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医案

月经过多医案

月经过多,病证名。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或忧思伤脾,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随气陷,以致月经过多,或经行时间延长,色淡质稀,面色咣白,气短懒言,心悸怔忡,形寒畏冷,小腹空坠,肢软乏力等。治宜补气摄血,健脾固冲。

刘某,女,月经量多6个月余,常感腰痛,经行之后易感劳累,偶见心悸,平素白带量多,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腻,脉细缓,二便调,食欲尚可。

诊为月经量多,属心脾气虚证。

药用:北沙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5g,半夏15g,砂仁10g,广木香15g,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车前子30g,薏苡仁30g,炒杜仲10g,续断10g,怀牛膝10g。水煎服,日1剂。

服用本方4剂后月经至,行5日,量70ml左右,其余诸症均消失。

按:女子经行正常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协调密切相关,经血为女子自身的气血所化生。

患者月经量过多,必然导致气血亏损,心脉失养故见心悸;心脾气虚,所以经行之后感劳累,脉细缓,舌质淡苔白;正气不足易感外邪故时常感冒;脾气虚,肌无所主,血气不足,肾府无所充故见腰痛;脾统摄无权故月经量多;湿邪下注则成带下。

女子以肝为先天,方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血津液;用香砂六

君子汤健脾和胃以养心,燥湿益气以固经止带。两方合用,先后天共治同调。车前子、薏苡仁通利湿热以除白带,以炒杜仲、续断、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膝而固冲任。全方从肝、脾、肾三脏而治,补养与疏运结合,主次相顾,自成一体。

作者:安徽阜阳中医杨俊山。

[冯济相本草日记]

中医妇科医案(月经先期、经期延长、不孕、崩漏、闭经)

中医妇科医案(月经先期、经期延长、不孕、崩漏、闭经) 【医案】 【月经先期】郑某,48岁。近半年来,月经常提前8天左右,量多,且淋漓不尽,常延至7天以上。伴面浮、乏力、口干、乏味,大便1日2次不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宗健脾、理血、养阴大法,方用黄芪六君子汤加砂仁、鸡金,益气健脾助胃;三炭、仙鹤草活血行血以止血;二至丸、淮山药养阴补阴。以其面浮(面肿为风)故加桑叶启皮毛,宣肺气而疏风邪,黄芪配茯苓,亦可益气利水消肿,故不再增利水消肿药;以其口干,故另用参须,木蝴蝶泡水代茶饮,益气生津以润燥。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 2克甘草3克陈皮5克半夏5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蒲黄炭10克、灵脂炭10克荆芥炭3克仙鹤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淮山15克桑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方参须10克木蝴蝶3克,泡水代茶饮。先后来诊3次,守方不变,服药40余剂,月经准期,量中,5天尽,余症次第消失而愈。 【经期延长】王某,23岁。近半年来,经期延长,淋漓不净10余日,呈浓咖啡色。伴经前轻度不适,腹痛,舌淡苔薄,脉细弱。以健脾理血养阴为治。方用归芪六君子汤加鸡金麦芽,益气养血,健脾助化;三炭、仙鹤草活血止血;二至丸养阴。处方:黄芪12克当归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陈皮5克半夏5克、蒲黄炭10克、灵脂炭10 克荆芥炭5克仙鹤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内金5克、麦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28剂,月经期、量、色、质均恢复正常。 月经量多案:郑某,47岁。近年来月经量多,每次约用纸2~4包,第2~3天量多如注,后淋漓不尽,迁延10余日以上,且常先期,甚或1月2次,经色黑,夹紫黑凝块。伴腰痛,手足心热,眠差梦多,神疲气短,肢软无力,食少纳呆,口干喜热饮,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小。(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证)治从健脾、理血、养阴入手。方用黄芪六君子汤加西砂仁、鸡内金,益气

经方心裁(162)乌梅丸:痛经、经期过长、崩中、漏下、妊娠恶阻--马氏妇科

经方心裁(162)乌梅丸:痛经、经期过长、崩中、漏下、妊 娠恶阻--马氏妇科 乌梅丸 【原文】 1.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338)2.《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文字与上相近。 【组成与用法】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黄柏六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干姜十两川椒四两,出汗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如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清热,安蛔。 【医案】 1.痛经 初诊: 2005年4月2日。周某,23岁,未婚,痛经5年多未愈,腹痛拒按,经量多,色鲜红夹血块,伴恶心,大便频数,每次经期均需卧床休息。平素月经周期延后5~20天,带下量多,色白时黄,质稠,无异味,纳可。末次月经2月19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调冲。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9g 细辛3g 干姜3g 黄连3g 当归6g 淡附片3g 川椒3g 桂枝3g 党参10g 炒黄柏5g 益母草30g,7剂。 二诊:2005年4月9日。月经4月2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可

以照常上班,经期大便也正常。今天经水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益母草,续进3剂。 三诊:2005年4月25日。经前一周,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益母草改为15g,5剂。 四诊:2005年4月30日。月经未转,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5年5月9日。末次月经5月2日来潮,无痛经,今已净,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日方去益母草,7剂,隔日服。 1.经期过长 初诊:2007年5月17日。陈某,39岁,原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月经5月4日来潮,至5月17日未净,曾服用止血方9剂无效,经量少,咖啡色,无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适寒热,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减。 乌梅12g 淡附片3g 黄连3g 当归3g 炒黄柏10g 桂枝3g 党参10g 炮姜3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 贯众炭10g,4剂。 二诊:2007年5月22日。进药2剂,阴道出血即净,舌糜,带下不多,舌脉如上。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3.崩中 初诊:2005年8月9日。黄某,16岁,月经紊乱2年多,或月经先期,或经期过长。上次月经6月15日~7月4日,末次月经8月4日来潮,经量多,经色鲜红,有小血块,至今未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调适寒热,固冲止血。 方剂:乌梅丸加味。 乌梅15g 细辛2g 炮姜6g 黄连5g 当归5g 淡附片2g 川椒

经方心裁(9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盗汗、产后身痛多汗、失寐

经方心裁(9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盗汗、产后身痛多汗、失寐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又名桂枝龙骨牡蛎汤)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组成与用法】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调和阴阳,固精安神。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9月16日。姜某,38岁,月经9月5日来潮,至今12天未净,开始经量较多,近几天来经量减少,色鲜红,偶有血块,倦怠,眩晕。以往月经周期规则,7天净,带下色黄,有异味,有慢性盆腔炎病史和子宫肌瘤病史(位于子宫前壁肌层下段,大小约11mm×19mm×22mm,中段约7mm×6mm,及宫底部约8mm×8mm),平素胃寒,纳一般,寐差,二便正常。生育史:1-0-0-1,已经取出宫内节育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1)多发性子宫肌瘤。(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经益气,固涩止血。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龙骨15g 牡蛎15g 炮姜5g 大枣6个炙黄芪15g 党参15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3剂。 二诊:2005年9月20日。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舌脉如上。 治法:活血消癥。 消癥汤(经验方)加味,7剂。

2.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12月20日。竺某,31岁,妊娠63天,恶心呕吐,口淡,泛酸水,身冷,腰痛头晕,小腹隐痛4天。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抑酸降逆。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龙骨15g 牡蛎15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大枣6个半夏12g 茯苓12g 杜仲12g,4剂。 二诊:2005年12月28日。上症减轻,嗳气,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龙骨、牡蛎各加至20g,另加莲蓬10g、甘松10g,7剂。 三诊:2006年1月11日。上症均已愈。 3.妊娠盗汗 初诊:2006年3月25日。林某,31岁,妊娠48天,盗汗一周,腰痛,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营敛汗,益肾安胎。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4片大枣5个龙骨20g 牡蛎20g 杜仲10g 续断10g 菟丝子10g 糯稻根20g 五味子5g,4剂。 二诊:2006年3月31日。进药二剂,盗汗即除,腰痛顿消。 4.妊娠盗汗 初诊:2007年1月31日。朱某,25岁,妊娠7个多月,近一个多月来盗汗明显,胸襟濡湿,夜寐多梦,食后泛酸,纳可,近3个月来下腹抽筋感,每日出现3、4次,带下多,如糊状,无阴痒,二便正常。舌质稍暗,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和营敛汗,和胃抑酸。 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4片大枣5个龙骨20g 牡蛎20g 浮小麦20g 糯稻根20g,3剂。

经方心裁(6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腹泻

经方心裁(6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经期过长、妊娠恶阻、妊娠腹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伤寒论》(359) 【组成与用法】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2月2日。黄某,25岁,月经1月14日来潮,经量先少后多,血色鲜红夹块,今经量已少,质稀淡红,易倦,口微苦,二便正常。平时月经周期定,7天净。生育史:0-0-0-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益气,温经止血。 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 炮姜5g 黄芩炭10g 黄连5g 党参12g 旱莲草20g 仙鹤草20g 阿胶(烊冲)10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6年2月8日。经水昨天净,带下色黄,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重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两侧附件炎。 治法: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2.妊娠恶阻 初诊:2005年6月15日。周某,女,30岁,妊娠3个多月,恶心明显,呕吐食物6天,纳减,口苦,小腹胀,腰酸,尿频,倦怠,寐欠安,带下无殊,大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滑。西医诊断:妊娠极吐。 治法:清肝温胃,调气降逆。 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干姜5g 炒黄芩5g 黄连3g 党参10g 半夏15g 厚朴6g 苏叶9g 茯苓10g 炒粳米20g,3剂。 二诊:2005年7月20日。药后恶阻症状立即消失,口苦,小腹疼痛3天,带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气血,益肾安胎。 方剂:当归散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莲蓬10g、仙鹤草15g,3剂。 3.妊娠腹泻 初诊:2006年8月9日。石某,24岁,末次月经5月13日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昨起水泻5次,恶心,胃脘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西医诊断:(1)早孕。(2)急性肠胃炎。 治法:温中清肠,健脾助运。 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合赤石脂余禹粮汤加味。 干姜5g 炒黄芩10g 黄连5g 党参12g 赤石脂30g 余禹粮30g 半夏10g 藿香6g 神曲10g,3剂。 二诊:2006年8月12日。进药一剂,腹泻已止,余候亦消,舌脉如上。 治法:健脾化湿。 方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4剂。 4.妊娠腹泻 初诊:2007年5月16日。周某,27岁,妊娠42天,大便溏薄5天,日解一次,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和胃,行气健脾。

月经淋漓不尽医案:血府逐瘀汤

月经淋漓不尽医案:血府逐瘀汤 晨起看书,翻到血府逐瘀汤,不由得心生敬意;这个方子真是好,虽然名字叫做“血府逐瘀”,其实是治疗肝郁气滞血瘀的良方,尤其是用于妇科方面。说到这里,想起了去年看过的一个病例。 这是什么样的病例呢? 时间回到去年的8月27日,在初中老师家中。这是惯例,每次回家,我肯定要去拜望我的老师,刘小乔老师、李裕隆老师等,这些老师至今仍然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虽然平凡,但不普通,他们是我人生中的贵人,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至今都非常感激。 回到正题,经朋友介绍,来了一个50岁的病人,面色略显泛黄,有些沧桑,她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老问题,月经淋漓不尽,自诉整个月都有出血,最开始血量挺多,看看越来越少,本以为快结束了,结果又开始多了,基本停不下来,异常痛苦; 仔细询问,还有血块多,色黑,但有时又呈鲜红色,异常苦恼。另外,还伴有腰胀、腹痛,眠差易醒等;最主要的还有一点,脾气不好,容易起急,心烦易怒,坐立不安,时而焦虑抑郁,时而又急躁易怒,情绪不是很稳定,吃饭还可以,大便尚调。舌暗红,苔薄黄,左脉细寸滑,右脉细关滑。 考虑肝郁气滞血瘀,治疗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化瘀为主,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20 赤芍15 枳实15 生甘草8 当归10 川芎15 生地20 桃仁10 红花10 桔梗6 牛膝15 元胡15 川楝子10黄芩10 服药一周后,月经淋漓不尽明显好转,仅有少量出血,仍有腰胀腹痛;2周后,月经恢复正常,腰胀腹痛明显缓解。继服上方,巩固调理。

为什么选择血府逐瘀汤呢?又是怎么加减用药的呢? 首先,患者情绪不定,心烦易怒,坐立不安,腹胀腹痛,这是有肝郁气滞的表现;其次,月经淋漓不尽,血块多,色黑,这是血瘀之候,正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离经之血不循常道,故而出现月经淋漓不尽。故而选用血府逐瘀汤,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腹痛明显,合上金铃子散。患者时有鲜血,考虑有化热倾向,故而加一味黄芩,稍微清清热。 现在回头再看,感觉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病例,病情简单,方子也简单,基本按照教科书得的,也是按照教科书治的,可是,为什么之前看过这么多大夫,都效果不显呢?可能还是缘分吧! 老家有句老话,叫“想要治好病,得看服不服这个大夫的药”,这里的“服不服”,其实讲的就是这个缘分吧。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也是这个道理。 愿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医生!

朱南孙医案:平肝益肾、通利冲任法治疗月经量多案

朱南孙医案:平肝益肾、通利冲任法治疗月经量多案 2012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月经量多2年。生育史:1-0-1-1(2004年药流,2010年剖宫产),自剖宫产后自觉月经量偏多,偶有月经提前。MC:5d/23~28d,末次月经10月4日,淋漓十余天,量偏多色暗,有血块,异味重。2012年10月13日查B超:子宫50mm×41mm×55mm。右侧壁肌层低回声33mm×31mm×33mm。平素神疲乏力,腰嵴酸楚,两侧少腹隐痛,尿频,余溺不尽,大便不成形,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纳可。脉弦浮带数,尺弱,舌暗胖有齿印、苔薄腻少津,肝火偏旺,肾气不足。 治拟平肝益肾,通利冲任。 处方:生地15g,白芍12g,淡芩6g,女贞子12g,桑葚子12g,旱莲草10g,夏枯草15g,苎麻根15g,铁刺苓20g,半枝莲20g,桑寄生12g,菟丝子12g。12剂。常法煎服。 2012年11月3日:末次月经10月31日,时值经期,经量较前稍减,大便稀薄,余症同前,舌质红暗、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尺弱。仍属肝火旺盛,肾气不足。治拟平肝益肾,通利冲任。处方:川连3g,淡芩6g,炒白术芍(各)9g,夏枯草15g,旱莲草12g,女贞子12g,铁刺苓15g,半枝莲15g,桑寄生12g,菟丝子12g,桑海螵蛸(各)12g。12剂。 2012年12月4日:末次月经11月28日,服药后经量较前明显减少,仍感腰酸,神疲乏力,至今未净,脉弦细数、尺弱,舌暗红胖有齿印、苔薄黄腻少津。仍属肝旺肾虚,气不摄血。治拟:补肾益气,固摄冲任。处方:党参20g,焦白术9g,淮山12g,黄芪20g,菟丝子12g,金樱子12g,桑寄生12g,桑海螵蛸(各)12g,地榆12g,侧柏叶12g,椿根皮12g。12剂。 2012年12月22日:末次月经:11月28日,周期将近,夜寐不安,心烦好怒,日见神疲乏力,脉细弦迟,舌暗红胖有齿印。仍属肝旺肾虚,冲任失调。治拟:平肝益肾,软坚散结。处方:地榆12g,侧柏叶12g,椿根皮12g,夏枯草12g,旱莲草12g,茜草15g,海

月经过多淋漓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或细弱胶艾汤

月经过多淋漓不止舌质淡苔白脉沉或细弱胶艾汤 胶艾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芎归胶艾汤”。 【组成】川芎、烊化阿胶(分2次冲)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主治】主治妇女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不绝,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先兆流产、更年期崩漏、经期延长等病症。 【方歌】 (一)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 (二)金匮要略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妇人良方单胶艾,胎动血漏腹痛痊。 1.先兆流产:加味芪菟胶艾汤治疗先兆流产96例,治疗组在胶艾汤基础上重用炙黄芪大补元气,菟丝子补肾益精安胎。对照组:肌注HCG和口服维生素E胶丸8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8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治愈55例,有效1 5例,总有效率87.5%。治疗组疗效显著。(《湖南中医杂志》2005年第2期) 2.更年期崩漏:本方治疗更年期崩漏56例,临床观察停药后月经周期、血量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治愈39例(占69.6%),好转1 5例(占26.8%),总有效率达96.4%。[《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7年第1期] 3.经期延长:胶艾汤加减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经期延长,对照组采用地屈孕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7例,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5例,治愈率为32.1%,总有效率为85.7%,两组BBT曲线总体改善情况,治疗组改善22例,对照组改善9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经方心裁(4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痛经、经期过长

经方心裁(4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痛经、经期过长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原文】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352) 【组成与用法】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功效】温经散寒。 【医案】 1.痛经 初诊:2005年8月18日。宋某,30岁,未婚,痛经5年,每于经期第三天痛经剧烈,手足寒逆,浑身冷汗,伴呕吐,经色暗,夹血块,月经周期定,7天净。带下不多,二便正常。7月份过食杨梅之后一直胃脘作胀,纳差。末次月经7月25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散寒,调气和中。 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半夏厚朴汤。 当归12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通草5g 大枣6个桂枝6g 细辛5g 生姜5片吴茱萸4g 半夏10g 厚朴10g 苏叶5g 茯苓10g,7剂。 二诊:2005年8月29日。月经于8月22日来潮,经量可,无痛经,今已净,嘈杂易饥,大便少,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脾胃。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去砂仁,加何首乌12g,5剂。 三诊:2005年9月30日。月经9月25日来潮,未再出现痛经。 以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痛经消失。

2.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2月24日。叶某,36岁,月经1月29日来潮,至今27天未净,经量不多,经色紫暗,小腹隐痛,伴腰酸痛,乏力。经前腰骶酸痛,胃寒怕冷,纳可,二便正常。生育史:1-0-3-1。尿妊娠试验阴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和血止血。 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 当归6g 炒白芍12g 桂枝6g 通草4g 炙甘草6g 大枣5个细辛3g 炮姜5g 吴茱萸3g 益母草15g 香附炭6g 茜草炭10g,3剂。 二诊:2006年2月27日。阴道出血今净,腰部酸痛,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6g 杜仲12g 菟丝子12g 续断12g 巴戟天12g,3剂。 三诊:2006年3月2日。腰痛减轻,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益肾。 方剂:理中汤加味。 党参15g 炒白术12g 炮姜6g 炙甘草6g 鹿角胶(烊冲)10g 杜仲12g 仙鹤草20g 荆芥炭10g,4剂。 四诊:2006年3月7日。带下如水量多,腰痛,小腹偶痛,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脾调气,清理湿热。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四逆散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柴胡10g 炒白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6g 蒲公英20g 红藤20g 大蓟15g 小蓟15g,7剂。 【方剂比较】

(黄连阿胶汤)经血淋漓不尽,不一定是气虚导致

(黄连阿胶汤)经血淋漓不尽,不一定是气虚导致 某,女,25岁,护士。产后,伤于风寒,咳嗽不已。住院治疗七天,疗效不佳,遂来就诊。刻下:咳嗽痰多,痰为清稀白沫,不得平卧,仍有恶寒,发热,汗出,头痛等表证,口干思饮,舌边尖红赤,脉浮数无力。 拟_____加味,二剂。(请将答案留言在下方哦) 二诊:咳嗽喘促减轻,能平卧。进食与活动则发热汗出,汗出后微恶寒,守原方并加味,二剂。 三诊:咳喘停,痰涎净,恶寒发热止,出汗减少,口渴亦轻。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黄连阿胶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期原医案 唐某某,女,30岁。月经淋漓不止已半年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伴心烦不得卧,惊惕不安,自汗沾衣。索其前方,多是参、芪温补与涩血固经之药,患者言服药效果不佳,切其脉萦萦如丝,数而薄疾(一息六至有余),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红艳如杨梅。细查其证,脉细为阴虚,数为火旺,此乃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阴阳悖逆之过。 治应泻南补北,清火育阴,安冲任为法。黄连10克,阿胶12克,黄芩5克,白芍12克,鸡子黄两枚(自加)。 此方服至5剂,夜间心不烦乱,能安然入睡,惊惕不发。再进5

剂,则漏血已止。 按语 本案主诉月经淋漓不止,前医囿于“气能摄血”之规,率用参、芪之品,反增火热之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病本水亏火旺,反服温燥之药,何异抱薪救火,焉能取效。《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肾不交之证,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反下移入胞中,逼迫经血淋漓不止。阴亏火炽,故治当壮水制火,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为法,投《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正与病之相宜,果数剂而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医案许...

小青龙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医案许... 小青龙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医案 许某,女,43岁,主诉:月经淋漓不尽十七天。 患者于半月前来月经,至今已十七天仍淋漓不尽,期间在他医处予桃仁红花之类汤药不效,经人介绍而至我处求诊,刻见经色暗黑,多血块,小腹隐痛,肩背及腰部强困不适,下肢亦觉困重无力,自觉面部郁涨,遇风加重,有失眠病史三年余,现仍觉眠差多梦,平素咽痒痰多,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淡红稍暗,舌体胖大多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沉而弦滑。予小青龙汤: 生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生半夏、生白芍、炙甘草,三副,水煎服,每日一副; 二诊病人诉:上方服一副月经淋漓即止!且睡眠较前亦见好转!患者称赞所服之方真乃治疗月经过多之神方!嘱余一定将其方妥善保存!余高兴之余告诉病人:其所服之方并非治疗月经之方,实乃中医传统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之方也!病人听闻大为不解,余为之做粗浅之解:此病虽于感冒咳嗽不同,然其病机却同,此中医异病同治之法也! 本案病人月经经色暗黑,多血块,且舌质偏暗,传统辩证当为淤血阻络,然病人言在他医处所服汤药中有桃仁红花等药,揣测当为血府逐瘀之类,其所以不效,盖因其未查病人实有太阳病未解之故!病人肩背及腰部强困不适,太阳病开篇提纲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肩背强困,实乃寒客太阳之象,且面部郁涨,遇风加重,更为此提供有力佐证,平素咽痒痰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乃痰湿内盛之像,故病人经血暗黑多血块,舌质稍暗,实乃太阳寒气不解所致,而并非淤血也;外受风寒闭阻,内有痰湿阻络,故经血不循常道而淋漓不尽,因立外散风寒内化痰湿之法,处《伤寒论》小青龙汤,本方虽无一味止血之药,用之却效如浮鼓,不治其漏而经血自止,足见仲圣之法蕴大智慧也!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 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 小建中汤 【原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102)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医案】 1.崩漏 初诊:2005年7月20日。薛某,34岁,月经提前7天,于7月12日来潮,至今9天未净,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倦怠乏力,怕冷,后尻下坠,无腹痛。平素月经28~30天一潮,经量不多,6天净。生育史:1-0-0-1,放置宫内节育环。舌质淡嫩,苔薄腻,脉软。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饴糖(冲)30g 炮姜5片大枣

6个党参15g 荆芥炭10g 仙鹤草30g 赤石脂15g 补骨脂10g 阿胶(烊冲)10g,3剂。 二诊:2005年7月23日。阴道出血已净,精神好转,后尻坠除,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7剂。 2.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9月22日。李某,15岁,月经紊乱一年,每次月经10多天方净,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血块,倦怠头晕,平时大便偏燥结,就诊时腹泻经治方愈,纳可。末次月经9月6日来潮,至今17天未净,经量已少,咖啡色。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炮姜5g 大枣6个党参15g 白术10g 荆芥炭10g 海螵蛸20g,4剂。 二诊:2005年9月26日。进药一剂,经水即净,舌脉如上。 再对症调理。 3.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10月10日。倪某,16岁,初潮2年多,月经周期15~70天一潮,3~60天净,末次月经9月26日来潮,至今半月未净,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曾服用安宫黄体酮片无效。小腹胀痛,倦怠无力,头晕。舌稍淡,有牙痕,苔薄腻,脉细。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性出血。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妇科证治经方心裁(1)八味肾气丸:月经后期、经期过长、崩漏、闭经

妇科证治经方心裁(1)八味肾气丸:月经后期、经期过长、崩 漏、闭经 展开全文 一.八味肾气丸(又名肾气丸) 【原文】 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功效】温补肾阳。 【医案】 1.月经后期 初诊:2005年9月9日。凌某,41岁,平素月经周期常提前,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放置宫内节育环后月经连续后期3个周期,末次月经延后不潮,服用催经药物之后于8月27日来潮,经量少,经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近来小便次数增多,每夜如厕至少3次,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足跟酸楚。生育史:1-0-3-1。舌稍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稀发。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 续断12g 五味子5g,7剂。 二诊:2005年9月16日。跟酸好转,夜尿减少为一次,舌脉如上。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潼蒺藜12g 覆盆子15g 五味子5g 鸡内金6g 芡实15g 金樱子15g,7剂。 三诊:2005年9月29日。月经于9月22日来潮,量多一天,6天净,足跟痛楚,舌脉如上。 中药守9月9日方,7剂。 四诊:2005年10月6日。寐浅,下肢酸痛,令人不安,舌脉如上。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五味子5g 杜仲12g 酸枣仁20g 潼蒺藜10g 夜交藤20g,7剂。 五诊:2005年10月13日。上症悉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2.月经后期 初诊:2007年2月10日。朱某,21岁,未婚,末次月经11月20来潮,至今未转,小腹作胀明显。近1年多来月经周期经常延后,最长4个月来潮,经量不多,经色鲜红,5~6天净,经前小腹发胀,至经行时缓解。白带不多,纳欠,进食后胃脘痞饱,大便偏溏。性激素检测:孕酮0.5nmol/L(正常值10.62~81.28 nmol/L),雌二醇<37pmol/L(正常值202~774 pmol/L),睾酮、泌乳素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6mm,子宫三径之和11.8c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子宫偏小。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5g 桂枝5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

崩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桂枝茯苓丸合归芍散--王幸福案

崩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桂枝茯苓丸合归芍散--王幸福案 医案启示---宫血重症 女,30岁。月经淋漓不尽一个多月。 西医妇科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药多种仍然止不住,查无子宫肌瘤等病,求治于中医我处。 刻诊:人中等个子,白胖,舌淡苔薄白,脉浮濡,头晕,略显乏力,月经时多时少,颜色不黑,少腹不痛,余无它症。 余认为久病必虚,急应补虚固涩,处于傅青主老年崩血汤加红参三甲炭类之药,七付,基于以往经验,想药后必止。 谁知一周后复诊,患者告之,仍为止住。我为之一惊,怎么可能,再详细四诊,认为辨证无误,乃思病重药轻,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药量,继续再服七剂,试想这回应该没问题了,七天后患者再诊告之,还是未止住,且有加大趋势。 我陷入深思,考虑再三,突然领悟,前诊误也,此乃旧血未去,有瘀滞也。 *另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桂枝12g 茯苓15g 桃仁12g 丹皮12g 白芍100g 当归12g 川芎10g 泽泻30g 白术15g 鸡血藤30g 三剂,水煎服,以观后效。 *三日后,患者如约赴诊,告之一剂即止,现已痊愈。继与定经汤善后。 古道瘦马按:崩漏一证妇科常见之病,西医谓之功能性子宫出血,一般疗法是止血清宫,但也是疗效参半,中医在这方面治疗是特长。此病我在临床上治之较多,常用补益固涩法取效。但此案,却犯了经验主义,一误再误,好在迷途知返,迅速调整方药,瘀去血止,一剂收功。 此案治疗成功除了药方对证,其中白芍用大量也是一关键,量小不行。 用大剂量白芍止血,这是根据已故老中医岳美中先生经验,引《芷园医话》之说。白芍重用至一两以上,止血效果往往神妙而不可

言。 【附】罗芷园论白芍止血 吐血,肺痨之咯血或吐血……中药中之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而不可思议。上述数例,于麦角及其他西药不能完全止血时,或再发更大吐血时,竟以白芍四钱至一两,佐以藕节一两、汉三七一钱、生地四钱至八钱等药,而完全止血,且止血后均经过数年或数十年亦未见再发。或根本不用西药一遇吐血或咯血,即以白芍为主药与之,率皆一剂即有奇效。 有时以白芍之方与麦角之方,每星期掉換,令患者试服,十分之十皆于服麦角时期复发吐血,病势反复。此例亦不下数十。故余至今废止麦角剂,并以余之确实试验与比较成绩坦白说于此。 愿中医坚信白芍为止血神品,放胆用之,愿西医注意白芍止血,千真万确,毫无流弊,迥出于麦角等止血西药之上也。 古道廋马写于2012.10.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