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我们将介绍阿尔茨海默症的基本病理生理特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减少等三个方面。
其中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的结果之一。
此外神经元减少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了认知功能的严重损害。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其中遗传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具有早发性和家族聚集性的特点。
此外环境因素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紊乱等也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诱因。
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运动、睡眠等则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结构来影响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我们将介绍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几类。
这些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症状和延缓病程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药物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
因此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特异性更强的治疗药物。
A. 阿尔茨海默症的概述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和情感障碍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6,而8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可高达30。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研究现状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研究现状概述金贺;王蓉【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4页(P411-414)【作者】金贺;王蓉【作者单位】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通常起病隐匿,患者从轻度记忆力受损,逐渐发展为认知障碍,进而出现日常行为能力异常以及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 [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剧,AD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由于AD引起的死亡人数比例增加了123%,与人口中老龄人口增加的比例相一致 [2]。
目前世界范围内 AD患者已超过26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1亿600万,意味着每85人中就有1位罹患 AD,其医疗和护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3]。
但在临床上,通常 AD患者得到确诊时,其脑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的神经元丢失以及病理损伤,且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4]。
预防 AD的关键是在其发展成轻度症状之前及时给予神经保护药物或进行生活方式干预[5]。
生物标志物是一类能反应机体生理或病理生理变化的,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6]。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lzheimer-associated neuronalthread protein,AD7c-NTP)是一种在神经元胞体中表达的分子量约41kDa的跨膜磷蛋白,作为一项潜在的 AD生物标志物,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广泛关注,笔者拟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AD7c-NTP的发现神经丝蛋白 (Neuronal thread proteins,NTPs)是表达于脑和神经外胚层肿瘤细胞系中的分子家族,在神经元增殖、分化、大脑发育以及AD神经退行性变的过程中,NTPs表达增加 [7]。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本文概述老年性痴呆药物治疗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用药参考。
标签:老年;痴呆;药物治疗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病因至今不明,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和神经化学改变,常渐起病,起病可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
在65岁以前起病的类型常有痴呆家族史,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颞叶和顶叶损害的特征,锥体系症状也较多。
尽管目前对AD的病因尚无确切的认识,对AD的治疗也无有效的手段,但已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如能及时治疗,其记忆和生活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一、临床表现1.智能改变表现为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减退更为明显,认知、计算、理解、判断能力均明显减退。
2.行为异常表现为不修边幅、喜怒无常、偏激,吃饭时大口吞食。
3.人格改变表情淡漠,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有的忧郁,有的多言狂躁、猜疑;有幻觉、妄想,社会交往减退,甚至完全失去交际能力。
二、药物治疗(一)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功能的药物其理论基础是基于AD的胆碱能缺乏学说,近30年的研究表明: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学习和记忆关系密切,可被服成酯酶分解。
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记忆力和智力。
因此,期望通过补充乙酰胆碱前体、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应用胆碱受体激动剂来补偿AD患者脑内乙酰胆碱的缺乏。
胆碱酯酶抑制剂为目前最有希望的药物。
可提高脑内胆碱能水平。
AchE-I通过减少突触间隙处胆碱酯酶对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了此处乙酰胆碱的含量,因此对该症有一定疗效。
1.毒扁豆碱为非选择性可逆性AchE—I,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
在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患者使用其控释制剂,剂量为36mg/d,分2次服用,连续24周,结果显示;4.1%的用药者认知功能改善,3.7%临床症状好转,但有57%的用药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眩晕达1/3。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是指对神经细胞发育、存活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神经源性因子(Neurotrophy factor,N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肌肉特异性因子(Muscle-specific factors,MSF)等。
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在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调节机制。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一类疾病,包括老年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亚当斯-斯托克斯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和功能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老年性认知障碍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下降被认为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帕金森病中,NGF与NT因子在许多年代表了成为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一部分。
有报道称,正常情况下NT因子能够促进身体内通过不同类型肛门的控制。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BDNF的水平下降导致神经元死亡,加速疾病的进程。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机制十分复杂。
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和信号转导过程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控制,包括单独或复合作用的穿梭蛋白(Shufflin protein)、转录因子、激酶和磷酸酶等。
在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过程中,线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研究发现线粒体在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神经元后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激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
在很多动物的脊髓中,丙酮酸的代谢与神经元生长因子的释放是相互关联的。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患 者记忆 力 减退 ,行 为 、个性等 发生 异常 。研 究 表 后 ,心 之 气 血渐 亏 ,一则 心 主神 明 之 机渐 渐 不 利 ,
明 ,90% 的 日 二 则气血 亏 不能 充养脑髓 ,故 易患痴 呆之 症 ;脾 胃
收稿 日期 :2007—04-17 作者简介 :罗朵生 (1983一),女 ,湖北通城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阿尔 茨海 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是 本学 者 提 出 了 “类 胆碱 能学 说 ”,又 称神 经 递 质学
一 种 以进行性认知 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 的中枢神 经 说 ; (3) 自 由基 因 素 】:人 体 新 陈 代 谢 过 程 中 ,
系统 退行性疾病 ,约 占老年 性痴呆 症的 70%。主 要 自由基不 断地 产生 ,也不 断地被 清 除。 低浓度 的 自
病 因 、病 机及 药物 治疗 进行 了多 方面 的研 究 , 并取 免 疫系 统 衰退 ,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增 加 ,AD 发病率
得 了 显著进 展 ,现将 近 年的 研究 概 况综述 如 下 。 也 明 显增 加 ; (5) D一淀 粉状 蛋 白 (D—amyloid,
1 病 因病机的研究
通 讯作者 :郭姣 ,女 ,教授 ,研 究方向为 中西医结合临 床疾 病的诊治
E—mail:duoeryilianyoumeng@163.com
44
食 品与 药 品 Food and Drug 2007年第 9卷第 12A期
维普资讯
素虚 ,一则 经 气血生 化不 足 ,脑失 所养 ,二 则运 化 源性 神经营 养 因子 (BDNF);非 甾体抗 炎药如 布洛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006,China)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
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
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
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血管性痴呆基础研究进展
脑血 管 疾病 、 经 退行 性 疾 病和 痴 呆 中的 重 要 作 用 日益 被 人 们 天 冬 酶一(aps-) 活 , 神 3 csae 激 3 而选 择 性 阻 断凋 亡 的级 联 过 程 则 具
有保护缺血脑细胞 的作用 。因此认 为迟 发性 神经 元死亡 即
为 细胞 凋 亡 。然 而缺 血 性 脑 损 害 后 细 胞 凋 亡 发 生 的 机 理 仍需
脑缺血损伤时神经元 释放大量 E A 同时对 E A的摄 A , A 血管性痴呆( acl e et , D) vsua dm n a V 是指 由一 系列脑血管 究发现 , r i
因素 引 起 的 , 在脑 组织 损 害 基 础 上产 生 的 以高 级 神 经 认 知 功 能 障 碍 为主 的 临床 综 合 征 , 要 继 发 于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 老 年 主 是
A 血 较高 , 随着机体发育成熟逐渐降低 并维持在 较低 水平 , 广泛分 灌 注 后增 多 的 E A 和 自 由基 可诱 导 巨噬 细 胞 、 管 内皮 细胞 布 于 中枢 神经 系统 , 中 以大脑 皮 层 和 海 马 含量 最 高 。 其
等合成 I一, L1 过度的 I一 L1表达会 引起急慢性神经元变性 。此
. 多种细胞因子可以作为 BN D F最初在 18 由德 国神经 生物学 家 Bre 猪脑 23 炎症反应增强 大量 研究表 明, 9 2年 a 从 d
引起 脑缺 血 后 的 炎性 反 应 启 动 因素 , 中研 究 得 比较深 入 的 有 其 白介 素一(L1 和 肿 瘤坏 死 因子 - T Fo) 目前认 为缺 血再 1 I一) d( N .【。
伤。
家族成员 , 可传导凋亡信号 , 其配体 可为神经营养 因子家族 中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张敏【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脑脊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变化,以及外源性BDNF 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4名AD患者和26例非痴呆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他们脑脊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并对其中的12名AD患者经椎管注入外源性BDNF进行治疗,以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差值来评估疗效.结果 AD患者脑脊液BDNF 浓度显著低于非痴呆脑梗死患者(t=-4.927,P=0.000),并且外源性BDNF能提高MMSE的评分(F=56.067, P=0.000),且不受年龄的影响(F=1.667,P=0.211).结论脑脊液BDNF可作为AD的诊断标志物,并且BDNF能很好地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而不受年龄的影响.【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0(021)00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脊液;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作者】张敏【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 1907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 Alzheimer描述并命名的,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病理特征包括血管和细胞外的β-淀粉样沉积(淀粉斑)、神经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突触数目的减少、神经元的丧失等。
65岁以上痴呆人群中,AD患病率为2%-4%,而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达20%以上[1]。
我国 65岁及其以上人群中 AD患病率为 0.33%-5.82%,75岁以上为 3.94%[2]。
运动对老年痴呆症的影响研究
运动对老年痴呆症的影响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老年痴呆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对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还相对有限,因此,寻找预防和改善老年痴呆症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在预防和缓解老年痴呆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老年痴呆症的概述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会出现神经元丢失、神经纤维缠结、老年斑形成等病理变化,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
二、运动对老年痴呆症的积极影响1、改善大脑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
充足的血液供应能够为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同时,良好的血液循环还可以清除大脑中的代谢废物,减少有害物质对神经元的损害。
2、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这些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修复,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
3、减轻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运动可以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大脑起到保护作用。
4、提高身体代谢水平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肥胖的发生。
肥胖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个危险因素,通过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5、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运动能够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老年痴呆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同类型运动对老年痴呆症的影响1、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大脑的氧气供应。
BDNF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BDNF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李家鑫;祭健予;李剑;欧俐羽;韦斌垣【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rs6265)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58例散发性阿尔茨海默患者(SAD 组)与52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BDNF基因rs6265,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两组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在<60岁的人群中,等位基因(χ2=6.0595, P=0.013)及基因型(χ2=6.0826,P=0.0478)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SAD 的AA基因型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最低[(14.32±4.21)ng/ml, F=7.2545,P=0.0016]。
结论 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rs6265与SAD发病相关,并且影响其血清BDNF的表达。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of 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rs6265 and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 Methods Selecting 58 cases of SAD(SAD group) and 52 health old person(control group)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n the genotyped was detected vi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serum levels of BDNF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all case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s ofalleles(χ2=6.0595,P=0.013) and genotypes(χ2=6.0826,P=0.0478) between the case of SA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BDNF were lowest for case of AA genotypes in SAD[(14.32±4.21) ng/ml,F=7.2545, P=0.0016]. Conclusion The functional polymorphism of BDNFgene(rs6265) correlated with pathogenesis of SAD and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BDNF in serum.【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15【总页数】3页(P1-2,3)【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阿尔茨海默病;功能性多态性【作者】李家鑫;祭健予;李剑;欧俐羽;韦斌垣【作者单位】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异常。
BDN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可塑性调控
BDN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可塑性调控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中能够发生改变的能力。
突触可塑性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它不仅与健康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关系。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它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影响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的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丧失,导致了学习、记忆和运动等功能的受损。
研究发现,BDNF在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首先,BDNF对于神经元的存活和发育至关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BDNF 通过与其受体TrkB结合,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BDNF的水平常常下降,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丧失。
因此,增加BDNF的表达和释放可以有效地保护神经元免受退行性疾病的损伤。
其次,BDNF能够促进突触的形成和稳定。
突触可塑性的关键是突触形成和突触结构的稳定。
BDNF通过促进新的突触的形成和增加突触的稳定性,可以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BDNF的下降导致了突触的丧失,从而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增加BDNF的水平可以恢复突触的可塑性,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此外,BDNF还能够调节突触传递的效能。
突触传递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过程,它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研究表明,BDNF通过调节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信号传导,可以增强或抑制突触传递的效能。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突触传递的异常常常与BDNF的下降相关。
因此,增加BDNF的水平可以正常化突触传递的效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改变。
总结起来,BDN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牟芝蓉1(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摘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 F )是继神经生长因子(N GF )后发现的第二个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神经元群的成形性上起重要作用。
国内外正积极开发BDN F 用于神经损伤的治疗。
本文就BDN F 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以及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 ;分子结构;信号传导;临床试验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ts clinical trialsM ou Zhirong(I 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Beij ing 100071)Abstract Brain-der r ived neur ot ro phic facto r is the second neur otr o phin after N GF was fir st found.T he ability of BD NF to r egulate ner vo us sy stem development,adult ner vo us plasticity,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 al integr it y sug g ests the use o f this pro tein t o treat neuro -degenera tio n asso ciated w it h human diseases .M any study wo rks had been done about t his pr otein,including m olecular str uctur e,signal tra nsduction,clinical trials,and so o n.Key words BDN F ;T r kB;molecular st ructure;signal tr ansduct ion;clinical tr ials 1现在第三军医大学复合伤研究所 重庆 400038 神经元的生长必须有来自靶组织的营养因子的支持,限制这些因子的产生,将使那些生长到错误靶组织或在靶组织错误定位的多余神经元突触和轴突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因子而退化[1]。
益生菌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14T06:08:15.52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2期作者:宋鑫萍1,2,李盛钰2,金清1[导读] 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威胁全球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其护理的经济成本高,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挑战。
近年来研究显示,益生菌在适量使用时作为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免疫系统,调控神经活性物质以及代谢产物,通过肠-脑轴影响该病发生和发展。
宋鑫萍1,2,李盛钰2,金清11.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威胁全球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其护理的经济成本高,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挑战。
近年来研究显示,益生菌在适量使用时作为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神经免疫系统,调控神经活性物质以及代谢产物,通过肠-脑轴影响该病发生和发展。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益生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进展,以及其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关键词:益生菌;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机制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robiotics Effect on Alzheimer’s DiseaseSONG Xinping1,2,LI Shengyu2,JI Qing1*(1.College of Agricultural,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2,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 Technology,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chun 130033, China)Abstract:Alzheimer’s disea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reatening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global elderl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economic cost of nursing is high, which poses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glob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biotics, as microorganisms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 of the hos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ts mechanism may be through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affecting the nervous immune system, regulating the neuroactive substances and metabolites, and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hrough thegut- brain ax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probiotics on Alzheimer’s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s well as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Key words:probiotics; Alzheimer’s disease; gut microbiota; mechanism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属于老年期痴呆常见类型,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改变、焦虑和抑郁等。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的表达及与老年斑位置关系的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的表达及与老年斑位置关系的研究王叶冉;刘雨辉;梁春荣;曾凡;卜先乐;矫树生;王庆华;姚秀卿;周华东【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老年斑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分别采用AD患者与认知正常对照者(各4例)海马组织、12月龄雄性AD转基因小鼠(APPswe/PS 1dE9)与同窝雄性野生型小鼠(各10只)脑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75NTR在人与小鼠海马神经元及神经纤维中的表达及与老年斑的空间位置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AD 患者及转基因小鼠脑内p75NTR的表达水平.结果 AD患者和认知正常对照者海马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均表达p75NTR,APPswe/PS1 dE9小鼠神经纤维表达p75NTR,而野生型小鼠神经纤维内未见p75NTR表达,APPswe/PS1 dE9和野生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内均未见明显p75NTR表达.在AD患者和APPswe/PS1dE9小鼠海马内可见p75NTR阳性的变性神经末梢,该神经纤维末梢主要分布于老年斑的中心部位.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AD患者和APPswe/PS1dE9小鼠脑组织p75NTR的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者和野生型小鼠.结论 p75NTR在AD 患者脑内表达增加,并且可能参与了老年斑的形成.【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39)005【总页数】4页(P379-382)【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受体,神经生长因子;淀粉样β蛋白【作者】王叶冉;刘雨辉;梁春荣;曾凡;卜先乐;矫树生;王庆华;姚秀卿;周华东【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6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皮质、海马神经元丢失,淀粉样β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聚集形成老年斑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尤其是记忆力下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意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意义概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神经肽,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和修复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发育、功能维护、损伤修复和干细胞再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成果证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神经系统保护和修复新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神经系统保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保护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神经元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减轻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例如,在正常心肌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升高,心肌细胞活性酯酶的活性得到增强,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缓解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炎症反应:神经系统损伤后,免疫细胞会释放炎性因子,引起神经炎症反应,并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
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抑制这种炎性反应,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损伤之后的病情。
3. 改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改善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和同步性,减少异常电信号产生的可能性。
因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改善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4. 抗氧化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抗氧化,阻止自由基的生成和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因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防治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二、神经损伤的修复神经系统的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将处于死亡、凋亡、再生或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的修复方面具有以下作用:1. 促进干细胞分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分化,转化为合适类型的神经细胞,例如转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
这将有助于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2. 促进神经元生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并增加神经发育的突触数量。
这将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
3. 促进周围胶质细胞的转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周围胶质细胞的转化,转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等,并促进其分化和增殖。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_何蔚
第21卷第2期 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 Vol.21NO.2 2001年6月 JOURNAL OF GANNAN M EDICAL COLLEGE JU N.2001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何 蔚(赣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江西赣州 341000)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79(2001)02-0193-0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早老性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认知障碍和性格改变为特征。
好发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NFT)和细胞外的老年斑(SP)或称神经斑(NP),其发病机理复杂,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还没有好的根治或逆转病程的药物。
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已获得初步进展,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药物和多种治疗策略来改善AD患者的症状,本文就近年来AD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拟胆碱能药物由于发现AD在脑中胆碱乙酰基转移酶活性降低与乙酰胆碱(Ach)合成减少,因此拟胆碱药物即胆碱能神经加强剂的加强效应是治疗AD的首选药物。
治疗AD加强胆碱能神经效应有三种途径:给Ach前体药物、用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及胆碱能受体激动剂[1]。
1.1 补充Ach前体 补充Ach前体,应用胆碱和卵磷脂的临床疗效未能被证实[2]。
1.2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的治疗效果颇受关注,chEI被认为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不断有新的产品进入临床试用.第一代的chEI有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氨基吖啶(Tacrine Tetrahy droaminoacrine,THA,他克林)、四羟氨基吖啶(velnacrine)等,这些药物改善记忆的作用已被证实,其缺点是非选择性、作用时间短、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大,后二者还有肝脏毒性大和胃肠道反应的副作用。
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尔兹海默征研究
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尔兹海默症研究【字体:大中小】时间:2019年09月20日来源:生物通编辑推荐: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阿尔兹海默症研究项目包括……生物通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公布了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其中阿兹海默症研究项目包括(按金额排序):究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学习和记忆及阿尔兹海默症中的功能性研究杨甦58暨南大学31970954补体组分C7基因突变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的机制解析张登峰5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1970965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细胞类型特异的基因表达调控和表型研究陈超58中南大学31970572线粒体基因变异和功能异常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遗传机制毕蕊5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1970560贝母属植物中多靶向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刘玉明58天津理工大学31970373星形胶质细胞源Lactoferrin调控胆固醇代谢的机理及阻抑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郭闯58东北大学31970967自噬关键蛋白导向的中药火麻仁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朱玲娟58沈阳药科大学31970374益气活血治法调节miR-346-PRKCB通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程卫东56南方医科大学81973641地黄饮子由PERK/eIF2α通路调控“内质网应激-自噬偶联网络”失衡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马涛56北京中医药大学81973786高原不同海拔世居藏族阿茨海默症患病率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靳国恩56青海大学81974283动脉硬化与阿尔兹海默病的关联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解武祥55北京大学81974490基于炎性靶点 ASC specks 研究红参防治阿尔兹海默症的炮制机理李向日55北京中医药大学81973480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调控阿尔兹海默病早期突触功能的机制研究沈逸55浙江大学81971139 FLT1介导神经元APP内吞和Aβ生成在葛微55中国医学科81971023阿尔兹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介导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的APP磷酸化、APP加工和Aβ沉积的新型分子机制的研究TaeHoLee55福建医科大学81970993Tau种蛋白诱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猕猴模型的创建陈柏安55首都医科大学81971005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及在阿尔兹海默症进展期间通过动态分子成像区分其表型的研究骆海明55华中科技大学81971025MST1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姚秀卿5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81971033STING/ABCA1/ApoE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于永生5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81971017Furin通过内体转运途径调节APP降解并参与阿尔茨海默病陈国俊55重庆医科大学81971030TREM2基因错义突变p.H157Y升高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机制研究蒋腾55南京医科大学81974156阿尔茨海默病Aβ生成中apelin/APJ系统的调控作用与干预机制研究吴伊丽55济宁医学院81971019阿尔茨海默病听觉信息整合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其早期诊断作用研究唐毅55首都医科大学81970996抗BACE1自身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刘雨辉5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81971024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多功能磁性纳米药物的研究刘瑞田55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81971610IL33/ST2调控小胶质细胞功能参与阿尔茨海默病tau病理的机制研究谭兰55青岛大学81971032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研究益智仁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严春艳55广东药科大学81973454阻断Cys259和DD介导的p75NTR信号通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分子机制易陈菊55中山大学81971309脑内κ阿片能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损害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张巍55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81971003线粒体自噬缺陷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方飞55郑州大学81971327神经元来源外泌体中PPP2R5C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沈璐55中南大学81971029多靶点抗阿尔茨海默病桑属Diels-Alder型加合物的发现、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唐贵华55中山大学81973203 ATP结合盒转运体7在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中调控Aβ吞噬能力的机制研究汤荟冬55上海交通大学81971014基于程序性坏死研究益肾化浊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及机制张玉莲55天津中医药大学81973797黄连解毒汤激活PPAR-γ途径调控“肝-肠-脑”轴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炎症作用机制研究赵海誉5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81974523基于tau蛋白PET显像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葡萄糖代谢模式的早期诊断价值及机制研究左传涛55复旦大学81971641光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中GSK-3β相关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王芙蓉55华中科技大学81974218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iR-155调控靶基因GSK-3β和Rufy2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崔国红55上海交通大学81970991阿尔茨海默病病程早期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内Aβ产生的突触前机制及其相关海马环路功能紊乱的研究郑焱55首都医科大学81971004P1嘌呤受体-PKA/GSK-3β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尖波波动振荡断解:阿尔茨海默病癫痫活动的启动机制?康慧聪55华中科技大学81974279基于多靶点分子影像技术的小胶质细胞自噬和极化调控在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期治疗机制的研究尹雅芙55上海交通大学81974270小胶质细胞NOX2在下丘脑促觉醒神经张巍55首都医科大81970992肽Orexin 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学GDNF/GFR α1/RET 信号进行性下调介导的内嗅皮质-海马CA1网络功能缺陷在阿尔茨海默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王春艳55中国医科大学81971026选择性靶向UPRmt 及AXL 受体的灵芝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成分发现与机制研究徐晓军54中国药科大学81973500基于MAPK 信号通路及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研究付新5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81973746CD2AP 介导细胞骨架-内体-溶酶体途径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陶青青 52 浙江大学 81970998基于智能影像组学技术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测方法研究姚旭峰52上海健康医学院 61971275基于不同负载作用力二氢杨梅素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其抑制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杨丽聪40江西农业大学21967010基于ceRNA 调控网络研究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刘兰 34 西藏大学 81960727苗药石南藤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范东生34贵州中医药大学 81960787Sirt1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抑郁障碍患者向阿尔兹海默病转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王艺明33.7贵州医科大学81960262TfR1对阿尔茨海默病-iPS 细胞神经分化中线粒体内膜蛋白frataxin 的调控机制成江33.7宁夏医科大学81960245mTOR 调控tau 蛋白Ser214/T231/Ser356磷酸化对阿兹海默tau 病理改变和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及机制研究唐智33.7贵州中医药大学81960265基于异构数据融合及脑网络构建的阿代茵 29 东北大学 61902058尔兹海默病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基于硅基微环的miRNA固相扩增检测新策略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赵飞26天津大学21904096阿尔兹海默病多模态生物标记物的时序建模及其临床应用童同25福州大学61901120ACAA1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罗荣灿2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1900737基于模拟裸鼹鼠脑部微环境的炎症响应水凝胶的构建及其用于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的研究赵玉芳25哈尔滨工业大学51903067Hippo信号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王晖25南开大学31900733ChK1介导CIP2A上调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机制研究申屠杨萍25温州医科大学31900685基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球形核酸理性构筑与功能评价研究张瑾25北京化工大学21908005基于自组装多肽纳米探针检测蛋白标志物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断的研究孙乐明25西北工业大学31900984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拟”靶向神经节糖苷脂分析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病代谢调控机制 李华25南方科技大学21904057线粒体锚定蛋白连接酶MAPL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分子机理研究赵延芳24山东理工大学31900694α-硫辛酸合成水平下降通过Sirt1/HIF-1α通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神经元铁死亡的机制研究张雁慧24中国医科大学31900836基于多组学数据挖掘阿尔茨海默病生物网络功能模块研究孟祥莲23.5常州工学院61901063多机制清除Aβ蛋白的纳米递药系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冯倩华22郑州大学81901878基于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的肉苁蓉多糖和苯乙醇苷协同抗阿尔兹海默病作用及机制研究付志飞21天津中医药大学81904058piR-33160调控lncRNA LRP1-AS 促进阿尔茨海默病中Aβ清除作用及机制研究张媛21青岛大学81901085LMTK1调控核内体转运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Reserve机制研究刘昊晨21中国药科大学81903703阿尔茨海默病早期EW神经元内DAPK1激活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李鑫焱21华中科技大学81901113基于髓鞘保护的活血通络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安海婷21北京师范大学81903999肠道菌群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及其超声影像评估邢长洋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81901751性激素调节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情绪记忆性别差异的海马-杏仁核-皮层通路的研究李晓舒21安徽医科大学81901726基于IRE1α介导的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探讨补肾益智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徐奚如21南京中医药大学81904266褪黑素和DAPK1抑制剂协同靶向DAPK1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机制研究陈冬梅20.5福建医科大学81901071抑制Ras法尼基化改善阿尔兹海默病认知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陈婷婷20.5南通大学81901098 CD2AP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参与阿尔兹海默症中Tau蛋白转运的作用机制朱琼彬20.5浙江大学81901073天冬酰胺内肽酶剪切Synapsin介导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功能障碍的研究孟兰霞20.5武汉大学81901090LncRNA-XIST对神经元miR-132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影响魏之昀20.5同济大学81901069基于多中心多模态神经影像的阿尔茨海默病Papez环路表征研究王盼20.5天津大学81901101硫胺素焦磷酸激酶缺失诱发阿尔茨海默病样多病理改变及其机制研究桑绍明20.5复旦大学81901081 Sirtuin3 介导的神经适应性反应在间断禁食延缓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杨英20.5暨南大学81901414新型细辛醚衍生物促进线粒体自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和机制黄世超20.5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81901094诱导性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夏骁寰20.5同济大学81901333MBP酶切L1CAM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吕美红20.5苏州大学81901296TOM70调节TOM40介导的线粒体蛋白导入异常参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机制研究徐琳琳20.5山东大学81901106 Muskelin通过核内体-溶酶体途径调控阿尔茨海默病外泌体释放Aβ的机制研究 郑婷婷20.5浙江中医药大学81901074小檗碱通过促进脑内淋巴系统功能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黄敏20.5中山大学81901422 Dlx5/6阳性中间神经元tau蛋白聚集引起阿尔茨海默氏病中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的机制研究郑杰20.5华中科技大学81901107Arf介导GSDMD转运及焦亡孔道的形成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中的机制研究郭静文20.5中国医科大学81901099对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其抑制剂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任乾20.5河北医科大学81901088Galectin-3激活EphA4受体损伤海马突触可塑性促进阿尔兹海默病发展的机制研究陈方20厦门大学81903585乳酸调控阿尔茨海默病神经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欢20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81903586阿尔茨海默病的动态脑功能网络拓扑特性及其病理基础研究谢腾20北京大学81901824靶向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的超小铁氧体纳米探针的构建及MRI早期诊断应用研究蔡静20中山大学81901794基于AhR/NEP信号通路的天麻抗阿尔钱程20南京医科大8190382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NT
的生 物 效应 由两 类 膜 受体 调
5
的营养作 用
近 来 有 不少 报 道指 出神 经 营养 因 子 的
7
所有
;
对受体 P 7
。
有 相 似 的亲 和 力 即低
kA
、
,
长时程传 送通 过减 轻 内源性 神 经 的反 映 而成 为脑 部
亲和 力 但 是 对 三 种 高 亲 和 力 受 体 T r
、
5
一
经 色胺
No
。
甲
这 一事 实 同 时扩 展 了 神 经原 性 营养 因子 支 持
,
状腺 素 糖皮 质激 素 盐皮 质 激 素 和 类 固醇 激 素 有
B D NF
,
所
作 用 的概 念 也 证 实 了 关 于
用 的假设
。
BD NF
在突触水平有作 在 中枢 神 经 系
转 录物 均 可 在 中枢 神 经 系 统 中 表 达 但 在
。
一 个作用 广泛 的神 经 营养 因 子
对 基 底 核 前脑 胆 碱
A BA
是 神经 营 养 因 子 家 族 的 一 员
。
氨基
,
神经 元 黑 质 多 巴 胺 神 经元
、
、
、
、
a
一
氨 基 丁 酸 (G
A BA
、
)神
酸的结 构序 列 在 脊 椎 动 物 的进 化 过 程 中 高度 保 守
且有
、
经元 视 网膜感 光细胞 纹 状 体 G
kB
”
形式
神经 营养 因子 全长 T r 产生 的
kB
B D NF
在 啮齿 类皮 质 和海 马 内神经 元 表 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7, 6(2), 31-35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journal/pi https:///10.12677/pi.2017.62006文章引用: 冯晓文, 何玲.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资讯, 2017, 6(2): 31-35.Research Progres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Alzheimer’s DiseaseXiaowen Feng, Ling H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pr. 23rd , 2017; accepted: May 13th , 2017; published: May 16th , 2017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Aβ plaque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which are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neuronal and synaptic loss, causing progressive loss of mem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NTs in adult brain and is a key molecu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synaptogenesis, which is the cellular biological basis of memory acqui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BDNF may play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review provides the rol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major. KeywordsAlzheimer’s Diseas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Strateg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冯晓文,何 玲*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17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6日摘 要阿尔茨海默症(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征包括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
AD 广泛的*通讯作者。
冯晓文,何玲神经元和突触丢失引起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大脑内分布最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记忆获得和巩固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突触发生及突触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BDNF可能成为AD的生物标记和治疗靶标。
本文主要对BDNF在AD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病机制,治疗策略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阿尔茨海默症(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痴呆患者中占到50%至75%,超过1/3的老年人受其所累[1]。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5年患病风险增加一倍。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把AD定义为一种引起记忆、认知和行为障碍的不可逆的进行性致命脑病。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测未来25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将增加40%左右,同时伴随增长的还有用于AD治疗和护理的费用[2]。
AD的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神经纤维缠结,伴随广泛的神经元和突触丢失,突触发生和突触可塑性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NTs)成员,在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为广泛。
BDNF水平及其表达在AD患者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持续下降。
BDNF通过激活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低亲和力受体p75NTR调节神经元存活、分化和可塑性[3]。
研究表明,通过TrkB减少BDNF信号可导致空间记忆受损[4],而TrkB表达适度增加可增强记忆[5]。
BDNF可能在AD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潜在作用。
2. BDNF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2.1. BDNF与Aβ、tau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神经纤维缠结(NTF)是诱发AD的主要原因。
AD患者Aβ、NTF沉积的部位在皮层、海马、基底前脑和杏仁核等脑区[6]。
BDNF对学习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在海马、皮层和基底前脑等脑区较为活跃[7]。
BDNF与Aβ、p-tau具有相似的分布区域,提示BDNF在AD的两大病理进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Aβ的异常沉积引起BDNF水平降低,随之诱发Aβ相关的AD神经毒性[8],而BDNF水平的降低不会诱发Aβ沉积[9]。
Aβ作用于Ras-MAPK/ERK通道和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活化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的表达[10],抑制转录因子CREB结合到BDNF的启动区域,最终导致神经元BDNF转录抑制[11]。
Aβ作用于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降低BDNF/TrkB水平,损伤TrkB相关信号通路,导致AD脑内神经元存活减少[12]。
Aβ损伤神经元轴突,诱导微观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内BDNF运输障碍[13]。
BDNF增加APP启动子转录,通过APP的α-分泌酶剪切途径,形成可溶性APP和AICD [14]。
BDNF修复Aβ诱导的神经毒性,显著增加突触可塑性。
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NTF,导致神经毒性。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催化tau蛋白磷酸化的激酶和催化tau蛋白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有关。
BDNF作用于最重要的tau蛋白激酶GSK-3β,抑制GSK-3β冯晓文,何玲磷酸化,从而抑制tau蛋白磷酸化[15]。
BDNF/TrkB通路激活可引起tau蛋白去磷酸化,反之TrkB失活则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少。
研究表明,BDNF可通过TrkB受体激活PI3K-Akt通路,作用于tau蛋白去磷酸化位点AT8,引起tau蛋白去磷酸化[15]。
2.2. BDNF与突触修复突触丢失和突触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恶化密切相关。
在AD大脑中,特别是海马、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和内嗅皮层等脑区,突触进行性丢失[16]。
Selkoe认为,AD是突触障碍[17]。
在AD的病理进程中,Aβ诱导的轻微突触退化要早于神经元退化[17]。
在突触相关的所有生物分子中,BDNF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并且是唯一得到论证与人类突触功能调节密切相关的分子[18]。
在成人大脑中,BDNF的主要功能是突触修复,包括增加突触传递、易化突触可塑性和促进突触生长。
体内外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BDNF或增加内源性BDNF水平可以反转Aβ诱导的LTP和突触传递障碍[19]。
BDNF诱导NMDA 受体和AMPA受体的自磷酸化,增强CaMKII的功能,起到突触保护作用[20]。
3. BDNF相关AD治疗BDNF本身由于血浆半衰期短、血脑屏障(BBB)渗透性差等药动学特点没有合适的给药途径。
针对BDNF的AD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增加内源性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靶向BDNF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
经典抗AD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可增加CREB和Akt磷酸化,活化受到AD 抑制的下游通路Akt/CREB/BDNF-TrkB,增加BDNF及其受体的表达[21]。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度AD,已证实可通过活化Akt/CREB/BDNF-TrkB通路增加BDNF表达[22]。
正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新型次黄嘌呤衍生物Neotrofin(AIT082)可增加BDNF的表达。
Neotrofin刺激轴突生长、增加BDNF合成、增强记忆。
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Neotrofin具有口服给药稳定性好、剂量范围宽和BBB渗透性强等优势[23]。
天然药物姜黄素可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上调BDNF水平缓解Aβ诱导的认知损伤[24]。
BDNF慢病毒基因导入内嗅皮层可增加APP转基因小鼠海马BDNF水平,增加皮层神经元数目,提高突触小泡蛋白免疫反应性,改善海马相关记忆[25]。
小分子BDNF拟肽具有更适宜的药动学特点。
BDNF 拟肽7,8-二羟基黄酮水合物(7,8-DHF)是TrkB的高特异性激动剂,与BDNF具有相似的效应,可缓解Aβ诱导的神经毒性和突触功能障碍[26]。
向APP/PS1/tau转基因小鼠海马中移植神经干细胞可增加其空间学习能力,而植入BDNF表达失活的神经干细胞没有这种作用,说明其增加空间学习能力的作用与BDNF 相关[27]。
BDNF调节肽,腹腔注射三肽Neuropep-1可增加APP/PS1/tau转基因小鼠脑内BDNF水平,增加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脑内淀粉样斑块的负荷[28]。
社交活动可增加APP/PS1双转小鼠海马BDNF水平,增强海马神经发生,改善空间记忆[29]。
体育锻炼可增加实验动物循环系统BDNF水平。
有氧运动增加AD患者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水平与海马体积和空间记忆能力密切相关[30]。
4. 展望关于BDNF的研究近十年有了很大进展。
BDNF不仅对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生长、分化、成熟、存活有重要作用,而且与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神经传递、受体敏感性调节密切相关,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AD的生物标记和治疗靶标。
BDNF扩散速率小、体内半衰期短和血脑屏障渗透性低的药动学特点,限制其在AD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