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宅论》: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5
——
负 建 筑
在 消 除 建 筑 界 线 中 的 三 种 策 略
6
《负建筑》一书,作为隈研吾本人 的建筑宣言,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建 筑创作的内容,而更多的偏向社会 学以及建筑历史学范畴的评述。那 么,何谓“负建筑”,他只是在序 言当中淡淡的讲出要建立一既明快 又能承受各种外力的建筑。而在后 来与朱锷的对话中,隈研吾给自己 所说的“负建筑”下了个定义—— 因地制宜的建筑。 他主张建筑设计从建筑物所在的场 所出发。他把场所定义为各种素材, 以及围绕各种素材展开的生活。这 个素材包括自然景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的建筑是按 照不同的场所,设计不同的建筑。
14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15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 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 一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 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 的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 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 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著: Kengo Kuma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 1954年 职业: 建筑师 毕业院校: 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代表作品: 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 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隈研吾
建筑思想及作品分析
我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贯穿的一种态度:保存现存的自然环境。 ——隈研吾
1
演示文稿脉络
第一篇:隈研吾简介及思想 第二篇: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2.1 中国作品 2.2 本土作品(日本) 2.3 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作品(专题) 第三篇:结语
2
第一篇
——走进隈研吾
3
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
17
展览
地下一层平面
虽然建筑的平面是不常见的三角形,但是建筑师成功处理了每个角落,内部空间匀称完整 ,并不是为了满足造型而牺牲建筑的使用空间。 博物馆的室内流线和交通组织成熟而且理性,建筑师通过一个大台阶将参观人群指引进建 筑物里,运用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巧妙地将建筑物分成几个展厅,游客的参观流线清晰 并富有条理,参观流线多变但不重复。建筑师将每层平面放大、缩小、再放大,游客身在 其中能够感觉到建筑空间的这种明显的变化,并能从中获得乐趣。
构思草图
11
12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 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 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 成“万丈光芒”,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 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 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13
「竹屋」内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 那座由竹子所围成,有浅水环绕以 及穿透的视野,充满禅意、光影多 变的「茶室」。竹子、石板、水和 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 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 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身处其中, 不只让人感觉舒适,思绪也会渐渐 平缓下來。
7
第二篇
——隈研吾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8
中国建筑作品
现在建筑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大多不那么尽如人意。 ——隈研吾
9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历史回顾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 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 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 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 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 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 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 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
项目概况 建成时间:2012年10月 建筑规模:716㎡ 建筑理念:碧绿幽静的山野中,如果没 有一幢竹子搭建的小楼,便失了一些灵 气。竹屋似乎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而应声 而出,但又好像是先有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角的。
10
建筑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 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 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
4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16
新津志博物館坐落于新津老君山山脚下,迎接着前來朝拜道教聖地的人們。建築 通過自身的空間和内部的展覽,嚮人們呈示着道教的精髓。建築立面使用的瓦片 采用當地材料以傳統工藝制成,以示嚮道教崇尚的自然和平衡致敬。以金屬絲懸 吊的瓦片漂浮在空中,似乎擺脱了重力的束縛(甚至獲得了輕盈的視覺觀感), 并形成會呼吸的立面,從而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融合。爲了應對前側池塘 和後側街道的地勢高差,南立面分爲上下兩部分,并錯開一定角度以避免與南側 體量較大的建築産生直接衝突。建築東側大片瓦幕在垂直方嚮上進行了扭轉,以 順應其直面的道路的走嚮。面對步行廣場的北側立面静態而平整。各嚮立面的瓦 幕形態各有不同,像一整塊布一樣包裹着建築。 設計利用基地環境地勢的變化,將人們從前面引到後面,仿佛花園漫步,空間氛 圍從動態到静止。内部展覽空間螺旋上升,使人們從黑暗走嚮光明。在建築的頂 層,人們可一覽老君山最美的風景。瓦片阻擋了陽光的直射,柔和的光綫進入室 内,投下美麗斑駁的影子。
5
——
负 建 筑
在 消 除 建 筑 界 线 中 的 三 种 策 略
6
《负建筑》一书,作为隈研吾本人 的建筑宣言,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建 筑创作的内容,而更多的偏向社会 学以及建筑历史学范畴的评述。那 么,何谓“负建筑”,他只是在序 言当中淡淡的讲出要建立一既明快 又能承受各种外力的建筑。而在后 来与朱锷的对话中,隈研吾给自己 所说的“负建筑”下了个定义—— 因地制宜的建筑。 他主张建筑设计从建筑物所在的场 所出发。他把场所定义为各种素材, 以及围绕各种素材展开的生活。这 个素材包括自然景观,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等。因地制宜的建筑是按 照不同的场所,设计不同的建筑。
14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15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 面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 一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 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 的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 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 风格为一体。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著: Kengo Kuma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出生日期: 1954年 职业: 建筑师 毕业院校: 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 代表作品: Z58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 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
隈研吾
建筑思想及作品分析
我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贯穿的一种态度:保存现存的自然环境。 ——隈研吾
1
演示文稿脉络
第一篇:隈研吾简介及思想 第二篇: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2.1 中国作品 2.2 本土作品(日本) 2.3 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作品(专题) 第三篇:结语
2
第一篇
——走进隈研吾
3
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
17
展览
地下一层平面
虽然建筑的平面是不常见的三角形,但是建筑师成功处理了每个角落,内部空间匀称完整 ,并不是为了满足造型而牺牲建筑的使用空间。 博物馆的室内流线和交通组织成熟而且理性,建筑师通过一个大台阶将参观人群指引进建 筑物里,运用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巧妙地将建筑物分成几个展厅,游客的参观流线清晰 并富有条理,参观流线多变但不重复。建筑师将每层平面放大、缩小、再放大,游客身在 其中能够感觉到建筑空间的这种明显的变化,并能从中获得乐趣。
构思草图
11
12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 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 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 成“万丈光芒”,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 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 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13
「竹屋」内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 那座由竹子所围成,有浅水环绕以 及穿透的视野,充满禅意、光影多 变的「茶室」。竹子、石板、水和 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 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 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身处其中, 不只让人感觉舒适,思绪也会渐渐 平缓下來。
7
第二篇
——隈研吾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8
中国建筑作品
现在建筑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大多不那么尽如人意。 ——隈研吾
9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历史回顾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 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 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 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 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 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 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 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
项目概况 建成时间:2012年10月 建筑规模:716㎡ 建筑理念:碧绿幽静的山野中,如果没 有一幢竹子搭建的小楼,便失了一些灵 气。竹屋似乎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而应声 而出,但又好像是先有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角的。
10
建筑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 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 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
4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16
新津志博物館坐落于新津老君山山脚下,迎接着前來朝拜道教聖地的人們。建築 通過自身的空間和内部的展覽,嚮人們呈示着道教的精髓。建築立面使用的瓦片 采用當地材料以傳統工藝制成,以示嚮道教崇尚的自然和平衡致敬。以金屬絲懸 吊的瓦片漂浮在空中,似乎擺脱了重力的束縛(甚至獲得了輕盈的視覺觀感), 并形成會呼吸的立面,從而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融合。爲了應對前側池塘 和後側街道的地勢高差,南立面分爲上下兩部分,并錯開一定角度以避免與南側 體量較大的建築産生直接衝突。建築東側大片瓦幕在垂直方嚮上進行了扭轉,以 順應其直面的道路的走嚮。面對步行廣場的北側立面静態而平整。各嚮立面的瓦 幕形態各有不同,像一整塊布一樣包裹着建築。 設計利用基地環境地勢的變化,將人們從前面引到後面,仿佛花園漫步,空間氛 圍從動態到静止。内部展覽空間螺旋上升,使人們從黑暗走嚮光明。在建築的頂 層,人們可一覽老君山最美的風景。瓦片阻擋了陽光的直射,柔和的光綫進入室 内,投下美麗斑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