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对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率的管理方式,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现行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的情况,提出了构架建立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设想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建立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方式,其目的是建立高效、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评价体系,提高高效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高等院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1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的核心是效率,而教育具有公益性的属性,因此教育支出要坚持效率性与公益性相统一。要明确建立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只有目的清晰才能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评价指标要与财政投入的政策目标、高校教育目标紧密联系。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依据客观、合法的事实为依据。绩效评价是在指标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高校的办学业绩要尽可能的进行量化分析,获得可以评价的系统数据。科学性的评价要求全面的反映财政投入与产出的业绩,同时也要考虑地区之间给类型高校的差异性。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的原则是所选的评价体系要符合实际情况,要结合成本和操作性,只有在合理的基础上搜集信息。其次是评价的可比性。内容相似的项目指标体制有共同性,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追求成果的同时,也要追求成本效率。
质量性原则。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不仅要注重财政资金本身使用的规范性和成效性,而且还有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只要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的反映财政支出绩效。
2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体系
高等院校经费投入类指标。投入类指标反映了财政在高等教育中投入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投入的各种情况。通过总量、增量和质量反映投入水平的指标。其中总量是反映投入资金的数额,增量反映了本年度或者本次投入资金增加的数量,质量反映了投入资源的质量水平。
高等院校经费支出类指标。高等院校经费支出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经费支出的数额和使用的效率,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经费支出。人力资源
支出主要是教职工的工资,以及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师生比例。物力资源支出主要是固定资产,如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财力资源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和教育投资利用率。
高等院校直接产出类指标。直接产出是指高等院校的财政直接绩效。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因此直接产出就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得的科研成果,这是高校的主要评价指标。
高等院校间接效果类指标。间接效果类指标是指对社会产生的间接效益。高等院校的间接效益指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增长贡献,城镇居民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由于社会效益难以量化,所以,间接的效益通过居民的满意程度来评价,评价标准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
3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3.1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学者对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思路进行了研究。马国贤教授提出了“一观三论”的思想,即“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委托代理”理论、“目标导向”理论和“顾客之上”理论。该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高校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朱志刚认为财政支出的评价体系包括投入的数量程度、进步程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等,评价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对教育支出的成果评价。吴建南和李贵宁根据绩效评价的原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包括教育支出的总体状况、目标达成、合规性、直接影响以及间接影响等。
目前,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重视投入环节的评价,忽视外部的影响评价;二是教育支出的指标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重理论轻操作。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理解不深,对实际教育研究不全面。
3.2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问题
(1)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健全。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等法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健全。(2)有效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的审查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未转向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的审查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形式和财务报告的事后审查,未能形成事前确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方式。(3)高等院校的支出绩效意识不够强烈。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改革、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效益低下。
4 高等院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
(1)立足现实,加强法制建设。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制定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条款,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各级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审查主要倾向于绩效结果审查。(2)重在创新,构建新的高校会计系统。全面引入绩效预
算管理思想,构建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会计系统。在预算管理中,编制绩效预算,优化预算资金分,同时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重视预算执行考核结果的应用,切实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3)积极探索,分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构建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价的复杂性,采取分步实施、逐步试点的办法来进行。在目标选择上,先以高等教育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再推广到其他支出的绩效评价。在组织实施上,有重点高校向一般高校推行过度。在评价方式上,应以高校自评为辅,以财政、审计及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为主。(4)营造氛围,深化配套改革。应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资源库,搭建会计核算信息的网络平台,以监测高校预算支出的完成过程,收集高校预算支出信息,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同时,财政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夯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学安.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4(8):56-57.
[2]王克强,刘红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06(5):46-47.
[3]徐挺,杨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