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
1. 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 • • • • • • • • • • • • • • • (1) 社会学理论中的客观主义社会学与主观主义社会学 客观主义社会学家主张以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承认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 联系,认为真正科学的命题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得到证实;主观主义社会学 家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和机械,转而主张在人的心灵深处另辟蹊径,强调 情感和意志的作用。客观主义社会学家有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 斯、默顿等;主观主义社会学家包括韦伯、舒茨、加芬克尔、布鲁默、戈夫 曼、哈贝马斯、霍曼斯、布劳等。 客观主义社会学与主观主义社会学的差异 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客观主义社会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即社会学必须以那些外在的、可 以被感知、不以人的意志左右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 所强调的是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即社会学的任务是要揭示那些不以 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学强调的则是社会学研究对象与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差别性,主张社会学必须将那些能反映人类社会特点 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心灵和主观世界相联系的现象作为研究的重 点。
• • • • •
(4) 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 在结构化理论中,社会互动包括意义、权力和规范三个要素。首 先,在互动过程中,行动者彼此交流着意义,通过各自理解的意义框 架,实现沟通的目的;其次,行动者的日常互动无不体现出权力的作 用;最后,以规范为媒介,行动者在互动中彼此施加一定的约束。
• •
• • • • • •
4. 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1.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从“以往”各个社会类型中发展而来的高级 进化形式,它只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性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 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商品化和劳动的商品化就是时间的商品 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的介入无论多么强大,时间始终不具 有商品化的性质,从而与常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有质的不同。随着资 本主义的兴起,工人被剥夺了对自身生产工具的控制权,产生出一个 可以出售的商品化的劳动力大众群体,导致了阶级关系乃至国家介入 生产过程,从而也就介入了日常社会运作和个体生活本身。劳动力作 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媒体,开始能够被“安排”进总体的劳动组织过程。 在空间方面,随着工场代替了家庭,空间上的变化促进了纪律协 作,进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推行,并且空间被商品化,具有了 商品的性质。
3. 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展开
• • • • • • • • • • • • • (1) 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在经典和现当代各流派的理论中,一般都预设了、比如主体与客 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这样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只强 调其中一个方面具有本质优先的属性(例如,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 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其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 位)。“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 的基础,那么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则就是客体的某种霸主 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其结构目标之一就在于宣告这些 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 清除蕴含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 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之间的 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
总之, 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概念是结构二重性, 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实践循环反复的特征。对于构 成社会系统的实践活动来说,结构既是它的媒介, 又是它不断生成的产物。而结构化便是社会关系 凭借结构二重性,跨越时空而不断形成结构的过 程。社会互动每时每刻都同时体现出循环和创生 的特性。具有认知能力的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权 宜性地展现出自己的技能和成就,而社会系统又 通过时间和空间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结构二重 性就是把这两种过程联系在一起。
• 研究方法的区别 • 与对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别直接相联系,客观主义社 会学主张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引入社会学, 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理论模式来构造社会学的理论,提倡 社会学研究必须接受那些客观的、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 的检验,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对社 会现象进行测量,以及如何保证测量的精确的量度。 • 主观主义社会学则反对把人类社会这一充满意义和价 值的理解降低到对一般的自然现象的解释水平,认为仅靠 发展定量技术是不可能认识人的主观世界或与主观世界相 联系的现象,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决定必须用特殊性的、主 要是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 (6) 整合与变迁 • 社会整合指的是体现在面对面互动当中的系统性,是 社会组织过程中时空在场的体现;系统整合指的是体现在 集合体关系中的系统性,它以社会整合为前提,但不能必 然地从社会整合的机制中推演出系统整合的支配机制来。 • 在批评传统的社会进化理论后,指出人类社会的变迁 历史并不是按照进化的既定“模式”逐步展开的。人类通 过将历史确立为不断进步的变迁,并在认知上利用这种对 历史的确定认识来进一步促进变迁。 • 不同时代存在过的社会类型—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 会和阶级社会。
• (3) 日常生活的区域化 • 场所之内或场所之间存在一些区域,他们在时 间或空间上产生相对固定的分化,”指引”人们 在一种比较熟悉的氛围之下进行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无需随时考虑处在具体场所和互动过程中时, 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 因为区域化的相对固定和日常生活的例行化特 征,人们一般不加思索地在各个区域之间,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践行着自己的生活轨迹。
• (2)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 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 具有强制性。 • 社会唯名论则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 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 会的认识要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而认识社会 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 一般来说,客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实论的倾向, 主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名论的倾向。
• (2)结构化理论内涵 • 吉登斯试图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来把 握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结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就 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 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 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结 构化理论不仅肯定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制约性,而且也 肯定人们社会行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社会结构制约 着人们的社会行动,而人们的社会行动在展开和持续过程 中又不断创造着社会结构,二者是不断的双向循环过程。 • 社会理论的任务在于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 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 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
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论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 制约性,主体论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 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 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 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一方面, 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 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 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 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 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 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 主观创造性两种性格,并且这两种性格是融会而存的。
2. 吉登斯的基本立场
• 对于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吉登斯认为是一种分裂社 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必须克服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 传统研究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社 会生活。他的观点是: • 对于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的对立,吉登斯认 为:虽然不能否认其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影响,但也不 能过高估计它的地位。不否认对社会生活进行宏观概括的 必要性,但也强调微观分析的必要性,认为社会结构本身 是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的统一。 • 对于客体主义与主体主义的对立,吉登斯主张既承认 客观性原则,也承认主观性原则,试图从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中去分析和回答社会问题。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 • • • • • • • • •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 期。这个时期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否 定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追求两者间的综合。对此, 亚历山大称之为新的理论运动。具体表现为,哈贝马斯从批判理论的 角度融合了社会学中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诸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使之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吉登斯运用结构 化理论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诸多二元对立等社会科学传统理论问题提出 了新的研究思路;科尔曼采用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决如何从微观世界 过渡到宏观世界的难题;布迪厄则以对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现象学,方 法论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惟理论主义与惟方法论主义三对 范畴对立的超越为着眼点,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注:以上内容出自--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17页
•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动机激发的过程,这三 者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有意图的行动完全 有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而这些非预期 的后果又会反过来构成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 的条件。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一个行动“流”。 吉登斯把人的行动看做绵延的持续过程时,不是 从人们行动的感性过程强调它的连续性,强调的 是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 识因素的连续性。 • 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 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
•
其次,是在对个人的看法上,整体主义社会学 将人视为社会的对立物,由于人的天性具有破坏 社会整合的特性,必须受到社会的约束,同时人 在总体上也是一类被动的、受社会结构决定的 “角色”。 • 个体主义社会学虽然也承认制度和结构的制约 性,但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动性,将人看成是创造 世界的主体,同时人对自身行为的调整并非都是 由外部强加的,而是在意识引导下的自觉过程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等)。
• (3) 整体主义社会学与个体主义社会学 • 首先,在对社会的看法上,整体主义社会学把 社会看成是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产生它的个人而 独立存在的系统,具有优先存在的价值,同时, 认为社会现象是模式化的,从属于那些类似于自 然规律的决定性规律。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理论都反映了这一点。 • 个体主义社会学则强调人们总是按自己对外部 社会的理解进行活动和创造世界的,真正真实存 在的是人及其活动,社会不过是一个“名”。
• • • • • • • • • • • •
(2)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是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习 惯性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 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这种意识支配下的人们的日常生 活 ,虽然表面看来纷繁复杂,但大多表现为惯常经验,是一种例行化 的日常生活。它具有循环往复以及理所当然的实行等特性。 在例行化的日常常规行动中,人们是无需动机的,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无需明确地以话语的形式来思考乃至表述自己的动机的。这种 行动具有例行化特征,日复一日地以相同方式进行,体现出单调重复 的特点。 例行化的状态符合人类的某种原始的生存需要,吉登斯称这种需要 为本体性安全。
• • • • • • • • • • • • • •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而人们又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着 社会结构。二者是不断的双向循环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人们的 社会行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系统呈现出如下倾向。 (1) 反思性的行动“流” 社会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 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 形式的社会总体,而是在时空维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由社会行动者持续不断地一再创造出来的,是循 环往复的。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 为流。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 动机组成的。
(5) 系统、结构与制度 社会系统是由通过时空再生产出来的、行动者或集合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构 成的; 结构是指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 各种规则与资源。它既不是外在于行动或行动者的实存的东西,也不 是互动的模式或系统,它只作为记忆痕迹、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生物 基础而存在,具体体现在行动的实践之中。 制度指的是深入而持久地嵌入时间与空间,并通过规则与资源建 构社会系统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
1. 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 • • • • • • • • • • • • • • • (1) 社会学理论中的客观主义社会学与主观主义社会学 客观主义社会学家主张以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承认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 联系,认为真正科学的命题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得到证实;主观主义社会学 家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和机械,转而主张在人的心灵深处另辟蹊径,强调 情感和意志的作用。客观主义社会学家有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 斯、默顿等;主观主义社会学家包括韦伯、舒茨、加芬克尔、布鲁默、戈夫 曼、哈贝马斯、霍曼斯、布劳等。 客观主义社会学与主观主义社会学的差异 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客观主义社会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即社会学必须以那些外在的、可 以被感知、不以人的意志左右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 所强调的是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即社会学的任务是要揭示那些不以 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规律;主观主义社会学强调的则是社会学研究对象与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差别性,主张社会学必须将那些能反映人类社会特点 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心灵和主观世界相联系的现象作为研究的重 点。
• • • • •
(4) 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 在结构化理论中,社会互动包括意义、权力和规范三个要素。首 先,在互动过程中,行动者彼此交流着意义,通过各自理解的意义框 架,实现沟通的目的;其次,行动者的日常互动无不体现出权力的作 用;最后,以规范为媒介,行动者在互动中彼此施加一定的约束。
• •
• • • • • •
4. 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1.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从“以往”各个社会类型中发展而来的高级 进化形式,它只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全球性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 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商品化和劳动的商品化就是时间的商品 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的介入无论多么强大,时间始终不具 有商品化的性质,从而与常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有质的不同。随着资 本主义的兴起,工人被剥夺了对自身生产工具的控制权,产生出一个 可以出售的商品化的劳动力大众群体,导致了阶级关系乃至国家介入 生产过程,从而也就介入了日常社会运作和个体生活本身。劳动力作 为创造剩余价值的媒体,开始能够被“安排”进总体的劳动组织过程。 在空间方面,随着工场代替了家庭,空间上的变化促进了纪律协 作,进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得以推行,并且空间被商品化,具有了 商品的性质。
3. 结构化理论基本原则的展开
• • • • • • • • • • • • • (1) 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在经典和现当代各流派的理论中,一般都预设了、比如主体与客 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等这样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关系只强 调其中一个方面具有本质优先的属性(例如,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都 特别强调,社会整体相对其个体组成部分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 位)。“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 的基础,那么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则就是客体的某种霸主 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其结构目标之一就在于宣告这些 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 清除蕴含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 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之间的 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
总之, 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概念是结构二重性, 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实践循环反复的特征。对于构 成社会系统的实践活动来说,结构既是它的媒介, 又是它不断生成的产物。而结构化便是社会关系 凭借结构二重性,跨越时空而不断形成结构的过 程。社会互动每时每刻都同时体现出循环和创生 的特性。具有认知能力的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权 宜性地展现出自己的技能和成就,而社会系统又 通过时间和空间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结构二重 性就是把这两种过程联系在一起。
• 研究方法的区别 • 与对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别直接相联系,客观主义社 会学主张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引入社会学, 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理论模式来构造社会学的理论,提倡 社会学研究必须接受那些客观的、可以观察到的经验事实 的检验,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对社 会现象进行测量,以及如何保证测量的精确的量度。 • 主观主义社会学则反对把人类社会这一充满意义和价 值的理解降低到对一般的自然现象的解释水平,认为仅靠 发展定量技术是不可能认识人的主观世界或与主观世界相 联系的现象,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决定必须用特殊性的、主 要是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 (6) 整合与变迁 • 社会整合指的是体现在面对面互动当中的系统性,是 社会组织过程中时空在场的体现;系统整合指的是体现在 集合体关系中的系统性,它以社会整合为前提,但不能必 然地从社会整合的机制中推演出系统整合的支配机制来。 • 在批评传统的社会进化理论后,指出人类社会的变迁 历史并不是按照进化的既定“模式”逐步展开的。人类通 过将历史确立为不断进步的变迁,并在认知上利用这种对 历史的确定认识来进一步促进变迁。 • 不同时代存在过的社会类型—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 会和阶级社会。
• (3) 日常生活的区域化 • 场所之内或场所之间存在一些区域,他们在时 间或空间上产生相对固定的分化,”指引”人们 在一种比较熟悉的氛围之下进行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无需随时考虑处在具体场所和互动过程中时, 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 因为区域化的相对固定和日常生活的例行化特 征,人们一般不加思索地在各个区域之间,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践行着自己的生活轨迹。
• (2)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 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 具有强制性。 • 社会唯名论则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 则是各个个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 会的认识要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而认识社会 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 一般来说,客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实论的倾向, 主观主义社会学具有唯名论的倾向。
• (2)结构化理论内涵 • 吉登斯试图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来把 握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结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就 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 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 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结 构化理论不仅肯定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制约性,而且也 肯定人们社会行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社会结构制约 着人们的社会行动,而人们的社会行动在展开和持续过程 中又不断创造着社会结构,二者是不断的双向循环过程。 • 社会理论的任务在于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 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 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
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论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 制约性,主体论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 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 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些因素是 通过人的行动而动态地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一方面, 社会本身是存在结构的,这些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和规则限 制,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不仅以其自 觉性认识原有社会结构、调整自己行为,而且按照自己在 行动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来调整行为规则和社会制度,进 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从客观上的制约地位转 入主观的创造过程中。社会结构由此而具有客观制约性和 主观创造性两种性格,并且这两种性格是融会而存的。
2. 吉登斯的基本立场
• 对于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吉登斯认为是一种分裂社 会、误解人生的思维方式,必须克服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 传统研究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的社 会生活。他的观点是: • 对于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的对立,吉登斯认 为:虽然不能否认其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的影响,但也不 能过高估计它的地位。不否认对社会生活进行宏观概括的 必要性,但也强调微观分析的必要性,认为社会结构本身 是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的统一。 • 对于客体主义与主体主义的对立,吉登斯主张既承认 客观性原则,也承认主观性原则,试图从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中去分析和回答社会问题。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 • • • • • • • • • • •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 期。这个时期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否 定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追求两者间的综合。对此, 亚历山大称之为新的理论运动。具体表现为,哈贝马斯从批判理论的 角度融合了社会学中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诸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使之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吉登斯运用结构 化理论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诸多二元对立等社会科学传统理论问题提出 了新的研究思路;科尔曼采用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决如何从微观世界 过渡到宏观世界的难题;布迪厄则以对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现象学,方 法论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惟理论主义与惟方法论主义三对 范畴对立的超越为着眼点,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注:以上内容出自--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17页
•
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动机激发的过程,这三 者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有意图的行动完全 有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而这些非预期 的后果又会反过来构成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 的条件。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一个行动“流”。 吉登斯把人的行动看做绵延的持续过程时,不是 从人们行动的感性过程强调它的连续性,强调的 是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 识因素的连续性。 • 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 识到的行动条件的制约。
•
其次,是在对个人的看法上,整体主义社会学 将人视为社会的对立物,由于人的天性具有破坏 社会整合的特性,必须受到社会的约束,同时人 在总体上也是一类被动的、受社会结构决定的 “角色”。 • 个体主义社会学虽然也承认制度和结构的制约 性,但更看重的是人的能动性,将人看成是创造 世界的主体,同时人对自身行为的调整并非都是 由外部强加的,而是在意识引导下的自觉过程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等)。
• (3) 整体主义社会学与个体主义社会学 • 首先,在对社会的看法上,整体主义社会学把 社会看成是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产生它的个人而 独立存在的系统,具有优先存在的价值,同时, 认为社会现象是模式化的,从属于那些类似于自 然规律的决定性规律。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理论都反映了这一点。 • 个体主义社会学则强调人们总是按自己对外部 社会的理解进行活动和创造世界的,真正真实存 在的是人及其活动,社会不过是一个“名”。
• • • • • • • • • • • •
(2)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是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习 惯性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 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这种意识支配下的人们的日常生 活 ,虽然表面看来纷繁复杂,但大多表现为惯常经验,是一种例行化 的日常生活。它具有循环往复以及理所当然的实行等特性。 在例行化的日常常规行动中,人们是无需动机的,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无需明确地以话语的形式来思考乃至表述自己的动机的。这种 行动具有例行化特征,日复一日地以相同方式进行,体现出单调重复 的特点。 例行化的状态符合人类的某种原始的生存需要,吉登斯称这种需要 为本体性安全。
• • • • • • • • • • • • • •
社会结构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而人们又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着 社会结构。二者是不断的双向循环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人们的 社会行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系统呈现出如下倾向。 (1) 反思性的行动“流” 社会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 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 形式的社会总体,而是在时空维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由社会行动者持续不断地一再创造出来的,是循 环往复的。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 为流。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 动机组成的。
(5) 系统、结构与制度 社会系统是由通过时空再生产出来的、行动者或集合体之间的各种关系构 成的; 结构是指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 各种规则与资源。它既不是外在于行动或行动者的实存的东西,也不 是互动的模式或系统,它只作为记忆痕迹、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生物 基础而存在,具体体现在行动的实践之中。 制度指的是深入而持久地嵌入时间与空间,并通过规则与资源建 构社会系统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