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作者:韩春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4期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否被唤醒。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动学生等方面进行尝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主体意识;兴趣点;讨论;课外阅读;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25

一、一次听课

一次,笔者去听一位老教师的课。当时这位老教师讲授《始得西山晏游记》,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这位老教师从字音字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整整一堂课,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绝大部分时间;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则被灌得云里雾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尽职的导游在给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风景名胜的来历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参透其间的文化内涵,就与导游无关了。

二、听课后反思

这样的语文课是很不经济的,因为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课堂。而其中的关键是:学生眼里只有教师,教师眼里只有自己。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课是上给听课教师看的,学生被“绑架”来完成规定的动作以配合教师。课堂节奏太快,师生们总是一路狂奔,根本来不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当一节课被演绎成了教师大秀个人“才华”的舞台时,学生便成了附属物,语文课便因此变得面目可憎。实际上,教师越是试图把学生牢牢抓在手心,什么都不敢放,就越是在戕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托马斯·阿奎纳说过: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这句话实在精辟,据此,可以引申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应当是教会学生尽可能地摆脱教师的牵引,学会自主地学。当教师不再去为如何教而苦恼时,便是教学成功之时,便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用我国语文教育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名为教学,其实学生根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学习实践,只是机械地听讲、记录,而未加思考、吸收。学生尽管全神贯注地听,密密麻麻地记,脑袋里却一片空白。学习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难提高。结果教师讲得疲惫,学生听得乏味。在课堂上,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拿着文章费力地讲解,而学生或是在台下各做各的,或是附和声一

片。当提问时,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复述教师的话,有的甚至什么也说不出来。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现实很残酷,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就这样,语文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但一味抱怨没用,一味逃避也没用。问题出现了,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对此,作为教师,笔者在反躬自省的同时,强烈地感觉到,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的主体意识指的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在这些表述中,多处提到“自己的”这个词,显然“自己的”就是“学生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突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语文教师目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就是心灵的唤醒。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内容,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认为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设法引领广大学习者积极培养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且帮助其不断强化主体意识。只有充分激发出学习者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之愿意而且乐意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开掘出学习者的语文学习潜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于无疑处质疑,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教师提问产生质疑,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当然,想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不能仅仅只是灵机一动,还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充分备好学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从视觉上体会荷塘月色的美。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黑人所遭受的各种不平等待遇。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地同情。在这种情绪的支持下,学生对课堂学习都很积极,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让学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兴趣,那么就是适合他们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讲完《鸿门宴》后,笔者布置的课下作业是结合史料自编自演话剧《鸿门宴》。学生兴致极高,课下努力排练,以期在表演时能够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的人性化。通过表演,学生充分认识了剧中人物性格:项羽的年轻气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刘邦的老奸巨滑,老谋深算。深谙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项羽的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的人格魅力涤荡着学生们的心,项羽人性中的真善美指导着学生前行。再比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课本剧搬进课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了,面对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他们再也不是无话可说,不感兴趣的状态,而是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他们越来越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了,笔者的语文课也上得越来越轻松。

2. 用讨论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变“喂食法”为“觅食法”。笔者认为:将讨论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树立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能力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主观能动性。

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缺少吸引力的,他们不太喜欢,更多的时候有畏难情绪。基于以上考虑,所以笔者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将讨论引入课堂,在整理好文言现象之后,就文章内容给学生出示了以下问题:文章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书写了几个故事,前后是否有联系?文中出现的五个人物(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缪贤)各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如果让你在当今娱乐圈挑选演员,你会分别由哪些人饰演以上人物?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