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
2011秋金融(本)郑亚敏
学号:1121201250005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如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利用的一门社会学科,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它的科学性和在我国的适用性都值得怀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认真地取舍,保持一种批判的眼光。
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因为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享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初,经济学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门“显学”,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相关的院系,但招生培养规模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上西方经济学又是许多大学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构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对这里面介绍的内容不加取舍,基本是照单全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西方经济学远没有其标榜的那样科学,很多地方都还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一、西方经济学并非完全是实证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实证经济学被认为是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具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进行检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使经济学实证化。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经济学》教程中就曾这样指出:“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关于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基本问题,不是作为科学的经济学本身所能解决的。”使经济学实证化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的确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就是对这种努力的一种充分肯定。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使用了很多时髦的数学工具,但它毕竟还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始终难以做到完全实证化。发展到最后,经
济学还是不得不回到价值判断上来。有鉴于此,即使鼓吹西方经济学实证化的萨缪尔森本人最终也承认,在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问题上,道德标准和公正原则都是必要的前提。而我们知道,道德标准和公正原则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立场。从这里可以看出,标榜实证主义、以摆脱价值判断自诩的西方经济学,在经过一段迂回曲折的研究道路之后,还是回到价值判断的立场上来了。所以说,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精密,成为完完全全的实证经济学。实际上它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映。
二、西方经济学并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一般被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不过是以一种看似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形式来论证亚当·斯密在几百年前揭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目的在于宣扬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出“理想社会”的结果。萨缪尔森就曾直言:“西方经济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亚当·斯密的论点的确切含义……在这种制度中(指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经济是有效率的。”而宏观经济学虽然认识到仅仅依靠价格机制的作用,并不能实现全部资源的“充分就业”,但是,宏观经济学却不能深刻认识这一缺陷形成的社会根源,而是企图通过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来对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进行弥补。总之,从整个理论体系和总体倾向性来看,西方经济学所企图论证的无非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永恒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是理想社会的说法,实质是为西方社会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是有着完全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在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的西方经济学中,仍然大量充斥着非科学的、庸俗的成分,在马克思生前就遭到过严厉的批判。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一些合理有用的东西,包括大量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而片面地夸大了西方经济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仍然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
三、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内容有待检验
西方经济学里的有些内容只是一种想当然的结果。在西方,经济学甚至被戏称为“躺椅上的科学”,意思是说经济学是经济学家们坐在躺椅上进行的一种思维游戏,很多内容可能只是一种思辨的结果,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对供给规律所作的经典描述是:供给价格与供给量呈正相关系,在纵坐标描述供给价格而横坐标描述供给量的坐标系中,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至于曲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特征,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使用了厂商供给表来说明。这些供给表清晰地将某个厂商的某种产品的供给价格与相应的供给数量一一列出,据此描述出了那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再后来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看似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证明这条曲线的合理性。
其实,这里的疑点很多。对那些供给表中所列出的数字是否真实,就值得怀疑。这些数字究竟是出自人们的意愿还是实际状况?针对这个问题,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这仅仅是厂商的意愿。例如萨缪尔森就说:“市场的供给涉及企业愿意生产和销售一种物品的条件。”斯蒂格利茨也讲道:“经济学家使用供给概念说明家庭或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劳务或物品的数量”。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意愿并不等于现实,更不等于规律。有学者就以我国2001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描述供给价格的变化,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供给量增长的象征性指标,描绘出了一条伴随着供给价格的下降而供给量增长的供给曲线。这条供给曲线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但却和教科书中的供给曲线完全不同,这就说明我们熟悉的供给曲线有值得怀疑的地方。这种值得怀疑、有待重新检验例子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是大量存在。
四、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脆弱
西方经济学的一般推理过程是,先作理论假设,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客观地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进,西方经济学的整个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如果我们能同意其假设条件,就一定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强大的数学工具的使用使得整个推理过程几乎无懈可击。但西方经济学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假设前提上。
举例来说,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首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