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在电影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太奇在电影中的作用
——蒙太奇的涵义
蒙太奇一词,原本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它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随着电影拍摄和制作手法的不断发展,法国的的学者路易·得吕克将此概念引入到电影作品的创作中来,主要是为了表现电影手法在构成、衔接、组装、合成方面的运用。现在这个词,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通用的一种电影术语了。它与长镜头并列被称为改变电影历史的两把“双刃剑”。
一、蒙太奇的发展及特质
蒙太奇的发展大致可分為下面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蒙太奇。最初的电影是固定摄影机的,像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拍的《女工下班》,把摄影机固定在工厂大门口,拍摄女工下班的情景,片长约一分鐘,一次拍成,没有所谓的蒙太奇可言,但后来在拍摄新闻时,因為胶片不够长或其他因素被迫中断,打破了固定视点和连续拍摄的惯例,这种偶然的突发状况,產生了最原始的蒙太奇。1895年卢米埃尔曾拍摄四部各一分鐘的短片: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受难者。当放映机改进后,这四部连接起来,成為一部有戏剧段落的影片,已具蒙太奇的雏形。
第二阶段,早期蒙太奇。英国杰姆斯‧威廉在1900年拍摄《中国教会被袭记》,此片打破了固定视点的拍法,将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件交替出现。到了斯密士的《玛丽‧珍妮的灾祸》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摄影机紧跟着女主角,根据剧情需要而改变视点,从此摄影机可像人的眼睛一样自由的移动,產生了真正的蒙太奇。
第叁阶段,蒙太奇技术之集大成者。美国导演格里菲斯是真正有系统的、全面的运\用蒙太奇,使电影语言向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事件、动作、连续时空进行分解,选择事件和动作的若干要点,以中景、全景、远景等展现空间关係,以近景、特写强调细节和重点,再将这些镜头按连贯性及同时性的原则加以剪辑,其省略的部分由观者的经验自行连结,形成电影叙事的基本形式。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影片的构成单位由场景变為镜头,并创造了地点、时间、动作的叁多样律,他的摄影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描写古今中外,像小说家的笔一样自由。在1908年以前,电影还只是拼凑字母,但从他之后,开啟了真正的电影语言和丰富的电影句法。
第四阶段,理论的形成。20年代「苏联蒙太奇学派」,主要由库勒雪夫、普多夫金(1893-1953)、维尔托夫(1896-1954)、爱森斯坦(1898-1948)……等人组成,他们吸收了前人的经验,不但在创作中实践蒙太奇的概念,拍出了《波坦金战舰》、《母亲》…等电影,还进而将蒙太奇理论化,提升到美学与哲学的层次。这些人是经过不断争论融合的过程而发展出蒙太奇的理论,此过程包括下列叁部分。 1、準备部分:十月革命后,库勒雪夫在莫斯科电影学校建立了一个「库勒雪夫实验室」,普多夫金及爱森斯坦等年青人都参加了实验工作。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逐一拆解格里菲斯《党同伐异》的几千个镜头,再进行各种新的组接,因此发现了电影意义传达的基本规律,进而丰富改造了「蒙太奇」的概念。库勒雪夫的理论只是指出了蒙太奇的技术特性,这是一种分段原则,是关於电影美学基础的蒙太奇,还没有成為电影思维的蒙太奇。2、完成部分。将蒙太奇上升為一种电影哲学,是由普多夫金及爱森斯坦共同
太奇,确立了以衝突矛盾為核心的蒙太奇思想,通过正—反—合,进入新的正—反—合,矛盾在不断衝突中螺旋式上升、发展,直至高潮。他也论述了由形象转换為思想的可能性与途径,认為蒙太奇不仅是製造效果的手段,也是表述手段,通过特殊的电影语言形式表达思想的手段。3、充实部分。与爱森斯坦相较,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更倾向於现实主义的传统,他认為银幕形象的两个组成元素就是蒙太奇和演员的表演性,所以蒙太奇是為表演服务的,电影所有的手法都是围绕一个主要目的:衬托演员的表现性。為此他提出了核心的定义「蒙太奇—电影分析的逻辑」,有分析才有表现性。
蒙太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从画面的联繫中创造出画面本并未含有的意义。库勒雪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表情男人的特写镜头分别和一碗汤、一个棺材、一个可爱的小孩组合在一起成為叁组镜头,我们观看后可轻易的将男人的心情解读成飢饿、哀伤及喜悦。以第一组為例,单看男人的脸或单看汤,是不可能得到飢饿的感觉,一定要男人的脸+汤,才能產生飢饿的感觉,男人的脸是因為后面那个汤的镜头而被赋予了飢饿的意义。所以,同样一张男人的脸接上不同的镜头,就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就是有名的库洛雪夫效应。爱森斯坦曾举汉字為例,口+犬=吠、口+鸟=鸣、刃+心=忍,两个不相干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刘森尧曾加以解释,他说「口」是嘴巴,「犬」是狗,两者相加后的「吠」字应是狗的嘴巴,但其意义却是狗叫;口+鸟=鸣亦如是,不是鸟的嘴,而是鸟叫的意思,但除此之外,还有汽笛声响或汽车喇声响亦可叫做「鸣」,至於刃+心=忍,爱森斯坦只解成痛心是错的,必须解成:痛心,但顶住了。用心去顶住一把刀要有多大的能耐,痛心是必然,但顶住了才是关键所在。所以「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像是两数之积。」可见蒙太奇扩充意义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
总结而论,蒙太奇是一种处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电影製作过程中决定影像时空的中心技巧。电影发展之初,只是日常生活的原始纪录,不分镜头,一个场面用一个固定的全景镜头拍摄下来,然后再机械的连接在一起,几乎没有什麼电影感。要到引进镜头的切分重组、视角的多元化、时空的灵活变换这一类的蒙太奇概念,电影作為一门艺术的特质才逐渐显现。
二、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与长镜头这两种电影美学风格一直被视為两极对立的,前者是以俄国蒙太奇学派為主的形式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是以巴赞(é,1918-1958)為代表的纪实传统。长镜头()指摄影过程从开机到关机,未间断的以深焦距镜头拍下一个完整的段落或意念。空间的完整性、时间的延续性、影像的客观性就是长镜头的基本特性,较容易造成观者心理上的沈闷与压力感,但它的好处就是再现事物的自然流程,使其更具有真实感。
巴赞似乎和长镜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其实巴赞并未直接论及长镜头,他「所倡导的乃是根植於『景深镜头』和『连续摄影法』之上的『完整的写实主义』,并没有鲜明的提出『长镜头』概念。景深镜头并不等同於长镜头,巴赞所适当涉及的『连续摄影法』,也毕竟不是『长镜头』概念。因此,所谓长镜头理论和长镜头美学,并非巴赞本人首倡,而是其后电影理论家们的概括。譬如,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艾‧卡斯比埃认為,探讨『银幕画面与真实之间的关係』的『叁大理论』之一,便有『巴赞的长镜头风格』。人们所以把长镜头理论载誉於巴赞名下,大凡因為巴赞的『完整写实主义』和『摄影影像本体论』為长镜头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石,而『景深镜头』和『连续摄影』正构成了『长镜头』的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