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长寿之道

合集下载

处世达观而得长寿的庄子

处世达观而得长寿的庄子

处世达观而得长寿的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一生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拒绝楚威王的礼聘。

著有《庄子》(又名《南华经》)一书。

庄子虽然生活贫困,却性情豁达,处世乐观,善于颐养天年。

他能在战乱年代,获得83岁的高寿,这很不简单。

妥善处事,益于养生
据《庄子·养生主》记载,有一个为梁惠王宰牛的屠夫庖丁,技艺高超,宰牛19年,总共杀了数千头牛,而那把宰牛的刀却仍像刚刚磨过似的那么锋利。

梁惠王问庖丁:“你的刀为什么不坏?”庖丁回答:“若用刀来斫砍牛的大骨头或筋骨结合之处,那么刀很快就会损坏。

我专门选择牛的筋骨与肌肉之间的缝隙进刀,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我眼中,只看到牛的肌肉与筋骨之间的缝隙,知道哪里好进刀,哪里不好进刀,哪个地方刀子必须回避,所以我长期宰牛,刀刃也不受损伤。

”梁惠王听了,很有感慨地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意即从庖丁解牛的事例中,领悟到深刻的养生哲理。

诚然,人们无论处世办事,乃至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中,难免碰到种种复杂深重的矛盾或艰难险阻,尽管十分棘手,但只要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善于处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就不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损伤。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为人达观,善于养生,享年83岁。

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静心、超然四个方面。

少私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一个人如果私心缠身,必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思夜虑,不得其安。

这就必然会形损精亏,积劳成疾。

寡欲他认为欲不可绝,但也不可纵,纵欲必然会“闯祸染病”。

一个人如果少情欲,则不会欺男霸女;节物欲,则不会图财害命;寡官欲,则不会投机钻营。

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静心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不得安宁,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

只有心平气和,“头空、心静、身稳”,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才能少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超然庄子以十分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他生活艰辛,“衣大布而补之”,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借米糊口。

他对这些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庄子的道学神仙长寿之道

庄子的道学神仙长寿之道

庄子的道学神仙长寿之道
庄子的道学神仙长寿之道
庄子说,“道”的功用,其妙无穷,古代帝王、神人、仙人、圣人之所以不同凡响,就是由于他们得了“道”。

譬如,黄帝得之,以登云天;西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神仙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成年谷熟,这样的神人,外物不能损伤他,洪水滔天不会把他淹没,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地焦枯,他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他们“其寂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以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庄子为何能长寿?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

庄子为何能长寿?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

庄子为何能长寿?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战国时期,由于天灾、战乱、医疗条件的落后,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俗语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大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竟然活到了84岁的高龄。

那庄子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在《庄子》一书中,早就向我们一一阐明。

想长寿,必须牢记这三条天规。

一、不喜不悲,心境平和《庄子�在宥》篇记载:“人大喜耶,毗于阳;人大怒耶,毗于阴。

”大意是:人过分的欢乐,会伤害阳气;人过分的愤怒,会伤害阴气。

人生一世,会经历许许多多或让人喜、让人悲的事,但大喜或大悲的情绪对人的身体机能损害特别大。

如果心境不能平和的话,身外之事会耗费掉人许多的精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前期耗费的多了,后续又跟不上的话,精力没了,精气神没了,人也就行将就木了。

一言以蔽之,为悲喜事耗费了太多了精力,就相当于提前透支了生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不悲不喜,心境平和,不宜过度兴奋,也不宜妄自菲薄。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丧父,生活很是清贫。

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内心平和,未觉贫困。

进入仕途之后,提出革新侍婢的建议,受到报复。

负责西北边防,做出了成绩,受到皇帝的赏识,却还是躲不过既得利益者的暗箭,被排挤出了朝廷。

范仲淹践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诺言。

不因外物的富有,个人的获得而骄傲欣喜,自鸣得意。

也不因外物的损坏,个人的失意而徒增悲伤,潦倒一生。

无论官场的沉浮,还是人生的得失,皆不悲不喜,心境平和,才能长寿。

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庄子�天道》篇中说:“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意思是说对一个从容自得的人来说,任何的忧愁祸患不能在他的身上停留,所以就能延年益寿。

把忧愁祸患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而不能像枷锁一样束缚自己的身心。

从容自得,怀有一颗旷达之心。

正如《菜根谭》里提到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庄子︱告诉你真正长寿的秘诀

庄子︱告诉你真正长寿的秘诀

庄子︱告诉你真正长寿的秘诀公众号后台发送“庄子”收听前期节目131 你想与天地同寿吗.mp3来自吉劭居00:0019:54【德充符】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本讲梗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现有的生命,不会中途夭折是智慧充沛的缘故。

人活到百岁,感觉很长寿了,但在道家看来,那是短命;道家认为人人可与天地同寿,天地人三者寿命是一样久长。

但是为什么人做不到?道家认为是我们自己糟蹋的。

▲佛家有个比较相同的说法,认为人的生命本有八万四千岁,只因人类心坏,思想情绪太复杂,道德就坏了;每百年减一岁,人也矮一寸。

到末劫的时候,人类的脑袋大,四肢手脚用不到而变小,手一按机械就可以了。

到了那个劫数,人类只剩下五百个算是好人做人种,然后再倒回去,每百年再长一寸,加一岁,倒回原来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个来回叫做一小劫。

这是佛学关于宇宙生命劫数的说法,与道家的说法非常接近。

▲下面看郭象的注解: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

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

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

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

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为或不为也。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

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

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

伪成而真不丧者,未之有也。

或好知不倦,以困其百体,所好不过一枝,而举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

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

故所知不以无崖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暗相与会而俱全矣。

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也......(全篇解读点击上文音频收听)。

庄子话养生——死生有命

庄子话养生——死生有命

针对国庆节的见闻英语作文Title: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troduction:National Day is an important holiday in China, celebrated annually on October 1st. It marks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As a tourist visiting China during this festive time,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and experience the grandeur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 this essay, I will share my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is significant event.Body:1. The Atmosphere:The atmosphere during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as electrifying. Streets and public spaces were adorned withred flags, banners, and decorative lights, creating a vibrant and patriotic ambianc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dressed in traditional attire or red-themed clothing, were filled with excitement and national pride. The air was filled with the sounds of music, laughter, and fireworks.2. The Parade:The highlight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s the grand military parade held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The parade showcased China's military prowes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ecision and discipline displayed by the soldiers and military equipment were awe-inspiring. The parade also featured float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provinces, ethnic groups, and historical events, portraying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hina.3. Cultural Performances: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ere not limited to military parades; they also encompassed various culturalperformances. Traditional dances, acrobatics, opera, and music performances were held in parks, squares, and theaters across the country. These performances showcased Chin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tistic talents. I was particularly captivated by the graceful movements of the dancers and the melodious tunes played by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4. Fireworks Display:Firework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As night fell, the sky illuminated with dazzling colors and patterns. Fireworks were set off from various locations, creating a magnificent spectacle that lit up the cityscape. The vibrant bursts of light and the resounding booms filled the air with a sense of joy and celebration. It was a breathtaking experience to witness the synchronized display of firework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conic landmarks.5. People's Participation:One aspect that struck me during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wa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Families, friends, and communities gathered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is special occas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backgrounds came together, reinforcing the sense of u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 festive spirit was contagious, and strangers bonded over shared experiences, cre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amaraderie.6. Travel and Tourism: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also presented an opportunity for travelers like me to explore the country's rich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Many tourist attractions offered discounted tickets or special events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due to the high influx of tourists, some popular destinations were overcrowded,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fully enjoy the experience. Nonetheless, witnessing the celebrations in iconic locations such as the Great Wall or the Forbidden City added a unique dimension to my travel experience.7. Reflections on Patriotism: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triotism. The immense pride and love for their country display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truly inspiring. The celebrations were not just a commemoration of the past but also a reaffirmation of the nation's progress and aspirations for the future.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ole of citizens in shaping a nation.Conclusion: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in China are a remarkable display of patriotism, unity, and cultural richness. The grand military parade, cultural performances, fireworks,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create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Witnessing and being a part of these celebrations allowed me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Chinese people's love for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Daycelebrations are not merely a holiday but a reminder of the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庄子(前369——前286)是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之一。

庄子的祖先为楚国贵族,而庄子本人则拒绝同宗楚威王的聘请,一生仅只当过一种叫做漆园吏的小官。

庄子现存著作三十三篇,由晋代郭象整理,定名为《庄子》,也称《南华经》。

其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主旨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庄子一生崇尚自由,主张尊重和保养生命,提倡安时处顺,任其自然;清静无为,不为物累;虚己游世,远离灾祸的养生(保养生命)之道。

庄子以为,人生有限,生命极其宝贵,所以要尊重和保养生命,他的《养生主》(养生的关键)一文,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督,中间。

晋郭象注:顺中以为常),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定劳神费力,既然如此,还去不断地追求知识,必然会弄得精疲力竭,那将是很危险的。

善于养生的人,不做善事以求名声,不做恶事而免于刑罚,奉中庸之道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保全生命,就可以奉养父母,以终天年。

庄子的养生之道主要蕴含在他的《养生主》、《达生》、《外物》、《让王》、《山木》、《刻意》、《天道》、《至乐》等著作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形”,即通过摄取外在的物质来调理保养身体。

《庄子·达生》:“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是说保养身体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保证,然而物质充裕却不能很好地保养身体的情况常有,保全生命虽然离不开身体,但身体存在,生命却已丧失的情况也常有。

生命的产生不能抗拒,生命的离去不能制止,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养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延续,但不能避免天灾人祸给人带来的危险和侵害。

庄子的养生哲学

庄子的养生哲学

庄子的养生哲学(二)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张京华生死如一生的意义就是生,人生的目的就是养生。

这就是庄子哲学中“养生”的概念,这个概念曾经由《养生主》篇的篇名特别标出。

不过,养生只是庄子人生观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庄子还认为人生不单纯是保身养亲、全生尽年的养生。

保养形体,最多不过是长生长寿而已。

庄子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要长寿。

《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导引的做法,讲求呼吸吐纳,效仿熊经鸟申,为彭祖等人所喜好。

这也是一种养生,但它只是养形,为的只是要长寿。

庄子的养生区别于导引的养生,而另具有其哲学意义。

《达生》: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

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外物》:静然可以补病,眥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虽然,若是,劳者之务也,非佚者之所未尝过而问焉。

小人所以合时,君子未尝过而问焉。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保养形体首先必定要有物质上的供应,但物质上的供应有余,而形体却没能得到保养的事,也是有的。

维持生命必定要不离开形体,而形体没有离开,生命却已经死亡的人,也是有的。

人不懂得道,活着就没有意义,活得再久,虽生犹死。

世上的人以为保养好形体就足以保存生命,但保养形体却不足以保存生命,世上的人不是盲目可悲吗!病,《说文解字》:“疾加也。

”病与疾同义,但病比疾更为严重。

疾病本有过急、过甚的意思。

眥搣,郭嵩焘解作闭目养神。

非,《玉篇》:“隐也。

”遽,意为急躁。

清静可以补助疾病,闭目养神可以减轻衰老,安宁可以止息急躁。

不过,这些都是使人劳累的做法,是隐逸的人所不过问的。

普通的人怎样做才符合时尚,懂得道的人并不留意。

捕鱼的荃,捉兔的蹄,表达思想的语言,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

目的达到了,工具就被忘弃了。

庄子长寿养生秘方

庄子长寿养生秘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庄子长寿养生秘方
导语:何长寿?人的长寿秘籍是什么?这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庄子的长寿秘方,一起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目录:
第一章:保持和谐不易生病庄子的长寿秘方
第二章:经络常通有助健康长寿
第三章:长寿养心特别忌讳的三件事
如何长寿?人的长寿秘籍是什么?这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些庄子的长寿秘方,一起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保持和谐不易生病庄子的长寿秘方
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他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
庄子为何能如此长寿呢?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

所谓“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

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系统的健康是人长寿的首要条件”。

要达到“精神系统的健康”,庄子特别强调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

《庄子让玉》篇中写道:“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

”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最易造成自伤。

因而庄子告诫人们:一个人犹豫不决是最容易引出苦恼的。

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早做决断,才能避免精神上的“重伤”。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

庄子的著作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下面我列举了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庄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同的责任。

2. "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

3. "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能通过体悟和经验来理解。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庄子强调了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满足于现状,不贪求无限,同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两者都有所追求的矛盾心理。

他呼吁人们要明智地做出选择,不要贪得无厌。

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

他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7. "养生之道,不求气之长也,求其不竭也":庄子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养生的目标不是追求长寿,而是追求身心的平衡和灵气的不竭。

8. "人之相爱也,其实相厚也;人之相厌也,其实相薄也":庄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复杂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简单地以表面上的友好或厌恶来判断。

9.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庄子通过对天地和光阴的描述,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他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生命。

10. "吹万不如嚼一":庄子在这句话中赞美了细致品味的美好。

《庄子·外篇》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

《庄子·外篇》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

《庄子·外篇》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庄子·外篇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养生主》。

这篇文章以养生为主题,主要探讨了人们追求长寿的心态和方法。

养生是古代我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也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他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养生的真谛,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首先指出了人们对长寿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长寿,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追求是人之常情,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庄子同时也指出,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往往过于浮躁,忽视了生命的本质。

他以丰富的哲理语言,揭示了人们心中的焦虑和浮躁,对追求长寿的不切实际性作了深刻的批判。

在《养生主》这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养生观。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延长生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心灵的养护。

庄子在文章中谈到了“至诚”、“大悯”、“大乐”等概念,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对世界的包容。

他指出,只有内心充实、心境平和的人,才能真正实现长寿,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手段。

《养生主》也探讨了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庄子以丰富的哲学智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奥秘,借此启迪人们对养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道”、“名”、“身”、“音”、“色”等方面的分析,演绎了自己对养生的理解,呼吁人们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永恒,而不是仅仅追求世俗的长寿和富贵。

《庄子·外篇》中的《养生主》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深刻剖析了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养生的真谛。

庄子在文章中展现了他对生命、心灵和自然的独到见解,为人们指明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之路。

他的哲学思想也给人们提供了对待生活的启示,深刻影响了之后许多哲学家和学者的思考和创作。

对于我个人而言,《养生主》的阐释和启示,让我对养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养生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长寿,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心灵的修养。

庄子的哲学思想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修身养心,平和宁静,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外物所左右。

庄子的养生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庄子的养生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庄子的养生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庄子的养生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充满智慧和深意。

在养生领域,庄子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言。

本文将介绍不少于10句庄子的养生名言,帮助我们从他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拥有健康的身心。

正文:1.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 "心能通则性命长久,心能解则病乃不生":庄子强调通过修炼心性,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明晰,能够延年益寿,并远离疾病的侵袭。

3. "欲想其亲,必言其病":庄子提醒人们要及时倾听身体的信号,通过言谈来描述身体的不适,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4. "无知无欲,无欲则静,静则无心":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5. "善为无用,无用则不残,不残则长久":庄子提倡在养生中追求无为而治,不过度使用身体与心灵,以保持长久的健康状态。

6. "口善者不善其食,心善者不善其事":庄子认为一个人的心与口要保持一致,不仅要注重饮食的品质,还要注意言行的质量,以维持身心的健康。

7. "神清气和,病从心起":庄子认为心态积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只有保持心境的平和与舒畅,才能抵御病魔的侵袭。

8. "知足者寿":庄子提倡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认为满足于现状,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与名利,可以延长生命的寿命。

9. "日与争短长,岁与争盈亏":庄子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时间的流逝,珍惜每个当下,不牵挂过去,不焦虑未来,以保持心灵的平衡与健康。

10. "自在生乎其心,不治乎其外":庄子认为真正的健康源于内心的自由与舒畅,而不是过度关注外部的养生方法与物质,希望人们能够找到内在的平静与健康。

庄子的寿命观与健康养生的探索

庄子的寿命观与健康养生的探索

庄子的寿命观与健康养生的探索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寿命观与健康养生的探索是他思考人生和人类存在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寿命观和他对健康养生的见解,并分析其对当代的启示。

庄子的寿命观可概括为“天命无常,人生短暂”。

他认为人的寿命是由天命决定的,而人的一生只是宇宙长河中的短暂一瞬。

在庄子看来,人的寿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追求长寿,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这种寿命观与当代社会追求长寿、延年益寿的健康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庄子并非完全忽视健康养生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保持健康。

庄子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身心合一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来保持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观念与当代的健康养生理念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庄子的养生观念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相契合。

现代人常常处于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和焦虑等问题。

庄子的养生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的健康,通过修身养性来调整心态,降低压力,从而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此外,庄子的养生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与自然环境的亲近和接触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庄子的养生观提醒我们要重视与自然的联系,通过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接触绿色环境等方式来保持健康。

然而,庄子的寿命观和养生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顺应自然,对于积极改变环境和追求健康的行为持保留态度。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保障和延寿手段,因此单纯顺应自然的观点可能不够全面。

同时,庄子的养生观也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操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庄子谈养生之道(备课资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庄子谈养生之道(备课资料)

庄子谈养生之道说起养生,恐怕没有哪一家比道家更注重也更善于养生的了。

作为道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庄子又是怎么看待养生的呢?一、不求巧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生命是有长度的,至少对于没有得道的人来说,生命一定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

那么知识又是无限的,没办法穷尽的。

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人间的分别。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庄子在“齐物论”里说过: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就是说,你如果在具体的色相上去较真,不会有结果的,那非把你累死不可。

所以庄子这里就说了,用有限的生命去寻求无限的色相分别是非常危险的。

那些东西费神费心,都是在消耗你的生命,而且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你执意要那么干,硬是要把某个领域里的事情搞清楚,那你必死无疑。

过去我们就听说过一个博士在研究一种昆虫的第八种死法,结果那个昆虫没死,博士却被累死了。

对于俗世来说,只有执着才可能成功,而对于道家来说,你所谓的成功是用你的生命换来的,相当于早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多做善事,而且不求回报,恶事一点不要做。

有人说,为恶无近刑就是指做恶要做到不触犯法律的程度,大恶不做,小恶可也。

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佛教就讲究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做恶必有恶报,那怎么可能是养生之道呢?电视上报道过不少长寿者,没有一个不是信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什么是缘督以为经呢?有人说是打通任、督二脉;也有人说是通畅七经八络。

其实,缘,就是指顺应。

督,就是指大道。

经,即经典、正法。

就是指顺应大道,并把这一点当做经典加以奉行,这才是养生的根本。

保身是指没有危险;全生是指不仅没有危险,而且活得还不错;养亲是指可以比长辈活得长,如果不注意养生的话,长辈还活着,而你却死了,那怎么可以颐养亲人呢?可以尽年,就是说会正常死亡,而不会横死的。

什么是横死呢?《药师经》上就说了,像得病死的,被判死刑的,火烧死的,渴死的、饿死的等等都属于横死。

养生保健长寿经

养生保健长寿经

养生保健长寿经*导读:庄子,六字长寿经: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鬼……庄子,六字长寿经:少私、寡欲、清静。

少私: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鬼迷心窍,私欲缠身,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无味,形劳神亏,积累成病,焉能长命。

寡欲:欲不可绝,亦不可纵。

纵欲招祸,绝欲不生。

少私寡欲,清静为正。

少淫欲,不欺男霸女;节物欲,不图财害命;淡利欲,不夺权争势;寡名欲,不投机钻营。

清静: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

头空心静,身轻神宁。

利于健身,利于防病。

西汉董仲舒: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晋代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葛洪养生除六害:善于养身者,必先除六害:禁声色,薄名利,廉钱财,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宋代周守忠,养生五知: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吹口哨该健身法老少咸宜,可以锻炼腹式呼吸,提高肺活量,并能锻炼脸部肌肉,有美容效果。

具体做法是:深吸一口气,然后撅起嘴巴,模仿吹口哨的姿势,慢慢将气吐尽。

踮脚走路一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二是强壮跟腱。

中医还认为,踮脚走路能牵拉锻炼肾经,有强肾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要量力而行,以防过犹不及,反伤跟腱。

建议老年人最开始练习踮脚走路时,每走10~20步就恢复正常走法,两种走法交替进行,每次踮脚最多走30步。

活动舌头习惯用嘴巴呼吸、容易打鼾的人,锻炼舌头的肌肉可以改善上述症状。

锻炼方法如下:舌头向上翘,贴住上颚,然后上下拍打上颚,直到舌头感觉发酸为止。

(李华)5000多年前先哲发现了黄金分割率,之后,它便一直在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黄金分割率与养生保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黄金分割率指导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更科学、更合理,实际效果也更显著。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道家始祖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战国著名哲学家。

所著《庄子》(又名《南华经》)不仅创新和发展了道家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养生学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对《内经》及其后世养生学的逐步成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顺应自然缘督为经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

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虚静恬淡忘我无欲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

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

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

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

”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庄子:颐养形神,尽其天年

庄子:颐养形神,尽其天年

龙源期刊网 庄子:颐养形神,尽其天年作者:韩晓雯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01期先秦文献中,“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世道教和中医中的很多养生思想和修练方法,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源头。

在庄子看来,个体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世俗的功名,养生、尊生在《庄子》各篇章中频繁出现。

但他又反对刻意追求长寿,讲究顺应自然的养生,对生死亦淡然处之。

庄子的养生之道格外强调养神,并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养神方法,以养神为核心也在日后成为东方养生哲学的突出特点。

《庄子·德充符》记载了一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可谓庄子养生思想的精辟总结。

惠子问庄子,人是无情的吗?庄子说是。

惠子又问,无情怎么能称为人呢?庄子解释说,我所谓的无情,是指人不因外部世界的好恶和情感损伤自己的身体,而应“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因自然”即顺应自然之法,“益”有增添之意,“不益生”指不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损耗精神和生命。

无为、无情、顺应自然,便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不刻意追求而尽其天年。

用今天的话说,不正是为人生做减法之意吗!豁达的生死观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和世间万物一样,是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来,庄子也有这样的论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

他指出,“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即自己的身体并非私有之物,而是天地自然托付给自己的。

也正因为这样,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豁达超然的态度,“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甚至认为衰老和死亡是一种休闲和安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如此说来,生与死皆为乐事,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恐惧和忧虑的呢!所以庄子感慨,干涸的池塘中的鱼儿,与其勉强维持生命,倒不如相忘于江湖了。

庄子不但对于生死有如此论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的。

《庄子》记载了一段轶事: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吊问,却见庄子蹲坐在地,鼓盆而歌。

养生主—《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养生主—《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养生主—《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1: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注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1: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生词语的由来

养生词语的由来

养生词语的由来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道家和儒家的文献中都有释义和引用。

《庄子·养生主》中写道:“养生之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养生之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生的道理,需要从内心领悟,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

其中,“养生之道”指的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和原则;“得之于心”表示要从内心理解和领悟养生的道理;“应之于手”则是指将领悟到的养生之道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句话强调了养生不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来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它提醒人们要注重身心健康,将养生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养生长寿之道
*导读:庄子,本名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84岁寿终,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

他终生不仕,一直过着贫
困生活,有时甚至以编织草
庄子,本名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84岁寿终,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

他终生不仕,一直过着贫困生活,有时甚至以编织草鞋为生。

他的哲学著作《庄子》,是我国古代
哲学的重要文献。

庄子主张无为,顺其自然,同时强调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他的长寿和养生经验与他的哲学观念是紧密相联的。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他的人生态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少私、清静、寡欲、乐观。

他生活艰辛,衣大布而补之,有时借米糊口。

对这些他都抱无所谓的态度。

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

他不但不哭,反而坐在尸体旁边,敲着瓦盆唱起来。

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说:开始我也很悲痛,后来仔细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则死。

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了,故以鼓盆而歌,欢送和庆祝我的妻子重新回归自然。

这番话未必全对,
但庄子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可以学习庄子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

*少私
庄子认为私心是百病之根。

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才能胸怀大志,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才会知足常乐,坦荡乐观;陶铸先生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是这个道理。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他认为,人难以脱离世俗的制囿,人对物欲的私心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人一旦被私心掌握,就会失去正常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就必然会伤身害命。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没有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劳成疾。

他认为只有心底坦荡,气定神闲,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知足常乐才能益寿延年。

*清静
庄子认为忘我、无欲,是保持平静心态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只有做到气定神闲,无欲无求,养护好精神,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无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终日内心惶惶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免疫力下降,必然会百病丛生。

庄子特别重视修心养性,认为一个人的心境会影响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

一个人要做到心境平和、超然自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心理平衡。

庄子的《在宥》篇中黄帝求道讲的是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上修行,通晓了宇宙大道,前去求教的故事。

广成子围绕心理修养,向黄帝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实际这也是庄子的指导思想。

他认为,心理修养着重于两个字:静、清。

静与动、清与浊是相对立的。

动则会劳累,劳累了精气就会外溢;浊则会混杂,混杂了神情就不得安宁。

为了不使精漏神游,就要使内心清静,内心不烦躁,外物就不会干扰。

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主宰,神不安,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神又喜静,只有静才能养
神,一个人若是整天忙得神不守舍,难于达到静的状态,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这个时候,就应当通过人为的方式,像庄子说的清静养神,以达到神静的目的。

庄子在《庄子天地》里指出入的五种欲望的失性后果: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他认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满足他们的要求。

同时应把握好尺度,决不能放纵。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一极端。

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出现失性的行为,招致祸端或酿成疾病。

所以只有节制嗜欲才有助于健体强身。

庄子的节欲强身观点是我国古代养生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还特别强调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纵欲必招祸染病。

少性欲不会损精伤神,节食欲不会劳气伤身,寡得欲不会积虑伤心。

*乐观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乐观豁达,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鹤,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之得以保生;而笼中的鸟儿,郁郁寡欢,意志消沉,羽毛憔悴,低头不鸣,因之难以全生。

庄子对人生态度的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他的养生思想。

我国道家、儒家、佛家等多家学说中,都提到调神摄生的首要思想是静养,而静养的关键是养心。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神清明,就会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身健体康。

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淡泊之心对于人体养生、防病的作用。

人们应避免遭受自然界的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精神上应保持淡泊、坦然、寡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的真气正常运行,精神二气才能固守于体内。

保持清静、恬淡而虚无之心,排除私心杂念,专一从事工作和学习或自己喜爱的事情,才能神气内守,身心安康。

庄子的乐观思想是长寿的一大要素。

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与身体是否健康和所生
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性格积极、乐观的人不易患精神病、慢性病或重大疾病,即使患病也能因精神因素而较快康复,但不良性格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容易使人患大脑、内脏、精神方面的疾病。

庄子主张寡欲是符合中医养生观念的。

其八字人生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深有教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