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与垂体癌的诊治策略
垂体瘤诊疗心得
![垂体瘤诊疗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84e2ec50740be1e640e9a13.png)
垂体瘤诊疗心得垂体瘤(pituitary tumors)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无症状的小瘤在解剖时发现者更多。
以良性者占大多数。
包括功能细胞及非功能细胞的肿瘤,以引起闭经一溢乳综合征(prolactorrhea一amenorrhea syndrome)的泌乳素瘤最常见,其次是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性垂体瘤。
本病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在31~40岁之间。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垂体瘤(尤其是微小腺瘤)早期很少临床表现,发现症状明显时主要有下列三大症候群。
1.腺垂体本身受压症候群由于腺瘤体积增大,瘤以外的垂体组织受压而萎缩,造成其他垂体促激素的减少和相应周围靶腺体的萎缩。
临床表现大多系复合性,有时以性腺功能低下为主;有时以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有时肿瘤压迫垂体后叶或下丘脑而产生尿崩症。
2.垂体周围组织压迫症候群肿瘤较大压迫垂体周围组织时发生,除头痛外多属晚期表现。
(1)大多患者诉头痛,以前额及双颞侧隐痛或胀痛伴阵发性剧痛为特征。
头痛大致由于硬脑膜受压紧张所致,或因颅底部脑膜及血管外膜均有痛觉纤维存在,而引起头痛。
(2)下丘脑症候群:肿瘤向上生长可影响下丘脑功能和结构,发生下丘脑综合征。
(3)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肿瘤向前上方生长,往往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有70%~80%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偏盲)和眼底改变。
视力减退可为单侧或双侧,甚至双目失明;视野改变可有单或双颞侧的偏盲。
眼底可见进行性视神经色泽变淡,视神经乳头呈原发性程度不等的萎缩,少数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4)海绵窦综合征:压迫骨槽中的海绵窦,损害眼球运动神经,出现复视。
(5)脑脊液鼻漏:少数患者向下发展破坏鞍底,发生脑脊液鼻漏。
3.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候群(1)溢乳一闭经症:系垂体分泌过多的泌乳素所致,居垂体瘤首位或仅次于无功能瘤。
(2)巨人症与肢端肥大症:由于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所致。
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a4ab434a76e58fafab003d9.png)
垂体腺瘤一、定义垂体腺瘤,简称垂体瘤,是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种肿瘤,主要起源于垂体腺的前叶(腺垂体),而起源于神经垂体的病人罕见。
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30-40岁多见,男女均等,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居颅内肿瘤的第三位。
二、分型(一)功能性垂体腺瘤: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根据分泌产物可分为:1. GH型垂体腺瘤;2. PRL型垂体腺瘤;3. ACTH型垂体腺瘤;4. TSH型垂体腺瘤。
约有70%的垂体瘤分泌1或2种激素,在血浆中可测出,并且产生特定的临床综合征。
(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功能不活跃,或分泌产物不产生明显的内分泌学症状。
三、诊断(一)病史主要根据不同类型腺瘤的临床表现,即功能障碍及其他颅神经和脑损害,加上内分泌检查和放射学检查。
(二)临床表现1. 垂体瘤的占位效应通常见于非功能性肿瘤。
功能性肿瘤中,泌乳素瘤是最有可能长大到足以引起占位效应(ACTH腺瘤的可能性最小)。
(1) 头痛(2) 压迫视交叉而产生视力及视野改变,典型的表现为双颞侧偏盲(不一致),还可导致视力下降。
(3) 压迫正常垂体腺: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
(4) 压迫海绵窦:眼睑下垂,面部疼痛、复视。
2. 垂体瘤的内分泌学表现(1) 泌乳素瘤:最常见的内分泌腺瘤,导致女性病人停经-泌乳综合征(Forbes-Albright综合征)男性病人阳痿及无生育功能,以及骨质丢失。
(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又称促皮质激素,即Cushing’s病。
(3) 生长激素瘤:导致成人肢端肥大,儿童(在骨骺闭合前)GH水平的升高可导致巨人症。
(4) 促甲状腺素瘤:导致甲状腺毒症。
(5) 促性腺激素瘤: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
(三)辅助检查1. 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生化检查,注意伴发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
2. 内分泌学检查:(1)肾上腺轴(2)甲状腺轴(3)性腺轴(4)泌乳素水平(5)生长激素3. 视力及视野的检查4. 影像学检查:(1)头颅Х线平片或蝶鞍断层检查:要求有正侧位,了解蝶鞍大小、鞍背、鞍底等骨质破坏的情况,对考虑经蝶入路的病人有帮助。
垂体腺瘤诊疗规范
![垂体腺瘤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dd6d0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c.png)
垂体腺瘤诊疗规范一、流行病学垂体腺瘤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占第2位,约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15%,人口发病率为8.2%~14.7%,尸体解剖的发现率为20%一30%。
二、手术适应证、禁忌证:1.手术适应症(手术指征):(1)经鼻蝶入路手术:①存在症状的垂体腺瘤卒中。
②垂体腺瘤的占位效应引起压迫症状(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受压症状、垂体受压引起的垂体功能低下等)。
排除催乳素腺瘤后应首选手术治疗。
③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的催乳素腺瘤及其他高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主要为ACTH瘤、CH瘤)。
④垂体部分切除和(或)病变活体组织检查术。
垂体部起源且存在严重内分泌功能表现(尤其是垂体性ACTH明显增高)的病变可行垂体探查或部分切除手术;垂体部病变术前不能判断性质但需治疗者,可行活体组织检查明确其性质。
⑤经鼻蝶手术的选择还需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瘤体的高度;病变形状;瘤体的质地与血供情况;鞍隔面是否光滑完整;颅内及海绵窦侵袭的范围大小;鼻窦发育与鼻腔病理情况;患者全身状况及手术意愿。
(2)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不能行经蝶窦入路手术者;鼻腔感染患者。
(3)联合入路手术:肿瘤主体位于鞍内、鞍上、鞍旁发展,呈“哑铃”形。
2.禁忌证:(1)经鼻蝶入路手术:垂体激素病理性分泌亢进导致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或者垂体功能低下致患者全身状况不佳为手术相对禁忌,应积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后手术。
①活动性颅内或者鼻腔、蝶窦感染,可待感染控制后再手术。
②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③病变主要位于鞍上或呈“哑铃形”。
④残余或复发肿瘤无明显症状且手术难以全部切除者。
(2)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手术:①垂体微腺瘤;②有明显的垂体功能低下者,需先纠正再行手术治疗。
二、诊断、鉴别诊断需要完善的检查检验1、诊断1)临床表现:(1)头痛;(2)视力视野障碍;(3)肿瘤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相应症状;(4)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相应症状体征、内分泌症状。
2)诊断相关检查1、常规检查1)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尿常规、便常规、凝血七项、术前四项、心电图、胸部CT。
垂体瘤诊断治疗
![垂体瘤诊断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eefd812647d27284b7351a4.png)
垂体瘤诊断和治疗垂体瘤是常见的鞍区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0 %左右。
近年随着医学检查技术发展,垂体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有报道约15 %~20 % 。
垂体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30~50 岁者居多。
除了催乳素瘤妇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各型垂体瘤并无明显性别差异。
垂体瘤患者可于起病后不同时期有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主要为肿瘤向鞍外、鞍上扩展压迫邻近组织出现头痛,以两颞部、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胀痛为主。
垂体瘤的分类(一)根据病理组织染色分类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
(二)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1. 分泌性腺瘤: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TSH腺瘤。
2. 非分泌性腺瘤:肿瘤细胞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三)根据肿瘤大小分为:1. 微腺瘤:直径<10mm;2. 大腺瘤:直径10 – 50mm;3. 巨大腺瘤:直径 >50mm;(四)根据生长行为分为:1. 侵袭性肿瘤:肿瘤生长突破包膜或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约占垂体瘤的43%。
2. 非侵袭性肿瘤。
3. 垂体癌。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垂体瘤的临床表现早期很少,尤其是微腺瘤。
发展到症状明显时主要分三大症群:1.垂体本身受压症群:由于腺瘤体积增大,瘤外腺体组织受压,造成垂体促激素减少和相应的靶腺腺体功能减退以及腺体组织的萎缩。
临床上可表现为性腺、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一个或多个腺体功能的低下。
如阳痿、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闭经、不育、怕冷、少动、浮肿、乏力、纳差等。
2.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疼、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
3.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包括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垂体瘤的诊断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线索。
影像学的检查如CT、MRI在诊断垂体瘤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MRI不仅可发现直径3mm的微腺瘤,而且可显示下丘脑结构。
各种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功能试验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b72521b90d6c85ec3ac6b2.png)
/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垂体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室协作的综合治疗过程。
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
正是由于没有一种方法可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应该根据患者垂体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并发症及共患疾病的情况、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
那么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肿瘤科专家解释说,目前比较受患者青睐的主要是手术治疗垂体瘤,因为垂体瘤涉及脑神经,稍有不慎就为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患者在选择医生的时候需要谨慎,需要选择更专业医生来做垂体瘤手术。
专家介绍说,手术治疗垂体瘤主要分为经颅手术和经蝶手术两大类:经颅手术入路主要有经额下、经额颞(翼点)和经颞下入路,其中以前两种入路最为常用;经蝶手术入路经口鼻蝶窦、经鼻蝶、经筛蝶等术式,使其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垂体瘤手术方法。
对于开颅手术方式来说,其手术治疗流程先要行颞部开颅术然后切断颅低海绵窦的交通静脉,到达前床突附近分开蛛网膜,到达视神经和颅内动脉旁,可探查视交叉前和视交叉旁,经视交叉和颈内动脉之间向视交叉下方后方探查。
这就是垂体瘤手术治疗的开颅流程。
对于经蝶方式来讲,主要是从鼻孔位置进入,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它是在手术视野较开阔条件下对肿瘤进行选择性摘除。
经蝶窦途径手术安全,应用广泛,手术视野暴露更充分,手术损伤较少,术后并发症较传统经蝶窦术式减少,对于病员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也是能够使用这种方法的。
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专家提醒,垂体瘤手术后,建议术后最好是一年复查1-2次,若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的异常,复查次数可逐渐减少直到停止复查,复发是指原来的肿瘤经彻底切除后,在颅内又出现新的肿瘤;再生长则是指肿瘤部分切除后,残余肿瘤继续生长。
这需要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复查。
原文链接:/ctl/2015/0724/227639.html。
垂体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垂体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2485fd3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b.png)
垂体癌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垂体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仅限于腺垂体细胞,表现为脑脊髓或全身转移。
垂体癌通常与侵袭性垂体癌混淆。
一些垂体癌具有侵袭性,可以渗透蝴蝶鞍及其周围组织。
它们被称为良性侵袭性垂体癌,不包括在垂体癌的范围内。
由于垂体癌的定义有限,这些恶性病变非常罕见。
垂体癌0.2%~0.5%。
1998年以前文献报道的垂体癌约有98例,2004年至2004年报道的垂体癌约有40例。
垂体癌的多发人群是成年人,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垂体癌的病因尚不清楚。
据专家推测,它可能是由良性侵袭性垂体腺瘤转化而来,也可能与某些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或突变有关。
垂体癌根据其病程可分为两组。
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较长的生存期。
只有多次复发和远程转移与侵袭性垂体腺瘤不同;少数患者在肿瘤发现初期表现出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如高浸润、反复复发、早期转移等。
这些患者往往有更多的基因变化,预后极差,转移灶后的生存期不超过1年。
垂体腺癌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局部浸润压迫症状和垂体激素分泌过多。
垂体癌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经过临床观察,和多年的研究,医学专家专家一般认为,垂体癌可能由良性侵袭性垂体大腺瘤转化而来。
同垂体腺瘤一样,垂体癌也可根据免疫组化特点分为若干类型,如GH细胞癌、PRL细胞癌、ACTH其中,细胞癌等ACTH细胞癌和PRL 细胞癌最常见,其次是细胞癌GH细胞癌。
一些专家认为,垂体癌与某些癌症相关基因的异常或突变有关。
对垂体癌患者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垂体癌和约15种%侵袭性垂体癌存在p5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突变,而不是侵袭性良性垂体癌。
galectin-3和nm蛋白质也与垂体癌有关。
除上述两个原因外,内分泌系统的异常调节在原发性垂体癌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ACTH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发生细胞癌,可能与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患者皮质醇水平下降,导致垂体ACTH与减弱细胞抑制有关。
垂体癌和垂体腺瘤在组织病理学上很难区分。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dfab5f7aaea998fcc220efe.png)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分为经颅入路和经蝶入路2种,其中经颅入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颅手术,在我院结合自身特点以及伽玛刀治疗的优势,手术治疗垂体瘤主要开展经颅入路。
其手术适应症为:1.肿瘤压迫至视力下降、视野缺失明显者2.肿瘤巨大至高颅压及脑积水者。
其手术目的为1.解除肿瘤对视神经、视交叉的压迫,保护并改善患者视力2.切除大部分瘤体,缩小肿瘤体积,并进一步明确病理分型,为下一步的伽玛刀治疗做准备。
自1992年开诊以来,我院利用手术与伽玛刀结合的方法治疗各型巨大垂体腺瘤已达2000余例,几无复发病例,取得良好的社会认可。
放射治疗垂体瘤是我院的一大特色,可用于治疗的设备有伽玛刀、诺力刀、调强适形治疗、质子治疗等,其中以伽玛刀治疗最为突出。
伽玛刀因其无创性、照射部位精准、对周围脑组织辐射小、住院周期短等众多优势,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控制率可达98%以上)在治疗垂体瘤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质子治疗是我院放射治疗的又一亮点,凭借质子射线自身的高能量、低散射优势在治疗无法手术的巨大垂体瘤方面显示出其他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治疗病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药物治疗为上述治疗的辅助治疗措施,主要是控制内分泌症状,单独用于治疗肿瘤疗效差。
垂体瘤放射治疗的优势近年来针对垂体瘤病人实施放射治疗的意义已被广泛的认同及肯定,其中以伽玛刀治疗的优势最为突出。
由于垂体瘤发生于鞍区腺垂体,其周围分布着大量颅神经及大血管,并临近重要的脑组织结构(下丘脑),伽玛刀以其无创伤、高精准度、低损伤、低副反应等特点在垂体瘤治疗方面有着其他放射治疗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听现在如下几方面:1.在治疗3cm以下垂体瘤,可避免开颅手术的痛苦及损伤,真正做到不开刀、无创伤治疗,治疗有效率可达98%以上,并且复发概率极低。
2.在治疗有功能型垂体瘤方面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肿瘤,并且可以有效缓解其内分泌症状。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69cc76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a.png)
垂体的解剖及生理学
(Anatomy and physiology)
(1)解剖及生理
脑下垂体位于蝶鞍内。呈卵圆形,约大小,平均重量750mg(男350-700mg,女450-990)。女性妊娠时呈生理性肥大。
01
腺垂体由外胚层的拉克氏囊(Rathke氏)囊分化而来,神经垂体来自前脑底部的 神经外胚层。垂体藉垂体柄与三脑室底和侧壁的下丘脑有密切的联系。垂体前叶分成漏斗部,包围着垂体柄(鞍上)和远侧部(鞍内)
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 肿瘤压迫使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靶腺功能低下 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 垂体瘤好发于青壮年,对病人生长、发育、劳动能力、生育功能有严重损害,并造成一系列社会心理影响。患有垂体瘤疾病后应积极早期治疗。
肉芽肿:症状近似垂体脓肿,而且发展更快,除头痛,视力减退外,经常发生多组颅神经受损,多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例如鞍内,蝶窦内,鞍上,前中后颅等部位.影像学表现病变周遍硬膜强化明显。
胞性垂体炎:尿崩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影像学表现垂体柄明显增粗。垂体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大。
垂体腺瘤的分类
1
既往按肿瘤细胞染色特性——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
2
目前为细胞分泌功能分类法——泌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等,有混合型腺瘤。
如肿瘤直径分—— <1cm,限于鞍内生长称微腺瘤,确诊靠CT或MRI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肿瘤直径 >1cm,突破鞍膈为大腺瘤,>3cm 为巨腺瘤。
素细胞腺瘤: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1a0ca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有关垂体腺瘤的几个问题出率垂体腺瘤的发生率约10~%(均匀 %)。
~15/10 万人,尸检发现率约~84%(均匀%)。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一、初期诊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特色是内分泌改变和视力阻碍。
微腺瘤(<1cm)限制于鞍内,初期会出现相应的内分泌征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能正确查明血液激素,有益于垂体腺瘤的初期诊疗,待肿瘤增大向鞍上扩展,压迫视神经、视交错,才出现双颞侧偏盲和视力减退。
1.内分泌改变:垂体腺瘤按内分泌功能分为无功能腺瘤和有功能腺瘤,后者包含泌乳素( prolactin ,PRL)腺瘤、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 GH)腺瘤、促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nome , ACTH)腺瘤、促甲状腺(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 TSH)腺瘤、促性腺激素( gonadotripic hormone , GnH)腺瘤, GnH 腺瘤又包含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腺瘤。
PRL腺瘤( 50%~60%)、GH腺瘤( 20%~30%)及 ACIH腺瘤( 5%~15%)最常有,临床各具不同的内分泌改变。
PRL腺瘤表现为泌乳、闭经、不孕三连症(发育后); GH 腺瘤表现为巨人症(发育前)、肢端肥大症(发育后),巨人伴肢端肥大症(发育前后);ACTH腺瘤变现为向心性肥胖(Cushing’s disease)。
2.视力视线阻碍:增大的垂体腺瘤直接压迫视交错惹起双颞侧偏盲。
微腺瘤未直接压迫视交错,但视交错也可有功能阻碍,表现为典型的双颞侧偏盲,其原由在于高灌输状态下的垂体增殖性病变,经过它对与视交错共同供给血管分支的“盗血” 或扰乱其正常血供,使视交错中部存在的微循环单薄环节发生血供阻碍,而致使颞侧视线缺损。
垂体瘤治疗方法的科普知识
![垂体瘤治疗方法的科普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0e086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5.png)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
高温消融治疗:利用导向系统将高温引 导到垂体瘤区域,破坏肿瘤组织。 冷冻消融治疗:通过导向系统将低温引 导到垂体瘤区域,冷冻肿瘤组织。
其他治疗方法
化疗:使用抗癌药物治疗垂体瘤,抑制 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垂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放疗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简介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通过鼻孔或颞部切口,使用 显微镜等器械进行手术切除垂体瘤。 再手术:在初始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肿瘤 时,可以进行再手术以进一步切除残留 的垂体瘤组织。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使用药物抑制垂体瘤的生长 和分泌功能,以减轻症状和控制垂体功 能异常。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生长抑素类药物:抑制垂体瘤分泌生长 激素,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瘤。
药物治疗
多巴胺类药物:减少垂体瘤分泌催乳素 ,用于治疗催乳素瘤。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控制促性 腺激素分泌,用于治疗促性腺激素瘤。
放疗治疗
放疗治疗
外科放射治疗:使用高能射线照射垂体 瘤,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阻止其 生长和分裂。
难治性垂体瘤和垂体癌诊治指南
![难治性垂体瘤和垂体癌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ad9ab3226fff705cd170adb.png)
难治性垂体瘤和垂体癌诊治指南目前,对于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发生率、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等,国内外尚无明确的定义。
欧洲内分泌杂志于2018年第1期刊登了《欧洲内分泌协会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诊治指南》,旨在为临床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诊治提供临床指南。
多学科协作(MDT)的必要性难治性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MDT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因此,一经诊断,治疗上需要依赖MDT,MDT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及肿瘤科等专业。
MDT涵盖了患者的诊断和全身评估、更佳的治疗、各种治疗之间的合理衔接和配合以及终生随访。
因此,MDT团队的诊治应贯穿难治性垂体腺瘤患者的终生难治性垂体腺瘤确诊和评估(1)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指南推荐难治性垂体腺瘤的定义为:经过正规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和常规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肿瘤(肿瘤复发或肿瘤快速生长)。
然而,指南并未给出具体的诊断标准,这给临床医师如何确诊难治性垂体腺瘤带来了困惑。
(2)难治性垂体腺瘤后续评估:常规评估:利用MRI,综合评估肿瘤大小、形态、侵袭性以及生长速率(多次MRI比较)。
完善的内分泌激素检测,以再次明确肿瘤活性。
一旦确诊后,因每隔3-6个月进行1次常规评估(MRI及内分泌),以明确肿瘤大小变化及垂体功能。
特殊评估:①垂体腺癌诊断:所有考虑难治性垂体腺瘤的思者,均应进行头、全脊髓MRI及PET等检查,排除蛛网膜下腔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
②常规病理学及肿瘤活性评估:需要对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包括垂体激素、转录因子和增殖标志物,例如Ki-67、p53和有丝分裂指数。
对分泌激素及转录因子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明确肿瘤类型,但是对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判断并无帮助。
目前,用于肿瘤活性评估的分子标志物仍然十分缺乏,Ki-67、p53和有丝分裂指数用于初步判断肿瘤的增殖和侵袭活力。
肿瘤Ki67≥3%或p53(+)或有丝分裂指数升高常常提示肿瘤增殖活力升高。
垂体瘤的治疗及治疗原则
![垂体瘤的治疗及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babdee74afe04a1b071def7.png)
垂体瘤的治疗内科治疗一般会首先被选择为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多巴胺激动剂类药物已经有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其中最为患者熟悉的是溴隐停,这种药物在多数患者中能够有效的控制泌乳素腺瘤的症状,对其他类型的腺瘤也有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它的缺点也较突出,就是“只治标,不治本”,停药会复发。
从外科的角度看,此药的应用会引起肿瘤收缩使质地变韧变硬,增加日后手术治疗的难度。
手术治疗应该被理解为“有可能实现根治垂体瘤的首选疗法”,它为患者提供了疾病彻底治愈的希望。
手术方式一般分为开颅手术和经蝶入路手术两大类。
经蝶手术,就是采用不开颅的方式,借鼻腔通道,经蝶窦直达垂体肿瘤。
较之开颅手术,它具有肿瘤暴露佳,创伤和危险性小,颅面外观无改变,疗效好、根治率高等优点。
适合经蝶手术的垂体腺瘤有:1、垂体微腺瘤(直径<1厘米);2、侵犯蝶窦的腺瘤;3、向鞍上扩展而未向鞍旁扩展的垂体腺瘤。
垂体瘤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近年来开展的经蝶鞍手术的疗效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善,手术的危险性也明显降低,因而垂体瘤手术的适应证较以前要宽。
下列情况应作手术治疗:①视力、视野受损;②颅神经受压,出现复视和眼球运动受限;③肿瘤体积大;④垂体卒中(见33问);⑤颅内压增高;⑥放疗后复发;⑦诊断性探查。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无功能性垂体瘤有一定效果。
肿瘤对放疗属中度敏感,疗效数月后才能显示出来,需1年或1年以上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放疗适应证如下:①肿瘤体积较小,视力、视野末受影响;②病人全身情况差,年老体弱,有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手术未能切除全部肿瘤,有残余肿瘤组织者,术后加作放疗。
(3)激素替代治疗: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应补充外源性激素,纠正内分泌紊乱(见57问)。
需手术或放射治疗者,在施行这些治疗前先用药物纠正内分泌紊乱,改善全身代谢情况,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有助于手术或放射治疗州顺利进行,提高安全系数垂体瘤90%为良性腺瘤,少数为增生,极少数为癌。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0e6f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c.png)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全文) 2023CSCO垂体瘤要点解读垂体瘤是一种位于脑垂体腺体的良性肿瘤,其发生主要由于垂体细胞产生异常增生而导致。
本文将对2023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关于垂体瘤的要点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了解垂体瘤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重要内容。
1. 垂体瘤的病因垂体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据CSCO的要点指出,垂体瘤的发生与多种基因异常有关,其中包括GNAS、MEN1、AIP和SDH基因等。
此外,垂体瘤的发生还可能受到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 垂体瘤的诊断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CSCO 的要点,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垂体瘤进行诊断:- 临床症状与体征分析:垂体瘤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因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如头痛、视力障碍、垂体功能减退等。
- 影像学检查:包括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垂体瘤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 实验室检查:包括垂体激素水平的检测,如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
3. 垂体瘤的治疗垂体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化,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CSCO要点中提到以下主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垂体瘤的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抑制垂体瘤细胞的增殖、分泌和减少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垂体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方法可以分为经经蝶窦入路和经鼻腔入路等多种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垂体瘤的辅助治疗或手术切除后的残留瘤治疗,如伽马刀、重粒子放疗等。
结语通过对2023年CSCO关于垂体瘤的要点解读,我们了解到垂体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希望本文能为垂体瘤患者和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垂体腺瘤的治疗与护理
![垂体腺瘤的治疗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a1f5a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1.png)
相关解剖-2
脑垂体的解剖
远侧部(前叶) 腺垂体 中间部 结节部 脑垂体 漏斗 漏斗柄 神经垂体 神经部(后叶)
正中隆起 垂体柄
腺垂体的正常解剖生理
占脑垂体的75%。腺细胞排列成索或团,网眼内有血窦。 细胞
○ 生长激素细胞:GH ● 泌乳素细胞:PRL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ACTH ●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SH ● 促性腺激素细胞:LH(黄体生成素)
尿崩的诊断与处理
尿崩是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几乎均见 于垂体微腺瘤。
尿崩多见于术后3 h以后,表现为尿量持续在300ml/h以上, 脉搏逐渐加快、血压逐渐降低、脉压逐渐缩小,皮肤粘膜弹性 较差,患者自觉烦渴难忍。
术后尿崩多为一过性,弥凝口服或皮下应用垂体后叶素后,多 在1~3天内稳定、1~2周内好转
单击添加副标题
垂体腺 瘤的治 疗与护
理 202X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
概述
1
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的
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肿瘤。
2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
内原发肿瘤的15%(第三位)。
3
尸检垂体腺瘤的发现率为
20%~57%。
4
高分辨MRI:正常人群中15% 存
在与垂体腺瘤有关的结构改变。
淡漠,全身无力。
另外,可让病人 进食含钾、钠较 高的橙子、猕猴 桃、咸菜等食物。
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及处理
经蝶窦垂体腺瘤切 除术后常见的并发
1 症,垂体微腺瘤术 后多见,可能由此 造成颅内感染。
漏液较轻时无需特 殊处理。漏液较重
3 应行腰穿蛛网膜下 腔置管援续体外引 流,必要时经蝶手 术修补鞍底。
表现为由鼻孔连续
得了垂体瘤怎么办
![得了垂体瘤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d6f6f0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c.png)
得了垂体瘤怎么办人体大脑中的垂体组织主要负责控制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垂体瘤即垂体组织出现瘤体,一般这种肿瘤基本都是良性,但也有少数得了垂体瘤的患者会被诊断出恶性病变。
通常情况下,得了垂体瘤,患者需要调整心态,不要惊慌,保持情绪稳定的去主动了解该病病理特征,认识该病并非不治之症,然后第一时间与医生沟通交流,掌握自身垂体瘤性质、类型、病情程度等信息,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最佳治疗方案,谨遵医嘱行事,都可取得良好的治疗预后效果。
本文将对垂体瘤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全面科普分析,以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该疾病,从而养成良好的防治意识。
1、垂体瘤类型特征1.1分泌激素垂体瘤临床对垂体瘤分类,大致可分为分泌激素的垂体瘤和不分泌激素的垂体瘤,也称之为垂体有功能腺瘤和垂体无功能腺瘤。
其中分泌激素的垂体瘤,通俗来讲,就是其会分泌大量激素,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受损,从而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较大威胁。
比如泌乳素瘤便是一种常见的分泌激素垂体瘤,乳素过量分泌,致使女性月经周期失调,甚至闭经,尤其像青年女性群体,一旦患上泌乳素瘤,无法受孕的风险也会因此而大幅升高;而像老年女性患者群体,骨质疏松风险发生率也会全面增加,对于男性患者群体而言,则多有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等表现。
1.2不分泌激素垂体瘤不分泌激素垂体瘤即垂体无功能腺瘤,通俗来讲该类垂体瘤即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有作用的激素,反而会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导致正常垂体组织受压出现功能障碍等现象,最终便会引发人体激素分泌大幅减低的状况发生,所以不分泌激素垂体瘤可看作是分泌激素垂体瘤的“反面”,一个是过量分泌激素、一个是过少甚至不分泌激素。
大部分情况下,不分泌激素垂体瘤基本都处于低功能状态,随时间推移,肿瘤持续增加,压迫垂体周围正常结构,患者便会有明显的头痛、视野缺失等临床征象,即使不分泌激素垂体瘤较小,占位有限,同样也会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一经确诊必须尽快予以临床干预治疗,谨防患者病情持续加重的状况发生。
垂体瘤与垂体癌诊治策略
![垂体瘤与垂体癌诊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0ea9d2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c.png)
3.垂体癌的治疗及预后
多数垂体癌早期就表现出侵袭性,对其进行各种干预治疗,效 果均不佳,手术后很快复发,并进展成为恶性。尽管对垂体癌采 取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但只是起缓解作用,预后较差
。全身转移的垂体癌平均生存期为12 个月,中枢神经系统转 移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 6 年。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垂体癌广泛侵袭鞍底、斜坡或者海绵窦,因此外科 手术很难治愈。为控制垂体腺癌,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手术切除
,手术可以做到大部切除、次全切,有时甚至可以全切。同时,为 了控制转移灶引起的相关症状,还需要切除转移灶,多数病例的死 亡是难以控制的占位效应。手术可以解除对周围视神经、垂体柄、 垂体等的压迫,尤其当转移到脊椎时,可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
促性腺激素瘤
促甲状腺素瘤
7.垂体肿瘤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垂体瘤大部分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大小瘤
早期都可无症状
有症状—依激素分泌种类、肿瘤大小、对周围结构的
影响程度而不同:
垂体功能亢进 垂体功能减低
肿瘤压迫垂体及周围组织症群
垂体卒中
压力增高 (Pressure effects) 头痛 视交叉受压所致的视觉障碍
迫,立刻缓解症状;可以帮助最终诊断; 可以反复手术切除转移 灶,与放、化疗协同控制肿瘤。神经内镜在颅底手术入路 的发展使得它在一些情况下比开颅手术具有更大优势。
5.放射治疗
虽然分割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普遍用于对药物和/或手 术治疗耐受的垂体腺瘤,但尚无大量病例系统评价分析垂体 癌放射治疗效果。报道的大多数病例报告也只是短期控制, 长期效果较差。放疗一般用来抑制次全切除的垂体肿瘤和转移 灶的再生长,抑制垂体癌的转移播散,放疗能一定程度上改善 症状,但对治疗及预后并无根本决定作用。与放疗相比,手 术相对更为重要,因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并为明 确诊断提供价值,为放疗减少肿瘤负荷。有研究显示术后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 3D 成像
4.垂体瘤的发生情况
垂体瘤: 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
垂体前叶(占大多数),后叶(极少) 每100 000人口中有垂体腺瘤患者7.5 例
在尸检中有报告发现率为20%-25%。(约1/4人群) 正常人群随机MRI检查时垂体腺瘤发现率为10%-38.5%
垂体腺瘤的“偶然发现率”越来越高
垂体瘤与垂体癌的诊治策略
一:垂体瘤
1.垂体解剖 2.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 3.垂体前叶肿瘤 4.垂体瘤的发生情况 5.垂体瘤的临床类型 6.垂体瘤的临床表现 7.垂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8.影像学检查 9.垂体瘤的治疗原则 10.手术治疗 11.放射治疗 12.药物治疗
5.放射治疗
虽然分割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普遍用于对药物和/ 或手术治疗耐受的垂体腺瘤,但尚无大量病例系统评价分 析垂体癌放射治疗效果。报道的大多数病例报告也只是短 期控制,长期效果较差。放疗一般用来抑制次全切除的垂 体肿瘤和转移灶的再生长,抑制垂体癌的转移播散,放疗 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对治疗及预后并无根本决定作 用。与放疗相比,手术相对更为重要,因手术切除肿瘤可 以迅速缓解症状并为明确诊断提供价值,为放疗减少肿瘤 负荷。有研究显示术后接受放疗,放疗的病例增殖指数比 未接受放疗的患者有所降低,且减少中枢神经转移。
二:垂体癌
1.垂体癌概述 2.垂体癌的诊断 3.垂体癌的治疗及预后 4.手术治疗 5.放射治疗 6.激素靶向药物治疗 7.化疗 8.替莫唑胺治疗 9.替莫唑胺治疗适应症 10.替莫唑胺治疗给药方法 11.替莫唑胺治疗疗效评估 12.分子靶向治疗 13.病例分析 14.病例影像资料 15.疑问 16. 英文文献中关于替莫唑胺治疗垂体癌的研究
6.激素靶向药物治疗
对于PRL 型垂体腺癌,与垂体腺瘤相比,往往需要更高 剂量的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最初能使血清PRL 水平 下降及肿瘤缩小,但很快肿瘤会发生逃逸机制,使血清P RL 水平迅速反弹,肿瘤增大。对于垂体腺癌这些药物往 往是无效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对于生长激素垂体腺癌 具有一定疗效,能够使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下降、肿瘤 回缩,但也有报道生长抑素类药物奥曲肽和兰曲肽并不能 抑制激素分泌性的垂体腺癌的肿瘤生长。ACTH 型垂体肿 瘤主要表达生长抑素受体亚型5,而新一代生长抑素类似 物帕瑞肽能与受体亚型5 紧密结合。有报道帕瑞肽与替莫 唑胺联合治疗1 例ACTH 型垂体癌,可以抑制ACTH 的分泌 ,使颅内、脊髓和肝的转移灶缩小
1.垂体癌概述
垂体癌是较罕见的肿瘤,仅占垂体肿瘤的0. 1%左右,是 世界上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30 ~50 岁的垂 体腺瘤患者,只有当其出现鞍区以外的垂体肿瘤转移灶才 能诊断为垂体癌。很多侵袭性垂体腺瘤侵润、侵袭鞍区周 围结构,如骨质、硬膜、神经、血管、海绵窦、脑组织等 ,但其仅局限在鞍区,不能称之为垂体癌。另外,其他恶 性肿瘤转移到垂体的转移灶也应与垂体癌区别。大约88% 的垂体癌是激素泌类型的,常见的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型和泌乳素( prolaction,PRL) 型,而无功能型垂体癌较少见。垂体 癌的转移灶多为脑、脊髓、脑膜,而远处器官包括肝、骨 、心脏、卵巢和淋巴结。
8.替莫唑胺治疗
Lim认为TMZ 具有易通过血脑屏障的特性,且为细胞周期 非特异性药物,可以抑制各期的肿瘤细胞生长,具有广谱 的抗肿瘤作用,TMZ 更适合像垂体肿瘤这种缓慢生长的 肿瘤。Sheehan等用垂体瘤细胞系进行TMZ 抑制细胞增 殖及减少 激素分泌试验,认为TMZ 对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是有效的 。Kovacs等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 经TMZ 治疗的肿瘤标本及未经TMZ 治疗的肿瘤标本进行 对比研究,发现经TMZ 治疗的肿瘤标本呈现坏死、出血 、结缔组织增生、炎症反应、神经元变性等病理现象,因 此认为TMZ 可以治疗难治性垂体瘤、垂体癌。
50—70%
13.药物治疗
催乳素瘤 首选溴隐停(多巴胺激动剂) 缩小肿瘤,使PRL降至正常,长期服用 生长激素瘤 奥曲肽 溴隐停 库欣病 赛庚啶 美替拉酮等 垂体功能减退 靶腺激素替代治疗
GH受体拮抗剂( 如已上市的培维索孟
Pegvisomant)是相对较新的一类药物,其特点是 起效快:快速降低IGF-1水平。缺点是安全性尚未得 到国际大规模研究的认可
9.替莫唑胺治疗适应症
国内外的学者普遍将TMZ 当成一种挽救式的治疗方法用 于治疗难治性垂体瘤和垂体癌。Syro等初步总结了使用 TMZ 的适应证: ①对溴隐亭或卡麦角林抵抗的侵袭性泌乳 素瘤患者,经手术和放疗后仍持续生长者; ②侵袭性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患者,尤其是手术和放疗未治愈的 克鲁克细胞和Nelson 综合征变异者; ③复发 及经多次手术和放疗后仍持续生长的无功能垂体瘤患者; ④复发及由于肿瘤质硬及纤维化致多次手术和放疗仍不能 成功切除、并继续生长的垂体瘤患者; ⑤垂体腺癌。
抑制实验: OGTT GH抑制试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刺激实验: 胰岛素兴奋实验、TRH试验和CRH刺激试验
9.影像学检查
首选MRI: 对垂体瘤定位十分精确. 可以显示2-3mm的
微腺瘤,以及垂体周围和下丘脑结构
垂体CT扫描: 能发现直径3mm以上的微腺瘤
蝶鞍X线检查: 垂体瘤较大时平片可见蝶鞍扩大、鞍底
蝶窦
12.放射治疗
放疗的目的是在提高肿瘤治疗疗效的前提下,保护瘤周正常垂体 组织、血管、神经组织和脑功能 主要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不宜或拒绝手术以及较小肿瘤和视功能相对较好可以单纯放疗 伽码刀主要适合于术后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者,对于垂体微腺瘤的 伽码刀治疗仍存在争议,不主张对青少年和育龄妇女采用伽码刀 治疗 放疗后终生都有发生垂体功能低下的危险, 前10年的发生率大约
2.垂体癌的诊断
在垂体腺癌和不典型垂体腺瘤、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之间,没有明显 的组织学差别。垂体腺癌的诊断确定往往是在转移灶发现之后确定, 而且也只有出现转移灶才能称为垂体癌,而它在转移前只表现为一个 单纯的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因此垂体癌的诊断常延迟滞后,早期诊 断困难。实际上,75% 的垂体癌是在尸检时发现的垂体癌的诊断需要 肿瘤向远处播散的病灶的出现,因此认识了解从良性垂体腺瘤发展到 恶性的潜伏期是很重要的。Pernicone 等报道从最初的诊断为腺瘤到 转变成癌的间隔期为0. 3 ~ 18 年( 平均6. 6 年) ,PRL 型垂体 癌的潜伏期约为5 年,而ACTH 型垂体癌的潜伏期约为10 年。同时发 现原发灶和转移灶是很罕见的。垂体癌的判定需要原发灶与转移灶的 病理诊断以及影像的支持。如果能在转移之前预测哪些垂体腺瘤会发 展成为垂体癌,实现垂体癌的早期诊断,那么对于其治疗和预后会大 有帮助。
垂体卒中
压力增高 (Pressure effects) 头痛 视交叉受压所致的视觉障碍 正常垂体前叶细胞受压所致分泌功能受损
激素分泌增多 (Hormones excess states)
8.垂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病史
体检
手术: 放疗
药物 :
激素测定及功能试验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
手术治疗垂体癌广泛侵袭鞍底、斜坡或者海绵窦,因此外 科手术很难治愈。为控制垂体腺癌,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 手术切除,手术可以做到大部切除、次全切,有时甚至可 以全切。同时,为了控制转移灶引起的相关症状,还需要 切除转移灶,多数病例的死亡是难以控制的占位效应。手 术可以解除对周围视神经、垂体柄、垂体等的压迫,尤其 当转移到脊椎时,可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立刻缓 解症状;可以帮助最终诊断; 可以反复手术切除转移灶, 与放、化疗协同控制肿瘤。神经内镜在颅底手术入路 的发展使得它在一些情况下比开颅手术具有更大优势。
下移、鞍背骨质破坏
10.垂体瘤的治疗
垂体瘤的治疗原则: 减轻或消除肿瘤占位病变的影响 纠正肿瘤分泌过多的激素 尽可能保留垂体功能
防止肿瘤对邻近结构的损毁
治疗前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给予激素替代
11.手术治疗
是垂体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有可能实现根治垂体瘤的首选疗法
手术方式:经额骨;经蝶骨的微创手术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方法能够区别垂体腺瘤和早期 垂体癌。Ki-67 标记指数曾用来评价垂体癌和侵袭性垂体 腺瘤的有丝分裂增殖活动的情况。Thapar 等Scheithauer 等为了研究Ki-67标记指数与临床侵袭性的关系,对54 个 垂体腺瘤和6个垂体癌进行了评估,发现垂体癌的Ki-67 标记指数远高于侵袭和非侵袭垂体腺瘤。因此,对于不典 型垂体腺瘤( Ki-67 标记指数> 3%,p53 广泛阳性) , 尤其是Ki-67 标记指数> 20%的病例,需要密切随访。对 于Ki-67标记指数> 20%的垂体肿瘤,有学者建议诊断为 垂体原位癌
10.替莫唑胺治疗给药方法
目前的给药方法主要有以下2 种: ①标准给药方案: 这是目前大多数 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每一治疗周期为28 d,剂量为按体表面积口服一 次150 ~ 200 mg /m2,1/d,连续服用5 d。②剂量密集方案( dosedense schedule) : Bush 等人采用2 种方式进行治疗: ①75 mg /m2 ,1/d,连续服用21 d, 28 d 为一治疗周期。②75 mg /m2,1/d, 连续服用18 d,28 d 为一治疗周期。这种疗法具有减少肿瘤细胞的 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转移酶( low 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 ,从而防止因肿瘤缺乏启动子甲基化而 产生耐药。使用TMZ 治疗难治性垂体瘤及垂体癌的最佳周期数目前尚 未见报告,在目前所查及的文献中,使用TMZ 的周期数各异,多数为 12 个周期,最多的见于Raverot 等报道的24 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