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分析了机织人造血管、针织人造血管、非织造人造血管的结构特点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物理机械性能。介绍了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在医用领域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
关键词人造血管;织造方法;纺织基;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101-01
人造血管的开发和研制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而纺织基人造血管以较好的弹性、良好的纵向顺应性以及易于缝合的管状结构等优点[1],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人造血管的纺织结构特征与其植入体内后的性能有密切关系,而纺织结构的差异对血管整体性能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进行分析,为改善其应用效果提供依据。
1 纺织基人造血管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展
纺织基人造血管经过50年多年的发展,其织造方法已从单一的机织逐步发展到机织、针织、编制、非织造等多种方法。
最早商业化的人造血管采用了机织平纹组织,并一直沿用至今。机织人造血管机构紧密,强度高,空隙率低,无需预凝[2]。但其顺应性差、易散边、愈合效果不理想。因此,机织人造血管应用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针织人造血管,针织人造血管结构较松,
柔顺性好,不易脱边,有较好的缝合性。但由于空隙大,植入前需要进行预凝。
20世纪90年代腔内隔绝医学技术发展较快,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是超薄强纤织物与金属支架的结合体[3],其中织物部分可以用天然丝或合纤机织生产,也可用非织造方法生产含微孔的薄膜,如超薄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薄膜等。因为在手术时需要将人造血管经股动脉或肱动脉通过导管送入病变位置,所以要求人造血管必须控制在0.12mm内。同时,为了保证血管植入时不发生渗漏,织物的渗透率必须严格控制。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结构特征
不同纺织基人造血管的强度、厚度、空隙率、顺应性等物理机械性能各不相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人体器官移植。
内径大于1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机织物或针织物制成。血管的管壁必须保持适当的紧密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孔洞。同时为了保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和较好的密封性能,人造血管一般都做成波纹状。内径小于10mm的血管,上皮细胞在内壁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流动,故上述织造方法不适用。内径为6mm~l0mm的人造血管一般用具有微孔效应的聚四氟乙烯制成。内径6mm以下的人造窄腔血管,其内壁必须设计成微结构表面,使内皮细胞在表皮上依附,非织造织物的组织符合这一要求。如超薄聚四氟乙烯、聚氨酯薄膜等。
2.1机织人造血管
机织平纹人造血管管壁结构紧密、稳定,且变形小。适用于血流速度较高的位置。平纹织物有较高的紧密度,具有较小的血渗透率,其经典渗水率为50ml/cm2·min ~500ml/cm2·min,植入前无需预凝。这种组织结构的负面特征表现为刚度大、易散边、顺应性较小,会导致血管堵塞,且会造成手术不易操作及缝合困难。
为了改善产品的性能,开发了拉绒产品,即在机织人造血管表面起绒,采用4/1缎纹组织或3/1斜纹组织交替织造,为了填充空隙防止渗漏。此外还通过加入纱罗组织来改善机织人造血管切边外的散边问题。
2.2针织人造血管
针织人造血管具有多孔结构,典型渗水率为
1000~2000ml/cm2·min,使其与新组织能相容。针织人造血管的加工方法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纬编人造血管由于容易卷边;易发生纵、横向脱丝,造成缝合开裂等临床并发症;弹性恢复性差,植入后会发生缓慢的径向和纵向的蠕变。目前,此类人造血管已基本淘汰。而经编人造血管结合了机织和纬编人造血管的优点,成为目前临床应用中较多的一种。
经编人造血管大部分采用经平绒针织组织,与机织人造血管相比,它的顺应性较高,且不易散边,更接近于人体血管。与纬编人造血管相比,这种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不容过度扩张;不会产生卷
边和脱散,易于手术处理和缝合。
由于经编人造血管空隙率较大,可能导致移植后血液从间隙渗透出来。可采用内外表面拉绒的针织移植物来填充这些空隙。此外,为了加强纵向顺应性和径向顺应性,经编人造血管都采用波纹化处理并使用高温热定型,以保持人造血管的波纹状。
2.3 非织造人造血管
在小口径人造血管中(<10mm),由于阻力增大血流受到限制,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在人造血管腔面易形成血栓,窄腔血管内壁必须设计成微结构。非织造织物的组织符合这一要求。用非织造生产方法,如将挤压出的聚氨酯长丝卷绕到一个旋转的芯轴上形成管状结构,通过长丝的卷绕角度和密度来控制径向顺应性。
过去较多使用的非织造人造血管是整体成型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 [4],但其顺应性较差,临床资料表明其通畅率仅为30%[5]。聚氨酯(pu)具有更好的顺应性和弹性,以及良好的抗血栓性,与eptfe血管对比实验表明,pu血管新生内膜厚度明显比eptfe 血管内膜薄。
3 结论
人造血管组织结构的研究是人造血管机械力学性能研究中得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人造血管的织造方法及技术的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信人造血管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对人造血管的数量与种类,以及质量必
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美]s阿达纳.威灵顿产业用纺织品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贾丽霞,王璐,凌凯.人造血管的发展历程和方向[j].上海纺织科技,2003,31(3):53.
[3]张云,张柏根.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发展和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3):131-134.
[4]敖伟,陈南梁.国外人造血管的发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0(8):1-4.
[5]罗新锦,吴清玉.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j].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2001,8(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