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文学
古印度文学
1.古印度文学的生长环境
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夺目,是世界古代文学中最完整、丰富的文学之一,其发展一般分为吠陀时代、史诗时代和梵语古典文学时代。
印度梵语文学时期(公元1-12世纪),上承两大史诗和早期佛教文学。
两大史诗使用的梵语是通俗梵语,含有较多的非规则语法现象。而这一时期的梵语文学作品,使用的是经过梵语语法家规范化的古典梵语。印度古代文学中的戏剧、抒情诗、叙事诗和小说等纯文学形式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从公元1 世纪起到公元3 世纪,古印度的西北部被来
自中亚的贵霜帝国所征服。贵霜帝国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称为大月氏。大约在公元1 世纪初,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这标志着统一的大月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贵霜帝国建立后,
势力日强,进一步南侵印度,到公元1 世纪末,发展到鼎盛时代,其领土扩展到北印度恒河流域中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贵霜帝国是与当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和中国的东汉帝国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政局并不稳定。从公元3 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印度著名的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就生活在一二世纪贵霜帝国时期,他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梵语古典文学作品。
贵霜帝国衰落后,北印度又重新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 世纪初。摩揭陀重新兴起,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约公元320 年——公元5 世纪中叶)。经过后继者三摩答剌笈多和旃陀罗笈多二世的不断征伐,至5 世纪初,笈多王朝统一整个北印度和中印度的一部分,成为孔雀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庞大帝国。笈多王朝属于印度古代历史上的盛世。笈多王朝全盛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梵语文学和佛教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梵语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帝王大力奖励文学和学术活动,三摩答剌笈多本人就有" 诗王" 之称。最杰出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就是超日王(即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庭" 九宝" 之一。公元5 世纪中叶,在外族入侵下,笈多王朝瓦解,印度又重新陷入小国纷争的局面。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印度从公元5 世纪以后
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梵语古典文学时期,佛教和婆罗门教出现了互相消长的形势。婆罗门教是在吠陀时期形成的脱离群众的上层宗教,因而在佛教兴起后,它立刻相形见拙。而在这一时期,婆罗门教为了争取群众,开始融合民间的宗教信仰,大约在4 世纪演变成了新婆罗门教,即我们现在通称的印度教。印度教也是多神崇拜,但以梵天(创造之神)、湿婆(毁灭之神)和毗湿奴(保护之神,主要化身为罗摩、黑天)为三大主神。通过两大史诗以及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的各种往世书的宣传,围绕这三大主神的各种神话传说在印度民间十分普及。
印度教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毗湿奴教、湿婆教和舍格提教三大教派,遍布印度各地。佛教在这一时期由小乘衍变成大乘,公元3 至6 世纪是大乘佛教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大乘佛教向印度国外广为流布,佛教逐渐成了世界宗教。但在印度国内,佛教从笈多王朝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到13
世纪在印度本土彻底消亡。
整个梵语古典文学时期,印度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兴起,宫廷生活奢华,这些都为梵语文学的全面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时
期的文学家多数出身婆罗门,因而在宗教思想和神话观念方面依然受到印度教的强烈影响。但除了一些往世书和其它一些颂神作品外,从总体上说,梵语古典文学已与宗教文献相分离,成为独立发展的意识形态形式。
梵语古典文学是印度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学。公元前后产生的戏剧学专著《舞论》,是印度现存的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此后,印度文艺理论著作又不断问世,形成了世界上别树一帜的印度文艺理论体系。印度戏剧的创作十分繁荣,重要的梵语古典戏剧家有马鸣、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等。最杰出的戏剧家是迦梨陀娑,他的戏剧作品《沙恭达罗》,代表着梵语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首陀罗迦的戏剧《小泥车》也很著名。《五卷书》是蜚声世界的印度梵文寓言故事集。现存最早的梵语叙事诗是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抒情诗代表作是迦梨陀娑的《云使》。自迦梨陀娑后,梵语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继续向前发展,但优秀的作品不多,形式主义已达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其衰亡势在必然。
梵语古典文学在戏剧、诗歌、故事等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大放异彩。
2.梵语古典文学
梵语古典文学继承吠陀、史诗、佛经文学和民间创作的传统,各种文学体裁和文体风格日益繁复多姿,在戏剧、诗歌和寓言故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梵语古典戏剧
印度古代戏剧起源较早,公元前后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公元四五世纪步入高潮。它不仅是与古希腊戏剧对峙的高峰,而且在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古希腊戏剧。现存剧本最早的是一二世纪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的3部戏剧残卷。重要的古典梵语戏剧家有跋娑、首陀罗迦、迦梨陀娑等。印度的戏剧理论比较丰富,在世界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是《舞论》。
①《舞论》。婆罗多的《舞论》有两种传本,南方传本分36章,北方传本分37章。一般认为,《舞论》的原始形式产生于公元前后不久,而现存形式大约定型于公元四五世纪。
《舞论》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明是神话化的:大梵天应众
天神要求,创造了第5 吠陀——戏剧,并由婆罗多仙人付诸实践。第一部戏剧是在因陀罗的旗帜节上演的。于是,大梵天出面调停,讲述戏剧的性质和功能。他指出,戏剧不是表现天神或阿修罗的单方面情况,而是表现三界的全部情况。戏剧模仿世间生活,具有各种感情,包含各种情况。它在各种味、各种情和各种动作中产生有益的教训,将有助于道德、名誉和寿命,增长智慧,使得世间安宁。
《舞论》自觉地把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对待,以戏剧表演为中心,兼论音乐和舞蹈等,对印度戏剧美学的基本范畴如" 情" 、" 味" 等的研究特别细腻深入。作者认为:" 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 所谓" 味" ,指的是戏剧艺术的感情效应,也就是观众在观剧时体验到的审美快乐。婆罗多认为,味有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和奇异8 种。与这8 种味相应,有欢、笑、悲、怒、勇、惧、厌和惊8 种常情。" 别情" 是指感情产生的原因或缘由,如剧中的主人公和有关场景。" 随情" 是指剧中主人公感情的外在表现,如语言和形体。" 不定情" 是指随时变化的感情,用以辅助和强化基本感情(即常情)。这些别情、随情和不定情运用得当,就会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便能产生感染观众的味,而戏剧表演应该有助于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