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复习试题(含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复习试题(含答案)1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
(1)指出图中飞机的发明者。

(2)小历认为材料所展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莱特兄弟。

(2)不正确。

上述两幅图片所展示的汽车、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是蒸汽机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机车和轮船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材料,依据所学可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故第(1)问的答案是:莱特兄弟
(2)结合材料,依据所学可知,早期汽车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飞机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这两项成就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珍妮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汽船、火车的发明等。

故第(2)问的答案是:不正确;上述两幅图片所展示的汽车、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是蒸汽机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机车和轮船等
2.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中国经济网材料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

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工业革命)前,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
新概念。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个部门?英国能“技冠群雄"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中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说说工业革命在哪方面进行的改变?
(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答案】(1)棉枋织业,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从传统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

(3)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说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4)①珍妮纺纱机②蒸汽时代③蒸汽机车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工业革命首先从棉枋织业开始,这是因为英国最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可知,工业革命中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工业革命……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概念”可知,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说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4)根据所学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苹果为什么竖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面总是向着地面落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

苹果、月亮不都是一样吗?月球围绕地球转,无疑是地球的吸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拉着月球。

如果真如此,地球以及其他一切行星也肯定都被吸引着。

那么,能否认为这种引力是作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物质的普遍性呢?
——牛顿的主治医生斯库利的日记
材料二我好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者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临终遗言材料三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而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活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序
(1)材料一反映了牛顿已经发现了什么?
(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牛顿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请列举三点。

(3)材料三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4)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发展的,谈谈你对当今社会的认识。

【答案】(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谦逊、刻苦钻研、热爱科学的精神等。

(3)生物进化学说。

自然界中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

(4)人类社会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正确认识和对待公平竞争。

因此为了参与竞争,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苹果为什么竖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面总是向着地面落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可在此内容反映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开放性题目,依据材料信息“我好像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者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可知,此内容体现了牛顿具有谦逊、刻苦钻研、热爱科学的精神等。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活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可知,此内容体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从根本上推翻了“物种不变论”,从而完整地确立了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科学进化论。

(4)开放性题目,人类社会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正确认识和对待公平竞争。

因此为了参与竞争,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4.材料论述题
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

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

1900至1929年美国汽车的等级总数由8000辆猛增到2675万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汽车王国”。

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美国已有24家飞机制造厂,年生产飞机 21000架。

汽车和航空工业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
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徐玮《世界历史》1989第6期(1)材料中“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的技术成果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1:科技发明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使人类的交通由陆地发展到空中,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与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

观点2: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革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观点3: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中心。

(或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科技的中心)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人奥托发明了内燃机,其后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第一辆汽油内燃机汽车,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美国人福特利用流水线装配工艺生产汽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这些发明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引发了交通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又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因此美德用科技改变了世界。

综上所述,美、德是第二工业革命的科技中心。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例如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辟了交通领域的新纪元。

(2)我提炼的观点是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美国已成为“汽车王国”。

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推动了钢铁、石油等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革新,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19世纪,英国有钱人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成为一种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材料四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别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图1采用了什么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推动了哪一能源工业的发展?
(2)材料二揭示了英国在19世纪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感受。

【答案】(1)图1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图2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图1的动力装置是内燃机,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2)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经验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作为学生应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的观念等。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机推动交通工具。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飞机以内燃机作为动力装置,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2)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蒸汽轮船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都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了负面影响,使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

从中我们应该树立起环保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技发展改变着人类社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应该和平利用科技成果,来推动社会进步,尽量避免科技带来的负面问题,让科技为人民服务。

6.观看下面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注:电是一种高效的便于输送的能源。

19世纪初,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的发现,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法拉第还制造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实验模型,在许多科学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一种实用、轻巧的发电机。

这为人类利用电力这一神奇的能源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电力出现后,很快就被应用到炼钢、建筑、纺织、制鞋等生产行业,以及电车、地下铁路等城市公共交通部门:不久,家庭也成为电力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图一:是1900年举行的巴黎博览会,大量使用了人类发明不久的电灯来照明。

图二: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对这项新发明,纽约一家报纸惊喜地报道:这种灯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也不会释放出烟和难闻的气味儿;它没有火焰、没有危险,也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燃。

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丁神灯。

图三:1876年,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贝尔成功地发明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并于次年成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电话的发明,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1)从上面文字和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2)根据所获取的信息,电这个新能源的应用有什么影响?
【答案】(1)可以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科学原理、实用发电机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电的作用、电灯的发明人和发明时间、电灯的优点、电话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等角度表述。

(2)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运用到交通领域提高了交通效率;运用到社会生活领域优化了生活,电话的发明,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科学原理: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关于电磁感应的发现,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理。

实用发电机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一种实用、轻巧的发电机。

电的作用:很快就被应用到炼钢、建筑、纺织、制鞋等生产行业,以及电车、地下铁路等城市公共交通部门;不久,家庭也成为电力的主要使用者之一。

电灯的发明人和发明时间:1879年,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电灯的优点: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也不会释放出烟和难闻的气味儿;它没有火焰、没有危险,也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燃。

电话的发明时间和发明人:1876年,美国波斯顿大学教授贝尔成功地发明出世界上第一部电
话。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电这个新能源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运用到交通领域提高了交通效率;运用到社会生活领域优化了生活,电话的发明,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点睛】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统一后,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材料二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

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

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

以维尔纳•冯•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在19世纪80年代率先开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

到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电器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德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抓住化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马克。

(1)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1)普法战争胜利;军火军事、交通、机器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

(2)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

(3)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统一后,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

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
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以看出,德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原因有普法战争胜利;军火军事、交通、机器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

(2)由材料二“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

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

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

以维尔纳•冯•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在19世纪80年代率先开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

到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电器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德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抓住化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马克”可以看出,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是钢铁、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

(3)两则材料以德国为例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此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

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

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

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开始时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得到改善。

(3)态度:歌颂。

原因:工业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的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领域变革。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可以得出促进人口、货物的流动,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再结合所学知识,交通领域变革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

(2)依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时期环境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人们开始不重视环境问题,后来通过改善城市设施等改善环境问题。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好啊!英雄来了!”可见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是赞扬、歌颂。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显著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凸显了人的价值或力量。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角逐移到了会议桌上,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继召开,从而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认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能不能长久保持?
(2)这一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不能。

因为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长久保持。

(2)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能不能长久保持。

因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形成的。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所以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

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

但是体系的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个体系所依据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实力对比势被打破,潜伏的种种矛盾必日益尖锐,新的争夺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这个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通过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形成的。

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

它的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点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