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

目录

一、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2)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2)

1、感知层 (3)

2、网络层 (3)

3、应用层 (4)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4)

1、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 (4)

2、传感技术 (4)

3、人工智能技术 (5)

4、云计算技术 (5)

5、ZigBee技术 (5)

6、M2M (6)

7、数据挖掘 (6)

四、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6)

1、人员管理 (6)

2、车辆船舶的管理 (7)

3、物品管理 (8)

五、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 (10)

1、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10)

2、感知层安全 (10)

(1)传感技术及其联网安全 (10)

(2)RFID相关安全问题 (11)

3、网络层安全 (11)

4、应用层安全 (12)

5、物联网安全的非技术因素 (12)

六、引入IKI体系的物联网 (13)

1,普通物联网流程图 (13)

2,IKI体系的物联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中就提及到物联网概念,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9年,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global 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即物品上装置唯一识别的电子标签,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 完成标签数据的自动采集,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1],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Any Time、Any Place、Any Things Connection”),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介绍了RFID的概述和规范,应用前景和存在的不足。2009年1月28日,在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希望通过加大对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振兴美国经济并确立美国的未来竞争优势。在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积极回应后,这一计划随后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得到欧盟、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度关注。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以无锡为首的国内大中城市也争相建设智能城市,争取成为感知中国示范城市。

物联网到现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普遍被接受的定义为: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许多人对物联网有着各自的理解,有人认为RFID 的互联就是物联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络就是物联网,有人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就是物联网,还有人认为物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客户端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而物联网的实质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

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

目前在业界物联网体系架构也大致被公认有这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是内容应用层,如图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实现全面感知,即通过嵌入在物品和设施中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物质世界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并接入到网络。感知层的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二维码、多媒体信息采集,GPS,红外等设备。传感器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信息采集是对音频、视频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并将其存储的技术。所有的这些设备均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相关网络。感知层还需要具备对设备的发现,远程监控和配置参数能力,保证设备能安全稳定的运行,智能化地移动或存储数据,执行本地的命令以及运行分布式操作逻辑,并能进行数据捕获与控制。

2、网络层

网络层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达到可靠传输的目的。网络层必须具备复杂事件和数据流的处理能力,提供包括数据汇总、地理信息、识别与关联等服务,具备数据建模和集成能力,指定可互操作的信息框架,具备过程整合的能力,扩展原有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前用于支持人与人之间的通信网络技术主要是电信网,而物与物通信和人与人通信在需求和特点上存在差异,为使网络能够更加适应物与物的通信,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增强或优化。利用虚拟化技术屏蔽异构网络在资源形态、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