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供冷系统能源效率080217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的能源供应系统,可以实现多个建筑物之间的能源共享,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环境污染。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长期运行,需要制定技术标准。
一、系统设计标准1.1 系统设计应满足当地环境条件和建筑物用能需求,考虑系统容量、供热/供冷温度、流量等要素,保证系统的能效和经济性。
1.2 系统设计应当满足相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规定和标准,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健康、环保等要求。
1.3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和需求,合理规划系统的布局、管径、管网等要素,减少系统压降、泄漏和能耗。
二、材料和设备标准2.1 管道、管件、阀门等材料应具有耐腐蚀、耐高温、耐压等特性,并符合相关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标准。
2.3 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应由具有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设备的正确安装和运行。
三、运行和维护标准3.1 运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熟悉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故障处理方法,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使用。
3.2 系统应制定定期、有计划的维护保养计划,包括清洗、检查、更换、维修等工作内容,确保系统的长期运行和可靠性。
3.3 维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护保养工作,避免损坏设备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4 系统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和事故进行预警和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能耗计量和管理标准4.1 系统应采用符合国家和地区要求的能耗计量设备,对供冷/供热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计量和记录,为节能改造和优化提供依据。
4.2 通过能耗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优化系统控制策略、减少能耗、提高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要求。
4.3 系统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密性和长期保存,为系统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总之,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保证系统运行和使用的基础,而有效的标准实施是实现可持续、高效、安全、舒适的能源供应的关键。
专利视角下的区域供冷能源站蓄冷技术

专利视角下的区域供冷能源站蓄冷技术
高丽慧;张曼曼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信息》
【年(卷),期】2024()9
【摘要】区域供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物群,由一个或多个能源站集中制取冷媒,通过区域管网提供给最终用户,实现用户制冷要求。
区域供冷由于其高效、清洁、绿色的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供冷通常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能源站、
输配管网、用户端接口和末端设备。
本文将以国内外1951-2022年期间申请公开的区域供冷专利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区域供冷能源站的冷源配置进行分析,以期为相
关行业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高丽慧;张曼曼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中关村广场低温区域供冷冰蓄冷制冷站及管网安装要点
2.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冷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的确定
3.江北城CBD区域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
2号能源站蓄冷率的确定4.区域供冷与蓄冷技术发展动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中供冷系统的优化与节能分析

集中供冷系统的优化与节能分析摘要:以物探研究院的集中供冷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设备参数、自然环境温度、运行模式、运行电量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运行策略、合理分配冷冻水、提高换热器效率等节能方案,经过一个制冷季的实施,通过比较机组的主要经济性指标,确定了优化后的经济效益,并对同类型的建筑节能工作有着借鉴性的意义。
关键词:中央空调;运行策略;能量梯级利用;节能分析0 引言在全球资源日渐短缺的环境下,建筑节能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许多建筑年限较长,存在着设备老化、能耗偏高、技术落后等问题,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比较复杂,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
在一般的公共建筑中,中央空调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主要耗能设备,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制冷电耗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
物探研究院建筑楼宇夏季的供冷方式为集中供冷,通过中央空调主机将换热后7℃的冷冻水输送到院区内五栋楼宇,用户末端的散冷设施采用风机盘管,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
2021年电量显示,供冷高峰期间,制冷系统电量占全院用电量近26%,占比偏高。
在“降能耗、减损耗、控物料、减排放”的绿色发展理念下,为深入践行用绿色思想、绿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融入勘探开发全过程,对制冷系统系统开展节能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设备概况物探研究院的制冷系统是由三台制冷主机、冷冻泵组、冷却泵组、冷却塔及相应的配套管道和风机盘管构成,其中主机为螺杆式压缩机,冷冻水泵组采用的是工频离心式水泵,配置为三运一备(如图1所示)。
图1 制冷系统简图机组于2003年投产,已经运行了19年之久,设备老化严重,制冷衰减量逐年递增,其制冷量通过滑阀机构控制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来维持蒸发器冷冻水出口温度恒定,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的不同,运行电流在250~450A区间,经实测,制冷主机制冷能效比COP值为3.7,制冷效率偏低。
通过对制冷季运行电量分析,泵组耗电占比44.46%,是节能的关键。
区域供冷系统的优点

区域供冷系统的优点标签: 区域供冷系统制冷机组节约能源区域供冷系统是非常节能的冷冻设备,因为此系统能善用资源、照顾不同大厦在不同时段的冷气需要以及享有高质素机组操作及维修服务。
尽管区域供冷系统所节约的能源会随著系统的不同配置(例如冷冻水分配管道的长度、散热方法和其他机组效能改善设施装置等)而异,但是区域供冷系统与传统的中央气冷式空调系统比较,一般可节约大约35%的能源。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益能令能源消耗量减少,用于发电的化石燃料消耗量亦因而下降。
这样便可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少噪音污染由于大厦不用装设制冷机和散热冷凝器,可大大减少噪音、振动、热卷流和废热污染。
放置于区域供冷系统中央机组的设备可用较佳的隔声、防震和废热控制设备,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
减少雪种的使用空调设备内所用的雪种是环境污染的另一来源。
由于能配合不同时段的冷冻量需求和减少备用制冷机的数目,区域供冷系统的整体机组体积较小,因此这种系统用以为全区域提供空调所需的雪种数量比各个中央空调系统所需的总雪种量为少。
此外,区域供冷系统机组的雪种由专责的维修队伍处理,因此可大大减少意外泄漏的机会。
改善市区天台景观天台无须装设制冷装置,使建筑师在设计大厦的外观时有较大弹性。
由于无须装设制冷装置,大厦天台的设计可以加入较多美化元素,例如康乐设施和天台花园。
这样可以改善市区的景观。
更善用大厦空间使用区域供冷系统的大厦可以节省不少机房空间,因为这些大厦无须装设制冷装置。
一般估计,与传统的空调机组比较,区域供冷系统平均可节省75%的机房空间。
这还未把因无须装设制冷装置而节省的电力公司变压器房的空间计算在内。
系统更可靠和更灵活区域供冷系统使大厦业主/管理公司得以精简大厦管理队伍,因为大厦无须操作及维修制冷机机组。
大厦亦无须预留款项更换制冷机,在增加冷冻量方面所受限制较少,而所需贮存的零件亦会较少,因此大厦业主可以集中处理核心业务。
区域供冷能效

区域供冷能效
区域供冷能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提供冷却服务时所消耗的能源与所提供的制冷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供冷能效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评估,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能源效率比(Energy Efficiency Ratio,EER)和季节能效比(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SEER)。
EER是指在一个固定的运行条件下,冷却系统所提供的制冷能力与所消耗的电能之间的比例关系。
EER数值越高,说明冷却系统的能效越好。
SEER是指在一个一整个制冷季节范围内,冷却系统所提供的制冷能力与所消耗的电能之间的比例关系。
SEER数值越高,说明冷却系统在不同的负荷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能效。
除了EER和SEER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能效评估指标,例如日平均部分负荷系数(Daily Part Load Fraction,DPLF)、区域供冷系统能源消耗比(Area Cooling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ACS-ECR)等。
为了提高区域供冷能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优化制冷系统设计,提高冷却设备的运行效率,使用节能型的冷却设备,改善冷却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例如热回收利用、风能利用等,以降低区域供冷所需的能源消耗。
关于区域集中供冷空调节能设计的探析

关于区域集中供冷空调节能设计的探析发表时间:2018-05-16T14:35:27.1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作者:哈玲丽[导读] 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设计角度,对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节能考量,具有重要意义。
连云港沃利帕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摘要:空调冰蓄冷有利于国家,可以削峰填谷,平衡电网压力;减少国家电站建设投资。
就用户而言,冰蓄冷可以减少设备装机容量;减少一次性电力投资费用;利用分时电价,节省运行电费,更加经济。
区域集中供冷放大了冰蓄冷优势,选用大型设备,系统更稳定高效;不同工况,多种运行设置,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集中供冷的北能源中心项目为例,简单分析区域集中供冷的设计及节能。
关键词:区域集中供冷;冰蓄冷;节能1概念1.1区域集中供冷就是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
如此各座建筑内不必单独设置空调冷源,从而避免到处设置冷却塔。
由于各座建筑的空调负荷不可能同时出现峰值,集中制冷站中制冷机的装机容量会小于分散设置冷机时总的装机容量。
1.2空调蓄冷技术就是在电力负荷低的夜间用电低谷期,用电动制冷机制冷并将冷量以冰(或其它变相材料)的形式将冷量储存起来,在电力高峰期的白天充分利用夜间储存的冷量进行供冷。
蓄冷技术的特点就是转移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减少白天的峰值电负荷,达到电力移峰填谷的目的,同时由于利用夜间的廉价电,降低了运行费用。
2区域集中供冷的适用范围?年供冷需求较大的地区;?新建功能区,确定区域集中供冷策略并得以实施;?改造区域,出于区域现状限制及避免对现有景观破坏的考量;?有分时电价的加持的地区;3冰蓄冷空调制冷用电量极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据统计,在最热的天气时段,空调制冷用电量可接近地区用电负荷的40%,对电网的负荷产生极大影响。
面对日益发展的用电需求,为合理用电,解决电力负荷的电力负荷的峰谷差现象,国内部分电网、城市采用分时电价的收费政策。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区域供冷(热)系统能效检测与评价技术导则》的通知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区域供冷(热)系统能效检测与评价技术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08.26
•【字号】渝建发[2014]74号
•【施行日期】2014.08.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区域供冷(热)系统能效
检测与评价技术导则》的通知
(渝建发〔2014〕74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有关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管理,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我委结合我市实际,组织重庆大学等单位研究编制了《区域供冷(热)系统能效检测与评价技术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区域供冷(热)系统能效检测与评价技术导则》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4年8月26日。
区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许文发

1 区域能源
❖ 近十年来,由于节能减排形势的紧迫。由原来的冷热分 供,发展为冷热联供。特别是在黄河以南,长江流域, 区域能源系统发展为冷热联供:夏季供冷——空调,冬 季供热——采暖。使得区域能源向综合方向发展。
❖ 近年来,由于热泵技术的应用,冷热电三联供的应用, 使得能源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逐步实现品位对应、温 度对口、梯级利用。使得更多低品位、低温的能源得到 充分利用。区域能源向着集成方向发展。
❖ 合理用能、科学用能、综合用能、集成用能就是高品位 能源用在高品位处。低品位能源用在低品位处,不能高 能低用。
1 区域能源
❖ 1.4.3温度对口 ❖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用能的温度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
对环境舒适温度需求,夏季是24-26℃;冬季是18-20℃; 对生活热水的需求能、综合用能,集成用能就是根据实 际生产生活需求来供应温度对口的能源。做到高温能源 用到高温处,低温能源用到低温处,不能高能低用。
24
2 分布式能源
❖ 燃煤发电厂发电的利用效率一般在35%; ❖ 热电联产机组的利用效率一般在45%以上;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利用效率一般在55%以上; ❖ 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利用
效率可达70%~95%。
2 分布式能源
2.2.2分布式能源排放低
低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小 ❖ 与燃煤电厂比,基本没有烟气和SO2排放,NOx排放降
1 区域能源
❖ 1.1.3 供能系统:可以是燃煤锅炉房供热系统、燃气锅炉 房供热系统、燃煤发电厂系统、燃气发电厂系统、各种 热电厂系统、冷热电联供系统、各种热泵供能系统等:可以是建筑用能,包括建筑用电、 暖通、空调、热水、蒸气;还可以是产业用能,包括在 区域中各种产业需要的能源、冷、热、电等;还可以是 交通用能,包括在区域中为交通工具提供的各种能源, 例如为电动车辆充电系统等等。
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冷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的确定

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冷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的确定苏斌;赵凯;赵本坤【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in load forecasting of district cooling energy st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simultaneity usage coefficient at planning design stage. Based on the case of district cooling project in Jiangbeizui of Chongqing, the total cooling load of each terminal building is hourly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with Hongye load calc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total number is 500943.00kW with the simultaneity usage coefficient of cooling load 0.69.%该文介绍了规划设计阶段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存在的问题。
并以重庆市江北嘴区域供冷项目为例,借助鸿业负荷计算软件对各终端建筑的总冷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分析得到其能源站设计总冷负荷为500943.00kW,进而计算出其冷负荷的同时使用系数为0.69。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12-14)【关键词】区域供冷;冷负荷预测;同时使用系数;重庆市江北城CBD;逐时最大总冷负荷;最大室内冷负荷;新风冷负荷【作者】苏斌;赵凯;赵本坤【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 40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30 引言在建筑能耗中,供冷能耗是最主要的分项能耗[1]。
珠海市某区域能源站制冷系统设计

珠海市某区域能源站制冷系统设计[摘要]:介绍了珠海市某区域能源站的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制冷系统的设备选型、运行工况、热力参数等,详细介绍了两个供冷系统的运行工况与运行策略。
[关键词]:区域供冷冰蓄冷数据中心蒸汽吸收制冷1、能源站概况结合珠海市某能源站服务区域规划建设及开发时序,分两部分设置制冷系统,分别为数据中心供冷系统与其他公共建筑供冷系统,其他公共建筑供冷系统同时作为数据中心供冷备用系统。
数据中心供冷部分装机容量10000RT,分两期安装,一二期装机容量均为5000RT。
其他公共建筑部分一期完成。
能源站装机容量(空调工况,不含蓄冰)为51348kW(14600RT),尖峰供冷能力约为65416kW(18600RT),供热能力为28800kW。
2、制冷方案利用珠海地区峰谷电价差采用冰蓄冷系统,融冰板换位于冷水机组下游将冷冻水供水温度尽量拉低,以增大供回水温差,减少输送水量及能耗。
同时采用蒸汽与热水吸收式冷水机组,有效利用电厂余热蒸汽和热水,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单独设基载二级泵水泵,降低系统管网输送能耗。
(1)制冷系统主机选型数据中心供冷系统设置4台制冷量为8793kW(2500RT)的蒸汽吸收式冷水机组,一二期各安装2台。
其它公共建筑供冷系统设置2台空调工况制冷量为8087kW(2300RT)、制冰工况制冷量为6600kW(1607RT);数据中心备用工况制冷量为9144kW(2600RT)的双工况离心式冷水机组,2台制冷量为8089kW(2300RT)的蒸汽吸收式冷水机组,2台空调工况制冷量为7737kW(2200RT)、数据中心备用工况制冷量为8841kW(2400RT)的离心式电制冷冷水机组,1台制冷量为3517kW(1000RT)的热水吸收式冷水机组。
(2)设备热力参数基载制冷部分采用热水吸收式冷水机组上游,串联融冰板换下游模式。
系统供回水温度3/12℃,其中热水吸收式冷水机组供回水温度为7.5/12℃,串联融冰板换供回水温度为1.5/6.5℃。
化石能源驱动系统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的节能率

化石能源驱动系统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的节能率1 范围GB/T XXXX的本部分规定了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的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采用气体或液体化石能源驱动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
本部分不适用于采用含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驱动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 18603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GB/T 19022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of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临近用户设置,发电并梯级利用发电余热联产冷和/或热,且就地向用户输出电、冷和/或热的能源系统。
3.2报告期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in reporting period, E r以连续12个月的完整运行年为考察期,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在运行工况下的总能耗。
3.3校准能耗adjusted energy consumption, E a基于统计报告期内的运行工况,达到与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相同的电、冷和/或热等能量供应时,采用常规独立方式的供电、供冷和供热,参照发电系统设计与建筑热工设计的地理分区标准计算得出的总能耗。
3.4节能量energy savings校准能耗与报告期能耗的差值。
3.5节能率energy saving ratio节能量与校准能耗的比值。
4 技术要求4.1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应不低于70%,其计算方法见5.2.3。
夏热冬暖地区实行区域电蓄能供冷的可行性分析

夏热冬暖地区实行区域电蓄能供冷的可行性分析
白莉;周学志
【期刊名称】《电力需求侧管理》
【年(卷),期】2008(10)3
【摘要】区域供冷技术在节能、环保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广州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规模和用能情况,对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实行区域电蓄能供冷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实行区域电畜能供冷可以节约电力、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白莉;周学志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13002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61;TK02
【相关文献】
1.区域供冷技术在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的可行性分析 [J], 白莉;周学志
2.夏热冬暖地区污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集中供冷热与传统系统的对比分析 [J], 涂爱民;朱冬生;郭晓芳
3.蓄冰式区域供冷站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J], 只云波
4.区域供冷蓄冰比例分析 [J], 李洋;胡静娇;钟凡
5.第二届2007中日热泵、蓄能及区域供冷技术交流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7冷冻水供水温度对区域供冷系统总能耗的影响

冷冻水供水温度对区域供冷系统总能耗的影响同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蒋小强龙惟定摘要:区域供冷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输送系统能耗较大,其输送系统能耗取决于输送水流量,而水流量取决于供水温度和供回水温差。
本文从理论上比较分析了区域供冷系统中,制冷机能耗随制冷剂蒸发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水泵能耗随冷冻水供水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得出了不同制冷剂蒸发温度情况对系统总能耗影响的公式。
结果表明,对于无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将存在一个最佳制冷剂蒸发温度和冷冻水供水温度使系统总能耗达到最小。
关键词:区域供冷供水温度能耗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工业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入,能源与资源消耗屡创新高。
特别是以建筑业为代表的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供热通风与空调行业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高经济发展速度的现状和趋势,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了全球总能耗的30%-40%,其中大部分能耗来自采暖供冷。
因此,发展既节能、环保又经济可行的制冷技术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供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节能且环保的绿色供冷方案[1]。
区域供冷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站制得冷水等冷媒,通过区域管网提供最终用户,实现用户制冷要求的系统,由于冷量规模生产,因此冷量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实现节能。
最早将区域供冷技术商业化的是美国的hartford工程,6年后欧洲国家如法国、瑞典也开始建立一些大型区域供冷工程,法国的La Defense 的区域供冷能力达到220 MW。
我国在2000年开始引入区域供冷概念及技术,并先后建成了北京中关村、广州大学城等一批区域供冷工程[2-3]。
然而,尽管区域供冷具有非常明显的节能优势,但至今有些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首先是负荷变化范围大时,能效比如何保证居高不降;其次有输冷过程中,冷量损失和水泵能源消耗的控制问题;最后还存在计量收费管理上的问题[4]。
区域型冰蓄冷夏季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文章编号:1671-6612(2020)01-077-04区域型冰蓄冷夏季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分析胡睿卢军李妤姝(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摘要】研究了区域能源系统夏季供冷运行原理及模式,进行了夏季蓄冰优先、机组优先和非蓄冰三种运行模式下的模拟对比分析,得到在负荷率分别为100%、80%、50%和20%时的经济和能耗对比。
能耗和运行费用来看,夏季机组优先运行与非蓄冰运行模式差别甚微,而蓄冰优先运行模式相比于非蓄冰运行,节约运行费占比11.77%,单位电耗费用降低24.05%。
合理运用冰蓄冷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系统运行费用,为用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冰蓄冷;夏季空调;控制策略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Operation Strategy of Regional Ice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Hu Rui Lu Jun Li Yushu(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Abstract 】The principle and mode of summer cooling operation of regional energy system were studied.The simulationcomparison analysis of summer ice storage priority,unit priority and non-ice storage was carried out.The load rates were 100%,80%and 50%pared with the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t 20%.The principle and mode of summer cooling operation of regional energy system were studied.The simula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of summer ice storage priority,unit priority and non-ice storage was carried out.The load rates were 100%,80%and 50%pared with the econom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t 20%.In term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peration cost,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unit priority operation mode and non-ice storage operation mode in pared with non-ice storage operation mode,regional energy system under ice-storage priority operation mode saves 11.77%of the operation cost and reduces 24.05%of the unit power consumption cost.Reasonable use of ice storage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 of regional energy system and bring good economic benefits to users.【Keywords 】Ice storage;Summer air conditioning;Control strategy作者简介:胡睿(1993.1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 :raay005@通讯作者:卢军(1966.1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20131702056@ 收稿日期:2019-05-060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危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2部分:多能源互补驱动系统-最新国标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 第2部分:多能源互补驱动系统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多能源互补驱动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的系统界定与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系统评价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本标准所述多能源主要指:气体或液体化石燃料、气体或液体生物质燃料、氢、可再生电(光伏电和风电)、网电、外部工业余热、太阳热能等。
本标准不适用于纯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系统。
系统输入的网电仅限于用作风机、水泵的动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 2589—202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17167—1997 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导则GBT 19001—2018 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2016应用指南GB/T 28750—2012 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GB/T 32910.4—2021 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4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GB/T 33757.1—2017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节能率第1部分:化石能源驱动系统3 术语和定义多能源互补驱动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Multi-energies hybrid systems of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临近用户设置,各类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氢能驱动的发电,并梯级利用、互补利用各类输入能源和系统发电余热联产冷和(或)热,且就地向用户输出电、冷和/或热的能源系统;以下简称多能源系统。
注:参考GB/T 33757.1-2017的术语和定义3.1修改。
统计报告期statistical reporting period统计用计时时段,为一个供冷季和一个供热季的连续运行年;以下简称报告期。
用于大规模区域供冷的地下含水层输运海洋冷量技术模拟

用于大规模区域供冷的地下含水层输运海洋冷量技术模拟夏冬莺;马捷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年(卷),期】2009(029)005
【摘要】利用沿海地下含水层结构输运冷媒水,传递来自海洋的冷量,以构筑大中型城市地区性节能的建筑空调系统,从而实现大规模区域的廉价空调供冷.应用控制容积法和交替方向隐式求解方法,对含水层中的热量运移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热弥散系数、岩层比热容及水力传导系数对热量运移过程的影响.研究证明,该方案有效降低了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温度;借助大流量、大扬程的抽水井将冷媒水过量注入地下,能够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促成已沉降地面的微量回升.此技术是一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地区性空调技术,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意义.
【总页数】6页(P37-41,70)
【作者】夏冬莺;马捷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31
【相关文献】
1.强迫性地下热渗流传输海洋冷量的原理和能量利用分析 [J], 马捷;夏冬莺;邓真全;杜乐乐
2.地下水循环井技术对含水层典型NAPL污染物的修复模拟 [J], 白静;孙超;赵勇胜
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院士:大规模区域供冷技术可行吗? [J], 江亿
4.越流含水层系统地下水有毒元素污染数值模拟——以太原盆地地下水汞污染为例[J], 黄海;薛禹群;吴吉春
5.建造用于含水层中核素迁移试验的地下研究设施的技术要求 [J], 李书绅;王志明;赵英杰;李祯堂;郭择德;郭亮天;许兆义;杨成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光谷金融港1期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行优化

武汉光谷金融港1期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行优化艾爱;钟凡【摘要】介绍了武汉金融港产业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采用满负荷当量法对该园区空调能耗进行了计算及总结,首次提出了武汉地区办公产业园区的满负荷当量时间参考数据;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运行数据对比得出:DHC的运行优化措施在系统的节能运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4页(P103-105,35)【关键词】区域供冷供热;负荷率;能耗;当量满负荷时间法【作者】艾爱;钟凡【作者单位】武汉光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光谷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区域供冷供热技术(又称DHC系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即开始出现,目前在世界上发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政策出台之后,DHC技术在国内得到了空前的推广。
虽然我国DHC系统的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其相关运行研究数据仍较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人员运行管理不当等因素,许多DHC项目仍面临着能效比低下的问题,使得原本为节能的系统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导致DHC系统的推广受到严重阻碍。
笔者从武汉金融港产业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出发,首次采用了满负荷当量法对武汉办公产业园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数据;同时,针对该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行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系统运行管理采取优化措施的建议。
武汉光谷金融港位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由武汉光谷金融港公司负责开发营运工作,项目由加拿大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担纲整体规划。
整个规划用地1600亩,规划建筑面积160万m2,容积率1.66,将分成综合后台服务区、研发培训服务区和配套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域。
目前,该项目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别建设了金融港1期(25万m2)、2期(40万m2)DHC系统,远期还将建设3期(28万m2)等,为园区集中供冷供热;其冷热源采用了关山热电厂的余热蒸汽,有效实现了天然气的梯级利用,同时提高了电厂的蒸汽利用率,从而大大减少了碳排放,缓解了园区热岛效应,为办公园区绿色舒适环境的打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供冷系统的能源效率同济大学马宏权1龙惟定摘要分析了区域供冷系统目前应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讨论了区域供冷所能达到的能源效率,并分析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区域供冷系统装机容量应设置一定的不保证率,以提高系统整体能源效率和改善运行工况。
关键词区域供冷 能源效率 COPEnergy Performance of District cooling systemBy Ma Hongquan★ Long Weiding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energy performance of District Cooling System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Bring forward that capacity of District Cooling Systems should consider a guarantee rate so that enhance energy performance.Keywords District Cooling, Energy Performance, COP★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China一、引言区域供热供冷供热(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简称DHC)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建筑群,由一个或多个能源站集中制取热水,冷水或蒸汽等冷热媒,通过区域管网输配到各单体建筑内换热器,换热供给最终用户,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要求的系统。
在我国区域供热实施的年代已久,对其作用的认识已取得共识,但对于以供冷为主的区域供冷系统(District Cooling System,简称DCS)其是否能实现运行中而不只是理论上的节能尚有争议。
支持者的意见认为我国城市中心区的供冷和供热一样,必将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从福利供冷走向商业供冷。
其理由主要包括:1)区域供冷可以利用空调同时使用系数降低冷热源和配电系统容量;2)可以集中配置高能效比环保制冷剂的大型设备;3)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管理逐步实现供冷的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利用市场手段调节需求和配置资源,避免了传统福利供冷造成的浪费。
反对者的主要原因包括:1)区域供冷管网的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小于集中供热,输送功耗和冷量损失相对升高,而大型设备的效率提升有限,不足以弥补输配管网能耗的增加;2)供冷的部分时段的比例多于供暖,特别是南方以供冷为主的系统更为明显,马宏权,男,1979年1月生,在读博士研究生。
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13-306信箱 201804(021)69584901 E-mail: mhqtj@本文得到国家科技部、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2005年世博科技专项课题《城市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系统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05dz05807,2005BA908B07)的资助系统COP会随负荷率降低而下降; 3)水泵功耗造成的温升减少了有效输冷量。
因而区域供冷系统运行效率甚至要低于分体空调,国内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行的情况较差,也说明了该技术不宜在国内推广。
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科学根据,因此可以说国内对于区域供冷技术是否节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由于我国目前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各种产业园区、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镇的建设标准和规划日益先进,区域供冷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基础设施思路,在一些大型项目中被多次提出并获得部分实施。
对于以供冷为主的DHC系统如何定性评价,急需统一认识,而其中的前提和关键,是分析清楚在我国实施区域供冷所可以实现的能源效率。
二、区域供冷的能源效率2.1 能源效率在区域供冷系统性能评价中的地位日本的区域供冷最早是为应对城市区域的公害问题为主要目的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更转向与活用未利用能相结合,早稻田大学还在研究将东京多个区域供冷系统及排热设施互联成能源总线(Energy Bus),以期进一步将城市中的各类低品位能源加以统一规划和利用。
欧洲的区域供冷大多基于热电冷联产,也有象斯德哥尔摩这样依托城市热网和天然冷源增加了供冷功能的实例。
在英国、丹麦、挪威等国,也不乏将DHC作为利用稻壳、木屑、沼气等生物质能的平台。
而在美国除了城市CBD地区,DHC主要应用于大学校园、医院、工业园区和军队建筑,则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方便集中管理和降低维护成本的区域能源供应形式。
在07年12月布什政府最新签署的《The 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 of 2007》中也采取措施鼓励包括使用废热回用和联产系统在内的区域能源系统。
这样看来,欧美日等国家利用区域供冷技术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着眼于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能源结构、防止大气污染,对这一技术的权衡研究和规划利用建立在更广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
因此采用能源效率作为区域供冷系统性能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不全面的,而且也是有失公允的。
例如从表1所示,日本2004年在运行的DHC系统中只有16%单纯以电力作为投入能源,而81%的项目中使用了天然气,58%的项目中结合了废热回收或可再生能源利用。
这对缓解夏季电力供应高峰和天然气夏季填谷起到很大作用。
在燃煤电厂为主的中国,削减电力负荷高峰就是削减温室气体排量。
在日本以电力为主要投入能源的大型DHC系统中则较为普遍的应用了冰(水)蓄冷技术,尽管制冰时制冷效率降低,还增加了蓄冷时的散热损失和乙二醇溶液泵功耗,但其同样有益于夏季电力的削峰填谷、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经济性。
表1 日本区域供热供冷项目燃料分布(2002年数据,有重复统计)[1]DCS燃料种类 天然气 废热 电力 下水 垃圾焚烧 总计DCS项目数量 116 24 23 18 41 143 因此区域供冷系统的性能评价应体现能源、环境、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内容,分析其能源利用效率也应该兼顾温室气体减排、电力削峰填谷和系统运营的经济性等其它方面的性能。
为简化分析,本文只限于对非蓄冰工况的区域供冷系统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包括蓄冰工况在内的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将另文陈述。
2.2 日本的区域供冷发展与能源效率统计由于欧美的区域供冷基于热电冷联供和吸收式制冷的比例较高,而中国目前电力不能上网、天然气又供应不足导致了这一方式在中国的可行性降低,故本文选用与中国位置和气候相近的日本来进行对比分析。
日本国土狭长,纵贯热带、温带和寒带3个气候带,1月份北部的扎幌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而南部的那霸平均气温则在15度以上,位于中部的东京与上海气候接近。
日本的供冷供暖的商业化最早可以追溯至1970年供热事业法的制定,其规定适用于向对多于2栋建筑物供热且规模超过21GJ/hr(加热能力总和,或冷冻能力总和)的商业行为。
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主要城市相继制定了区域供热供冷指导纲要,对其规划和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
比如《东京都地域冷暖房实施指导标准》规定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2005年修订前为2万)以上的新建项目或改建项目,以及供热规模在21GJ/h以上的事业开发者,需要对是否需要配备区域供热供冷设施进行研究,且在制定计划方案时,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并有效利用各种能源,尤其是未利用能和可再生能源,而政府将帮助具备可行性的项目立案并确保设备用地,和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和减税优惠。
按照日本热供给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止2005年数据日本共有DHC系统151个,总服务建筑面积4500万平米,这些建筑占地基地面积约4700万平米,服务建筑的平均容积率小于1。
2005年这些DHC系统共向居住建筑售能1316TJ(主要用于供暖和生活热水),占总售能量的5.3%,向非居住建筑售能23586TJ,其中供冷15108 TJ,占64%。
这151个DHC项目四岛均有分布,东京及附近的大阪、福冈等中部地区较多,其气候类似于我国的冬冷夏热地区。
根据文献2中所提供2002年日本全国调研数据统计,DHC一次能效率平均值为0.67,按照目前日本和中国电网扣除损耗后的平均发电效率38%和33%,区域供冷系统COP在日本和中国分别相当于电力驱动制冷时的1.76和2.03。
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证明区域供冷技术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呢?笔者认为这是不够充分的。
首先日本区域供冷和集中供冷多以吸收式制冷为主的制冷方式导致其能源利用效率注定不高,但这是为了空调投入能源符合其国家能源结构所引起的,并不是利用区域供热供冷技术后所引起的效率下降。
其次这一统计值是用年总有效供冷供热量(表计值)除以年总供能量计算得到的,而总供能量中包括了低能源利用效率时的蓄冷蓄热过程和冬季锅炉燃烧过程。
再次日本的区域供冷主要服务于密集的商业建筑,而其热供给事业法属于国家法律范畴,依法确保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使得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时间较长,东京市区的办公楼许多冬季内区也要供冷,这样系统在低效率时的运行时间延长了。
表2为2003年对日本108个非住宅建筑区域供冷项目和36个独立建筑冷热源的能源效率对比调查,分析显示DHC系统的一次能利用效率平均值约在0.7左右,但利用了“未利用能”的5个DHC项目接近1.0,甚至压缩式制冷加锅炉的方式一次能利用率也超过了0.8,而各种类型的DHC系统相对独立冷热源均具有较高的一次能效率。
该统计显示和单体建筑设置冷热源相比,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平均可以节约12%的一次能源,结合了未利用能的HDC系统则可以节约15~22%的一次能源。
表2 2003年日本DHC项目与独立冷热源项目一次能利用效率的对比统计[3]2.3 中国的区域供冷现状与能源效率算例中国目前缺乏详细的研究和统计,但不缺乏失败的项目。
所以在一片怀疑声中大家就似乎默认了以供冷为主的DHC技术在中国是不适用的。
但仔细分析可见,中国失败的项目大多并不是真正实现了商业供冷的DHC系统,而是规模扩大化了福利供冷。
由于法规、制度、税收和认知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在目前的中国要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DHC系统尚有多方面的非技术不利因素,但并不意味着该技术不适用于中国。
北京某区域供冷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较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运行DHC系统,采用带蓄冰的电力压缩式制冷机组作为冷源,经计算该项目的名义满负荷系统COP为4.08(系统设备信息可见文献3)。
如果按照供冷水泵80%的功耗转换为循环水温升,并扣除5%的输配管道温升,则系统满负荷COP为3.78,折算一次能利用效率为1.15。
这与日本的晴海DHC系统1.19的全年统计值较为接近。
晴海DHC也采用压缩式制冷(冬季冷却塔采用盐水循环液为工质转换为取热塔,系统带有蓄热蓄冷槽)。
然而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合未利用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例如正在设计中的南京某区域供热供冷系统,通过引取附近的长江水到3个集中能源站,利用江水源热泵并集成冰蓄冷、大温差输冷技术为接近200万平米园区内的建筑提供全年供冷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