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十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设了与电影媒介相关的课程, 开始推行媒介教育。澳大利亚20世纪70年代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 教育成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 的电视收看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芬兰1994年将 媒体教育纳入官方教育体制。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等地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开展得较好。
第一节 2 文化帝国主义
大众传播批判
美国批判学派的代表席勒提出“文化 帝国主义”: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传 媒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和普 及自身文化。
文化帝国主义假设文化具有极强的单 向灌输功能,主张文化是一个全球性 的斗争“场域”。
美国传媒输出的内容占据全球流通量 的三分之二,其中讲英语的其他发达 国家接受美国电视节目的量,远远高 于发展中国家。
信息垃圾对信息的安全应用和传播构成 了威胁。个人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很难 应对有组织的信息垃圾。
第二节
信息异化的诸种表现 3 信息病毒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网络病毒是一种人为恶意编造的程序,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易于通过数据、文 件携带而进行传染,通过非授权入侵而 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干扰 和破坏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文化领导权,是指将统治阶级的意 识形态自然化,以常识的形式赋予 人。
在一定历史阶段,统治阶级为确保 自身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权,利 用文化领导权作为手段和机制来劝 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其政治、文化、 道德等价值体系。
区别于国家机器的武力统治,这种 领导权不是依赖武力而是靠被统治 阶级的积极认同来维持对整个社会 的统治。
第一节 2 文化帝国主义
大众传播批判
英国学者汤林森对文化帝国主义提出质疑: 第一, 大众传媒不是文化的核心。
第二, 由所谓民族和文化,只是停留在人 们意识的想象之中,文化的认同更多的来自 私人领域。
第三, 文化帝国主义的观点突出了消费主 义对人们的蒙蔽,却忽略了消费者选择的主 动性和选择自由。
第四,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意味着对现 代性的批判。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信息异化的诸种表现 1 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复制和传播形 成的量化态势: 第一,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第二,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第三,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第四,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第五, 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信息异化的诸种表现 1 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第三节 2 分析范式阶段
培养媒介素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不再 简单排斥和盲目批评媒介,强 调培养人们对媒介的辨别、鉴 赏能力。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认为文化是 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因此不加 选择地批判作为大众文化主要 载体的大众媒介是不合适的, 由此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适度 开放范式。
分析能力偏重的是一种客观的 认定:
第三节
培养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与媒介发展背景相关。当媒介环境发生变化 的时候,对公众媒介素养的要求会随之更高。但是,媒介素养 的基本要素不变,即: 一种方法,通过媒介观察世界的方法。 一种手段,利用媒介认识世界的手段。 一种技巧,掌握媒介、使用媒介的技巧。 一种能力,解读、鉴别信息的能力。 一种观念,批判、驾驭媒介的观念。
这是最为典型的信息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
1 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鲍德里亚提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 概念:
消费符号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的 核心议题。整个社会对商品的盲目崇拜转 为对符号的崇拜。人们通过消费物的符号 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1 免疫范式阶段
培养媒介素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的学 生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 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进 行了阐述。
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 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是在推销“低水 平的满足”,这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 求,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 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 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第十章 批判视角看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批判
异化的文化世界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 个概念,意指人为自己的创造物所控制和 支配。
人们生存于媒介创造的环境中而远离“真 实”生活,习惯于浮华的“表层娱乐”而 不再追问“深层意义”,失去了人应有的 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营造的环境成为一 种与客观世界相对应,但一定程度上又会 导致异化的力量。
黑格尔
第一节 1 文化工业理论
大众传播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用科 学的、工具的理性来控制社会,将一种新的秩 序、控制和支配的体系强加给人们。
• 文化工业是技术理性的产物,它的一个重要 手段就是机械复制。
• 文化工业凭借技术的复制对艺术进行框定, 文化产品变得一体化、标准化。
• 文化工业还制造了大众的“虚假需要”。 • 文化工业还造成了资本主义统治下人的异化。
具有媒介素养的人,能够对媒介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 究,知道何种信息会对人的观点和行为产生何种相应的效果, 从而正确运用媒介。
第三节
培养媒介பைடு நூலகம்养
媒介素养教育历程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庞金特阐释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第一, 媒介是建构的。 第二, 媒介建构现实。 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 第四,媒介总是蕴涵商业动机。 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第六,媒介暗含政治和社会诉求。 第七,媒介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连。 第八, 媒介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符号、代码 和模型控制的模拟的时代。
现代性阐释是一个商品化、机械 化、技术和市场关系的爆炸过程;
而后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内向爆 炸”的场所,一切二元对立之间所 有的边界、范围和差别悉数消失。 传媒对拟像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一 个超现实的独立领域,没有现实坐 标的确证,人类不知何所来、何所 去。
信息过载是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言的。信息生产的无限性使得人们面 对海量信息无能为力。原本有利于丰富 和完善人们的信息现在变成了对人的一 种压迫。
信息过载在带来丰裕信息的同时,也导 致了新的信息匮乏。这也造成社会资源 的极大浪费。
第二节
信息异化的诸种表现 2 信息垃圾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信息垃圾是从内容的角度对信息的判定, 指那些混在大量有用信息中的无用信息、 有害信息,以及给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带 来危害的信息。
• 判断媒介信息是否符合事实以 及信息中的因果是否合乎逻辑;
• 辨别记者和媒体的意图和观点; • 认识信息产生的政治背景或经
济背景;
• 知晓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媒介自 身发展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3 解码范式阶段
培养媒介素养
20世纪7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 功能的“解码”能力,使公众能够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符号学分析来 辨别媒介的表现,从而将获得的知识为我所用。
第一节
2 乐观的大众文化观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研究不仅要研 究文化商品及其制作,更要研究大众 使用文化商品的方式。大众文化在资 本主义与日常生活提供的文化资源的 交接处形成。虽然大众不能直接生产 和流通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大众在文 化消费中创造着其意义。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开创了大众文化 研究的乐观视角。但是,大众要依赖 于传媒提供的文化资源。
第三节
培养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前主编雷恩 尼和加拿大社会学家威尔曼在《网络 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了新 媒介素养的要求:图像处理能力、导 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 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 神以及道德素养。
新媒介素养更强调公众作为传播者的 角色。
新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种网络技术上 的强调,更包含了道德素养的要求, 这是传统媒介素养中所忽略的。
大众传播批判
第一节
大众传播批判
被操纵的权力世界
传媒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第四权 力”的隐喻,但其独立性是有限的。
在批评学派看来,在由统治者构筑的 权力世界里,大众传媒是被统治者操 纵的工具。
当这种操纵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时, 大众传媒就成了另外一种“殖民”的 手段。
第一节 1 文化领导权
大众传播批判
要点思考
1 “异化”、“异化的文化世界”的概念理解。
2 “文化工业”概念的内涵。
3

4
“文化(媒介)帝国主义”的两方面观点。
5 “信息过载”的概念理解。
6

7

符号提供“一种比剥削要更为精巧和更 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由此,资本 主义的社会控制也更趋全面、系统和隐蔽。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
2
“内爆”:机械的技术使得 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 内的延伸,时间差和空间差 已不复存在。我们正在迅速 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 段——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 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 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 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 类社会的一切领域。
第二节
当代信息社会批判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 3
鲍德里亚认为,传媒将“拟像” 与“仿真”作为塑造现实的手段, 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 几乎以假乱真或真伪难变的影像符 号世界。
真实不再是单纯的现成的东西, 而是被人为生产出来的“真实”。
第三节
培养媒介素养
传统媒介素养
传统的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 巧和能力” 媒介素养的目标是让公众熟悉大众媒体运作流程,保持对其的 批判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反抗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 到对媒介的识别和运用能力方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 信息的能力。 总的说来,传统媒介素养主要指两方面的能力:实践性的批判 能力和带有批判性的实际操作能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符号学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研究工具,文 化研究学者们认为大众媒介的内容是通过符号编码而来,在编码过 程中夹杂了社会、政府、权力各种因素的作用,但受众也不是完全 被动的,受众的解码方式决定了意义产生的特性。
第三节 4 自主范式阶段
培养媒介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较多的国家 和地区纳入正规课程教育系统中,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开始形 成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