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论角度探析反学校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冲突论角度探析中学生反学校文化
摘要:反学校文化一直被看作是对学校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异化,更有人把学生身上表现的反学校文化归纳为学生“行为偏差”或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冲突论的角度对反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试图在反学校文化中寻找其可利用的一面,以尽可能避免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冲突论成因利弊
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经济发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甚至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发展速度和接受程度的不匹配、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不健康性都使人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以致行为发生偏差,从而出现了很多反社会行为。

在学校中,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凸现,反学校文化也应运而生。

一、反学校文化概述
谈论反学校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反文化”。

在60年代的美国,青年人当中开始流行一种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运动被称为反文化运动。

一时间,摇滚乐、吸毒、性反常、堕胎、裸奔等迷恋怪癖和追求荒诞的嬉皮文化在美国街头随处可见。

有学者这样定义“反文化”:“当社会中少部分人的价值、信仰、规范与基本的社会期望直接对立时,这种文化即被称之为反文化,即指某些团体试图分享社会价值,却不断受到严重挫折,起而反抗并以推翻现有文化规范或价值体系为目标的一种亚文化。


①同样,“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

”②反学校文化实质上是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异化,是一种“消极的次级文化”。

在提及反学校文化时,人们总会将其同学生逃学厌学、考试作弊、奇装异服、忤逆师长、打架斗殴等一系列反叛或者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相联系。

有学者将反学校文化的现象归为两种,一种是与学校文化功能或权威相对立的学生运动,这被看成是劳工阶级文化在学校里的一种延伸,但也有人倾向于这是学生的自主反抗;另一种是反对学校制度对教育的垄断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希望在打破现存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去学校化社会”。

在学校中第一种现象比较常见,而学者们在这方面也研究的比较多。

二、冲突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反文化运动的兴起,反权威、女权主义、性解放等各种与传统观念相悖的现象、思潮此起彼伏,冲突论也在这时迅速崛起,代替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功能论。

冲突论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这一理论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统一、稳定、平衡及整合。

冲突论者认为:社会对财产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利益占有者和丧失者之间冲突的根源。

“整个社会体系以及构成整个社会体系的各分子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对立、冲突、斗争的状态,这一普遍的纷争通过支配集团对从属集团的强制而造成了社会体系的分化和变迁,其结果是经过短暂的和谐后又开始了新的冲突,如此循环往复,社会则不断地前进。

”③
纵观冲突论的发展,形成了教育社会学中各种冲突论学派,科赛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并将冲突的根源分为物质和非物质因素,他强调冲突的“正”功能,主张运用“安全阀机制”来维持社会的安全运行。

此外,鲍尔斯、金蒂斯的“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他们认为美国的教育制度是不平等的社会分工复制的工具,具有欺骗性,不平等的学校体系是产生冲突的根源;科林斯的“新韦伯主义冲突论”在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与职业地位的关系,充分说明了教育阶层化是各利益集团维持社会现有分层的手段;华勒的“教学社会学”是对学校内部社会关系的冲突论分析,他指出教师是制度化了的领导,师生关系是制度化了的“支配—从属”关系,勾勒出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三、从冲突论角度分析反学校文化成因
从冲突论的角度来讲,反学校文化即为学校中中学生非主流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之间所产生冲突,即学校中少数人的价值观、信仰或者行为方式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等主流文化相违背时,在各个层面、范围和领域内的冲突便产生,而这种极少数的被视为“异类”的文化即为反学校文化。

(一)社会转型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

社会转型,改变的不仅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是谦谦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向德向善的信仰。

尊敬师长、赡养老人、爱护幼辈,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没有一家不装防盗门,社会恶性事件频发。

人们一切行动甚至是思考的目标都以经济为中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其思想弊端也一起跟进。

传统文化与转型期文化的冲突在处于十字路口的人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并进而从社会影响到学校。

学校相对于其他社会子系统来说是纯洁和具有原始目的性的机构,它是一个传授知识和进行道德教育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代表着传统文化。

而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中学生身上这两种文化冲突也得以体现,此时反学校文化也应运而生。

根据科赛的理论,在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体现的是一种非现实的冲突,他们通过这种行为使自身的压力和迷茫得到了宣泄。

(二)社会阶层冲突向下一代延伸并在学校交往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中国从社会流动率和社会分化率越来越大,而社会活动和分化的加速必然导致社会职业结构、分层结构、利益集团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的变化。

韦伯提出,社会成员之间或因经济状况、或因权利地位、或因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身份集团,这些身份集团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

近些年来,反社会行为频发,拖欠农民工工资从而造成雇佣关系的紧张,跳楼等自杀事件接连发生;因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仇富心理,贵族学校的学生遭到砍杀。

一系列的事件证明阶层冲突正在不断激化和延伸,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共处于同一学校同一班级时,他们之间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开始显现,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反学校文化行为屡有发生,小团体现象也随处可见,群体之间的外部冲突也此起彼伏,这些都加剧了反学校文化的产生。

(三)教育体制和教学实际不匹配
韦伯认为,学校教育是由社会支配集团利益所决定的,而这些利益冲突也反映于学校教育的理念决定过程之中。

当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理念是要办人民的教育,但在教育体制的制定和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现实的困难必定造成教育发展不平衡,阳奉阴违或者执行不力的现象比比皆是。

同时,教育发展的东西差距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快班的出现更是将学生认为地做出了
等级划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成为了一种选择的工具,发挥了经济地位复制的功能。

因此,在不同的学校中,反学校文化的表现各有不同。

在被分到差班的学生中,反学校文化行为更为多见,这些学生一般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逃课、作弊吧、打架斗殴都是家常便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学生对学校教学制度和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抗。

此外,师生冲突是学生与教育制度、学校之间的冲突的延伸。

“教师是制度化的领导,师生关系是制度化了的‘支配—从属’关系。

”④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权威,学生处处以老师的一切标准为标准,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责备、处罚、命令等,使师生关系越来越走向对立,这也起到了激化矛盾和冲突,促使中学生反学校行为的出现和反学校文化的产生发展。

四、从冲突论角度分析反学校文化利弊
(一)反学校文化之弊
反学校文化给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挑战。

首先,学生的反学校行为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发起了挑战,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困难;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维持,师生关系的对立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让老师失去教学热情,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再其次,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师生冲突、校园暴力、逃课厌学、拉帮结派、破坏公物、自私冷漠、酗酒追星等一系列反学校文化行为对中学生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无疑具有巨大的不利影响;最后,中学生反学校行为的进一步扩大产生反社会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反学校文化之利
统观反学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冲突论的角度来讲,在一些情况下,社会冲突具有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系统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等“正功能”。

中学生反学校文化中体现出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正功能”性。

首先,“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功能”⑤,这体现在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中即为学生小团体的出现。

学生以不同利益目的组成的团体间的摩擦与冲突时有发生,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冲突及小团体形成的原因,利用其团体的整合优势,为学校教学服务,以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次,“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⑥中学生与教育体制以及学校间的冲突,即中学生厌学、逃学、对课程设置的反感等反学校文化行为有助于教育体系和学校教学制度的完善;再次,冲突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学校根据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表现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找出行为表现背后所隐藏的真正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防止恶性事
件的发生;最后,中学生反学校文化行为中存在着积极创新因素。

中学生奇装异服、追星等反学校行为中同样也蕴含着创新,追求新事物的需求。

我们可以“变废为宝”,找到合理的发泄渠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最近,网上盛传一段视频,巫山笃平小学700小学生课间操跳杰克逊舞蹈,一改传统课间操的刻板,让学生得到了锻炼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冲突、教与学的冲突、教育体制与教学实际的冲突等在中学生的反学校行为中都得到体现。

运用冲突论的思想,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这些冲突发生的根源、类型与具体原因。

正视这些以反学校文化现象为表现的冲突所带来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合理适当地处理反学校文化现象和冲突,避免中学生极端破坏性反学校行为发生,运用反社会行为的“正功能”,不断地改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使教育事业能够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李寒丹,浅谈反学校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对策略[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二期,97页。

②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③④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⑤⑥徐玮,论科塞功能冲突论及其安全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8页。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林鸣,林泽玉,成因与对策:中学生反学校文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十期,27页。

[2]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1—222。

[3]石明兰,初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动因透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第5页。

[4]吴康宁,当今欧美教育社会学三大学派[J].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

[5]朱志勇,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6期,第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