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球时报的个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环球时报》的个性
高中才开始接触到《环球时报》,但从第一次阅读它后,它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当时关注的主要还是它内容上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那一版,每次读后要么义愤填膺要么激情澎湃。

在与它相识多年后的今天首次来评价它的个性,就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简单分析吧。

一、形式——以头版为例
《环球时报》的头版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的,多年来鲜少改变。

首先,在整体风格上,《环球时报》几乎都是采用水平式版面,标题打破基本栏的限制,头条是通栏标题,字号加大,特别醒目;下半版稿件的排列是串排在标题下面的,题与文构成横向的长方形,更加方便阅读;版面上往往采用了大幅照片;抽去了栏线,题与文之间、图片四周都注意了留空,总的来说显得简洁大方。

其次,在版面空间上,报头为红底白字,清晰醒目;版面上图像使用较多,主要新闻图像面积较大;以文线和少量武线分隔不同区块;版面上色彩丰富,高明度,高彩度,版面具有艳丽、醒目、明快的特点。

在头版,一般只有一篇稿件,其余为导读,新闻图像、广告图像,采用排列结构,界限分明,这一点其实不能算什么特色,大多数报纸都是如此。

第三,在版式上,和《南方周末》等大报相比,《环球时报》为对开小报,较之大报更方便阅读;版心面积大;分栏为四栏,分栏较少,显得疏朗、大方;四周留有合理的空白。

从版式的类型来看,采用静态模块式版面,对模块的设计为单稿模块,单篇稿件以矩形呈现;重视彩色图片,采用图片来解释新闻,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形象,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版面右下角的导读是版面上固定的一部分。

从整体上,能感觉到《环球时报》很重视图片与色彩的运用,版面倾向于生动活泼,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同时也方便读者快速阅读,
第四,在版面上,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想说的是它的色彩。

《环球时报》的色彩是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的,至少就给了我很好的印象。

头版的颜色永远是显眼而雅致的,既不是浓墨重彩,也非素面朝天。

一张大幅彩色照片的基调,往往决定了版面上其他颜色如何与之协调,从版面整体看,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其
色彩面积有大有小,色彩浓度有深有浅,各种色彩彼此呼应,相互协调,共同服务于表现内容、美化版面的需要,形成了醒目明快的版面格调。

《环球时报》虽然不是全部用彩版,当只要是有颜色的地方,便能看出编辑在其色彩配合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并非让诸多色彩充斥版面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是协调有序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领略一种和谐的美感。

二、内容——以其他版为例
《环球时报》主要立足于国际新闻市场,关注重大新闻,以国际时政为主,注重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和深度报道,语言通俗易懂,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吸引受众。

在内容方面,《环球时报》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

很多报纸也有国际新闻这一版,可是你会觉得它和《环球时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主要就是报道角度和深度的差异了。

(一)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
《环球时报》主要选取与国人紧密相关的新闻选题,从中国人的视角去看世界。

一方面,文章多是将在外媒上刊登的国外的信息,经过作者之口转述给读者,许多关于外国人的生活、文化及一些奇闻,基调相对轻松。

另一方面,也是它重点开发的领域,包括:第一,关于中国周边的新闻,比如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让国人了解自己的邻国的现状,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当注意什么;第二,关注美国等传统大国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关注与国人有关的侧面,如某地发生骚乱时当地中国人的安危等。

除此之外,还有它的军事版,异国风情版,都主要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各国的新闻。

(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看的内容。

从这一角度报道的内容多数的文章都摘自外媒上刊登的有关中国的文章和评论。

其内容包括了外媒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注,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邻国的媒体文章较多。

由于多是来自老牌媒体或者对华相关政策研究中心的文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代表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普遍认识和观点,并且在内容上,都是在一定时间和背景下外国人比较关注的问题。

之所以欣赏这一版,主要是觉得从国外媒体中
精选文章,让中国的读者真正明白外国对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及采取某一对华策略的原因,也让我们对自身有更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三)深度报道
对于新闻事件做详细分析和深度报道,可以说是《环球时报》一贯的传统和风格。

新闻的深度,成为该报的着力点,新闻的全面性,过程性,以及背景性,加之热点追踪,独家报道,大特写占有该报的重要空间。

特别是新闻背景版上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国际新闻事件的背景报道和深度报道。

我想这一特色也是其竞争力的来源之一。

(四)关于其他
《环球时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类小报,身负“小报风格,大报魂魄”的赞美,但由于“出身”的限制,在市场化的同时实际上承担着部分宣传任务,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报道中有着鲜明的“中国立场”,个人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全世界的报纸都有其自己的倾向性,可是,若倾向性过头就难以让人接受了。

“当别人发出偏见的时候,我们不作任何解释,没有任何作为,任凭这些偏见流传,这就是另一个极端,《环球时报》在这过程中,希望对消除外国的偏见,让它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变化的、复杂的中国作出贡献。

”虽然这一说法符合逻辑,但是,若以“爱国”为由,过度表现强大的民族主义,为集权、专制唱赞歌,则会失去新闻的真正意义,背离新闻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同时,过度的民族主义取向会有可能误导国人,也容易激发民族悲情。

这一点是《环球时报》的特色,也是它一个极大的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