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能力的培养
估算是根据基本的算理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知识与经验,对事物
的数量或结果做出的大概推断,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
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时逐步
感悟估算的必要性,体验到估算的作用,从而愿意估算,乐于估算,形
成自觉估算的意识,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从以下
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一、分清先估后算还是先算后估
由于具体情境不一样我们需要考虑估算的时机。例如,在一次批改作
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目:32×112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结果
出现了两种估算结果:一种估算结果是3000,而另一种估算结果是
3500。我让估算结果是3500的同学过来给我说说他是怎样估算的。他
说:“我是把竖式计算的结果估计了一下,得到3500。”我恍然大悟,原
来这位学生是先算后估的,于是我把道理跟他讲了一遍,他改正过来
了。事后我就反思: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以往的教
学中,学生对数学问题只用一种办法去解决——列出算式、精确计算,
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所有数学问题都要把最后的结果计
算出来。幸运的是,现在教材的编排也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常
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够不够用”、“至少要多少元”等等,这样的估算在
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学中,我们
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自觉意识到,在计算的过程
中,除了精算还有估算,从而让学生分清“估着算”与“算着估”的区别。
二、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估算内容,引导学生在审题、解
题、验证中掌握一些估算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估算速度、
检查计算结果算得对不对,而且也是提高估算技能的重要途径。
1.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如:近似法、观察法等。
近似法是估算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也可根据实际具体
情况)取数的近似值,再计算结果。如计算:1137+5044-3169,用省
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取它们的近似数,再把近似数相加减,求出估算
值,即:1137+5044-3169≈1千+5千-3千=3千,所以原式的值应在
3千左右。
观察法,即观察算式、数据、图形的特点,从整体或局部对结果进
行分析或审查判断出结论。如一条曲线把一个长方形分为甲、乙两部分,明显可以看出甲的面积大于乙的面积;再让学生比较甲、乙两部分的周长,学生往往会凭感觉,马上得出甲的周长大于乙的周长,而仔细观察分析就知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
2. 倡导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由于估算的结果是近似值,就要允许有误差。这就为体现不同的估算方法,锻炼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只要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能迅速口算、估出答案,均应予以肯定。估算提倡以快、灵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地思考,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3. 灵活运用估算方法。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还要灵活选取恰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使估算的结果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如:四年级学生秋游,每套门票49元,一共需104套票,应准备多少钱买票?列式为:49×104,估算一:49≈50,104≈100,
50×100=5000,应准备5000元;估算二:49≈50,104≈110,
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解题后应引导学生思考:谁估算更好些,为什么?尽管估算方法一是按“四舍五入”法进行的正确计算,但实际现实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104看作110更合理些、更符合实际。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运用估算,要从实际出发。
估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结”,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特征。它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要具备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性,分析估算误差时必须以理解运算意义为前提,估算与计算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在一次考试中,有一位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个计算错误:
60×32=192。很明显,这位学生非常粗心,在计算时,把最末尾的0忘记了。虽然这个错误很小,但我课后反思这个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怎么避免呢?后来在我进行估算教学时,我想如果那位学生在计算之前估计一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从那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估算一下,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可以相应得到提高。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才能体验估算在计算中的作用,才能自觉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因此,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我觉得应该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同样,让学生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利用估算探索新知
小学生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是以他们自
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呈现新知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为探索新知做准备。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主题图出示之后,让学生估计:“订一份牛奶全月28元,订一年要多少元?”学生有的估计是280元,有的估计是300元。我请他们说出估计的方法。有学生
说:“把12看做10,要280元,还有两个月没算,加起来比280元大,所以我估计是300元。”这样的估算其实已经为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作了铺垫,因为28×12笔算方法的基本算理是“把12分成10和2,分别于28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要知道自己估计得对不对,就需要精确计算。这样,就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欲望增强,就会努力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或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四、联系生活培养估算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估算成为—种习惯后,学生就乐意去估算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有一种现象:很多学生总是会为自己估算的很接近而洋洋得意,从而更加喜欢将估算运用到平时的问题解决中去。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某个出操方阵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家中住房的实用面积大约有多大;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毫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等等,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又比如在估算教学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大概共需要多少钱?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估算方法:算法一:把3025看做3000,204看做200,大约是3200元;算法二:把3025看做3030,204看做200,大约是3230元;算法三:把3025看做3050,204看做200,大约是3250元。通过比较,大家认为3230最接近精确值。那些估算出3230的同学就显得非常自豪。在后来解决一些问题时,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就用上估算,并喜欢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讨论出最佳估算方案。
要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我们教师一方面应在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估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解题前预算结果。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