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三羧酸循环【生物化学】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
6、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总结
糖分解方式 O2参与 最终产物 能量(ATP) 1mol 葡萄糖 反应部位 有氧氧化 有 H2O 和CO2
38ATP
无氧酵解 无 丙酮酸 2ATP 胞液
酵解: 酵解:胞液 其它: 其它:线粒体
asteur效应: Pasteur效应:
Pasteur效应: Pasteur效应: 效应 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的现象, 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的现象,即糖的有氧氧化对 糖无氧酵解的抑制作用 机理: 机理: 有氧时, 可进入线粒体内氧化, 有氧时,NADH + H+ 可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于是 丙酮酸就进行有氧氧化而不生成乳酸---丙酮酸就进行有氧氧化而不生成乳酸---有氧氧化可 抑制糖无氧酵解。 抑制糖无氧酵解。 缺氧时,氧化磷酸化受阻,ADP与Pi不能合成ATP, 不能合成ATP 缺氧时,氧化磷酸化受阻,ADP与Pi不能合成ATP, 致使ADP/ATP比值升高,而激活糖酵解途径的限速酶, ADP/ATP比值升高 致使ADP/ATP比值升高,而激活糖酵解途径的限速酶, 故糖酵解消耗的葡萄糖量增加。 故糖酵解消耗的葡萄糖量增加。
第二节、三羧酸循环 第二节、
三羧酸循环是由四碳原子的草酰乙酸与二碳原 子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产物)缩合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产物)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产物 生成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 脱氢和脱羧反应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成结束, 在循环过程中,乙酰CoA CoA被氧化成 在循环过程中,乙酰CoA被氧化成 H2O 和CO2, 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循环中首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并且循环中有三个三元羧酸(柠檬酸、异柠檬 柠檬酸、 柠檬酸 酸和草酰琥珀酸),故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 柠 酸和草酰琥珀酸 檬酸循环,简称TCA循环。 檬酸循环
生物化学复习笔记-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也称柠檬酸循环(CAC). 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柠檬酸循环的基本步骤1.由糖酵解来的乙酰CoA将碳单位转移到草酰乙酸上, 该步由柠檬酸合酶催化, 生成柠檬酸. 这是一步不可逆反应, 看来是一步高能降低能的反应i.不可逆反应总是调控位点. 对柠檬酸合酶的调控主要是别构调节. 细胞高能的指示剂如ATP, NADH, 琥珀酰CoA都可以做别构抑制剂. 而ADP作为别构激活剂. 柠檬酸本身也可以反馈抑制.2.柠檬酸异构为异柠檬酸, 由顺乌头酸酶催化, 该步可逆, 但由于下一步很快. 所以这一步也经常按正方向进行. 该步是必不可少的, 将底物变的更易氧化.(羟基从中间移至一侧)3.上述羟基被氧化, 异柠檬酸被氧化脱羧, 形成α-酮戊二酸, 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 该反应强烈放能, 也是不可逆反应.涉及氧化还原的反应往往有NAD+的参与. NAD+把异柠檬酸氧化.自己生成NADHi.植物对于它的调控有共价修饰. 动物中则多为别构调节. ATP是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负别构效应物, 而ADP和钙离子是正别构效应物, 可能是因为钙离子代表了肌肉收缩的信号. NADH作为产物也可以竞争性反馈抑制.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催化. 之后都不能再掉碳了. 同样涉及NAD+变为NADH, 这也是不可逆反应i.该酶系的调控是CAC的重要调控点,与丙酮酸脱氢酶系相似, 但少了共价修饰的调节. 它主要有别构调节和产物的竞争性反馈抑制. 钙离子和ADP可以别构激活,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琥珀酰CoA和NADH分别作为产物竞争反馈抑制后两个酶.5.唯一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 琥珀酰CoA推动GTP形成, 生成琥珀酸, 由琥珀酰CoA合酶催化. 该步可逆.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 该酶在电子传递链中存在重要作用, 其就是复合体Ⅱ的主要成分(见电子传递链). 该步脱氢是用FAD做的.生成FADH27.延胡索酸生成苹果酸,由延胡索酸酶催化.8.苹果酸被氧化成草酰乙酸, 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 这个过程与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是一致的. NAD+变为NADH(见糖酵解)总的来说柠檬酸循环生成了3个线粒体的NADH, 1个FADH2, 1个GTP, 等同于10个ATP, 当然, 这只考虑了一个乙酰CoA, 而一个葡萄糖最后能形成两个乙酰CoA, 也就是等同于20个ATP.柠檬酸循环进来一个二碳单位, 同时途中掉过两次碳. 但这两个碳并不是进来的那个. CAC必须要有氧, 否则变化的NAD+, FAD无法再生.柠檬酸循环的回补反应CAC中的多种代谢产物可能被其他代谢通路用掉, 因此需要回补.1.草酰乙酸的回补.这是回补中最主要的途径, 由PEP被PEP羧化酶和生物素作用生成草酰乙酸, 或者由丙酮酸消耗1分子ATP被丙酮酸羧化酶和生物素反应, 生成草酰乙酸. 或者绕一圈, 由丙酮酸消耗NADPH, 变成苹果酸, 再生成一分子NADH 变成草酰乙酸. 这一步反应在后来的脂肪酸代谢也有重要的作用(见脂肪酸代谢)2.α-酮戊二酸的回补.谷丙转氨酶可以把谷氨酸转化成α-酮戊二酸.。
三羧酸循环及其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的关键步骤、关键 酶及其作用。
2、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4
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键环节。循 环由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成含有3个 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脱氢 和脱羧反应后,又以草酰乙酸的再生成 结束。每次循环相当于一乙个酰基 被氧 化。
E、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内容和关
键步骤,而且更加生动形象,起到化难为易的作
用。
20
4、点到为止,留有余味。“三羧酸循环” 是多种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中心环节,在 氨基酸和脂代谢没讲之前,需留有余味,点 到为止。
5、物质的分子结构对医学生不要求掌握,只 要求对个别重要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一些了解 及印象,以便对一些重要的反应步骤及其生 理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 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理解在医学和临床实 践中更加有用的知识,因此没作更多的要求。
脂肪
氨基酸 α -酮戊二酸
12
又如:
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延胡索酸、 草酰乙酸等都有象α-酮戊二酸这样的联 系和沟通作用。
(这在第八章的第四节中还将作详 细介绍。)
13
上面就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全部内容。 现在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我们这堂课的重点 内容:
1、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反应及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15
请思考: 三羧酸循环障碍常发生在哪些 环节?对物质和能量代谢会产生什么样的 影响?
引导、提示: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关键步骤(或关键酶)、能量代谢、某些 代谢物(中间产物)堆积、引起哪些疾病等。
16
17
1、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中比较难学的一门重要 课程。而“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 谢的核心,是《生物化学》的重中之重,同时 也是生物化学中学生感到很难学的内容(即难 中之难)。因此,讲好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 点,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有助于学生认识 和理解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键所在,理顺 物质
三羧酸循环(TCA)(课堂PPT)

医学应用
进一步探索三羧酸循环在疾 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如代 谢性疾病和肿瘤等。
三羧酸循环相关的实验技术
色谱技术
利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检 测三羧酸循环中的中间体和 相关代谢产物。可定量分析 各种酶促反应的变化。
光谱分析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 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三羧酸 代谢物的浓度和结构。能更 精确地监测循环中各步反应 。
三羧酸循环的研究发展历程
1937年
汉斯·克雷布斯发现并描述了三羧酸循环的化学过程,为生物化学领域带来 了重大突破。
1970年代
电子传递链的发现推动了三羧酸循环与细胞呼吸的联系,为能量代谢的理解 奠定了基础。
1
2
3
1940年代
研究人员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理,并揭示 了其在代谢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图示分析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 直观地理解三羧酸循环的复杂 过程。
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见 解,加深对三羧酸循环的理解。
实际应用
解释三羧酸循环在生物医学、 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 强学生的兴趣。
结语及问答环节
通过对三羧酸循环的深入探讨,我们对这一重要代谢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让我们总结一下关键要点,并开放现场提问,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中间体
柠檬酸
异柠檬酸
作为三羧酸循环的第一个中间体,它为 它在三羧酸循环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
后续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碳骨架。
作用,调节了整个循环的速率。
α-酮戊二酸
这一中间体在三羧酸循环中起核心作 用,是其他氨基酸合成的前体。
琥珀酰-CoA
这一重要的中间体连接了三羧酸循环 与电子传递链,产生ATP。
生物化学ii(苏维恒)20130329-三羧酸循环

编辑版ppt
15
乙酰二氢硫辛酰胺
乙酰CoA 二氢硫辛酰胺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还催化乙酰硫辛酰胺上的乙酰基转 移给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后,离开酶复合体,同时氧化 过程中的2个电子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
编辑版ppt
16
硫辛酸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18
砷化物对硫辛酰胺的抑制作用
编辑版ppt
19
甘油醛-3-磷酸氧化成1, 3-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醛-3-磷酸
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糖酵解中唯一的 脱氢反应
1,3-二磷酸甘油酸
砷酸盐是磷酸的类似物,可以代替磷酸结合到甘油酸 的1位,并很快水解,使得不能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 不能产生ATP,导致解偶联。
编辑版ppt
20
还原型E2被氧化反应(三)
O
葡萄糖
C==O
CH3-C-SCoA
CH3 CoASH
乙酰CoA
CO2
丙酮酸
NAD+ NADH+H+
三羧酸 循环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编辑版ppt
3
➢概念
有氧氧化是指体内组织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分 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C6H12O6 + 6O2
6 CO2 + 6 H2O + 30/32 ATP
丙酮酸脱 氢酶系
三种酶
E1-丙酮酸脱羧酶(也叫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五种辅助因子 焦磷酸硫胺素(TPP)、硫辛酸、 COASH、FAD、NAD+
编辑版ppt
10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生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答案

2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肠道中重吸收的各种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入肝脏。肝脏再把游离胆汁酸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的结合胆汁酸一道,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25、胆色素: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主要随胆汁、粪便排出。
17、中心法则:是DNA、RNA和蛋白质之间基本功能关系的解释,即DNA是自身复
制及转录合成RNA的模板,RNA是翻译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遗传信息的流向是DNA →RNA →蛋白质
18、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是DNA复制最重要的特征。)当DNA进行复制时,亲代DNA双链必须解开,两股链分别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导合成一股新的互补链,最终得到与亲代DNA碱基序列完全一样的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和一股新生DNA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3)神经和激素调节:正副交感神经调节;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等。这些激素主要通过调节糖代谢的各主要途径来维持血糖浓度。
2、试叙述DNA与RNA的结构和组分的异同点。
4、试叙述进食过量糖类食物可导致发胖的生化机理
答:体内糖转化成脂肪的过程:
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可以合成脂肪酸和胆固醇,糖代谢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以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糖代谢可产生ATP、NADPH+H+,然后由ATP供能,NADPH+H+供氢,在3-磷酸甘油基础上逐步结合3分子脂肪酸,合成甘油三脂。所以从食物中摄取的糖可以生成脂肪酸和3-磷酸甘油,进而合成甘油三酯,进入脂库。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化学课件--三羧酸循环

3、循环中某些成分可用于合成其他物质。
49
Pasteur效应:
糖的有氧氧化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称为Pasteur效应 机理: 有氧时NADH+H+可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于是丙
酮酸就进行有氧氧化而不生成乳酸------有氧氧化可抑
合酶(synthase):催化不需要任何核苷三磷酸(如ATP、 GTP等)作为能量来源的缩合反应; 合成酶(synthetase):催化的缩合反应必须使用ATP或其 他核苷三磷酸作为合成反应的能量来源; 连接酶(Ligase):催化使用ATP或其他能量来源,将2个 原子连接在一起的缩合反应; 裂解酶(lyase):催化断裂过程的酶,这一过程中发生电 子冲排; 激酶(kinase):将核苷三磷酸上的磷酰基转移到一个受体 分子的酶; 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磷酸化 磷酸酶(phosphatase):去磷酸化
三羧酸循环小结
1. TCA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氧化产生的能量暂存在电子载体 NADH和FADH2 。在氧化磷 酸化过程中,电子传递给氧,能量转移给ATP。
2. TCA循环,真核生物发生在线粒体,原核生物发生在细胞质。
3. 经TCA氧化一个乙酰CoA,获得的能量物质有三分子NADH、 一分子FADH2和一分子ATP/GTP。
2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ircle)
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简写TCA循环 有氧条件下,将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 羧成乙酰CoA,再经一系列氧化和脱羧,最终
生成CO2和H2O并产生能量。
3
肝脏中糖的去路
生物化学 - 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 -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一)反应过程:4步,第一步前半部分不可逆。
1.脱羧,生成羟乙基TPP,由E1(丙酮酸脱氢酶组分)催化。
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转移给硫辛酰胺。
由E2(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催化。
2.形成乙酰辅酶A。
由E2催化。
3.还原型E2被氧化形成氧化型E2,由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催化,NAD+为氧化剂。
4.氧化硫辛酸,FAD变成FADH2。
氢原子转移给NAD+变成NADH & H+。
丙酮酸脱氢复合体有60条肽链组成,直径30nm,E1和E2各24个,E3有12个。
其中硫辛酰胺构成转动长臂,在电荷的推动下携带中间产物移动。
(二)砷化物对硫辛酰胺有毒害作用,与巯基共价结合使E2辅基改变失去催化作用。
(三)活性调控:此反应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收到严密调控:1.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抑制E2,NADH抑制E3。
可被辅酶A和NAD+逆转。
2.核苷酸反馈调节: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
3.共价调节:E1上的特殊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无活性,水解后恢复活性。
丙酮酸抑制磷酸化作用,钙和胰岛素增加去磷酸化作用,ATP、乙酰辅酶A、NADH增加磷酸化作用。
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8步。
曾经怀疑第一个组分是其他三羧酸,故名三羧酸循环。
也叫Krebs循环。
1.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由柠檬酸缩合酶催化,高能硫酯键水解推动反应进行。
受ATP、NADH、琥珀酰辅酶A和长链脂肪酰辅酶A抑制。
ATP可增加对乙酰辅酶A的Km。
氟乙酰辅酶A可形成氟柠檬酸,抑制下一步反应的酶,称为致死合成,可用于杀虫剂。
2.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由顺乌头酸酶催化,先脱水,再加水。
是含铁的非铁卟啉蛋白。
需铁及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或Cys等)维持其活性。
3.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第一次氧化,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或NADPH。
中间物是草酰琥珀酸。
是第二个调节酶,能量高时抑制。
三羧酸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三羧酸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三羧酸,也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它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关键过程之一,主要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ATP的产生。
三羧酸循环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含有高能电子的有机物(例如葡萄糖、脂肪酸)逐步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释放高能电子来合成ATP。
该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需要多个酶和辅酶的参与。
三羧酸循环包含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将葡萄糖分解为柠檬酸,并在一系列反应中逐步将柠檬酸氧化为苹果酸、琥珀酸和柠檬酸。
在此过程中,逐步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电子,并合成ATP。
最终,柠檬酸再次生成,循环继续。
三羧酸循环不仅仅是能量代谢的关键环节,还参与了其他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例如,它是氨基酸、脂肪和胆固醇合成的重要前体,也与许多其他代谢过程(如呼吸链、蓄能反应等)密切相关。
三羧酸循环的进行需要有足够的供应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和合适的细胞环境(如氧气)。
一些疾病和药物的作用可能会对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能量代谢紊乱和疾病发生。
三羧酸循环(TCA)ppt课件

以NAD+为电子受体,存在于线粒体 中,需Mg2+。
以NADP+为电子受体,存在于胞 液中,需Mn2+。
完整版课件
13
6、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第二次脱氢脱羧 不可逆 消耗1NAD+,生成1NADH+H+,1CO2
完整版课件
14
生成一个高能键“~”,此步 类似于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47
1——3步
完整版课件
48
完整版课件
49
(二)可逆的非氧化阶段 (4——8) 戊糖互变 4、5—P 核酮糖(5—P—Ru)异构化为
5—P核糖(5—P—R) 官能团异构
完整版课件
50
5、5—P 核酮糖(5—P—Ru)异构化为 5—P木酮糖(5—P—Xu)
差向异构
完整版课件
51
4——5步
完整版课件
HO—CHCOOH
+NADP+
CH2COOH
再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
HO—CHCOOH
+NAD+ O=CCOOH
CH2COOH
完整版课件
+ NADH+H+ 36
CH2COOH
5、α—酮戊二酸和Asp 经转氨作用 生成Glu和草酰乙酸
完整版课件
37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HMP PPP)
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是G分解的另一条途径: 在6—P—G上直接氧化,再分解产生5—P—核糖。
CO2+H2O,说明另有途径。
(2)用同位素14C标记C1和C6 ,如果是EMP、TCA,那么生 成的14C1O2和14C6O2 分子数应相等,但实验表明14C1 更容易 氧化为CO2,说明另有途径。
三羧酸循环PPT课件

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CoA。
04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机制
酶的别构效应
01
别构效应的概念
别构效应是指小分子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非共价可逆结合
,引起酶的构象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的调节方式。
02 03
别构效应的机制
别构效应的机制包括正协同效应和负协同效应。正协同效应是指小分子 化合物与酶结合后,增加酶的活性;负协同效应则是指小分子化合物与 酶结合后,降低酶的活性。
产生ATP
三羧酸循环是细胞内ATP的主 要来源,通过氧化磷酸化过 程,将底物的高能磷酸键转
化为ATP的高能磷酸键,为机 体提供大量的能量。
提供能量供给
三羧酸循环产生的ATP能够供 给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能 量需求,如维持离子梯度、 合成代谢等。
维持ATP水平
三羧酸循环通过维持ATP水平 来保持细胞内能量平衡,保 证细胞的正常功能。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在三羧酸循环中,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将脂肪、蛋白质和糖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三羧酸循环与柠檬酸循环的关系:三羧酸循环是柠檬酸循环的继续,它们之间没有 本质的区别。
循环的重要性
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三羧酸循环是细胞呼吸的主要途径,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代谢途径的连接
三羧酸循环与其他代谢途径相互连接,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氨基 酸代谢等,确保了生物体内能量的有效利用。
调节代谢关键酶
三羧酸循环中的一些关键酶如柠檬酸合酶、异柠檬 酸脱氢酶等,能够调节其活性来控制代谢的速率和 方向。
参与信号转导
三羧酸循环中的一些产物如AMP、ADP等 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 程,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的最终代谢通路;是三大营养素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1.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2.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三羧酸循环另一重要功能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分别是合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前体;草酰乙酸先转变成丙酮酸再合成丙氨酸;许多氨基酸通过草酰乙酸可异生成糖。
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酸(不能异生成糖)和某些氨基酸相互转变的代谢枢纽。
三羧酸循环(英语: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或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或克雷伯氏循环(Krebs Cycle),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得名;或者以发现者汉斯·阿道夫·克雷伯命名为克雷伯氏循环,简称克氏循环(Krebs cycle)。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在三羧酸循环中,反应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会变成乙酰辅酶A。
这种“活化醋酸”(一分子辅酶和一个乙酰基相连),会在循环中分解生成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并脱氢,质子将传递给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黄素腺嘌呤(FAD),使之成为NADH + H+和FADH2。
NADH + H+和FADH2会继续在呼吸链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
这种受调节的“燃烧”会生成ATP,提供能量。
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三羧酸循环的场所。
它是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一步,但在需氧型生物中,它先于呼吸链发生。
厌氧型生物则首先遵循同样的途径分解高能有机化合物,例如糖酵解,但之后并不进行三羧酸循环,而是进行不需要氧气参与的发酵过程。
三羧酸循环 ppt课件

四、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
❖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产生ATP的途径,它的中间产物 也是生物合成的前体,如
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琥珀酰CoA
谷氨酸 天冬氨酸
卟啉环
上述过程均可导致草酰乙酸浓度下降,从而影响三羧酸 循环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其正常进行,这种 补充称为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
CH2 COO- 三羧酸
2、 柠檬酸异构化成异柠檬酸(顺乌 头酸酶)
COO-
CH2 HO-C -COO-
CH2 COO-
H2O
COOCH H2O C -COOCH2 COO-
柠檬酸
顺乌头酸
COOHO- CH
CH-COOCH2 COO-
异柠檬酸
在pH7.0,25C的平衡态时,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90:4:6
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使两个C原子进入循环。在以后的 两步脱羧反应中,有两个C原子以CO2的形式离开循环,相当于乙酰CoA的2个 C原子形成CO2。
2、在循环中有4对H原子通过4步氧化反应脱下,其中3对用以还原NAD+生 成3个NADH+H+,1对用以还原FAD,生成1个FADH2。
3 、 由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COOH
COOH
HO- CH
NAD+ NADH+H+
H+
CO
CH-COOH CH2 COOH
Mg 2+
CH-COOH CH2 COOH
草酰琥珀酸
COOH
CO2
CO CH2 CH2 COOH
α-酮戊二酸
❖ TCA中第一次氧化作用、脱羧过程 ❖ 异柠檬酸脱氢酶为第二个调节酶 ❖三羧酸到二羧酸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早期表现为疲倦、乏力、口腔疼痛,眼睛出现瘙痒、 烧灼感,继而出现口腔等病变,角膜血管增生
㈣维生素B3(泛酸)和辅酶A
1、结构 是β-丙氨酸与α、γ-二羟-β-二甲基丁酸结合而成的化合
物。分子结构有一肽键 辅酶A是泛酸的主要活性形式常简写成CoA 泛酸的另一种活性形式是酰基载体蛋白(ACP)
并可向外周扩散。婴儿出现肌肉抽搐、惊厥、呕吐等 症状
㈤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4、功能
⑴PLP参加催化涉及氨基 酸的各种反应,包括转氨 作用、α,β脱羧作用、β, γ消除作用、消旋作用和 羟醛反应
⑵催化作用的机制:同氨 基酸的α-氨基形成Schiff 碱;起一种有效电子减弱 稳定反应中间物的作用。
NH
(硫戊烷环部分) HC
CH
H2C
CH(CH 2)4COOH
S
(C5酸根部分)
㈥维生素B7(生物素)
⒉来源
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一部分游离存在,大部分同蛋白质结 合。
许多生物都能自身合成生物素,牛、羊的合成力最强,人体 肠道中的细菌也能合成部分生物素。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⑵促进年幼动物的发育。 VB1对幼小动物发育的影响较VA更为显著,能 促进食欲,增加食物的摄取; ⑶VB1维护正常心脏功能,否则引起心脏失调; ⑷还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缺乏导致几种神 经炎症,如缺乏VB1引起脚气病、神经炎症等 都是缺乏VB1所引起的。
(二)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1、结构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 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 烟酸及烟酰胺皆为吡啶衍生 物。烟酸为吡啶-3-羧酸,烟 酰胺为烟酸的酰胺,它们结 构式为
烟酰胺与核糖、磷酸、腺嘌 呤组成脱氢酶的辅酶NAD+ 和NADP+
腺嘌呤
(二)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2、来源 ⑴烟酸和烟酰胺的分布广,以酵母、肝脏、瘦肉、 牛乳、花生、黄豆等含量较多;谷类皮层及胚芽中 含量亦丰富; ⑵动物肠内有细菌可以从色氨酸合成烟酸和烟酰胺。
(二)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3、功能 ⑴ 作为辅酶成分参加代谢: 烟酰胺是NAD 及NADP 的主要成分。 而NAD 和NADP 为脱氢酶辅酶,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不可缺少 的递氢体。
4 3 CONH2 + 2HFra bibliotekNAD+
1
N+
2
- 2H
(NAD) R
Oxidized coenzyme型
HH
43 12
N
⑶不饱和脂酸的代谢需要 VB6。 ⑷吡哆醛磷酸还可以促进 AA和K+进入细胞的速度。
㈥维生素B7(生物素)
1、结构
生物素为含硫维生素,其结构可视为由尿素和硫戊烷环结合 而成,并有一个C5酸支链。
生物素作为辅基通过蛋白质上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共价结合 到酶上,行使携带羧基的功能。
O
C
(尿素部分)
HN
维生素的分类和辅酶的关系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1、结构 维生素B1(硫胺素thiamine)
体内存在形式:硫胺素焦磷酸(TPP)、硫 胺素一磷酸(TMP)和少量硫胺素。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硫胺素+ATP → TPP+AMP
含有嘧啶环 和噻唑环
(一)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2、功能 ⑴以辅酶的方式参加糖的分解代谢。 TPP涉及到糖代谢中醛和酮的合成与裂解反应,如TPP是脱 羧酶、丙酮酸脱氢酶系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辅酶。 A、TPP参加的反应如下:
CONH2 + H+
NADH + H+
R
(NADH2)
Reduced coenzyme型
(二)维生素PP(烟酸)和烟酰胺辅酶
⑵维持神经系统组织的健康 对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系统有维护作用,缺乏的人和动物, 常产生神经系统和精神紊乱。 ⑶烟酸和烟酰胺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乳酸菌、白喉杆 菌、痢疾杆菌等)。 4、缺乏症 引起癞皮病:典型症状为皮炎、腹泻和痴呆
H
6
1
+
2
N
CH3
H
吡哆胺
( PLP )
( PMP )
㈤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2、来源 分布较广,酵母、肝脏、肉、谷粒、鱼、蛋、豆类
及花生中含量都较多。人肠道细菌可以合成VB6,动 物组织中以吡哆醛和吡哆胺形式存在。植物组织多以 吡哆醛形式存在。
3、缺乏症 人体缺乏可导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
3、缺乏症 导致机体代谢受损,包括脂肪合成减少和能量产生不足,
不同动物表现症状不同,通常影响皮肤、肝、肾和神经系统, 对某些病毒易感染。
4、功能
B3是CoA的组成成分,CoA是生物体内转酰基酶的辅酶(主要作为转乙酰 基酶的辅酶),参与转酰基作用。在糖、脂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酰基转 移作用
㈤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⒈结构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化合物,为吡啶衍生物, 在体内以磷酸吡哆醛(PLP)和磷酸吡哆胺形式存在 PLP在生理条件下存在两种互变异构形式。
CHO
HO CH2 5 4 3 OH
H
6
1
+
2
N
CH3
H
吡哆醛
CH2OH
HO CH2 5 4 3 OH
H
6
1
+
2
N
CH3
H
吡哆醇
CH2NH2
HO CH2 5 4 3 OH
3、功能 ⑴参与生物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对糖、脂和氨基酸的代 谢都有重要作用; ⑵参与体内物质代谢,FAD、FMN作为辅酶参与多种代谢过程, 色氨酸转变为烟酸、VB6转变为磷酸吡哆醛 ⑶促进发育;维持皮肤、黏膜和视觉的机能;抗氧化性;提高 机体对环境应激适应能力
半醌
㈢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4、缺乏症
㈢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1、结构
由异咯嗪与核糖醇所组成,分子结 构如下: 体内的核黄素是以黄素单核苷酸 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 形式存在
OH OH OH
CH2 CH CH CH CH2OH
H3C H3C
N NO
N
NH
O
㈢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2、来源 ⑴植物和某些微生物能合成合成VB2 ⑵酵母、肝脏、乳类、瘦肉、蛋黄、花生、糙米、全粒小麦、 黄豆等含量较多,蔬菜及水果也含有。
CH3
HO CH2 C CH C NH CH2 CH2 C OH
CH3 OH O
α、γ-二羟-β-二甲基丁酸
O
β-丙氨酸
㈣维生素B3(泛酸)和辅酶A
2、来源 ⑴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肝、肾、蛋、瘦肉、脱脂奶、 糖浆、豌豆、菜花、花生、心芋等的泛酸含量都较为丰富 ⑵肠细菌及植物能合成泛酸,哺乳类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