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网络集群行为现象分析当今社会心理趋向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e9b98fd240c844768eaee28.png)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作者:宋磊凯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10期摘要: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网民绝对数量的日益庞大,导致网络集群行为也随之更加频繁的发生。
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有规模大、即时性强以及以发表舆论的方式表达诉求的特点,形成群体的网民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往往具有情绪激烈且简单、暴力专横和易走向极端等特点,网络集群事件需要官方的真诚对话,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转移冲突焦点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群体行为;群体心理学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86-02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中网民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根据《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 2015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1] 。
新兴媒体的普及无限拓宽了共众发现新闻的途径,公众通过新兴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话语权。
微博、微信、贴吧的广泛普及日益改变了公众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网民在这个虚拟社会里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交往,他们相互影响,彼此同化,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共同体。
不同的共同体通过融合,形成了规模更大的群体。
一、网络集群行为概念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对网络群体化行为有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两种概念的表述。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脱胎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而我国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描述大多属于违法性质,脱胎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因而被赋予恶名,如有的文献中: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产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2]。
人们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分析
![人们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38d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0.png)
人们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社交、娱乐休闲的重要工具。
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下面将对人们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心理进行分析。
一、信息获取的心理需求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心理需求就是获取信息。
信息获取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们天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希望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鲜、有趣的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2.实用性需求: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各种实用信息,如学习资料、工作技巧、健康养生等,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
3.社会认同需求: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信息,以便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增强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二、社交需求的心理因素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社交需求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孤独感和寂寞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感到孤独和寂寞,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可以缓解这种心理压力。
2.社交焦虑: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社交场合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而在互联网上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减轻社交焦虑。
3.社交认同感:人们通过互联网与他人交流和互动,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同,增强自己的社交认同感。
三、娱乐休闲的心理需求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方式,满足了人们对娱乐休闲的心理需求。
娱乐休闲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放松心情:人们在互联网上寻找各种娱乐内容,如音乐、电影、游戏等,以放松自己的心情,缓解压力。
2.消磨时间: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消磨时间,打发无聊的时光。
3.满足好奇心: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有趣内容,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世界。
四、购物需求的心理因素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网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网络现象社会心理分析
![网络现象社会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63911359eef8c75fbfb315.png)
产生孤独的情绪与网民的年龄有关,因为 青年正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 情绪起 伏大, 情感体验强烈。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关系这一因素。 现代社会, 人的功利心越来越强, 人与人 之间更多地借助利益这一纽带得以联系, 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漠, 孤独 随时随地都会产生。 临床及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孤独感已成 为现代人的通病。有心理学专家认为,今 天的人们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更清 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网络昵称社会心理分析
语离开文化而 存在。”
活跃在因特网这个虚拟和相对自 由环境里的广大网民,通过网络 这一媒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 络语言,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传 达独特的价值观念,表达自己的 心理诉求。 但是, 在语言系统中 暂时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 从 而形成大众心理需求与语言表达 之间的矛盾。网络语是在这一大 背景下孕育产生的, 网络语根源 于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个特殊词 语群体。
3.方便快捷心理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 生活节奏加快了, 信息交换日益 频繁, 人们从简从易的心理使得 语言运用上更加简洁、经济, 这 种风格又最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而且青年人思维敏捷, 话语频率 较快, 有着快速传达自己思想情 感的欲望, 希望与他人交流、沟 通更为迅速, 因此, 在网络中不 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缩略语。
2.出于快乐的心理
思想, 通过词的形式才能获得具有自己本身的 内容。语言, 是网民们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直 接流露, 语言的变异是他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 实记载。然而, 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急剧 转变时期, 变革带来的生存焦虑, 多元价值观都 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年轻人来说, 学业、爱情 、就业的现状与各方期待之间难免存在落差, 于是当代青年中, 有很多人信奉这样的人生哲 学: 生活, 是为了开心, 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 更 不是为了痛苦。于是, 高消费的行为模式; 享乐 主义的人生哲学; 丁克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等, 都 成为了这种价值观念的现实表现。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edb2bda8956bec0875e311.png)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日益多样化、数字化,网络世界的建构充实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因其所具有主体的符号性、信息的快捷性以及表达的直接性,使其愈发的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谋求利益的重要渠道。
网络、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的数量也变得日益庞大,导致网络集群行为频繁出现。
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是网络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着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自发秩序。
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网络集群行为的规模日益扩大,其所具备的特点也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正确认识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是正确处理这一行为的重要举措。
标签:新媒体;网络集群行为;群体心理学之前,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来源主要为报纸、广播或电视,后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我们常说的“第四媒体”,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谋求利益、表达意愿的重要媒介。
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其特别之处在于让更多的大众能够获得话语权,人们可在网络上吐露自己的想法,使得思想得到解放。
此外,网络也让之前较为隐匿的信息变得透明公开。
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广大网民获得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生活空间,成为一个基于现实社会投射下的公共生活领域。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拥有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信息网络的普及化,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数字化。
新兴媒体的普及,扩大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网民在这个虚拟空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渐形成不同身份、职业、性别、种族等的网络集群行为,他们在一定基础上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结成较为稳固的群体。
另外,不同的群体又通过一定的媒介融合成更大的网络集群。
因此,主动把握网络群体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可以有效地得到预警的主动权,从而操控网络舆情的走向与网络心理干预。
社会心理学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b3ba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c.png)
社会心理学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研究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社交网络不仅提供了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平台,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群,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群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这些群体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特点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无需面对面的接触,也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使得群体行为的形成更加灵活和方便。
其次,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和扩散性。
某个观点或行为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的过滤和传播的扩大。
最后,社交网络上的群体行为具有匿名性和脱敏化特点。
个体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论和冷漠行为。
这种特点对群体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类的自我认同、群体动力学和信息传播的特性等。
个体在网络中的行为往往受到社群归属感的驱使,试图通过参与群体行为来获得认同感和满足自我价值。
此外,群体动力学也是影响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面对社交网络上的群体行为时,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试图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从众心理会导致信息的扩散和传播,并最终形成一种群体行为。
信息传播的特性是影响群体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更多的人。
而人们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选择性的注意和记忆倾向,从而影响了群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群体行为的影响和意义社交网络中的群体行为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群体行为可以通过传播和引导形成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社交网络上的集体倾向性行为可以引导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形成新的共同理念、价值观念和文化。
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心理动力
![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心理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5a645c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a.png)
⽹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民⼼理动⼒相关推荐⽹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民⼼理动⼒ ⽹络传播的集体狂欢现象,是指以⽹络为平台和载体的集体狂欢,它是社会群体成员围绕统⼀的主题通过⽹络进⾏共同情感表达,感性地释放⾃我情绪,寻求平等⾃由对话,进⾏戏谑讽刺,对抗与颠覆等级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与冲击⼒的⽹络传媒的群体活动现象。
⽐如说芙蓉姐姐现象、犀利哥现象、贾君鹏现象、凤姐现象等,⼀些⼈物、⼀些现象和热门话题引发了⽹友⼴泛浏览以及跟帖、转载,围绕这些中⼼话题积极活动的⽹民形成⼀个群体,⽹民投⾝其中并不断扩⼤这些现象的社会影响⼒。
“芙蓉姐姐”连续3年获百度搜索风云榜冠军,点击量达到4853862⼈次,⽽且连续上榜1170天。
参与⽹络集体狂欢,可以从⽹络集体狂欢满⾜⽹民个体需求的个体⼼理动⼒与满⾜⽹民集体⼼理需求的群体⼼理动⼒两⽅⾯来分析。
⽹民的个体⼼理动⼒分析 ⽹络的集体狂欢是⽹络⾏为的价值取向与⽹民的兴趣、情感、认知倾向性等个⼈的⼼理需求相契合⽽产⽣的结果。
好奇⼼理。
⽹络集体狂欢现象中的主⼒军是青年,青年的时代敏感性较强,特别是对新奇事物的觉察度⽐较⾼,追风赶潮猎奇怕落伍也是青年的⼼理特点。
⼀项对220名⼤学⽣⽹民参与的⽹络集体狂欢情况调查结果显⽰,⽹络新闻、搜索引擎是他们最主要的⽹络应⽤(⽹络新闻71.1%,搜索引擎73.3%);⼏乎所有的学⽣都表⽰对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贾君鹏等现象⽐较了解;对于时下流⾏热词,如果和朋友聊天时⾃⼰不知道,73%的⼈认为⾃⼰OUT(落伍)了,会⽴即去⽹上搜索,在好奇⼼的诱使下点击链接,青年⽹民会⾃觉和不⾃觉地“被”加⼊到集体狂欢现象中来。
反叛⼼理。
越是为“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所不容的东西,越是为主张特⽴独⾏的青少年⽹民所追捧,这种禁果效应下的反叛⼼理在⽹络集体狂欢中得到张扬。
⽐如被⽹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极品路⼈帅哥”、“乞丐王⼦”的“犀利哥”,有⽹友评价:“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楂⼦,那帅到⽆敌的风⾐,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
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
![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e226b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a.png)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目前,相关领域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例如,有研究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和 网络集体行动往往受到信息传播的影响,某些情况下,信息失真和谣言传播可能 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此外,某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受到网络集群行为和网 络集体行动的影响,例如青少年、政治活跃分子等。然而,这一领域仍存在诸多 不足之处,例如对网络集群行为和网络集体行动的界定尚不清晰,研究方法较为 单一,以及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内容摘要
1、技术因素: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提供了技术条件。 如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并参与到各类事件中。此外, 网络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某个事件炒作成热 点,引发大量网民。
内容摘要
2、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而网络成为人们宣泄情绪、表达不 满的渠道。同时,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为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提供了 土壤,不同的信仰、观念和利益诉求在网络空间中碰撞与交融。
内容摘要
网络集体行动,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众多网民参与的、具有明确目标的一 系列协同行动。例如,环保组织通过网络号召大家参与环保活动,或是抗议者在 社交媒体上组织示威游行。网络集体行动具有快速传播、匿名性、难以控制等特 点,这些特点也增加了对网络集体行动研究的难度。
内容摘要
二、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产生原因
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 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
的学理反思
目录
0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 成果
02 四、总结与建议
内容摘要
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学理反思与对策建议Fra bibliotek内容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近年来, 从社交媒体到在线论坛,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于这一现象,社 会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次演示将探 讨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总结相关研 究成果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新媒体时代网络集群行为成因的群体心理学分析──基于勒庞《乌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集群行为成因的群体心理学分析──基于勒庞《乌合](https://img.taocdn.com/s3/m/2830776302768e9951e73848.png)
样, 整个世界要 比伏尔泰更聪 明 , 倒不妨说伏 尔泰 比整个世界 更 聪 明。 ” 之所 以会 出现勒庞所说 的这种种情况 , 是因为群体的行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 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 联网基础之上的新兴媒体平台层出不穷 , 新媒体时代来临 了。互 动式 的传播 方式 , 使得传媒生态 发生 了前所未 有的转变 : 媒体逐
发帖 、 转发 、 跟帖评论 等行为迅速发展 成为 网络群体 事件 。在网 络环境 中 , 群体 的情感释放 、 压力宣泄 表达 和网络舆论
的形成都产生 了不容忽视 的影响 。
担 责任 。如此一来 , 个人所 固有 的责任感便 在群体 中彻底 消失
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一 书中指出 : “ 在某些 既定 的条件下 ” ,
一
群 聚集 起来 的人会 呈现出新 的特征 , “ 他们 的感情 和思想全都
转 到 同一个 方 向 , 他们 自觉 的个 性消 失 了 , 形成 了一 种集 体 心 理” , 这样聚集起来 的人被称为 “ 心理群体 ” 。虽 然勒庞所提及 的 心理群 体是基于现实 社会 , 但 是在迅猛发 展的网络社会 中 , 这种 心理群体 同样存在 。互联 网遮蔽 了其个人现实 中的身份 , 产生 了
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途径分析
![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途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afd3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2.png)
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途径分析发布时间:2021-02-26T10:01:50.0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1期作者:张瑞焕[导读] 网络构建起人们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变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张瑞焕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摘要:网络构建起人们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变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它叫做网络集群行为,每一个网络集群阶段背后都存在着社会心理机制。
对这一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剖析,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行为模式,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途径,对此进行研究,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管控,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社会心理机制;风险管控;策略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时期,社会矛盾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各种利益关系面临深刻调整,就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出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政府的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事件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网民会对政府的作为产生一定的质疑。
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群体,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网络信息传播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所以网民们会利用网络虚拟空间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张扬自己个性,发扬自己的不满。
需要结合网民话语体系与受众心理展开分析监管,对网络集群行为进行预警,做好有效的风险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的监管。
一、网络集群行为形成的群体心理理论(一)去个性化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了去个性化,它指的是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身份特征消失后,个体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个性自觉的现象。
去个性化原因出现主要是因为群体成员匿名性,他们在群体中演去了自己真实身份状态之后,就会在匿名的形式下出现各种偏激冲动的行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们缺乏社会准则伦理道德,对自我的约束导致自我感知能力社会责任感降低,甚至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心理,这会导致人们会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做出各种偏激行为。
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dff24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c.png)
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与心理分析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并与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进行交流。
然而,社交网络的存在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包括群体行为和心理上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的群体行为与心理分析,深入研究社交网络在个体和群体层面上的影响。
第二章:社交网络与个体心理2.1 社交网络的心理诱因社交网络的使用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个人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
同时,社交网络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比如恐惧错过重要信息或被边缘化。
这些心理诱因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社交网络成瘾与心理依赖社交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和无法自控的状态。
社交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交和学习生活,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个体对社交网络的心理依赖是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得个体无法摆脱社交网络的吸引力,导致时间和精力的过度投入。
第三章:社交网络与群体行为3.1 群体认同和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为个体提供了与同类人建立联系的渠道,从而形成群体认同。
通过共享兴趣、观点和价值观,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组建群体,寻找归属感和支持。
群体认同在社交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社交圈子。
3.2 社交网络的集体行为与舆论影响在社交网络中,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集体行为和舆论影响。
当大多数人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个体更容易受到影响而采取相似的行为。
这种集体行为现象在社交网络上尤为明显,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等方式,个体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和观点,进而影响他人的决策。
第四章:社交网络与心理健康4.1 社交网络与孤独感尽管社交网络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交联系,但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也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过度关注社交网络,个体常常忽视了真实的社交互动,导致孤独感的加剧。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及处置对策_徐玉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及处置对策_徐玉](https://img.taocdn.com/s3/m/b83f1fc6da38376baf1fae6f.png)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分析及处置对策徐玉【关键词】网路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处置对策【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心理特征,认为妥善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重在预防,建立健全网络群体事件防范措施,主动介入,澄清事实真相,化解矛盾,将网络群体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萌芽状态。
社会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分析所谓网络群体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网民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或为了表达某种共同的要求或是宣泄某种共同的情绪而聚集在一起,并利用网络载体这一平台进行联络和沟通的一种群体组织活动。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网络群体一般都是为了某种目的组成的,其目的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
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中,网络群体事件往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网络群体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前期发展过程。
在信息传播高速的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的记者和评论员,QQ 、MSN 、BBS 、博客、播客、闪客、拼客、哄客等“客文化”如细胞一样占据着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这就为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而“曝光”则成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当事人或知情者通过互联网对事件进行曝光,或是网络中的某个帖子吸引了浏览者的眼球,从众多的新闻和帖子中挖掘出来被曝光。
在网络群体事件前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网民是无意识的,或者说习惯性的,浏览、跟帖等已经成为大部分网民上网的习惯,帖子靠着事件本身的突出性或者字眼慢慢的吸引网民的眼球,赚取点击率,保持不沉底,不被互联网中众多的帖子淹没。
网络群体事件“意见领袖”产生及对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
由网民挖掘出来曝光的事情,一定是很大程度上触动了大部分网民神经,才能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某人对于事件发表了一个关键性的帖子或评论,该帖子被网民争相追捧、评议,帖子的点击率迅速上升,这意味着“意见领袖”即将形成。
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
![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d3619183d049649b6658d3.png)
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摘要】网络建构起人们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因其主体的符号性、信息的便捷性和表达的直接性而日渐成为利益求解渠道。
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社会化后的一种特殊形式,蕴涵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发秩序。
网络集群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剖析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正确处理该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社会心理机制;群体心理【作者简介】许志红,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临安311300【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181 - 05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意愿的舆论媒介。
网络将话语权归属于大众,实现了言语的解放,同时也使日常隐匿的行为得以呈现。
信息高度传播和开放的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市民社会,成为一个基于现实社会投射下的公共领域。
“一些社会生活事件在网络强大的拓展力作用下得到有效复制,呈现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
”人们的态度、情感、认知集合地映射在网络空间,构成一种新的社会冲突形式,网络集群在信息时代无可选择地发生了。
目前学界对网络集群行为未能进行整合研究,更缺少社会心理机制的探讨。
事实上,缺失对群体心理的把握就失去了预警的主动权,从而无法实施网络舆情导控和网络心理干预。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网络集群的发生机理,以期为防范、控制、疏导该行为提供帮助。
一、网络集群行为的界说集群行为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独特的群体心理构成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的传播手段会产生新的互动方式。
当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理念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和新的群体互动经验,网民借助思想观点的交流会形成超越单纯利益关系的神合,在情感的极度张扬、蔓延下产生对社会事件一致的看法,形成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网络社会活动的集体。
浅析网络集群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浅析网络集群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c11e5e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0.png)
浅析网络集群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汤淇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16(0)5
【摘要】网络集群行为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群体性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网络与现实的互动角度,将网络集群行为分成网络诱发型行为,现实诱发型行为,现实衍生型行为和现实互动型行为等不同类型.通过与构成群体性事件的要素——规模、行动和诉求,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等进行比较,最终发现网络只起到一个信息中介的作用,而群体性事件矛盾的解决根本还在于事件本身.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汤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群体性事件中的集群行为过程研究 [J], 任延涛
2.风险社会中的集群行为——法社会学视阈中的群体性事件及其解决机制 [J], 秦强;郭星华
3.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生成机制——以爱国型和利益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为例 [J], 王扬;方卫国
4.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J], 张书维;王二平
5.群际威胁与集群行为意向:群体性事件的双路径模型 [J], 张书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我国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99dd1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8.png)
我国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祁海军【摘要】集群行为或集体行为(collective action)在成为哲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之前就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对于集群行为的社会功能、社会心理机制、解释模型、对集群行为的测量等问题探讨,有助于把握集群行为的影响变量和参与逻辑,培植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改善人际和群际关系,探索增强不同群体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感的方法以及促进社会合作的社会政策,更加妥善地处理社会冲突和集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期刊名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5页(P9-13)【关键词】集群;集群行为;社会心理机制【作者】祁海军【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在当前社会急速变迁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群体冲突似有加剧之趋向。
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社会心理学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对于中国社会的集群行为并不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亟需我们从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阐释中国社会中的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既有助于探索增强和改善我们党集体行动自觉性的途径,也有助于探索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和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调控机制;研究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有助于把握集群行为的影响变量和参与逻辑,培植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改善人际和群际关系,探索增强不同群体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感的方法以及促进社会合作的社会政策,更加妥善地处理社会冲突和集群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集群与集群行为“集群”是社会学概念,一般称为群体或集体,是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包括联系紧密的正式群体,也包括为共同目标偶然聚合的松散人群,既包括帮派、社团等较小的群体,也包括阶级、民族等较大的群体。
所谓集群行为就是“一个人像所属群体典型成员那样,为改善所属群体的现状去行动(Wright,1990)”。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8d03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d.png)
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论文从心理学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探索其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更好地处理类似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论文篇一《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分析》【摘要】毫无疑问,网络已经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
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冲突以及网民构成群体的特殊性,使网络群体性事件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探索其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对策,更好地处理类似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社会心理;群体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由于我国对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不到位,网络谣言、跟风等不良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同时,网络以其匿名性、传播扩散迅速等特点,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使群体性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一、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心理学因素分析(一)普遍性因素1.群体形成的基本心理因素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随着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事物的出现,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传播最广泛最迅速的方式。
网络以其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以及庞大的覆盖面,可以短时间内将全国各地的大量网民联系在一起,一旦出现偶然事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网络群体便形成了。
此外,网络的匿名性进一步推动了群体中原有的责任扩散效应。
在网络群体中,网民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责任归于群体,个人不会因不当行为承担群体应该承担的后果,以至于导致网民行为的偏激化,使得个体在群体盲目的正义感的支配下,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怨气,在从众的旗号下行为不断趋向极端,陷入群体无意识状态,最终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2.群体情绪的传染群体中,个体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群体中相互关联的个体因此,每种情感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着为集体利益贡献一切。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群体心理学思考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群体心理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0d169a904a1b0717fd5dd91.png)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群体心理学思考作者:冯国栋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5期Consideration on Group Psychology of Network Group Behavior of CollegerFeng Guodong(西安科技大学,西安 710054)(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摘要: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表现和倾向,并着重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group behavior increasingly draws social concer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and tendency of network group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reason from group psycholog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网络网络群体行为群体心理Key words: network group; network group behavior; group psychology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92-021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的表现和倾向1.1 网络群体与网络群体行为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广义的网络群体是指所有的网民,狭义的网络群体是指因特定目的在网络上进行持续互动的虚拟化集合体,通常所指的网络群体是指狭义的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群体的网络化,比如支部、班级、兴趣小组等正式群体在网络的延伸。
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集合行为
![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集合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af5d87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b.png)
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集合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集合行为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网民集合行为。
本文将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民集合行为,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强大的社交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平台通过提供实时的沟通和信息分享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网民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建立联系、分享生活点滴,形成集体的、多元化的网民群体。
这种网民集合行为为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提供了便利。
二、线上集体行动的兴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集体行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例如,某些热门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网民的集体讨论和互动,形成了线上的集体行动。
这种集体行动往往能够促进公共议题的关注,引发社会的思考和行动。
同时,通过线上集体行动,网民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变革和改良。
三、个体行为的网络化转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行为逐渐向网络化转变,网民集合行为成为了个体行为的一种延伸。
以往需要实体场所才能实现的集体行为,如聚会、会议等,现在通过在线平台可以实现网上集体行为。
许多网民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了合作、协作和创新。
例如,通过在线协同编辑平台,在线协作写作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网民集合行为。
四、挑战与问题尽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民集合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集体行动的效果和影响力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网民集合行为可能仅仅停留在网络上,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其次,网络平台上的谣言、虚假信息等不良现象也可能影响到网民集合行为的准确性和效果。
此外,由于网民集合行为的匿名性,也存在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如网络暴力、侵犯隐私等。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集合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化、线上化的特点。
这种行为对于信息传播、社会互动和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影响。
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以“6·9圣战”为例
![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以“6·9圣战”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8c52af5700abb68a982fbd4.png)
此 事件 起源 于 2 1 0 0年 5月 3 日在 世 博 演 艺 中 0
心发 生 的千 人 踩 踏 事 故 。事 件 在 新 闻 和 网 络 上 曝 光后 , 网友 在天涯 、 扑等各 大 网站组 织 了反对 S — 猫 u
p r u ir 粉 丝 的 活 动 , 引 起 了 反 哈 韩 网 民 同 e no 及 J 这
收 稿 日 期 :0 2 O 6 2 1 一3 2
S p r u ir 丝 的大混 战 。“ 9圣 战” 一群 体 u e no 粉 J 6・ 这 组织 事件 走红 网络 , 十万 名 网 友相 约 在 6月 9日 数 晚 7时在 知名论 坛 、 AK5 8和 网站对 韩 国明 星 团体 8 及 粉丝进 行声讨 的集 体行 动 。
网络群体 性事 件 的研 究 目前 呈 多 学科 化 趋 势 , 但 以从社 会 学 视 角 和新 闻传 播 学 视 角 研 究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成 果 居 多 ,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对 网 络 群 体 而 性 事 件 的 探 讨 不 多 , 构 在 群 体 理 论 上 的 更 是 少 建
《 理 学 大 辞 典 》 心 理 暗 示 的 解 释 为 : 用 含 心 对 “
法 辨认 其地 位 和角 色 , 又能 直 接互 动 为最 佳 。而且 这 些人 必须 要受 到 心 理刺 激 , 产 生 感 染 使感 情 达 并 到所有 参 与 者 所 共 有 的 顶 点 。在 群 体 中个 人 感 到 自己成 了身 份不 明 的 人 , 而产 生 消除 社 会 约 束力 从 的效果 , 着 高 涨 的 情 绪 爆 发 出来 , 变 为 行 为 。 接 转
生机 制 ,并 基 于对 发 生 机 制 的 解 析 ,提 出 了此 类 事件 的 应 对 策略 。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a89fb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a.png)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如何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力量。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流范围,使得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与社会心理学在理解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方面的关系。
首先,网络舆情是群体行为的产物。
网络舆情是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观点、表达情感、参与讨论的集体行为的总和。
这种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群体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群体中容易受到群体认同和压力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在网络舆情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在一些热门话题上表达与大众一致的观点,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网络舆情中的群体行为也受到群体动力、从众行为和社会规范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也体现了群体的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是指群体通过共享信息和知识,集思广益,产生出比个体更高水平的智慧。
在网络舆情的背后,可以看到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和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具准确性和创造性。
而网络舆情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汇集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和智慧。
集体智慧也能够在网络舆情中纠正个体的偏见和错误,提高整体的决策水平。
然而,网络舆情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网络舆情往往容易受到谣言、虚假信息和封闭性意见的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往往比真实信息更容易引起关注。
这些虚假信息在网络舆情中传播,会对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对立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群体的偏见和论战,阻碍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中的群体行为和集体智慧,可以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首先,可以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来解读和预测群体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是基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
基于网民心理分析的网络集群行为及应对
![基于网民心理分析的网络集群行为及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a72f3a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1.png)
基于网民心理分析的网络集群行为及应对姚江龙【摘要】针对参与集群行为的网民心理特征及由此影响下的网络围观、信息爆料、行动动员等集群行为表现,应合理引导,加强正面教育,更要做到信息公开真实、及时,并使网民诉求能畅通表达,以提升网络集群行为应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网民心理特征;应对【作者】姚江龙【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所谓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
[1]近年来,一些网络集群行为参与人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
网络集群行为是社会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处于离散状态的网民之所以能够迅速广泛聚集起来,同他们面对现实相关刺激因素时所产生的相对较为一致的内心诉求是直接相关的。
网民在参与集群行为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诉求是内部刺激,而现实事端或网民之间的情感互动都属于外部刺激。
一旦外部刺激与内部刺激合拍产生共鸣,便很容易引起网民认识和行为的变化,处于彼此情绪传染下的网民很快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形成集群。
随机参与到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广大网民,能够保持其在集群行为中连续、积极的内在动力,源于其独特心理特征。
一是路见不平的侠义心理。
侠义心理是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弱者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义愤。
网络的匿名和自由等特性,成就了很多网民的“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豪情壮举。
网络便成为了新时期“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活动”的新途径。
[2]在一些事件中,网民认为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侠义心理促使其有所行动,将其“晒”到网络上,号召广大网民关注和讨论,使得拥有共同心理诉求的网民很快集聚,激发出更多的侠义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网络集群行为现象分析当今社会心理趋向论文摘要笔者谈网络集群行为,并试图以集群行为和网络的起源为基础,从而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种种特征,大致包括自发性、狂热性、短暂性、蔓延性、非常规性等。
而后,通过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结论,对当今社会心理趋向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社会心理趋向的研究结论。
第一章、引言1、写作背景网络的从无到有,正是社会生活从慢到快的转变的直观体现,也正是因为网络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交际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它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入我们的生活,而且是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方式。
可以说,网络已然成为人类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人类数字化的生存状态由网络而起,正因为网络的符号性、信息的便捷性和其表达的直接性而让网络日渐成为信息交互渠道。
在网络的发展当中,其早已不知不觉间创造了一个崭新万能空间。
事实上,网络已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超级王国,一个跨越了地区、民族、国家、人种,文化,横穿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是全部空间的全然一新的数字化世界。
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它悄然中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情感取向,改变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思维方式。
同样的,网络这个庞然大物也使得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在网络之中,各种不一致的声音意见交织、碰撞,在这其中,既有对社会结构和状态的愤懑与反抗,也有对伦理、道德与法律的追问;既有因自诩个性而对偏差观点的同盟,也有因信息过时而对蜚语流言进行草根式的支持的网民;既有“魑魅魍魉”,也有公平正义。
总而言之,网络的大环境之下,个体充足的自我展示与呈现,为网络集群行为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2、写作动机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匿名性以及强烈的交互性使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层面的观点黏合在一起旋即组成“意见同盟”,形成强大的舆论潮和群体性意见,进而转化成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社会化后的一种特殊形式,蕴涵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发秩序。
因此,准确了解和把握网络集群行为和其社会心理趋向是了解网络集群行为具体发展过程真实图景的关键环节,是社会控制机制进行针对性的调适和有效发挥控制功能的前提。
所以,剖析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趋向,是正确处理该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
第二章、起源1、集群行为的起源从人类的古代至当代,一直是透过结群而成为“攻击与防御”单位,来维系自己生命以及所属的族群与团体的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透过群体化的过程,将每一个被出生于此社会团体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也为了成员社会生存的需求,因此有群体的生存规范,而这些生存规范在生活中,由于社会团体的内在约束力,所以强制每一个出生于此的成员,当然也因此只要是属于此类社会强制性力量存在的事实,便展现在属于此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社会行为举止与语言模式之中。
最早对人类集群现象引起兴趣并产生研究兴趣的学者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意大利的西盖勒和法国的古斯塔夫·勒庞等人,在他们的相关研究中,提出“集群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个人行为的一种情绪冲动”。
集群行为的发生,首先是高度的刺激和暗示。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并发生直接接触。
这时,意外的事件一旦发生,高度刺激就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于是情绪就激动起来,产生感情冲动和狂热。
这时,人们的理智河堤被冲溃了,而且还容易限制人们的眼界,目光限制在目前的狭小范围内,而视其他刺激于不顾。
在这样高度暗示下,个人便失去了评判能力,变得完全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了。
其次是情绪感染。
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下,人们的距离非常近,因此,情绪极易感染,并且感染的传递也非常迅速。
这种感染多以循环式和连锁式的形式进行。
在集群行为中,这种情绪感染相互刺激,相互激发,相互强化,传遍整个人群,直至达到狂热的状态。
最后是情绪激发。
情绪感染使整个人群激动起来,狂烈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群体。
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状态就会爆发出来,现出一定的行为,如狂呼乱喊,手舞足蹈等。
这时,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感情都充分地发泄出来,形成一个狂热激动的人群。
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和态度,表现出一致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在情绪的支配下,将冲破现行规范准则的约束,做出违反常规和社会规范、准则的事情。
2、网络的起源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一个计算机网,名为ARPANET(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缩写,又称“阿帕网”)。
按央视的数据,新生的“阿帕网”获得了国会批准的520万美元的储备金及两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是当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的3倍。
时逢美苏冷战,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
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指挥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9年,“阿帕网”第一期投入使用,有4个节点,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
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15个节点。
1973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互联网就萌芽于此。
1975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
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网络出现,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加拿大网络等。
1982年中期“阿帕网”被停用过一段时间,直到1983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即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以及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
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互联网。
在同一年,“阿帕网”的TCP/IP协议在众多网络通信协议中最终胜出,成为我们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TCP/IP即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又名网络通信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TCP/IP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
从此,全球的通信设施用上了同一种语言。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贴上了alt.hypertext 新闻组,通常我们认为这一天万维网公共服务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
万维网是我们熟知的环球信息网的缩写,有时我们也称之为“Web”或“W3”,中文名字为“万维网”“环球网”等。
WWW可以让Web客户端访问浏览Web服务器上的页面。
HTTP则定义了Web客户端怎样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以及服务器怎样把文档传送给浏览器。
HTTP提供了访问超文本信息的功能,是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与HTTP一同构成计算机间交换信息所使用的语言的还包括HTML,是为“网页创建和其他可在网页浏览器中看到的信息”设计的一种标记语言。
“超文本”是指页面内可以包含图片、链接,甚至音乐、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3、网络集群行为的起源一件网络突发事件可以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其由网络舆论发展为网络集群行为中间必定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
首先是议题的产生与发展。
伴随着网络讨论的不断深入,议题从最初事实层面上的探讨上升到价值层面,表现出强烈的泛政治化的倾向。
接着是信息在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下迅速传播。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任何事件的阐述与评论都存在情绪性甚至成为部分网友情绪发泄的平台,有可能让事实本身变得面目全非。
在暗示与感染机制作用之下群体成员相互模仿,网络群体犹如处在现实状态下集合的群体,每一个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快形成群体意见。
然后是信息持续地立体传播。
网络群体已经冲破单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局限,将传统与新兴的各种媒体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立体式传播,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讨论。
最后是议题不断被强化,并最终可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章、发展1、网络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
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网络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用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网络,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网络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
网络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1996年底,中国网络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网络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网络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
国内网络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
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5.3亿人。
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业网络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网络骨干单位。
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的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差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2、网络集群行为的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众多个体借助无数虚拟的IP地址的汇集场所。
网络中的个体以一个抽象的符号存在与显现,个体之间没有聚类分群的意义,内部结构也极为松散。
但对网络上某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互动、建立彼此共同话语的时候,网络就再现出一个特定的活动空间,给虚拟个体获得了参与集体行动的机会,分享或批驳一种思想和意愿,增强自己参与权与维护平等原理,诸种意见相互角斗、交汇、碰撞,力量此起彼伏,众多虚拟个体形成虚拟的群体结构,发展为一定规模和声势的集群行动。
集群行为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独特的群体心理构成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的传播手段会产生新的互动方式。
当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理念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和新的群体互动经验,网民借助思想观点的交流会形成超越单纯利益关系的神合,在情感的极度张扬、蔓延下产生对社会事件一致的看法,形成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网络社会活动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