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筹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运筹学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经济管理决策中常用的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培养与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与求解,以及进行辅助决策的能力。本课程为专业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及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联系;掌握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用运筹学的知识与方法对经济与管理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建模与求解。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54学时,3学分。
(四)教学方法
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介绍一些常用求解运筹学典型问题的方法。
(五)面向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等本科专业。
二、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介绍运筹学的背景与应用范围。
[基本要求]
1、了解运筹学的产生、发展及最新发展动向和成果。
2、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运筹学的主要分支及产生背景。
第一节运筹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方法
一、运筹学的产生背景
二、运筹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运筹学的主要分支
一、运筹学的主要分支介绍
二、应用状况
第三节运筹学与管理科学
一、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二、运筹学的应用前景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3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介绍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单纯性算法。
[基本要求]
1、初步掌握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方法;
2、掌握线性规划模型特征;如何化线性规划模型为标准型;
3、掌握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4、掌握可行解、基、凸集、凸组合、顶点的概念;
5、了解线性规划理论依据——几个基本定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基本思路;
6、了解引入工人变量目的;
7、牢固掌握大M法和两阶段法求解过程、判别什么情况下无解;
8、牢固掌握单纯形法计算框图。
(二)教学内容
重点:通过图解法初步了解基本概念和求解思路;单纯形方法求解步骤和公式;两阶段法及单纯形法计算框图。
难点:基本定理的证明;单纯形表构成原理,换基迭代公式推导。
第一节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一、应用实例
二、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三、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第二节图解法
一、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二、图解法的要点
第三节单纯形法原理
一、线性规划理论依据——几个基本定理
二、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基本思路
第四节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
一、单纯形法求解过程说明
二、单纯形表的结构和原理
第五节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
一、大M单纯形法
二、两阶段法
三、退化问题
四、检验数的几种表示法
五、单纯形法小结
第六节数据包络分析*
一、数据包络的概念
二、数据包络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介绍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及其解法。
[基本要求]
1、了解改进单纯形方法的思想;
2、掌握改进单纯形法计算步骤;
3、掌握对偶规则;
4、了解线性对偶理论、影子价格的意义;
5、牢固掌握对偶单纯形法;
6、掌握系数变化范围的确定及增加新变量、新约束灵敏度分析;
7、掌握参数连续变化对最优解及最优值的影响;
8、掌握系数变化范围的确定及增加新变量、新约束灵敏度分析;
9、掌握参数连续变化对最优解及最优值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重点:对偶单纯形法计算步骤及对偶单纯形法应用范围;灵敏度分析与参数线性规划的应用,关键是判断最优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优性是否被破坏,从而确定变化范围。
难点:新基逆矩阵求解公式及其实质;线性对偶理论的证明。
第一节对偶问题的提出
一、对偶问题提出
二、对偶规则
三、线性对偶理论
第二节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一、原问题与对偶问题
二、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关系第三节对偶问题的基本性质
一、弱对偶性
二、最优性
三、无界性
四、强对偶性
五、互补松弛性
第四节影子价格
一、影子价格的概念
二、经济意义
第五节对偶单纯形法
一、对偶规则
二、线性对偶理论
三、影子价格的意义
四、掌握对偶单纯形法
第六节灵敏度分析*
一、系数变化范围的确定及增加新变量
二、新约束灵敏度分析
第七节参数线性规划*
一、参数连续变化对最优解及最优值的影响
二、计算步骤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三章运输问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介绍运输问题及其解法。
[基本要求]
1、掌握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系数矩阵特殊形式。
2、掌握用西北角法、最小元素法求初始基可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