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讲义“有无相生”,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命题。
它源自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深邃而又质朴的智慧,对我们理解世界、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
要理解“有无相生”,首先得弄清楚“有”和“无”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有”往往指的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感知到的具体存在;而“无”则似乎是一种虚空、不存在的状态。
但老子所讲的“有”和“无”并非如此简单和绝对。
从物质层面来看,一个杯子,当其被制作完成,具备了形状、材质和用途,这便是“有”。
然而,杯子中间空的部分,能用来盛装水或其他东西,这个“空”就是“无”。
没有这“无”,杯子就失去了它作为容器的功能。
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杯子的价值。
再比如一间房子,四周的墙壁和屋顶是“有”,但房子内部的空间,即“无”,才是人们真正使用的部分。
如果只有实体的“有”而没有虚空的“无”,房子就不再是能供人居住的房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无相生”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地位的提升、荣誉的获得,这些都是“有”的追求。
但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富足这些“无”的部分。
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有”,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疲惫之中;而当我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去感受内心的“无”,便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安宁和自在。
就拿事业成功来说,努力工作、积累财富、获得社会认可,这是“有”的成就。
但在奋斗的同时,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懂得给自己留出思考和休息的时间,这看似“无”的时刻,实则为未来的发展积蓄了能量。
“有无相生”也体现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
一颗种子,在破土而出之前,处于“无”的状态,但它蕴含着生长的潜力和可能性。
当它发芽、成长,变成一棵幼苗,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转变。
而当这棵幼苗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最终又会走向衰落、凋零,重新回归“无”。
但这种“无”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循环的开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也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有无相生》教案教学目标:老子思想及其作品教学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教学难点:对立统一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有无相生教学课件

《有无相生》
《老子》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相对之物,相生相成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道者不处。 (4):“自知”“自胜”“自强”,竭力实 行 (5):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6):为于未有,慎终如始 (7):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 [4],高下相盈[5],音声相和(hè)[6],前后相随[7],恒 也[8]。
(《老子》 第三十三章 )
【点评】
因为想站的比人高的人肯定他自己就没有别人高,这样他只能是 踮起自己的脚尖站立,这样又怎么会站得稳?想走路比人快的人必定 就是走得很慢,他只能是用大跨步的向前,这样又能走多少的路程 呢?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的才能。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有 谁喜欢与他交往呢?没有人理他他再有才不也是没有用的么? 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怎么会有功呢?因为如果他真的有功也被他 自己的夸耀所掩盖了。自我矜持的人,是不会得到敬重的。就像我们 在企业里老板和他商量,他就故作矜持,这样的人老板要他还有何 用? 这些从道德观点来看就是剩饭赘瘤,什么人都不会喜欢吧。所以 有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就拿自然界来说,风不可能一个早晨刮个不停,雨也不会整天下 个不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况且人世间的一时艰难, 愚惑呢?所以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不要被一时的艰难,愚惑所迷惑, 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做事,就只会自食其果。 成功就写在你的下页,而每一页得自己一面一面的把它翻开,跳 页也许会错过成功。要相信道,与道一致,循道行事,因此就会得到
【原文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 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 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 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有无相生》课件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将《有无相生》的理念应用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人类文明水平
通过传播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道德素 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聆听
在哲学上,“有”和“无”被用 来探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虚无 、实体与非实体等基本问题。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对 立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 有“无”也就没有“有”。
“有”和“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即“有”可以转化为“无” ,“无”也可以转化为“有”。
《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的价值
哲学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 仍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为人类思考生命意义、价值取向 等方面提供启示和指导。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无相生》在未来 社会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社会价值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和谐、进 步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找更好的机会。
一对夫妻在婚姻中拥有彼此的关爱和支 持,但却常常发生争吵和矛盾,这是因 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空间和自 由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实现“有无相生
”的境界。
《有无相生》对现代社会的启
03
示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01
创新与变革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启示现代社会应鼓励创新和 变革,减少过度干预和管制,激发社会活力。
03
同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有”,以释放自己的 心灵和空间,从而更好地迎接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有无相生》示范课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小贴士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 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它们很多被沿用至今。
·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 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 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 比喻同流合污。
·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上善若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 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 非常计较得失。
(3)选文2在说理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选文2中,老子要证明的是“无”的价值,为 此他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如车毂、器皿、屋室 之中的“空”,来说明“无”的作用,将深刻的道理通 俗化、形象化地表述出来。这种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 深刻哲理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体味。
(4)《老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埏埴以.为.器 古义:拿它来做 今义:认为
(4)跨者不.行.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5)民之从.事. 古义:做事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6)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几乎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5.词类活用
(1)为无为,事.无事 (2)味.无味 (3)是以圣人犹难.之 (4)死而不亡者寿.
(2)选文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提示:从选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①任何事物都有 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无相生》(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8
第6则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
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
小结: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
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要“防微杜 渐”、“防患于未然”。
最新版整理ppt
10
三、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 客观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 知道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 为“大”,所以 要学会从小事做起,学会积 累,持之以恒。
最新版整理ppt
11
最新版整理ppt
12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
一个永恒的道理。
最新版整理ppt
4
第2则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
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
最新版整理ppt
1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最新版整理ppt
7
第5则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
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 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公开课讲稿完美版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公开课讲稿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田稼恶.,籴贵民饥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4)兵兵弃.旱甲相曳乘兵.,而天走下 大屈
故上兵.伐谋
大 樊小将多军少以.,穷报困怨来归以.丹德
(5)以倚 何柱以.而解笑忧,?箕唯踞有杜以.康骂曰
夫焚夷百以家.近之,言则,游以.者愚众黔首
(6)则是险以以兵远强,则则..灭至者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4)人之生也柔.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软弱 (5)其死也坚.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
课前基础预练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三十辐.( ) 埏.( )埴 自矜.( )者 起于累.( )土
共一毂.( ) 凿户牖.( ) 余食赘.( )形 其死也枯槁.( )
答案:fú ɡǔ shān yǒu jīn zhuì léi ɡǎo
1.通假字 (1)自见者不明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其脆易泮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死而不亡者寿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起于累土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通“现”,表现 (2)“泮”通“判”,分 离 (3)“亡”通“妄”,荒谬 (4)“累”通“蔂”,盛土的工 具
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有无相生》 讲义

《有无相生》讲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和“无”是一对看似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其中的“有无相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有”和“无”。
“有”,通常指的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一本书、一辆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有”。
而“无”,并非是绝对的空无一物,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事物的发展和存在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比如空间、时间、思想、情感等。
那么,“有”和“无”是如何相生的呢?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举例说明。
以房屋为例,一座实实在在的房屋是“有”,但房屋内部的空间是“无”。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无”的空间,我们才能在房屋里生活、活动。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房屋也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所以,“有”的房屋和“无”的空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居住场所。
再比如艺术创作。
一幅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是“有”,而画面所传达的意境、情感和思想则是“无”。
正是因为这些“无”的存在,才使得画作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幅没有意境和情感的画,只是一堆线条和色彩的堆砌,毫无价值可言。
在科学研究中,“有”是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无”则是我们提出的假设和理论。
实验现象是实实在在的“有”,但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则是“无”。
科学家们通过对“有”的观察和分析,去探索和发现“无”的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来解释更多的“有”,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有”是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无”则是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
没有这些无形的情感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冷漠和疏离。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有”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拥有的财富和地位,“无”则是我们内心的平静、智慧和品德。
一个只追求外在的“有”,而忽略了内在的“无”的人,往往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感到空虚和迷茫。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师版资料

课题《老子·有无相生》编写: 刘京平审稿:【本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2、作者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自主思考(思)】1、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自见者不明(“见”通“现”)②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③其脆易泮(“泮”通“判”)④起于累土(“累”通“蔂”)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①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容词作名词)④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⑤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⑥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⑦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⑧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⑨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整体感知1.朗读。
读准字音,尤其是诗句要读出节奏和语气的轻重缓急。
在课文中行批......生字注音。
2.强调字音:(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ānzh 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ĕi)土3.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4. 特殊句式抱怨以德()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设计意图】学习课文,必须先读懂文章的意思。
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课堂引讨【展示互动一】1.小组内代表分别诵读、翻译。
2. 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分析。
(1)《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2)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展示互动二】研读第3则。
1.小组内代表分别诵读、翻译。
2. 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
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
(《老子》二十四章)3.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展示互动三】研读第4节、5节、6则。
1.小组内代表分别诵读、翻译。
2. 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
知足者富。
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
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分析。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5.小组内代表分别诵读、翻译。
6.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
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
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7.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8.小组内代表分别诵读、翻译。
9. 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
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
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
10、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精编精练】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
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
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
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主要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师及时点拨与生共同评价【及时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斯恶(è)已;物或恶(wù)之B、自胜者强(qiáng);强(qiáng)行者有志C、音声相和(hé);自矜者不长(cháng)D、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死而不亡(wáng)者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死而不亡者寿亡:死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生也柔弱;民之从事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D、死而不亡者寿;常于几成而败之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无为,追求无为而治,无为即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B、老子很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他很重视“小”“弱”的一面。
C、老子告诫人们凡事要防患于未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老子认为要想排除困难,必须从容易的事做起,所以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把事情看得容易些,这样难事也就不难了。
5、填充下列文句。
(1)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则无败事。
(4)故有之以为利,。
(5),自知者明。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