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和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

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和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湿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法

(一)针灸疗法

1.粘连前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

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前: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和肩髃连线的中点。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臑俞: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和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和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治疗方法:

(1)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和肩髎或肩髃和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2)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3)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4)平衡针疗法

主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

定位: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和外踝连线的上1/3处。

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取穴原则:肩痛穴和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

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和颈痛穴直刺激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5)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罐1~3只,留罐10~ 15分钟。若瘀带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min。

(6)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7)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8)还可采用腹针疗法和热敏灸疗法。

2.粘连期

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