~3000 3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