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汤奉、王惠、张静斋、严贡生们都是曾在 科场中‚发过的‛,然而,他们居官则为贪残虐 民之徒,在野则为鱼肉百姓之辈。 B.科场得意者精神世界的荒芜。 精神世界的荒芜与浅薄,使士人人格扭曲而 偏向了对物质世界功名富贵的艳羡,而对功名富 贵的追逐也就必然导致士人居官为贪枭、致仕为 饿狼的残酷现实。
第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 笑者”,如二娄公子、权勿用、杨执中、张铁臂、景兰江、 支剑锋、杜慎卿之流,多是科名失意的读书人,遂以风流 名士自居,招摇撞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另一类型封建 文士们的生活真实,说明八股举业制度的恶性熏染,不仅 遍及举业之中的人,且及于举业之外的芸芸众生。
吴敬梓像
第二节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儒林外史》的思想意蕴
《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 生活。与全椒吴氏有姻亲关系的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曾指认书中所写人物多是以清代 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为原型的:‚书中之庄征君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 南仲,武正书者程文也。……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 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将清代雍正、乾隆间的士人行为,移到明代成化、万历年间,这其中并不仅仅是为了避 免文字狱的迫害,还包含有作者创作意图上的更深寓意。顾炎武《日知录》云:‚经义之文, 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也就是说,八股文的程式化是明朝成化以后的事。吴敬 梓选取八股文定形化过程中这个极有界碑意义的年份,作为其小说叙事主体的时间开端,实 欲借此考察成形于明代、沿袭于清代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如何驱使一代士人在前有功名利禄 的诱饵、后有穷愁落魄的压力下,为了这毫无文化积累价值的八股制艺耗费生命的。而这种 将清事移臵到明后期的大幅度的历史时空错接,也使作者能在超越自身不幸的个人感伤主义 的基础上,对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总体的把握和反思,对奔聚、徘徊乃至游离于这 一制度的种种士人的灵魂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透视。作为这种反思和透视的基点,闲斋老人在 《儒林外史序》中概括为‚功名富贵‛四个字: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 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 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全书正是通过这几类士人面对功名富贵的态度的穷形尽相的描写,寄寓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 深沉反思和对理想士人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正是这种“大觉悟”,才使《儒林外史》获得了 成功。
五、著述情况
吴敬梓擅八股,亦工于诗文,“诗赋 援笔而成,夙构者莫之为胜”(程晋芳《文 木先生传》),一生著述颇丰,除《儒林外 史》外,尚有诗、文、赋多种。现存四卷本 清乾隆刻本《文木山房集》,计赋一卷(4 篇),诗二卷(137首),词一卷(47首)。但主 要是吴敬梓40岁前之作。后经由广大学者的 努力发掘,陆续发现吴敬梓集外佚诗、佚文 三十馀篇。今人李汉秋《吴敬梓吴烺诗文合 集》(黄山书社1993年版)收录最为详备。
[1]关于吴敬梓不赴廷试事,清代即有二说。一谓系因病不赴,如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四 十四《吴敬梓传》云:“乾隆初,诏举博学鸿词荐,上江督学郑某以敏轩应,会病不克 举。”(李汉秋点校《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附录,安徽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70页)一谓是装 病不赴,如顾云《盋山志》卷四《人物上· 吴敬梓传》云:“乾隆间,再以博学鸿词荐,有司奉 所下檄,朝夕造请,坚以疾辞。或咎之,曰:‘吾既生值明盛,即出,其有补斯世耶否耶?与徒 持诗赋博一官,虽若枚、马,曷足贵耶?’卒弗就。且并脱诸生籍,去居江宁。”(李汉秋点校 《吴敬梓吴烺诗文合集》附录,第369页)两说在后世学界均有极力支持者,相较而言,以前说
三、不赴廷试与困居秦淮
雍正十一年(1733)2月,33岁的吴敬梓携新娶的续弦夫人叶氏和尚在总角之 年的长子吴烺,自全椒移家南京。“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吴敬梓 《买陂塘》),初到南京,访友论文,敬梓的心态是颇为释然的。乾隆元年 (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曾荐举他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却因病未能成行[1]。 当看到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均落选而归时,不禁又暗自庆幸,而功名心也由此 日渐淡漠。不久,吴敬梓的生活再度陷入困境,“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 夕自娱”(吴敬梓《移家赋》),万不得已,卖书换米以疗饥。冬夜无御寒之物, 遂邀朋友“绕城堞行数十里”,谓之“暖足”(见程晋芳《文木先生传》)。“闲 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集 后》),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里,吴敬梓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儒林外史》。 在寄寓南京时期,吴敬梓还时常来往于扬州。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9日, 吴敬梓病逝于扬州。“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胜典衣钱”(程晋芳《哭敏轩》) 死后之凄凉情景,不难想见。
[1]关于吴敬梓之父,1922年,胡适《吴敬梓年谱》据《全椒志》卷十二考知谱主之父名 吴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贡,做江苏赣榆县的教谕”。后学界多沿此说。1977年,陈美 林在《吴敬梓身世三考》(《南京师院学报》1977年第3期)一文中,据有关文集、墓志铭以及其 新发现的康熙时由吴敬梓曾祖吴国对主持纂修的《全椒志》,经过详尽的考证,证明“吴敬梓的 父亲是吴雯延,吴霖起不是他的生父,而只是他的嗣父”。这一结论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四、坎坷经历与生命之痛
家世的败落,生活的凄苦,仕途的不遇,坎坷 的人生经历使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也更深刻 地体味到封建家族伦理的虚伪,科举制度的埋没 人才和培育庸才。《儒林外史》正是这深刻、独 特的人生体验的结晶。诚如胡适在《吴敬梓年谱》 里所说:
吴敬梓是个八股大家的曾孙,自己也在这里面用 过一番功夫,经过许多考试,—旦大觉悟之后,方才 把八股社会的真相、丑态,穷形尽致的描写出来。
第九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八股世家与淹蹇人生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一一《儒林外史》的思想意蕴 文学才华与史家笔墨的高度契合 一一《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八股世家与淹蹇人生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一、显赫家世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 木,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 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出身 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祖上多显达。为全 椒望族,“明季以来,累叶科甲,族姓子 弟声势之盛,俨然王谢。”(金和《儒林外 史序》)然至其父辈时,家道已渐衰蔽。吴 敬梓经历了家族由盛至衰的变化过程。
第五,《儒林外史》不仅以其犀利之笔,揭 露讽刺了种种儒林Biblioteka Baidu丑,还以满腔热情与赤诚, 描写了一批“辞却功名富贵”的理想人物,表达 了作者的理想。如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迟 衡山以及篇末的市井四奇人。
A.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对六朝风流的追 慕。 B.庄绍光、虞育德、迟衡山等:以礼乐抗衡八股, 对真儒 名贤的企盼。 C.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市井四奇人:不贪财、不慕 势,自食其力,成为作者笔下之理想人格象征。 理想不在儒林反在市井这一叙事设计之中,流露的正 是作者对整个儒林的无奈和绝望心情。‚江左烟霞,淮南 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传,自礼空王。‛
二、家难顿起与买舟秦淮
吴敬梓13岁失母,嗣父吴霖起拔贡出身,为赣榆县教谕[1]。敬梓 遂从嗣父游宦于外,“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吴敬梓《赠真州僧 宏明》),并习学八股、制艺,以为他日进身之阶。22岁(1722)随父返 乡,应童子试中秀才,不意父亲病故,家难顿起,“兄弟参商,宗族 诟谇”,敬梓成为分家大战中的失败者。不久,妻子陶氏去世,生活 日益困顿。而敬梓生性放达,不通庶务,以至“田庐尽卖,乡里传为 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 庚戌除夕客中》其三)。29岁时,往应 滁州试(乡试预考),因“文章大好人大怪”险被黜落,秋季乡试又不 中。科场的不遇,更使宗族邻里对他冷眼相加,“竟有造请而不报, 或至对宾而杖仆”(吴敬梓《移家赋》)。“三十年来,那得双眉时暂 开”(吴敬梓《减字木兰花· 庚戍除夕客中》其一),科考失利,世风浇 薄,使吴敬梓萌生去志,欲“买山而隐”于南京:“秦淮十里,欲买 数椽常寄此。”(吴敬梓《减字木兰花· 庚戌除夕客中》其八)
娄三、娄四公子身出名门,只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 林‛,于是自命为少年名士,仿古史礼贤好士之风,招揽权勿用、张铁臂 等所谓高士、义侠。结果张铁臂虚设人头会,骗走五百金;权勿用四处行 骗奸霸尼姑,在莺脰湖名士宴会上被‚一条链子锁去‛。二娄公子‚半世 豪举,落得一场扫兴‛。借礼贤下士的豪举以沽名钓誉,豪门公子表面上 对八股举业的游离掩饰的是骨子里对功名富贵的倾心向往,而靠诗酒风流 生活招摇撞骗的所谓山间高人、侠士,更见出八股举业对社会上在野文人 的恶性熏染。这种熏染对社会影响之大;以至连医生赵雪斋、开头巾店的 景兰江、盐务巡商支剑锋之流,也吟诗作赋,自称名士,趋炎附势。至于 杜慎卿之流表面清高绝俗而灵魂卑鄙龌龊,言若清磬而行同狗彘,更是八 股举业酿出的恶果,表现出封建没落文人精神道德的虚伪与腐朽。
六、《儒林外史》版本
《儒林外史》问世后,其时“人争传写之”(程晋芳 《文木先生传》),然目前所见抄本仅上海图书馆藏苏州 潘氏抄本。潘氏即乾隆进士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 号芝轩,江苏吴县人。抄本系潘氏过录本,抄录年代当在 嘉庆以后。《儒林外史》之刻本,金和跋曾提及金兆燕刻 本,刊刻时间当在乾隆三十七到四十四年间(1769-1776), 但这一刻本至今未能发现。目前所见《儒林外史》之最早 刻本是刊于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五十六回,有 闲斋老人作于乾隆元年的序,五十六回中有五十回正文之 后写有长短不等的回评(缺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五 十三、五十五回评语),此本成为后来许多刻本之祖本。 卧本最后一回为“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俗称“幽榜”,学界多认为此回为后人伪托。现在的通行 本,正文五十五回,而以第五十六回为附录。
首先,《儒林外史》通过对一些‚心艳功名富 贵,而媚人下人者‛形象的描绘,揭示了科举制 度对一代士人灵魂的残害与折磨,对整个社会世 风的恶性熏染。
A.周进闯号板的生命悲怆 B.范进由喜而疯的变态行为 C.“鲁小姐制义难新郎‛的新风流佳话 D.匡超人从善成恶的人格堕落
其次,《儒林外史》还通过一批科场得 意者“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以及 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的描写,从更为深广的 意义上批判了八股取士制度。
第四,八股举业导致士人精神人格的扭曲与异化,不仅 培养了如上述种种的儒林群丑,还酿成了美感麻木的马 二先生和人性、人情被蔽塞了的王玉辉之流。
作为八股文著名选家的马二先生,‚总以文章举业为主‛自是无可厚非,对 匡超人贫寒境遇的同情和支持,对蘧公孙遭小人诬陷的暗中排解,甚而颇有豪侠 之风。然而当他来到‚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西湖,他眼中所见却只有酒 店里的鱼肉馒头和来来往往的女客,把西湖上的打鱼船看成是‚小鸭子浮在水 面‛,望见钱塘江,搜索枯肠才搜出《中庸》里的一句话;‚真乃‘载华岳而不 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自六朝以来中国文人对山水自然的诗意感觉 在马二先生满是八股文的胸腔里被完全蔽塞了。 八股文化不仅蔽塞了士人的审美感知,而且蔽塞了士人的人性、人情。当了 三十年秀才未中举人的王玉辉,立志要写三部‚嘉惠来学‛的道德之书。他不同 于官僚名士们在道德伦理上的口是心非,而是身体力行,把八股文化中的道德信 条生活化。当女婿亡故,年青的女儿要绝食殉夫时,他竟大加鼓励:‚我儿,你 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 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得知女儿死耗时,他心满意足地安慰妻子说: ‚她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她这一个好题目死哩!”不是死于法律的尊严, 不是死于坏人、恶势力的摧残,而是死于那一纸空文的道德信条,而葬送这一年 轻生命的直接帮凶却是为八股文化深深浸染的亲生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