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十九章 爬行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繁殖:
体内受精和羊膜卵(脊椎动物征服陆地的关键 结构)出现使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个体生活史完 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使动物自由生活在陆地上, 不必回水中繁殖,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并向各 种不同的栖居地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也是中 生代爬行动物统治世界的重要原因,中生代被称 为“爬行类的时代”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软骨性硬骨:从结缔组织经过软骨阶段再变成硬骨, 这叫做软骨性硬骨
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 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三)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发育良好,适应于陆生
1、脊柱分区明显,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提高了头部 及躯体的运动性能;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加 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协同呼吸动作的完成 2、头骨骨化良好,具有颞孔(咬肌附着处)和眶间隔,枕髁 单枚
3、舌:比较发达而富肌肉质,吞咽、捕食器及感觉器
4、绝大多数蛇类的上颌骨与头骨关节松弛,且具有柔软的腭 骨,因此能将口和咽扩大,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得多的食物
(3)躯干椎有发达的肋骨,与胸骨构成胸廓,使支持和保护 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肋骨的运动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 蛇类:无胸骨,肋骨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 鳄及楔齿蜥:腹膜肋,为骨板,与脊柱没有联系
(4)荐椎两枚,加强了其活动与腰带的牢固连接及后肢承受 体重负荷
蜥 蜴 骨 骼
2、附肢骨骼
(1)肩带: 左右肩带在腹中线与胸骨相连,使前肢获得稳固的支持

鼻前额骨

头 骨
内鼻孔
前额骨
( 无
梨骨
后额骨
下 颌
方轭骨
顶骨

基蝶骨
枕髁
鳞骨
无毒蛇
有毒蛇
脊柱、肋骨和胸骨 (1)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胸腰椎)、荐椎和尾椎 (2)颈椎数目多,第一、二枚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寰椎与头
骨的枕髁关连,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 头部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蜥 蜴 骨 骼
乌 喙 骨
锁骨
肩胛骨
龟的肩带
2、附肢骨骼
(2)腰带:髂骨和荐椎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联合, 形成闭锁式骨盆,构成后肢的坚强支架
恐龙的腰带
(3)五趾型附肢:具5指(趾), 5指(趾)端具爪
(4)蜥蜴类的蚓蜥科无四肢有带骨;蛇类四肢退化无带 骨,海龟四肢变为桨状
(四)肌肉系统
1、皮肤肌:节制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肋骨连至皮肤 用以牵引腹部鳞片,完成运动
4. 具有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 膜腔充满液体包裹胚胎,防止 干燥和机械损伤,尿囊为胚胎 的呼吸排泄器官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一) 外形 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体形,分头、颈、躯干、尾部。颈部
显著,尾部细长,前后肢为五趾型附肢,指(趾)端有爪。体形 一般分为:蜥蜴型、蛇型和龟鳖型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层层 斜 骨


(五)消化系统
1、牙齿: 端生齿(低等)、侧生齿(蛇和蜥蜴)、槽生齿(鳄类)
龟鳖类无齿,而有角质鞘 毒牙:管牙和沟牙,毒牙基部通过导管与毒腺相连




槽齿齿生 Nhomakorabea齿
蛇的头部(示毒牙和毒腺)
2、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其中毒蛇的毒腺由 唇腺特化而来,毒蜥的由舌下腺变态而来
第十九章 爬行纲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 物,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
爬行纲的产生
一、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及不完善性
两栖类的初步适应性:
已初步解决在陆上运动、呼吸,适于陆生的感 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问题
两栖类的不完善性: 1. 呼吸问题:肺呼吸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气体,
代谢需要皮肤或鳃辅助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它的出现解除 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 登陆成为可能
羊膜卵的结构:
1. 羊膜卵外有蛋白膜、壳膜和 卵壳,卵壳可防止卵的变形、 损伤和水分蒸发
2. 卵壳表面具小孔保证胚胎发育 时进行气体代谢
3. 有丰富卵黄,使胚胎始终有充 足养料
2. 保水问题:未能根本解决陆上生活防止体内水蒸发
的问题(皮肤抗透性差)
3. 繁殖问题:繁殖及发育过程还须在水中完成
因此两栖类未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只能在近 水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且无法在高盐度环境 (海水)中生存
古生代后期的环境变化:
1. 在二叠纪和三叠纪初期大陆面积得到很大拓展,二叠 纪末期以海退和巨大泻湖蒸发为特征
颞孔的出现与咀嚼肌有效地执行咀嚼功能有关,并为 更加发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
1、中轴骨骼 头骨:脑颅几乎完全骨化 (1)头骨高而隆起(高颅型),使脑腔扩大 (2)枕髁单枚,与第一颈椎关连 (3)有次生腭。鳄类的最为完整(前颌骨、上颌骨、腭
骨),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口腔和鼻腔隔开。 其它爬行类的次生腭不完整 (4)颅骨两侧在眼眶后方出现1-2个颞孔 (无颞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双颞孔类) (5)两眼窝之间具薄骨片的眶间隔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具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或来源于真 皮的骨板,鳞片的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 被,鳄具革质皮
股腺、臀腺:分泌物堆积风干,可吸引异性和利于交配时 防止滑脱
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感觉小体、神经、血 管,并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具调温、保护色作用
膜性硬骨: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不经过软骨阶段 而直接形成硬骨,称膜原骨或膜性硬骨
2. 保水:
①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兼 来自真皮的骨板。角质鳞片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构成完 整鳞被对防止体内水蒸发有重要作用
②尿液为尿酸,是比尿素相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对于减少 体内失水有重要作用,膀胱、泄殖腔、大肠都有重吸收 水分的功能
③很多爬行类还有皮肤腺(盐腺)可分泌高浓度钠、钾、氯 ④羊膜卵使壳内完成发育的胚胎能最小限度的失水
2. 地形多样化引起气候的变化,地形与气候的单一性被 打破
3. 环境由适宜两栖类的热带沼泽及原始植物组成的森林 变为从河流、池塘、沼泽到干燥高地等各种局部环境, 一年之中可能出现干湿季交替
以上变化都迫使两栖类发生进化并引导其向 完全陆生(加强适应力)方向努力
爬行类的进步之处:
1. 呼吸:
肺内壁间隔复杂使表面积增大,使肺呼吸更加 完善,爬行动物除能借口底运动吞吐空气外, 还发展了肋骨与胸腹肌肉运动通过胸廓的增大 缩小,将气体吸入排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