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_中西神话比较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收稿日期】2002 - 11 - 21
【作者简介】李娅菲(1979 - ) , 女, 河北威县人, 厦门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神话研究】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
———中西神话比较探析
李娅菲
(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 中西神话作为有限个体追求无限超越、生命存在追求永恒以及人确证自我的一种方式, 具有共同的特
点, 但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 这种差异正好应合了中西
美学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 中西神话; 超越与确证; 差异
【中图分类号】I2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913 (2003) 03 - 0100 - 03
“神话”一词, 英文为“myth”, 它源于希腊
“mythos”一词。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 神
话一词的意义是故事、叙述或情节。
到了中世纪的
基督教统治时代, 神话被视为“虚假、谎言、异端
邪说的同义语。
启蒙运动以后, 此概念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 在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 神话和诗具有比
逻辑理念更能接近真理的特性。
弗雷泽则指出:
“神话是文化的有机成分, 它以象征的叙述故事的
形式表达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
观。
”[
1 ] (P12)
马克思曾说: “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
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2 ] (P216) 的确, 无论是
“大地之子”还是“海的女儿”都在与自然的抗争
中铭刻下了对生命执著的咏叹, 也在“与神对话”
的渴望中抒写了艺术与想像的欢歌。
神话具有童稚
的真实, 又有神性的崇高, 它在原始自然的浩瀚中
吟咏生命交会的热望, 高唱生命情操的颂歌。
邃古之初的神话是原始的初民欲求从物质层面
上升到精神境界的努力, 是从有限到无限的挣扎,
是生命原委曲折的想像性描述, 更是初民确证自我
的一个重要形式, 同时这种形式也积淀成为他们心
中的一个深沉的信念与渴望———“与神灵对话”。
“与神灵对话的冲动, 几乎从人类建立了自我意识
从而自知其为人那一时刻起就产生了。
当死亡作为
一条绝对界限, 把现实界与虚幻界分割开来, 而建
筑又以一种物质的手段将这一分割现实化以后, 一
个问题也就同时摆在了人类面前: 那个神居住、
精灵出没、祖先和自己的灵魂之所归宿的神秘虚幻
界, 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它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
的, 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呢?”[2 ] (P217 - 218) 带着对
这些问题的追问, 带着对自我确证的欲求, 人类摆
脱了茹毛饮血的动物性生存, 而成为了带有理想和
诗意的生灵, 人类的存在也才脱离了静止不动的平
面, 而具有了审美和艺术的维度。
无论是对神秘世
界的试探还是狂肆无忌的幻想, 都是有限生命对超
脱的渴望, 对永恒的深切体验。
无论是中国还是希
腊, 都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神话美的共通的内在生命
力量和艺术品格。
中国和希腊的开辟神话和自然神
话都体现着艺术神话模式。
“所谓艺术的神话模式,
并不仅仅是一种体验模式, 同时也是一种表述模
式”[2 ] (P246) 中的三个要素: 戏剧性的冲突; 强烈的
情感体验; 有意的自欺。
[ 2 ] (P235)
在中国, 突出的例子有共工怒触不周山, 《列
子》汤问云: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
不周之山, 折天柱, 绝地维, 故天倾西北, 日月星
辰就焉, 地不满东南, 故百川水潦归焉。
”[
3 ] (P18) 这
是何等的气势, 何等激烈的冲突; 嫦娥应悔偷灵
药,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未及服之, 娥盗
食之, 得仙, 奔入月中为月精。
”[3 ] (P7) 这勾起了多
少的遐思与畅想, 渗透了多少的情愫与惆怅。
还有
精卫衔木石填沧海, 邢天舞干戚, 夸父追日等等,
看似不可, 却真正体现了人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执著与坚强。
希腊也有着同样的故事, 盗天火以救
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遭到了宙斯的严厉惩罚, “普
— 100 —
2003 年5 月
第20 卷第3 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120 , No13
May120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罗米修斯被强行吊锁在悬崖峭壁上, 他直挺挺的,
根本无法入睡, 也不能让疲惫的双膝弯曲一
下”,[4 ] (P7) 宙斯还派一只凶猛的鹰每天啄食他的肝
脏, 使他永远受痛苦的煎熬, 但普罗米修斯并没有
屈服, 终于获得了自由。
还有关于向日葵的凄美传
说, 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波斯王女, 抛弃了以前的
恋人, 他以前的恋人虽然悲痛万分, 却依然深深的
爱着阿波罗, 从早到晚都凝望着太阳神, 长此以往
身体就化做了向日葵。
还有西绪福斯那永无止境、
周而复始的推石劳作, 虽单调无聊, 但却表现了人
类以无比的勇气面对命运的多舛。
在生命极其微茫的原始时代, 无论是在浩渺的
海洋之畔, 还是在沉郁的土地之上, 神话一方面流
露出初民对于神与自然之神秘的恐怖与崇敬心理,
另一方面更表明了人对自己本真力量的确认和信
心, 以及一种知性的体悟、情感的幻觉和冲出有限
生命的热望。
但由于中西民族在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
别, 这种神话美的差异正好应和了中西美学传统的
差异。
从地理上看, 希腊半岛位于爱琴海和爱奥尼亚
海环抱之中, 境内多山, 耕地很少, 但它具有世界
上最为曲折的海岸线, 所以具有十分有利的海运和
经商条件。
古希腊赖以生存的便是海运与交通, 他
们必须把眼光投向眼前土地以外的世界才能获得生
存与发展。
希腊人惯于迁徙, 勇于冒险, 善于经
营, 同时希腊城邦的契约制明确规定了私人财产不
可剥夺, 表达对个人的尊重, 标举对个性的张扬。
人格的独立带来了思想的独立, 他们尊重人与人的
契约即法律以及人与神的契约即宗教。
而中国的情
况则与此不同, 长江、黄河的滋润和养育, 广袤的
耕地资源, 封闭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
的传统。
自给自足的中国农人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
感情, 习惯并且满足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但这
种自然经济所导致的交换的萎缩、交通的不发达、
见识的狭隘, 却使中国人很早就丧失了探险精神和
穷根究底的兴趣, 而对超出一小块地域之外的一切
感到神秘和不适应。
”[5 ] (P29) 与西方的契约关系不同, 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宗法制度和家国组织关系,
即“家天下”。
上述种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神话在
主题思想传统、审美情趣体系、艺术形式选择等方
面, 造成了中西神话美的差异。
首先,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和神一般说来都是爱
人类, 为人类牺牲或做出贡献的: 女娲补天; 夸父
追日; 神农勇尝百草; 盘瓠杀敌护国; 羿为民除
害, 上射九日而下斩长蛇; 禹体恤百姓, 治水三过
家门而不入等等。
如前所述, 中国形成了一种家国
组织关系, 虽然在初民时期并不十分凸显, 但农耕
社会的封闭意识使这种关系有所滋长, 远古的神乃
至后来的王侯国君, 都是“子民”的家长, 他们重
视群体意识, 他们在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也把他
们组织成为群体机器上一颗颗零件, 人民也习惯和
依附于这种“呵护”,“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也
就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小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治
水”的国度所特有的结构模式。
相比较而言, 希腊
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们, 往往更具个性, 他们拥有和
凡人相同的欲望、私利、欢乐和痛苦, 他们追求的
更多的是个人物质、肉体和精神的享受, 而不是超
越人类、造福人类。
乌拉图思为确保永久的统治想
把自己的孩子重新挤入母腹, 该亚唆使最小的儿子
克罗诺斯用镰刀把父亲切斩致残; 普罗米修斯盗窃
天火后, 宙斯不但惩罚了普罗米修斯本人, 还通过
潘多拉的盒子把一切灾难降临人间, 并且灭绝了人
的希望。
而且, 希腊神话中也较早的出现了中国神
话后来才有的“天宫”景象: “时序女神看管各道
大门, 兼职喂养天上神马; 雨虹女神伊里斯执行传
递信息的使者之职; 永恒的青春女神赫柏给众神斟
倒长生不老的玉液琼浆; 而九位掌管艺术和知识的
缪斯女神在餐饮期间给就席的诸神唱歌助兴; 安详
的司美女神舞蹈其间。
”[
4 ] (P2 - 3) 好一幅众神的享乐
图, 这实在和中国早期的神话中艰苦勤俭、为国为
民的众神不太一样。
其次, 中国的早期神话体现了理智、严肃、和
谐、温柔敦厚的美学风貌。
也就是说, 在美中体现
了善, 或是因善才显得美, 这也与魏晋时重美轻善
的神话志怪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开辟神话和自然
神话很少对神的外貌有所描绘, 而着眼于他们为人
类所做的功绩, 例如对尧的描述: “尧之时, 十日
并出, 焦禾稼, 杀草木, 而民无所食。
凿齿九
婴大风封修蛇, 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上射十
日而下杀。
??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
子。
”[5 ] (P7) 与此不同, 西方的神显得更为“美貌”,
希腊神话是这样描述美迪亚和依阿宋的: “东方刚
刚透现鱼白肚, 一抹朝霞还没有照亮天空, 姑娘便
急忙从床上跳下来, 扎好金黄的头发。
先前她们还
悲伤地披散着头。
她从脸颊上擦去最后一丝泪痕,
— 101 —
第3 期李娅菲: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花蜜般的脂霜打扮了一通。
??依阿宋和他的朋
友终于跨进了大殿, 风流倜傥, 十分自豪, 犹如大
海中升起的天狼星, 神采奕奕。
姑娘猛地看到英
雄, 呼吸都停住了。
她眼前一阵漆黑,双颊一阵发
热,心慌意乱,不知道如何办才好。
”[5 ] (P152 ,153) 从某
个角度来看,西方的神就是长得很美的人———体格
健壮、和谐对称。
克塞诺芬尼指出:“凡人们幻想着
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与他们同样的
声音和形貌。
”[6 ] (P6) 这就肯定了美与真的关系。
再次, 由于中国讲求“实用理性”, 缺乏形而
上的思考, 企求此生此世的宁和与平安, 无意于彼
岸世界的救赎与追求, 因此, 中国神的“神性”慢
慢消解在在这种“实用理性”中, 而巫术的意味却
越来越浓。
人们烧香、拜菩萨求的是发财升官、娶
妻生子??完全和实际的需要相关联, 甚至把现实
中的具有某种权利和力量的人仪式化、神化后作为
膜拜的对象, 并且希望他(她) 们的神力附着在自
己身上, 以抵抗病痛和灾难, 消解不幸, 获得利益
层面的幸福, 这就和弗雷泽《金枝》里讲到的巫术
的形式非常相近了。
而西方人的“原罪”意识促使
他们对于神的企求与膜拜来源于救赎的愿望, 他们
与神的关系是原罪与赎罪, 此世的生命之轻与彼岸
的与神冥合, 在肉身的裂伤和爱的拯救中形成的。
依据这种关系, 西方人渐渐完善了对于神的构筑,
基督是这种想像的凝缩。
他是如此的靠近人———文
弱的、善良的、有着肉身和精神的, 而且他受难
了; 同时, 他又是那么的高于人类, 他具有至上的
权利和力量, 他的肉身和精神都是超然的, 他的受
难是为了全人类。
于是在贴近和遥远的张力中, 他
成为了西方人的精神庇护所。
生命是有罪的, 此生
此世就是超越有限的实存而企及无限, 就是要摆脱
沉沦的肉身而与神同在, 就是要在爱的救赎中到达
理想的彼岸。
显然这种宗教的理念与中国的“准宗
教”的教义是相去甚远的, 这也就使得西方神话和
中国神话中蕴涵的深层意义大相径庭了。
最后, 希腊的神话保存都较为完整, 有很多都
保存在史诗中, 而中国的神话很多都散佚了。
鲁迅
先生分析了两个原因: “一者华土之民, 先居黄河
流域, 颇乏天惠, 其生也勤, 故重实际而黜玄想,
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 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等使用为教, 不欲言鬼神, 太古荒唐之
说, 俱为儒者所不道, 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 而又
有散亡。
”[
3 ] (P21 - 22) 这和前述的中西神话差异的总体
原因具有相通之处。
以上对中西神话的比较仅仅是一个大的框架和
总体粗略的评述,并不排除有特殊的例子。
总的说
来,在最初的时候,中西神话作为有限个体追求无限
超越、生命存在追求永恒以及人确证自我的一种方
式,应该说是共通的,到了后来才发生了变异。
但神
话的艺术魅力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化而
减损,人们以空间———地面和时间———现在为生命
活动的基础,努力追求永恒的未来,追求位列天堂的
美好生活,在谜幻般的自然力量和生命现象的铁幕
背后,是人对宇宙和生命的审美观照和深切体验。
参考文献:
[1 ] 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 西安: 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87.
[2 ] 易中天. 艺术人类学[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3 ] 鲁迅全集: 第9 卷[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4 ]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 希腊古典神话[M] . 曹乃云
译. 上海: 译林出版社, 1995.
[5 ] 邓小芒, 易中天. 黄与蓝的交响[M] . 北京: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99.
[6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C]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LI Ya - fei
(Chinese Department , Xiamen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0 ,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origin , patterns , themes , ideology ,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form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and traces their caus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ir common points lie in the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 eternity and self - identification by individuals , but their differences are geographically , psycholog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related , which accord
with their different aesthetic tradition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 transcendence and identification ; difference
(责任编辑丁立平)
— 102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