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
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诚能如是(________)
④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2)B
(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屏弃:抛开。
弗:不。
于:介词,用。
(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⑵B;
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
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
(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
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
效。
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
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3.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标注读音。
①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 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 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________。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
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________
【答案】(1)mò;yǔ
(2)B
(3)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分析】(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故读音为mò。
“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
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故读音为yǔ。
(2)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故选B。
(3)①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
绝:消失。
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迷。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
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故答案为:⑴mò;yǔ;⑵B;
⑶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⑷春日(或“初春”“春季”等);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
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识读。
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基础字,在阅读时要多留心。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意义的表现。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要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能够运用掌握是知识对其进行推断,在理解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
考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做到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
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世世受射。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军士吏被甲被:________
②居无何居:________
③吾欲入劳军劳:________
④广不尝食尝: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不闻天子之诏
C. 介冑之士不拜
D. 乏绝之处见水
(3)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怡当的一项是()
A.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后成为典故,“七绝圣手”王昌龄就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C. “揖”“拜”为古代礼仪,周亚夫身在军营对皇帝只“揖”不“拜”,可见其刚正不阿。
D. 后世将李广作为善射之人的代称,梁山好汉燕青就是因箭术高超而得名“小李广”。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魔下。
【答案】(1)同“披”,穿着;居住;慰问;曾经
(2)A
(3)D
(4)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解析】【分析】⑴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
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①被:同“披”,穿着。
②居:经过。
③劳:慰问。
④尝:曾经。
⑵A:接着往细柳军营;之:到。
B:不听天子的诏令;之:的。
C: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之:的。
D: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
之:的。
故选A。
⑶D项有误,梁山好汉花荣被称为“小李广”。
⑷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上,皇帝;乃,就;使,派;使,使臣;诏,下诏。
句意为: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
②廉,廉洁;辄,常常;麾下,部下。
句意为: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
故答案为:⑴① 同“披”,穿着;② 居住;③慰问;④ 曾经。
⑵A;⑶D;
⑷ 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只要得到赏赐就会与部下一同分享。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和相关知识,结合内容理解和人物分析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甲】皇帝亲自慰劳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以下军官骑马送迎。
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天子的先头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头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
”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门。
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
”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天子被感动了,脸上变得很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
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
”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乙】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
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
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5.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尔(________)②心乐之乐(________)
③亭亭净植亭亭(________)④日光下澈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
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
(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
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
(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
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
染:沾染(污秽)。
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
(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⑷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⑸移步换景。
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⑹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