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 节 教学 目标的陈述要求与 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 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 近三十年来,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 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 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 并大致形成了两种 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 行为动词 来描述教学目标; 后者强调用内部 心理认知能力 来描述教学目标。 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 但它们一致认为, 描述 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 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 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 。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 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 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 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 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 至少各举 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 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 ,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课堂教 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股票、债券、保险
(1)界定 股票的性质; 列举
持有股票的意义; 分析 股票的 特
点; 阐释 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 债券的性质; 说明
债券的基本要素; 划分 债券的 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 国债发行的目的 (3)界定保险的性质; 阐述 阐明保 险的功能和特征;明确商业保险 经营
主体; 划分 商业保险的种类; 掌握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比较 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 学习 辩证思 维的方法; ( 2) 利用 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为 企业融资提出建设性 意见的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 ,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
的意义; 如(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
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关知
识 ," 以钱生钱 ", 让人们
的生活更加富 足,美好。 一、陈述教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 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所谓行为指的是人们能够观察,即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行为和动作。行为术语陈述法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所总结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我与学校》(小学生)
“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我与家乡(社区)》(小学生)
按照行为观点描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行为结果、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和。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要素:A:你——行为主体
B:比较——行为(动词)
C: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行为条件
D:至少举出五个特征——行为标准
有些学者倾向于把实际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看作一个构成要素,主张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用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用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果我们把行为主体广义指称为观众和听众(audience ),用为首的英文字母A 表示,同时把实际行为(behaviour )、行为条件(condition )、行为标准(degree )分别用B、C、D表示,便可凑巧构成一个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了。
1.对象(A,即Audience ,教学对象:学习者):即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绝非教师的行为,不应该陈述教师应该或打算做什么。将目标阐述成“教师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
而各个年级、各种学生表现行为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如上例中的行为要求适合于小学生学生,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和高中生。因此,常有必要在教学目标中注明特定的学生对象,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经济学知识的初学者”等等。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学对象也可以省略。
2.行为(B,即Behavior ,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都主张,应该用严格的、清晰的动作动词(action verbs )来分类所要完成的行为。
行为动词通常用来描述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在学习后所应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 等。因为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学生行为的表述应该具有可观察的特点,所以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语词。对这些语词的意义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把握,因而会使教学目标不明确,给以后的进行评价带来困难。
3.条件(C,即Conditions ,发生行为的情境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我
与学校》(小学生)等。同样的行为表现,若是条件不同,行为的性质也将有所改变。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标准(D,即Degree,做的程度):是教学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也即学习者对目标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通常用以确定学习成绩或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设立使教师评估学生完成行为好坏有了依据,对学生来说,他能借此知道教师的评判根据,也能对自己做出评判。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5. 结果(预期)
教学目标中第五项构成要素是学生的行为结果、行为表现或学生所做的“事情” 。我们要确认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必须决定,作为教学的结果,想要学生做些什么,且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表达出来。
“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