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
的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
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

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
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

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
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

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
解里面的内容。

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
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内容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只有
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翻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知道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
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己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

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
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
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
《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
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最善的
人也是如此。

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

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现在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
多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

《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篇二: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这样的句子,“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

”这是说大的地方,是没有角落的,一望无边,广阔无垠。

大器是要
晚成的,早成的不可谓大。

人们所说的早期的天才,那只是在某个方面暂露了头角。

例如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名垂史册的《滕王阁序》,文笔优美,可谓词彩华章。

然而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到老的时候,那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啊。

苏老全,二十七岁始发愤,最后终有所成。

大音希声,大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这正像唐
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说的
是最像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这是评价美术作品的最重要的要素。

国画家齐白石的作品,他笔下的虫、虾,只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那就是“大象无形”。

在《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老子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
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后三个“大”有大智若愚的意思,“大直若屈”使我们想到周恩来在时,在毛泽东身边时的处境。

“大成”、“大盈”句,有物极必
反的道理。

联想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的功臣朱可夫,他的一生三起三落。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由于他英明的指挥,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之后他又率军进攻德国,攻破柏林后,在苏联第二次大阅兵时,他曾代替斯大林阅兵,可以说他的功绩已经达到了顶峰。


国有句古话,臣子若“功高盖主”,那他的灾难就到了。

结果在和平年代,朱可夫的地位
在一点点地下降。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为了击败对手,从新起用了朱可夫。

他帮助赫鲁晓
夫击败了对手,他的权势在与日俱增,逐渐危机到了赫鲁晓夫的地位,于是他又被认为是
企图夺权的人,而被赶下台来。

赫鲁晓夫倒台之后,他再一次被起用,这时他不再在政治
舞台上表演了,他开始著书立说,开始写回忆录。

书的销量非常大。

他的一生就说明了人
在“大成”、“大盈”之后的命运。

中国古代提倡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有“大成若
缺”“大盈若冲”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大”之中有“人”,在老子的观点中,体现了人本思想。

“道法自然”,也体现了老子唯物主义的自然史观。

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道就是以自
然规律为准则的。

现在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许多观点也体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观点。

人要想在大自然界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和自然界搞好
关系,就不能破坏自然环境。

否则人就难以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

例如现在热气排放,大气污染的问题。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说明了老子思
想的伟大。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民之肌,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这话是说,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贫穷,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

自古以来,没有免除农业税的,所以农民
一直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

赶上战争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二零零五年,我们中央政
府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这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丰硕的结果。

现在的政策体现了老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最近又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政策,使许多因贫困念不起书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习。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党的富民政策,
加快了和谐社会建立的步伐。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弱,其
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
居上。

”传说中说,老子临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在他的床边,老子深出他口中的舌头,示
意他的弟子。

弟子不明白老子的意思。

老子说:“你看我口中有什么?”弟子回答说:
“是舌头。

”老子说:“牙齿比舌头坚硬,然而牙齿先没有了,而舌头却还在。

”弟子恍
然大悟,说:“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柔弱胜刚强。

”现在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推行
单鞭政策,妄图凭借强大的武力称霸世界,自封为世界警察,干涉别国内政。

以莫须有的
罪名,侵略伊拉克。

现在又陈兵海湾,对伊朗跃跃欲试。

美国以强凌弱的政策,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自食恶果。

伊拉克战争,美国死亡士兵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人,几千亿美圆
的战争费用,已使美国经济发生紧张。

现在每天还在以二点五亿美元的费用用于战争。


国人民反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反对战争,反对布什的民众已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达到了百
分之五十七。

木强则风必折之,美国将来必走“兵强则灭”的道路。

布什给美国人民带来
的必然是灾难。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实行的韬晦政策,是以柔弱胜刚强的绝妙方略。

几十年
之后,我们国家必将“柔弱居上”。

篇三: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
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
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

《老子》中的语言没
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

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
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
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
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
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
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
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
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
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
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
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

“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
也可以称为“常道”。

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

而称道为“无”,就
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

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
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

“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

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
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
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

老子称为“反”或“复”。

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
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

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
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

有人说老
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

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
换的理论的运用。

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
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这一
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
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

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
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
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

《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

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

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

《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
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

而且只有在大道
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

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
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
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

小国寡
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
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
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
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
而自己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
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

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