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语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汉语词汇史概说
(1)训诂学与词汇史
训诂的目的是“明古”,训诂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读古书――读懂古书或准确地理解古书。
词汇史的目的是为了阐明某一种语言的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
(2)汉语词汇研究概况
汉语历史词汇研究领域的成果有:
词语考释训诂;词汇通史专书研究;专类体裁词汇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
同义词研究;复音词、构词法研究;断代词汇史研究
第二节、各时期汉语词汇系统概说
(一)上古汉语词汇面貌及其发展
商代词汇
甲骨刻辞(商代)词汇概说
内容相当广泛,但是数量有限;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复音词很少;多数词只有一个意义,一部分词有几个意义。
就词性说,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虚词更少些。
兼类的现象相当多。
汉语的词汇体系商代就已经相当完备,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初步基础。
【名词】
已经辨认确定的甲骨文字中,有名词约800个。
一、天象和地理;二、时间、方位词;三、动植物名称;
四、武器、工具;五、物质生活方面;六、人体部位名称;七、称谓词
天象、地理方面的名称:“雨赽、云谪、山荫、丘、岩、阜、陵、陆、谷、石、野、川佥、水尊、州、沚、泉、渊、涧、土”等。
卜辞里还没有“地、海、湖、洋、泊”等词。
时间词有“日、月、年、岁、春、秋、旬、晨、时、莫瞨、夕师\失、昏、朝、旦、明、昔”等,还有“甲子、乙丑、丙寅……”整套干支纪年的名称。
家畜名称有“鸡縊、雏、犬誧、豕、豚、羊、马、牛拆”等。
“豕”是猪的通称、“豚”是小猪。
“马”是商代重要的家畜,名称达15个之多。
有关武器名称的有“兵笶、戈轌\轍、刀怜\弓、弦、矢、干、斧、戉”等。
“兵”是兵器的总称。
生产工具里,有“斤夤、耒、臿chā、柄”等。
“斤”是砍刀。
宫室方面的名称有“宫土、室、宗、寝、官、家蘢、庭、户、门郓、向蘻”等。
“宫”是房屋的通称。
卜辞中的人体名称有“首、页xié延、天癎\癋、舌、齿妨、自睛、眉、目、面、耳、身、亦(腋)譖、叉、肘、腹、足、止歹\傣、骨、肉”等。
(“首”和“页”是同义词,都指人的头)
亲属称谓,如:
祖:(卜辞笼统称任何一辈的祖为祖。
【动词】
甲骨文已经认识的动词约300个,涉及面也很广泛。
有关农业、渔猎、畜牧业生产:牧坚、为跪从又从象,表示牵象、埶(藝)、乂、刍、采”等。
有关战争方面:伐蟂从戈从人
有关人的行动:即孽\啮、逐禲
【形容词】
卜辞形容词较少,不过几十个。
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碌、旨胠味美。
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垮、大轴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数词】
卜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数量现念。
一癅二酛三盳四阏五氵\汔六汊\沅\沐\沌七汩\汴八补8为借用九汶\沩十竛
【量词】
“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
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 “马卄丙”马二十匹、“车二丙”车两辆。
【也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ī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置句首,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为广泛。
【商代词汇特点】
1)范围广泛,足以满足当时的社会交际需要。
它有相当数量的基本词,有的基本词一直活到现在;或作为词素仍有很大的构词能力。
2)表具体概念的词占大多数,表抽象概念的只是少数,而且多半是祭祖迷信之词。
甲骨文“禽”“兽”二词不是真正的抽象词。
3)基本上是单音节的,只有国名、部落名、地名、人名是双音节的。
4)词义不复杂,大多数是一词一义。
但卜辞里已有相当数量的多义词,有的多达五、六个义项。
但总的看来,商代词义系统还比较简单。
这个词汇系统虽然比较简单,不够丰富,但是它毕竟有较强的系统性。
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
周代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有关牲畜的词大量产生。
《说文》从羊的有25个,举其大要:
芈mi3,羊鸣也。
羔,羊子也。
羜zhu4,五月生羔也。
(段注,谓羔生五月者也)
羍da2,小羊也。
羝di1,牡羊也。
羒fen2,牡羊也。
(一说白色公羊)
牂zang1,牝羊也。
羭yu2,夏羊牝曰羭。
羖gu3,夏羊牡曰羖。
羯jie2,剦过的公羊。
羳fan2,黄腹羊也。
群,羊群。
羴shan1,羊臭也(臭,气之通于鼻者)。
从“牛”的字46个,从“犬”的字83个,从“马”的字达117个。
但自汉代以后,这类词语就逐渐消失了。
总的来说,这类词语的演变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些特殊的专有名称一般都废弃不用了。
只有一部分经过词义的辗转引申,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保存在语言里,如:
“猛烈”(“猛”,本义为“刚健的狗”)
“驳斥”(“驳”,本义为“马色不纯”)
“侵犯”(“犯”,本义为“犬侵人”)
“惊慌”(“惊”,本义为“马惊”)等等。
表示抽象概念的实词也大批增加。
甲骨刻辞中出现的动词不过300余个,而《说文解字》所收9353个字里,表示行为动作的有1600余个。
甲骨刻辞里没有从“心”的字,《说文解字》里“心”旁的字有265个,其中动词有170个。
(二)虚词大量产生并形成完整体系
上古汉语的一整套虚词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了,
如语气词,出现了“之、乎、欤、也、矣、焉、哉、兮”等一系列词。
又如表否定的副词,甲骨文中有“弗毋勿不”四个,金文增加一个“非”字,到《诗经》又增加“靡、匪、未、莫”等,多了一倍。
新词新语不断产生。
《史记》、《汉书》以及乐府诗歌等书面文献,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这个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面貌;而汉代有关文字训诂方面的著作(包括古书注释)则是直接记录了这个时代词汇发展和词义演变的情况。
总之:
新词大量产生(有关牲畜、农作物、耕作农具、四时节气、贵贱等级、大量意识形态的词);行业语进入一般词汇;方言词进入共同语;开始吸收外来语。
多数为单音节;词义愈纷繁(大量一词多义、词义发生转移);虚词完备;外来词主要是音译的,大多是器物的具体名称。
例如:
【1】行业语进入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
“行业语”,包括科学技术、医卜星相和九流的专门用词。
例如《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斗、牵牛、织女、虚、危、室、壁、天楹、天璇、天玑、天权、璇玑、斗魁、玉衡、开阳、招摇、斗杓……”。
【2】秦汉时代汉民族共同语就在秦方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同时,一部分方言词渗透到共同语词汇中来。
扬雄的《方言》就记录了这种情况,如:
卷一有:“敦、丰、庞、大介(音戒)、怃、般、嘏(gu3)、奕、戎、京、奘(zhuang4)、将,大也。
凡物之大貌曰丰;庞,深之大也。
东齐海岱之间曰大介(上下),或曰怃;宋鲁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
秦晋之间几物壮大谓之嘏或奕。
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
皆古今语也。
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
而旧书雅记古文俗语不失其言,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
”
【3】在汉代,汉语里吸收了一批匈奴和西域借词,那是可以肯定的。
例如:
(1)兽类有“师(狮)子”、“嚢驼”(骆驼)、“生生”(猩猩)等;
(2)菜类有“苜蓿”、“荽”(sui1即今香菜)等;
(3)乐器有“批把”(琵琶)、“觱(bi4筚)篥(li4)”等;
(4)织物有“毾(ta4)登毛(deng1)”(毛席)、“氍毹”(qu2shu1地毯)等;
(5)装饰品有“焉支(烟支、燕支)”(胭脂)等。
同时,向南方百越语也借来一些词,如“槟榔”、“荔支”、“龙眼”等。
这些,都见于汉魏时代的史料。
【4】产生大量“一词多义”现象
(日)
甲骨文只有二义:太阳;时间。
《诗经》,就有六义了:
①太阳(“如日之升”)②日子(“吉日为巫”)
③表时令(“春日”)④指一天(“一日不见”)
⑤指每天(“日辟国百里”)⑥指白天(“冬之夜,夏之日”)。
(行)
本义是“道路”《诗经·卷耳》“置彼周行”的“行”就是用的本义;后来引申出“走路”(“三人行”)和“行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意义;在先秦文献里还有用于“行列”意义的,如《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由于“行”的词义有了分化,所以后来在语音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
词义由单纯到复杂,由一义到多义,是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词汇发展的必然规律。
【5】许多词义开始发生转移
社会生活不断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地发展,旧概念形成为新概念的时候,词义也就发生转移,就是原义逐渐不用,新义成为主要意义,也就是基本意义起了变化。
(钱)
本义“田器”,后来转变为“货币”,发生了词义的转移。
(臣、宰)
原指奴隶,后来由于他们管理奴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统治者,词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往往新旧词义同时存在,
(三)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由单音走向复音,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词汇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合的。
周秦汉语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上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多义词的发展以单音词为主。
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的同音词,或者词义过于复杂,不便于人们的社会交际。
在这种情况下,上古新词的产生自然地向着复音化的方向发展。
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各个词类。
如:
(1)名词:
百姓 兵车 黎民 朋友 匹夫 天子 有司 鸳鸯
(2)动词:
跋涉 奔走 沉缅 驰驱 出纳 颠覆 教诲 经营
(3)形容词:
聪明 荒宙 劳苦 栗烈 烁烁 婉约 昭明 正直
从结构上看,上古复音词可分单纯复音词、重言词、合成词三大类。
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
上古汉语里,重言词相当丰富。
合成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合成,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
派生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
上古汉语里,这类合成词数量不多。
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词缀有“有”“然”“如”“若“焉”“尔”等。
同一单音词的不同意义往往可以跟不同的词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
例如:“布”有“麻苎葛棉织物、货币、施予、宣布、传扬”等义,都可以构成相应的复合词:
布帛《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此用“麻苎葛棉织物”义。
布货《汉书·食货志下》:“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
是为布货十品。
”此用“货币”义。
布施《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
”此用“施予”义。
布告《史记·吕后本纪》:“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人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
”此用“宣布”义。
布扬《史记·货殖列传》:“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用“传扬”义。
总起来说,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上古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上古后期(两汉)这种趋势尤为显著;
(2)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最多,其他形式较少,这与汉语词汇发展的总统势是—致的;
(3)不少单音词已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可以跟不同的词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
(四)同义词丰富
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非常丰富的同义词。
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chù)、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诂》)
许慎《说文解宇》有175对互训的例子,它们绝大多数也是同义词。
上古汉语同义词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第一,方言词的大量运用并进入普通词汇。
第二,古今词的并存。
第三,词义引申的交叉。
如:
辟(bi)-戾:“辟”的本义是“法,法度”。
“戾”的的本义是“弯曲”。
两者都引申出“罪行、罪恶”的意义来。
第四,语音的分合和变化。
例如:
猋(biao)一扶摇 都指旋风、暴风。
合音为“猋”,也作“飙”、“飚”。
分音为“扶摇”。
《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
”《说文·风部》:“飙,
扶摇,风也。
”
第五,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作为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之间以及单音词和复合词之间,往往有同义关系。
如:
粲(燦)一烂(《广韵··翰韵》:“烂,明也。
”)一粲粲一粲烂都有“光明、鲜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