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布日期2000-8-22 15:15:00 )
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世纪即将过去,在20世纪的后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古老的农业又将迎来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世纪,也将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全面走向繁荣的世纪。展望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因此应认真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是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选取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
实践表明,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会产生正、负双向作用和影响。当经济体制的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可以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并促进农业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的构造超越或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态,经济政策失误时,则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能和发展冲动,从而可能使农业垦迟滞运转状况。新中国农业的发展,以1978年党的十一周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后20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历史。这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后者的成功与前者的失误正是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双向效应的真实写照。
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光辉历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包括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口决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渔并举;实施科教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保护、加强农业的宏观调控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多年改革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它们也都将继续指导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应长期稳定不变。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农村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21世纪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正视的是,我国农业还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还可能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但是,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在今后的农村改革和发展中,都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破除陈旧过时、不切实际的理论观念和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农业经济增长起步,而且有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总量不断增妖、空间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人地矛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丽临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耕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摞,但是,我国的耕地资源先天不足,虽然经过长期大规模开垦扩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又使大量耕地非农化,加上人口的成倍增长,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已由1949年的0.181公顷下降到现在的0.08公顷。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还会持续下去,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以乐观的态度分析,未来20年我国政府若能采取有力措施使耕地减少速度不再加快,今后20年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万亩。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资源,耕地的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应用、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季节性和区域性分布不均,未来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国拥有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只有24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0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拥有水量1000立方米为最起码要求,我国已接近严重缺水边缘。目前全国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匮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8000万人口饮水困难。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社会用水需求还将日益增加,因此,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摞短缺问题,而且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可能超过耕地,成为掣肘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客观条件,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利用,加上来自工业的“三废”污染,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全国80%的江凋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月,大量耕地被污染、荒漠化、盐碱化、地力减退。生存与发展问题己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巳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未来20年,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农业负荷将日益加重,加上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人口再生产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加上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同时,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限制了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而农民收入偏低,又无钱投资于自身教育,造成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总体上偏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其中,乡镇企业与城市二、三产业吸收了约1.2亿,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同时,在我国农村4亿多成年劳动力中,文盲占20%,小学文化程度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9%,受过高等教育和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更是微乎其微。国内外农业发展史表明,工业化初期,农业是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