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证

合集下载

肩凝症

肩凝症

肩凝症肩凝症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

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冻结肩”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

一、临床表现:患肢肩部肌肉萎缩、肩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主要是外旋、内旋、外展、上举受限。

二、临证护理:1)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和护理,消除紧张情绪。

2)定期为病人按摩上肢及肩部肌肉,主动加强上肢各关节活动。

3)电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都需避开药熏理疗,应与之间隔2 h或以上,以利药液吸收;电针治疗前需患者局部皮肤完整无溃疡、破损;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后,局部制动,抬高患肢,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情况;注意保暖,避免当风。

三、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宜选择温热易于消化之品,如热稀饭、羊肉汤、鱼汤等,忌食生冷及肥甘不易消化之品。

四、用药护理:给中药时,严格掌握服药时间和温度,一般宜饭后服,温度34-36摄氏度宜温热服,药后避免当风受凉。

五、并发症的护理:鼓励病人做手指关节的各种活动,捏橡皮球或健身球,并做主动性的肩关节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

六、健康指导:⑴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

⑵加强功能锻炼:如爬墙锻炼、体后拉手锻炼、外旋锻炼、摇膀子锻炼等。

特别要注重关节的运动,可经常打太极拳、门球,或在家里进行双臂悬吊,使用拉力器、哑铃以及双手摆动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量,以免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

⑶纠正不良姿势。

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

4)对已发生肩凝症的患者,除积极治疗患侧外,还应对健测进行预防。

肩凝症

肩凝症

肩凝症肩凝症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属于西医学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一)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二)X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二、鉴别诊断(一)三角肌的损伤、硬化及肿瘤等,主要有三个特点:表浅、外形改变、痛点明确。

finger sign阳性、活动受限以内收、外展明显。

(二)肩锁关节,包括损伤、骨关节病、钙化及炎症,如强脊等。

主要特点是表浅、痛点明确、finger sign 阳性、活动受限以水平内收及外展150度以上明显。

(三)钙化性肌腱炎,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冈下肌腱钙化,表现为外旋正常,而内旋受限,常常需要X线片观察。

冈上肌腱钙化,表现外展、前屈受限,而外旋正常,最难的是肩胛下肌腱钙化,常常表现完全与冻结肩类似,活动范围全面下降,尤其外旋,而且由于重叠,平片很难看到钙化。

但病人常急性发作,前方隆起且内收受限显著,与冻结肩有别,应进一步拍CT或MRI鉴别。

三、中医证型(一)风寒湿证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瘀滞证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三)气血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四、疾病分期(一)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肩凝证(肩周炎)的护理方案

肩凝证(肩周炎)的护理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湿痹证: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气滞血瘀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三)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肩部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治疗,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

痛点处可行灸法或中药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穴位按摩、灸法、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肩关节活动受限1.评估受限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2. 避免诱发肩关节活动受限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三)怕冷1. 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注意肢体保暖2.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中药涂擦、中药贴敷、理疗、游走罐、灸法、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四)压痛1.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2.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中药涂擦、中药贴敷、理疗、游走罐、灸法、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五)肌肉痉挛与萎缩:1.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

2.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3.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肩凝症护理方案

肩凝症护理方案
由于肩部肌肉长时间紧张或不良姿势导致,可能引发慢性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
肩凝症可能导致关节囊紧缩,影响关节活动范围。
神经受压症状
肩部炎症或肿胀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导致手臂麻木、刺痛等。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监督
1 2
定期进行肩部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肩部拉伸和强化锻炼,以缓解肌肉 紧张。
保持良好姿势
教育患者维持正确坐、站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 同一姿势。
01
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锻
炼强度、频率和时间等。
02
锻炼方式选择
推荐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瑜伽、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以避
免过度使用肩关节。
03
锻炼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在锻炼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过度拉伸或扭转肩关节
,以免造成损伤。同时,建议患者在锻炼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以降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增减 剂量或停药。
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 反应、过敏反应等,如有异常应
及时就医。
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 产生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副作用

护理人员在药物治疗中的角色
01
协助医生制定药物治疗 方案,确保患者正确用 药。
0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药物副作用情况,及 时向医生反馈。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通过抑 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 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具有强 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疼痛和 肿胀。
肌肉松弛剂
如氯唑沙宗、巴氯芬等,通过作用 于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肌肉张力, 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肩凝症 诊疗方案

肩凝症   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荣成市中医院针灸科2012年一、诊断肩凝,西医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然组织的退行性变、无菌性炎症的疾病,本病简称肩周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中医诊断:肩凝症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一)临床表现:1.初期(疼痛期):主要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极大地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的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穿衣或梳头等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2.中后期(粘连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二)诊断依据: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3.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三)辩证分型:1.风寒湿痺型可见肩周重滞疼痛、酸胀不舒,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细。

2.气血两虚型可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肩关节疼痛,劳累痛更加重,休息则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

3.肝肾亏损型可见头晕、目眩、耳鸣、步履无力,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举动无力,但疼痛不甚明显,舌偏红、脉细弱。

4.筋骨损伤型可见骨折以及上肢其他部位筋骨损伤,长期固定或日久的累积性损伤,使瘀血凝滞,肩部活动障碍。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一)主要治疗:1、针刺治疗: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选取肩髃、肩髎、肩前部阿是穴、条口、阳陵泉等为主穴;随症取穴;上臂痛-臂臑、曲池;肩胛痛-曲垣、天宗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交替取二穴接青岛产G6805-1治疗仪通电,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同时,膝关节周围以周林频谱照射,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完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住院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为:M75.011)。

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8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 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MRI 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2、推拿疗法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型:驱风散寒、利湿通络。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肩凝证(肩周炎)气滞血瘀证病程记录模块

肩凝证(肩周炎)气滞血瘀证病程记录模块

.病程记录XXXX -XX -XX8:00主治医师查房(左肩 / 右肩)疼痛,(左肩 / 右肩)后伸、外展受限,( 左/ 右) 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无头晕、胸闷,纳可,夜寐差,二便调。

体查:(左肩/右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尤以( 左/右) 三角肌、背阔肌压痛明显,关节局部无红肿,(左肩 / 右肩)关节外展、后伸受限, ( 左/右) 上肢无压痛及麻木,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今日 XXX 主治医师详问病史、仔细检体之后指示:一、目前诊断考虑:中医:肩凝证(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左肩关节周围炎,二、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红外线治疗、低频脉冲电、微波速效治疗、中药熏药治疗、小针刀治疗,配合红花针20ml或舒血宁针 20ml+5%GS250ml中静滴活血通络。

三、本病需与右肩部骨折相鉴别,右肩部骨折表现为:右肩部疼痛明显,有明显外伤史,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本证表现为:病史较长,无明显外伤史,局部肤温未见增高,右肩喙突处压痛(+),右肩关节活动受限。

结合病史及 X —ray 片可予以鉴别。

四、中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 ,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如下:桃仁 15红花 6川芎 10当归 10赤芍 15乳香 10没药 12五灵脂 15香附 10制草乌 10郁金 10三七粉 6鸡血藤 30饮片 3 剂,(XX/XX-XX/XX),每日一剂,温服住院医师: XXX主治医师: XXX XXXX -XX -XX8:00科主任查房副主任医师查房(左肩 / 右肩)疼痛,(左肩 / 右肩)后伸、外展受限, ( 左/ 右) 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无头晕、胸闷,纳可,夜寐差,二便调。

体查:(左肩 / 右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尤以 ( 左/右) 三角肌、背阔肌压痛明显,关节局部无红肿,(左肩 / 右肩)关节外展、后伸受限, ( 左/右) 上肢无压痛及麻木,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肩凝症。

该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体力劳动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右肩比左肩更容易受到影响。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尤其在夜间疼痛更为严重。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类似,但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骨肿瘤等。

肩凝症的疾病分期可分为粘连前期、粘连期和恢复期。

在粘连前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在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得到改善。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病人的证候进行诊断。

风寒湿痹型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血瘀气滞型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针灸、中药治疗等中医诊疗方案。

气血亏虚型是一种肩部酸痛的病症,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伴随着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舌头颜色淡,舌苔少或舌苔白,脉搏细弱或沉。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推拿治疗和口服中药汤剂。

针灸疗法的主穴包括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和合谷,而配穴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治疗方法包括温针灸、电针刺激、拔罐、穴位注射、TDP照射等。

推拿治疗包括揉按肩背肌肉、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肩周揉按、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点按肩部相关穴位、摇、拔、牵、抖肩关节和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等。

口服中药汤剂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辨证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休息和调整饮食,以促进康复。

风寒湿痹型的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可以使用乌头汤加减,包括麻黄、制川乌、白芍、黄芪、甘草、防风、羌活和桂枝等药物。

肩凝症

肩凝症

针灸科优势病种常用方剂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1.风寒湿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蠲痹汤蠲痹羌黄归芍芪,生姜姜黄甘草提,益气合营利筋脉,风寒湿痹总相宜。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当归芍药黄芪姜黄甘草生姜2.瘀滞型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舒筋活血汤舒筋活血汤荆防,青杜红膝枳续断,羌独当归五加皮,损伤后期筋肉挛。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3.气血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姜枣血痹康,肢体顽麻脉紧涩,和营实卫用此方。

药物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二、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篙本草川芎,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甘草川芎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四物汤四物汤中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齐。

养血补虚用途广,临证加减随君意。

药物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红四物汤药物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3、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三、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1)气滞血瘀证,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四物汤四物汤中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齐。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诊疗规范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十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

【临床表现】起初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风寒湿证: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证: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2.西医诊断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渐进性加重,昼轻夜重,并可向颈、耳、肩胛及前臂和手放射。

肩关节上举,后伸时疼痛加剧,肩部活动受限,严重者不能做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压痛,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

2、X线摄片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推拿疗法:治疗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加速渗出物吸收,促进病变组织修复,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中药辨证施治三、其他疗法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辩证论治】1.风寒湿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蠲痹汤加减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肩凝证(肩周炎)的临床路径修改后

肩凝证(肩周炎)的临床路径修改后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凝症(肩周炎)护理常规【9页】

肩凝症(肩周炎)护理常规【9页】

• 3、临症(证)施护
• ①行理疗病人要注意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 ②小针刀、臭氧患者要防止针孔感染。
• 4、饮食指导
• 宜食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及含钙高的食物, 如牛奶、鸡蛋、黑木耳、羊肉、黑芝麻、当归等 可调理气血,舒筋活络之品,忌生冷、肥腻,忌 烟酒。
• 5、给药护理
•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风寒湿痹宜热服,风湿热痹 宜凉服。
肩凝症(肩周炎)护理常规
• •
肩凝症(肩周炎)护理常规
定义:肩凝症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 筋膜发生病变或损伤而引起的一种 病症,以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 肌肉萎缩为临床特点。本病多由肝 肾亏损,气血虚弱,血不养筋;或肩 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或外伤后遗
,痰浊瘀阻而引起。
一、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3、评估肩部活动情况,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风寒湿型,淤滞型,气血虚型
• 6、情志护理
• 调节情志,指导其戒躁戒怒,使体内阳气宣泄, 多与患者交流,取得信任,安心养病。
三、健康指导
• (1)注意肩关节局部保暖,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 衣服,避免受寒受风及久居潮湿之地。
• (3)避免过度劳累及提重物。
• (4)要加强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和户外锻炼,注意 安全,防止意外损伤。
• (5)要加强营养,可适当多吃富含钙、磷,具有 补益肝肾、滋养筋脉之食物,饮食调养以补肝肾、 养筋脉为根本,做到合理搭配、对症进食,饮食 有度、防止偏食。
• (6)加强功能锻炼,如:划圈法、爬墙摸高、体 后拉手等。应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为原则。
二、护理要点
• 1、一般护理 •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一、肩凝症(肩周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症(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周炎(ICD-10 编码:M75.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肩凝症(肩周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痛,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症(肩周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症,(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周炎(ICD-10 编码为:M75.001)。

2. 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片或MR;血、尿、便常规;小生化;传染病八项;新冠核酸;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常规、血沉、风湿三项、胸部CT等。

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临床体会

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临床体会

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临床体会三伏天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也是肩凝症患者病情加重的时候。

肩凝症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僵硬等症状。

温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于肩凝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我将通过临床体会,为大家分享一下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的经验。

温针灸是将温针插入穴位,利用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治疗肩凝症时,温针灸能够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肩关节的疼痛和僵硬感。

温针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热量的刺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缓解病症。

温针灸治疗肩凝症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

根据中医理论,肩凝症主要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和经络阻塞引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肩关节和肩周围经络相关的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

如肩井、天宗、臂丛、天官等穴位,这些穴位都与肩部的气血运行有关,温针灸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肩部的症状。

在温针灸治疗肩凝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温针灸方法。

温针灸可以选择艾叶熏灸或艾条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其次,要注意温针灸的时间和频率。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旺盛,温针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即可。

温针灸的频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定,一般每周1-2次,连续治疗2-4周为一个疗程。

最后,要注意温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温针灸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来治疗,因此在进行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烫伤和烟熏。

通过对多名肩凝症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我发现温针灸对于缓解肩凝症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患者在接受温针灸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疼痛和僵硬感明显减轻。

同时,温针灸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温针灸治疗肩凝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总结来说,三伏天温针灸治疗肩凝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温针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肩关节的疼痛和僵硬感。

温针灸治疗肩凝症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并注意温针灸的时间和频率,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肩凝症(肩周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九节 肩周炎
临床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为冻结肩、五十肩、肩凝症等,是一种多因素病变,好发于50岁左右年龄,女性多见。
一、 诊断
1、诊断依据
(1)病史: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
(5)辅助检查资料:X线检查:常规摄片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肩部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于肩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园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其共同功能是在任何运动或静止状态使肱骨头与肩盂保持稳定,使盂肱关节成为运动的轴心和支点,维持上臂各种恣势和完成各种运动功能。如在跌倒时手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肩关节突然外展上举或扭伤时易引起本病。外力愈大,肩袖撕裂愈严重。肩袖完全断裂应与部分断裂区分开,部分冈上肌腱断裂者有60°~120°的外展疼痛弧,但仍可自动抬起上臂;而肩袖完全断裂者,则严重影响肩的外展功能,不能抬起上臂。
3、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湿阻证:肩关节冷痛,活动受限,患处沉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2)血虚寒凝证:肩关节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肩部活动受限,头晕眼花,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
(3)瘀血阻络证:肩关节刺痛固定,疼痛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2、好转: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3、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改善。
4、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改善。
四、中医治疗难点及科室将来对策
肩周炎发病时间较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信心不足。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法松解粘连,患者紧张疼痛,拒绝再次进行治疗。该病功能活动恢复时,疼痛仍然存在一定时期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和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和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湿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法(一)针灸疗法1.粘连前期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和肩髃连线的中点。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臑俞: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和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和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治疗方法:(1)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和肩髎或肩髃和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2)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3)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4)平衡针疗法主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和外踝连线的上1/3处。

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肩痛穴和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和颈痛穴直刺激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颈痛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罐1~3只,留罐10~ 15分钟。

若瘀带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mi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和热敏灸疗法。

2.粘连期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1)温针灸: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 3个腧穴实施温针焦,连续施灸2~3壮(每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采用两结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和肩髎或肩髃和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 0分钟,强度10 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3)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 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4)平衡针疗法主穴:肩痛穴。

配穴:疼痛及项加项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

定位: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和外踝连线的上1/3处。

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凹陷中。

升提穴:两耳尖向上和正中线交点前1-2寸。

取穴原则:肩痛穴和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和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责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升提穴向前平刺1~ 2寸,可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1)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 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min。

(2)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

(3)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4)还可采用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湿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推荐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海风藤、炙甘草。

中成药:大活络丹等。

2.瘀滞型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工、川牛膝、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已、防风、羌活、白芷、茯苓、醋元胡、生姜。

3.气血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桂枝、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细辛、秦艽、防风、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三)其他疗法1.小针刀: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铍针疗法、钩活术疗法等。

2.传统针灸仪器: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

3.物理治疗:TDP照射或红外线照射、超激光治疗、低周波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和磁热疗法等。

4.推拿治疗:以理筋通络为主,如滚法、拿法等及肩周炎松解术。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整体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无效: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证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①肩部疼痛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VAT法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②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采用《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A: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内旋:肩外展90度,达不到90度者采取最大外展。

肘屈90度,前臂旋后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肩关节活动评分:分数内旋(度)外旋(度)反手摸背(cm)左手摸耳0 0 0 57 左头外侧10 10 10 52 左耳20 20 20 47 左耳上方30 30 30 42 左顶部40 40 40 37 头顶中线50 50 50 32 左顶部60 60 60 27 右耳上方70 70 70 22 右耳上1/380 80 80 17 右耳中1/390 90 90 12 右耳下1/3 注: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