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鲁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通过实例,明确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的形成过程、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及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4.比较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在景观、规模、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差别。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分类: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形成:(1)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完全依附于自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原始人类防寒暑、避风雨、斗野兽,过着穴居和巢居的生活。

(2)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逐渐产生了聚落,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分布: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取水方便,既利于耕作、畜牧和渔猎,又可免受洪涝灾害等侵袭。

4.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乡村聚落规模也随之扩大。

5.影响因素: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乡村聚落更多地受到人类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习俗、居民生

活方式等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探究讨论: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早期的乡村聚落大多选择在什么地区?

【提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教材整理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出现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

3.发展:(1)古代:城市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商品交换和行政管理为主。

(2)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的生产功能大大加强,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探究讨论

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提示】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业生产,城市也随之出现。

教材整理3城乡聚落比较

1.差别

(1)景观差别:城市景观复杂,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表现为地上、地面、地下空间的立体式利用;乡村景观简单,建筑密度小,道路单一。

(2)规模差别: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建设用地规模大;乡村聚落人口规模小、密度低,建设用地规模小。

(3)功能差别:城市功能多样,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村聚落功能一般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4)环境差别:与乡村聚落相比,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场所。

(5)社会文化特征差别: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

2.联系

(1)城市为乡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带动乡村的发展。

(2)乡村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基本的生活资料、生产原材料以及其他产品。

探究讨论:

举例说明乡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提示】城市可以为农村提供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技术、资金等,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原料、粮食、蔬菜等。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1.乡村聚落的形成过程

2.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水源、气候等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分布,并在人类早期聚落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人类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进步,促使乡村聚落功能不断变化。

(3)文化习俗、居民生活方式。

[体验评价]

1.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种不同风格的民居传承了人类悠远的文化。请分析下表所给的信息,按要求完成该表,并完成下题。

图片地理位置、地域气候、民居的材料和功能、当地的生产

方式

窑洞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的人们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而是利用黄土直立不倒的特性,在垂直的黄土壁面上向纵深开挖,建成窑洞。窑洞具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当地居民以农耕为主

蒙古包蒙古包主要见于内蒙古高原,那里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蒙古包通常用羊毛毡、柳条等材料搭建而成,不仅能防风御寒而且易于拆建。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

竹楼

(请填写)

(2)由上题的信息可以概括出,形成民居建筑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庭院式住宅的典型代表,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晚辈居住,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下列陈述中

最能反映北京四合院文化内涵的是( )

A.结构封闭、安全舒适

B.尊老扶幼、长幼有序

C.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D.坐北朝南、顺应自然

(4)石库门是近代上海历史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中国江南民居的形式,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若用比较的方法,以“石库门建筑的文化特点”为题进行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海的石库门与窑洞、竹楼、蒙古包和四合院的异同点,将它们分为两类,石库门可与其中的________属于同一类,其理由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民居建筑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答案】(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竹木建造、隔潮防虫蛇等。当地居民以农耕为主

(2)地理环境经济状况(3)B

(4)选定比较对象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