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中国当代文学的张力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读中国当代文学的张力结构——以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为例《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池莉发表在《社会科学家》2006年02期的一篇短篇小说。

它以武汉炎热的夏天一支体温表爆裂为线索,对“猫子”和“燕华”一对恋人在半天当中琐碎的生活细节的叙述。

池莉的这篇《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很好的代表了她的一贯风格,在题目中就提出了一种颇具争论的价值观,因此这篇小说在当代文坛上颇受议论。

本文将通过分析《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人物形象、写作风格、主题思想来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的“古与今”的张力结构。

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古与今”的矛盾人物形象
猫子是现代商人的典型代表。

他思想活跃,有性格,看问题有独到之处,懂事、谨慎,善于拉拢人心,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生存的必备素质。

从世俗和功利的角度来说,猫子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比如说他给王老太仁丹,讨好嫂子们,给未来的老丈人炒苦瓜。

同时,从猫子和汉珍、燕华还有约她打麻将的嫂子在一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猫子善于掌握他人的情绪,在思想上能够占有主动性。

全文对“体温计爆破”事件共出现了七次传达,猫子自己总共传达了六次,他是新闻的第一发起者,除了“四”,每一次都会得到别人惊愕的表情,甚至是男人们热烈的研讨。

显然,体温计事件是猫子“独家报导”的一条热门新闻,猫子擅长把握环境的焦点,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名气”。

作为一名商店售货员,猫子把现代人的圆滑世故和投机取巧演绎的淋漓尽致。

王老太是市井中传统女性的典范。

“王老太像钟点,每天下午六点钟准时坐在这里择菜”、“王老太在许师傅谈论武汉小吃中度过了大半生。

”、“王老太板起指头就数开了……牙齿不关缝,气一急,潽出一挂口水,她难为情的用水遮住了嘴巴,说“丢丑了丢丑了,老不死的馋都馋了出来。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桎梏下“无才便是德”的裹着小脚的女人,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主见,甚至没有思想。

燕华则是集“古与今”与一身的特殊人物形象。

作为一名公共汽车司机,父亲是一名手艺不错的厨师,家庭条件在普通的市民中算是一种优越,她是一个充满遐想,思想上还比较单纯的女孩儿。

但生活在武汉江汉路这样一个世俗化的生活环境中,她免不了沾染了现代女人普遍的任性、世俗、虚荣、浮躁的性格特点,这一方面与她本人受教育的程度、父亲的文化层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她。

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颠覆传统的“新写实”风格
(一)把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向
谈起文化,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典型的、持久的、神圣的。

而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篇小说中,池莉笔下的武汉文化却让人感到粗狂和低俗。

小说中无论男女老幼,统统都是“婊子养的”,连做母亲的责怪孩子都要“骂”到这句话。

虽然在武汉人日常的语言交流中,所谓脏话多半并不是在骂人,只不过在表示一种语气,甚或是一种习惯用语没有任何的意义。

但池莉以极度世俗化的武汉方言习惯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新写实小说能够更加深刻的体现中下层小市民生活经验,使市民的的形象更具有典型的世俗性,这也是她获得新写实小说代表的一种优势。

蔡翔指出池莉小说是一种文化倾向的预示,“意味着知识分子不再沉湎于对这个世界的深思冥想,亦不再对遥遥的彼岸充满一种是圣神的渴望。

而是直面人生的烦恼……”孙先科先生对这种文化现象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池莉小说所创作的这副世俗主义图景及审美规范,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主流叙事传统(个性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成其为主旋律)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尖锐的文化精神的差异与价值观念上的歧见甚至是对立”;那么《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正是池莉作品中一篇颠覆传统、把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向的很好的代表。

(二)生活流式的小说结构
池莉在写作时一反由上而下的目光,直接将自身置身与市民的立场上,表现凡俗人生以生活琐事、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为内容。

小说的结构往往采用生活流式的。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围绕着猫子和燕华这对男女朋友展开,按照平淡的一天一夜的时间流程流水账般记叙了猫子、燕华和他们身边的人的平淡的日常生活。

白天,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儿,除了遇到些像卖的温度计爆了这样的新奇事儿就没有其它曲折的“情节”了。

傍晚十分,各家搬出竹床,吃饭聊天看电视,女的上街压马路,男的摸牌打麻将。

夜深了人们进入睡眠,天亮了又投入第二天平淡的生活。

在《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作者采用了平淡舒缓的语调,并为它搭建了一个生活流的结构。

作者将时间流动起来,而人物在这一流动中平缓而又自然地活动着,白天是夜晚的延续,夜晚又是白天的延续,在这一延续中将日常生活的琐碎交代得清清楚楚,毫无跳跃、突兀之感。

这种小说结构也是池莉小说的一大特色,反映了作家有意识地从主体性位置抽离,而让读者在生活流中进行生活化、世俗化的审美体验。

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回归市民世态的现代面向
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历来是当代作家挖掘的富矿,因为这里的人情世相比纯粹的乡村和纯粹的都市都要丰富复杂得多,生活在窄街背巷的小市民们大都有着发达国家市民所没有的或远或近的乡村背景,尽管他们已经远离土地谋生和生活于城市的底层,但他们的农民血缘和庞大的人数,总使得中国每一个城市都带有极深厚的乡村背景,他们是过着城市生活的农民。

在他们身上交汇着当代都市文明与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痕迹,既有经过市场经济大潮的浸染洗礼的经济头脑,也留有几千年来自然经济的农业文明的基因。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生活于街巷和市井之中物质上的相对贫困和精神上相对庸俗逆来顺受的人们,并不足以构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然而在一些作家那里,这些市民们知足常乐式的生存方式,是非莫辨的道德态度,在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生活空间里对政治权力话语和思想启蒙话语的拒绝和嘲弄,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甚至赞赏。

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这样一篇标志性的小说:市民的精神气质不再被当成批判改造的对象,而成了被歌颂的力量。

燕华们锦簇一团的走在汉口街头的美丽风景,就成为这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美丽的一面被强调性地加以表现,而武汉小市民身上的另一些精神现象如粗鄙、庸俗、势利的一面却被隐匿起来。

“精英文化”的命运在小说里则恰恰相反:市民们对新闻联播普遍排斥,当有着作家梦想的“四”给药店店员“猫子”讲令自己激动不已以为也能把“猫子”感动得随自己心动神驰的小说灵感时,“猫子”却早已经神游酣梦了。

这些场景都暗喻着启蒙话语或意识形态话语在“民间”的普遍失效,只有在有限视域的经验范围内生成的能让市民们切实感觉到的民间知性和集体无意识的习俗才可能在他们中间产生作用。

在这类小说中,精英话语和启蒙话语是普遍失效的,而民间性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停滞的日常市民生活或精神状态,则被精心梳妆打扮起来成为小说的主体。

然而这样的一种回归市民世态的现代面向的小说实际上并没有给读者留下多少生活的精神空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对生命的焦灼感,现世性和世俗性似乎成为了一种标榜,一种霸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压制了个人对崇高和神圣的追求,阻碍了健康的精神空间的构建。

这也就是《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作为池莉新写实小说主题的反面性。

结语:中国当代社会复杂多元,中国当代文学也是多元化的,在这样一种多元的环境中,作家们就面临着中与外、古与今的矛盾。

从继承传统到学习西方,从回归民族到模仿创新,当代文坛上亦呈现出富有张力的结构态势。

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很好的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古与今”的张力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