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循环的认识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https://img.taocdn.com/s3/m/df64e61f6c175f0e7cd137f2.png)
微循环讲解及实操血液循环一、定义: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
![微循环检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bcde38b7360b4c2e3f6475.png)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人体血液由心脏流出后,经动脉至微动脉,再进入毛细血管后由微静脉及各静脉回到心脏,这种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通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医学研究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毛细淋巴管是血液与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的工作原理与作用甲襞微循环显微观察仪是通过高倍的摄像显微显示系统,对人体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显微动态透视检查,清晰的显示甲襞微循环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图像。
临床上广泛用于由微循环发生改变而对心血管、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发生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报,疗效判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毛细血管形态: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对微循环的认识
![中医对微循环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a32ad7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5.png)
中医对微循环的认识微循环异常称疾、亚健康或体质素质之疾,而微循环病理变化者多称病。
微循环障碍引起疾与病意义,与中医疾与病定义上具有相近相似特色。
中医发病学理论,健康与疾、病关系本质概念观点。
中医认为破坏阴阳平衡,且属为动态平衡者多为疾、或多称之为疾,而阴阳平衡失调发展致破坏损伤机能机制、且生理功能不能发挥正常者多是病。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其功能特色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整合气化。
调节方式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等的收缩来影响微循环交换及量的特色属性。
血质量、组织质液是其作用影响因素,简称血流量与组织间液。
内容主体包括:1.三交通途经。
迂回通路、直接通路、动静脉短路。
2.二控制管理活动。
神经与体液调节;收缩与扩张性。
3.二主体功能性。
物质交换:扩散-吞饮、滤过-重回收。
中医认为微循环生理功能,其主要与气血津液及五脏脑、六腑经络、组成结构紧密联系。
微循环特色,中医整体的总结。
主体按脏腑、三焦、四肢、清窍肌肤,及筋膜、骨络之清阳浊阴特色分。
《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组织结构位势多在脉营、筋刚、肉墙,以及脏腑脑为主体之间。
微循环是人体组织器官输送氧气、营养、激素、组织质液等升降出入气化回收带走代谢产物过程,也是归属于气血津液神、清浊、阴阳气化变化。
微循环障碍失调,引起胀、麻、酸、痒、重、痹、痛、肿、寒热不适、结节、肿瘤,以及变色,溃疡、出血等症,并出现衰老衰退、血管疾病、代谢分泌疾病,糖尿病、肿瘤出现变化等。
最常见之痰湿饮瘀体质都属微循环障碍引起。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干渴或异常,痛胀感,二便异常,水肿,眩晕,出血,还有伴随呕吐,神志不清,心悸,严重者神昏、抽搐等。
微循环障碍失调变化规律,是疾与病,证与候关系内容。
证:病理单元、病理层次,是状态本质或现象。
证揭示疾病部位、病性病势,或损伤程度状态、功能特色。
证提示病证演变之势。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主要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5b3ed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e.png)
微循环是指血液在微血管中进行循环的过程。
它是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非常复杂,主要涉及到微血管的网络和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多种血管,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1. 维持组织的代谢:微循环通过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新鲜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帮助细胞代谢产生能量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2. 活化免疫细胞:微循环是免疫细胞的主要活动场所,通过血液循环,免疫细胞可以在机体需要时迅速运输到各个组织,发挥抵御病原体和维护机体免疫平衡的功能。
3. 调节体温:微循环可以调节血管的舒缩,通过控制周围血管的血流量调节体表的血流分布,从而影响体温的调节。
4. 促进废物代谢:微循环在废物代谢和清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运输废物和代谢产物到全身循环中,从而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5. 维持血压稳定:微循环通过调节毛细血管和微动脉的血管阻力,帮助维持全身循环的血压稳定。
总结来说,微循环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提供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能够帮助细胞清除代谢产物和废物,保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功能。
对于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动脉:微动脉是微循环的起点,它们是从小动脉分支而来,血液通过微动脉进入毛细血管。
微动脉的壁较厚,具有弹性,可以抵抗高压的冲击,同时也可以调节血管的血流量。
2.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的主要通道,它们具有非常细小的直径,只有红细胞一个细胞的大小,因此可以使红细胞在其中逐个通过,以增加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接触面积。
毛细血管的壁非常薄,便于氧气和营养物质向细胞输送,同时也有助于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微静脉:毛细血管结束后,将汇聚成微静脉,然后进一步汇合成小静脉,最终血液回流到大的静脉系统中。
微静脉的壁较薄,比较柔软,在血管内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并且和周围的组织紧密结合,有利于血液的回流和再循环。
微循环ppt课件
![微循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73ed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4.png)
体液调节
激素、生长因子等体液因素通 过与微血管上的受体结合,调
节微循环的血流量。
局部调节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产物可以 局部作用于微血管,调节微循
环的血流量。
整体调节
通过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高级中枢对微循环进行整体调
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03
微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保证血液中的氧气 和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输送到组织细胞,同 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调节体温
免疫反应
微循环中的血管舒缩变化可以调节体温, 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和止血过程。
微循环的调节
01
02
03
04
神经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 节微动脉的舒缩状态,从而调
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4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直接观察法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 直接观察微循环的变化情况,适 用于表面微循环的观察。
02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 ,无法观察到微血管内部的血流 情况。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微循环进行观察,可 以观察到微血管和红细胞流动情况。
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网络中的血流不畅,可能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充分传输 到组织细胞,同时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
微循环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微循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对某些 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脉和微静脉。
血浆
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氧 气和代谢产物,通过微
话说微循环
![话说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645767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d.png)
话说微循环最近,刚参加工作的小珍同学遇到一件让她迷惑不已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
在ICU工作的她参与了好几例危重患者的救治。
这些患者无一例外地在临死前,迅速出现血压下降、氧合下降。
虽经积极补液治疗,疗效欠佳。
“曾老师,这些病人并没有容量的丢失,怎么都出现了循环的衰竭呢?而且经积极扩容治疗,疗效都差。
”小珍不解地问。
曾老师笑着回答她:“这是微循环坍塌的后果!”什么是微循环从理论上讲,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
微循环有如下特点:微血管特别细,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微血管又特别薄,仅相当于—张纸的一百分之一;微血管还特别多,大约有—百亿根,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长达十—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综上,人体的所有的组织细胞都处于微循环的包裹之中。
因此微循环被称为生命之网。
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
人体血管输送血液营养着周身的组织细胞,但仅靠心脏的有限收缩力是不能将血液直接输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的,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运动进行第二次调节供血,血液才能灌注到各细胞中去。
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功能微循环对人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方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到各组织细胞,另—方面又将组织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带走排出体外。
它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及组织液的流动。
微循环的紊乱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已有研究表明:人体的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糖尿病、长期的亚健康状态等等,其病变都源于微循环障碍。
MODS中循环衰竭患者的微循环特点MODS患者因为血液流变学及身体代谢废物的堆积尤其是乳酸的堆积导致微循环障碍,后期因为炎性因子的释放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集聚,造成相对的容量不足,引起血压下降,循环衰竭。
浅谈城市交通微循环
![浅谈城市交通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afd834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e.png)
浅谈城市交通微循环城市交通微循环,是指在城市内部进行局部区域的交通优化重点解决交通问题。
它是指利用城市现有的各种交通设施(包括公交、地铁、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等)和交通工具,通过建设微循环系统,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并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微循环是指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交通组织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城市交通运输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微循环的基本任务是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在城市内部进行局部区域的交通优化,解决城市内部的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并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微循环的优势是明显的。
它充分利用城市的交通资源,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同时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并降低城市的交通成本。
微循环系统可以通过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的运输效率和对外服务能力。
微循环还可以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提高城市的通达性和连接性,提升城市的交通品质和服务效能。
微循环系统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噪音,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微循环系统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它可以扩大城市的交通市场,促进城市的商业繁荣,提升城市的产业效能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微循环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北京市通过建设和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以及加强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的管理,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并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环境。
上海市通过发展有轨电车系统,以及优化城市的交通路网和现代化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提升了城市的交通品质和服务效能。
深圳市通过推动城市的交通现代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环境,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但与此微循环还面临一些挑战。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d85cdc958f5f61fb7366678.png)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微循环名词解释
![微循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2a6f1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4.png)
微循环名词解释微循环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的运作。
微循环系统是由微血管、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组成的。
它负责供给细胞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并排除代谢废物和毒素,使细胞能够正常活动。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美容非常重要。
微循环的运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心脏将含有养分和氧气的血液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然后,血液进入微血管网络,通过毛细血管供给细胞养分和氧气。
同时,细胞内的废物和代谢产物通过淋巴系统排出体外。
最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回心脏,再次进行循环。
微循环问题会导致各种不适和疾病。
当微循环受阻时,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细胞功能下降,器官功能减退。
常见的微循环问题包括血管痉挛、毛细血管壁增厚、血液黏稠度升高、淋巴循环不畅等。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生活习惯不良、环境污染、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为了改善微循环,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态。
其次,注意环境气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另外,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来促进微循环,如按摩、推拿、艾灸、热敷等方法都能够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微循环对于美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善微循环,细胞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新陈代谢加快,皮肤可以更好地更新。
同时,通过淋巴排毒,可以减少皮肤的水肿和浮肿,改善肤色。
因此,一些美容护肤产品和技术,如面膜、冷热敷、光子嫩肤等,都会以改善微循环为目标来提升皮肤的健康和美丽。
总之,微循环是人体健康和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还是通过辅助手段,改善微循环都能够有效提升细胞的养分供给和废物排出,促进健康和美丽。
生命之网――微循环
![生命之网――微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717dec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7.png)
生命之网――微循环从理论上讲,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以及排出废物,包括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微循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时,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所以微循环的功能下降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微循环的这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与人体衰老人的心脏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分布全身的大小血管,则像“大江”、“大河”一般,是输送血液的通道。
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像一块秧田的“水渠”受限,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秧苗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此而衰老,产生疾病。
微循环与高血压高血压病理变化为微细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并且有细胞聚集成团,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
微循环与糖尿病经临床观察,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管径不均,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停滞。
所以糖尿病病人又是一个微循环障碍的患者。
微循环与头痛、眩晕脑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停滞和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可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而导致头痛和眩晕。
微循环与风湿病风湿病人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的病理变化,所以改善微循环就可以改善微血管的状态,消除肿胀,减轻疼痛。
微循环与冠心病冠状血管是营养心肌的血管,冠状动脉硬化和冠状血管的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7dc9b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1.png)
微循环知识点总结1.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在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微小血液循环。
它主要通过微小的毛细血管网络将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
2. 微循环的重要性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
良好的微循环可以帮助细胞吸收养分,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新陈代谢。
而微循环不良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组织细胞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3. 微循环不良的症状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头痛、手脚发凉、浮肿、记忆力减退、体重波动等。
此外,长期微循环不良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皮肤疾病等。
4. 改善微循环的方法(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坚果和蛋白质食品,控制盐分和油脂摄入。
(2)适度运动:适度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微循环,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3)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微循环也有很大的影响,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和放松心情对于微循环的改善非常有帮助。
(4)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5)外部辅助:利用一些外部辅助手段,如按摩、针灸、艾灸等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
5. 微循环相关的疾病微循环不良可能导致的疾病有很多,包括:(1)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
(2)糖尿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容易出现并发症。
(3)皮肤疾病:如皮肤过敏、湿疹、痤疮等。
(4)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微循环不良会导致人体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
6.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1)皮肤温度法:通过测量皮肤表面的温度来判断微循环的情况,一般来说,微循环好的人皮肤温度会比较平稳。
(2)激光多普勒测量法:这一方法将激光应用到测量上,通过激光照射到皮肤表面,再反射回去得到的频率差来测量微循环的速度和情况。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4b3b6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7.png)
微循环的基本知识1、血液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的。
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也不过100微米,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的二十分之一。
它们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细静脉、毛细血管。
人的全身大约有300亿根微细血管,这些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周长的二周半,有九万公里。
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
同样的道理,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
同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
这样,微血管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实际上微循环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
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
因此,微循环是人全身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最基本的保证。
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当心肌循环障碍时,人体可出现心慌、胸闷、早博、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阻碍时,可出现神情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偏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腹痛、腹涨、食欲不振等;当肾微循环障碍时出现腰酸腰痛、血尿、尿蛋白、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障碍时可出现瘀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蚁走感及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微循环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微循环的特点有什么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83adcb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1.png)
微循环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微循环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微循环的特点1、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3、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5、微循环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
微循环的组成结构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微动脉微动脉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总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决定了微循环的血流量。
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
当交感神经兴奋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在血中浓度增加时,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动脉血压,另一方面却减少微循环的血流量。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019f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b.png)
微循环名词解释生理学微循环是指从心脏发出的血液流经血管和细胞间隙,最终回到心脏的小循环,通常也叫作“体内循环”。
它主要由血管、血液、细胞和血浆组成。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目的是将氧、营养、激素和抗体等重要物质传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微循环在生理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微循环的运作能保证细胞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从而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它还可以调节体温,并将有害物质和废物从细胞中移除,保护人体健康。
微循环的运作是靠血液为基础的。
血液中有三大组分:细胞组分、血浆组分和核蛋白质组分。
血液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而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等功能。
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糖分、水、酸碱度调节剂、激素、维生素等物质,以及各种毒素和代谢产物,所有这些组分都参与维持微循环的运转。
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完整的循环构成。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是心脏-肺循环,它是血液流过心脏和肺部的循环。
心脏-肺循环的作用是将血液中的低氧水平的血液送入肺部,在肺部吸收氧,然后将充满氧的血液送回心脏,完成一次循环。
另外,还有肝脏-心脏循环、腹腔循环、肌肉循环和皮肤循环等,都是微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微循环在人体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它受到紊乱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例如,当血管受到阻塞时,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当血液流速过慢时,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液凝固性变差时,就可能导致出血;当血液含氧量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缺氧性疾病等。
因此,维护微循环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避免吸烟等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的发生。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9953a3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c.png)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微循环作为人体血循环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微循环指的是从动脉微血管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微血管的全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向身体周围不同器官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微循环是整个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涉及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以及静脉微血管。
动脉微血管起始于心脏左心室,向肌肉、脏器、组织等器官供血。
血流经过动脉微血管后,进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壁薄而柔软,使得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内,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
最后,经过静脉微血管的回流作用,将体内的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从细胞中排出,并送到肺部进行呼吸气体的交换,最终返回心脏右心房。
另外,微循环还有一些其他的主要功能。
首先,微循环参与人体的温度调节。
人体所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身体内部的化学代谢过程,每天人体需要从外界环境吸收或散发出足够的热量,才能保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微循环通过调节血液循环的速度和对血管的收缩、扩张来调节体温,保证人体在恶劣环境下的温度平衡。
此外,微循环还可以促进炎症的治疗和加快伤口愈合。
微循环的血液流动可以输送免疫细胞到受伤的部位,使得细胞可以迅速地清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促进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主要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温度、促进炎症的治疗和加快伤口愈合。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适当放松压力,以保证微循环的正常运作,从而维护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二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二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5fbb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6.png)
二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微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微循环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它的功能和重要性。
微循环的结构由心脏、血管、组织细胞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微循环的驱动器,通过心脏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各处。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的核心结构。
毛细血管是一种无肌肉层的血管,直径约为8-10微米,连接动脉和静脉,负责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
组织细胞则是微循环的终端,通过血管壁与血液进行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微循环的生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循环是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的重要通道:微循环通过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为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微循环是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途径: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微循环输送到静脉系统,最终排出体外。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废物排出和体内环境的平衡。
3.微循环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场所:微循环中存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它们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微循环的炎症反应可以引起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等变化,从而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4.微循环的血流调节是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微循环的血流量和血压调节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组织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的调节因子,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和灌注。
5.微循环的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微循环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位、炎症、损伤、代谢状态等。
这些因素会改变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和交换。
总结起来,微循环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它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功能。
微循环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并通过血流调节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注和代谢。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障碍会导致哪些疾病?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障碍会导致哪些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841590f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71.png)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障碍会导致哪些疾病?什么叫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液循环。
微循环作⽤;动脉⾎液向⼈体各系统,器官组织输送⾎液,必须先经过动脉⽑细⾎管进⾏微循环作⽤,进⾏正常物质交换,将⾎液中营养物质,⽔⾕精微,氧⽓输送给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长所需,如果发⽣动脉⽑细⾎管发⽣微循环障碍,⾎液中营养物质,就⽆法正常向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输送,⽽发⽣多个系统⽣理功能紊乱,免疫⼒下降,⽽百病⽣。
在静脉⾎液⽅⾯,动脉⽑细⾎管进⾏微循环作⽤,正常物质交换后,所产⽣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变成静脉⾎液,随静脉⾎管,带⾛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回流到肺泡⽑细⾎管壁,也必须经过肺泡⽑细⾎管璧,进⾏正常⽓体交换和排出⼆氧化碳,吸收新鲜氧⽓也必须先经过肺泡⽑细⾎管壁进⾏微循环作⽤,形成宗⽓推动⼼脏⾎液循环,静脉⾎液向左⼼室供⾎供氧,也经过肺泡⽑细⾎管壁进⾏微循环作⽤来完成。
⼀句话;动脉⽑细⾎管发⽣微循环作⽤,将⾎液中营养物质,⽔⾕精微,氧⽓输送给全⾝细胞⽣长所需,必须要经过全⾝动脉⽑细⾎管发⽣微循环作⽤来完成。
经过动脉⽑细⾎管发⽣微循环作⽤后,所产⽣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必须回流到肺泡⽑细⾎管壁进⾏正常微循环作⽤,将⾎液中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排出,⼜经过肺泡⽑细⾎管壁微循环作⽤,吸收新鲜氧⽓推动⾎液循环,通过调整⼼⾎管功能及⾎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促进循环系统⽣理功能,这样的循环系统使⼈⽓⾎充⾜,抵抗⼒强,⽽百病不⽣。
什么叫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指动脉,静脉⽑细⾎管发⽣微⾎管⾎液循环障碍。
⽆法正常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排出,新鲜氧⽓吸收。
如微⾎管⾎液发⽣缓慢或瘀滞,甚⾄微循环内凝⾎,⽑细⾎管交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细⾎管缩窄,⽑细⾎管壁渗⾎和出⾎等,严重影响到动脉⾎液正常通过动脉⽑细⾎管,⽆法正常物质交换,⽆法将⾎液中营养物质,输送给全⾝细胞⽣长,⽆法将⾎液中新陈代谢产物和⼆氧化碳,回流到肺泡⽑细⾎管壁,进⾏正常⽓体交换和排出⼆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推动⾎液循环系统,导致多少系统,多少器官,脏腑⽣理功能,代谢功能紊乱,免疫⼒下降⽽百病⽣。
微循环原理
![微循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20c992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b.png)
微循环原理
微循环是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微小血管的血液循环,包括毛细血管和微血管。
微循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组织细胞的供血和供氧情况,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微循环的畅通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微循环是血液循环系统中的
末梢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供氧情况。
只有微循环畅通,才能保证身体各个组织细胞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如果微循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身体各个部位的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头晕、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状。
其次,微循环的畅通对于延缓衰老也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微
循环系统的功能会逐渐下降,导致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加速身体的衰老过程。
因此,保持微循环的畅通对于延缓衰老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微循环的情况,从而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最后,保持微循环的畅通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好相关的调理工作。
首先,
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来促进微循环的畅通。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等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
坚果等,有助于改善微循环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来促进微循环的畅通,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微循环的畅通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的
运动、饮食调理和日常保健,可以改善微循环的情况,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微循环的健康,让身体更加健康、年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微循环的认识人体的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它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核灌溉着四周的土地一样,也在营养着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图1-1)。
当血液经过大血管到达细小的微动脉时,它流经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细小的微静脉。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图1-1人体动脉分布图1-2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近年来有人提出微循环的概念除了血液微循环以外,还包括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微循环,它们是指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微循环和微小的组织管道中的组织液循环。
但通常所说的微循环是指研究比较深入的血液微循环。
在血液微循环的血管中,引导血液流入的是微动脉,由于管壁有平滑肌,可以收缩和舒张,决定着微循环的流入量;引导血液流出的是微静脉,管壁也有平滑肌,它的活动决定着毛细血管血流的流出来;而毛细血管是没有平滑肌的,只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因此壁最薄,物质容易通过管壁进出血管,其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图1-2)。
自公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
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虽然微循环的血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工作也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但它并不神秘,许多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微循环有关。
例如,人在害羞时出现颜面发红,皮肤长疖子时出现的发红肿胀,都与皮肤微循环血管舒张,引起血流增加有关。
那么,微循环对正常人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微循环的基本功能1.运输和进行物质交换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的产物。
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非常薄,可以允许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再加上毛细血管透出,送到周围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会由血液带走,从身体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因此,微循环在保证人体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如人体大脑细胞内含有的氧气很少,维持正常代谢不足2分钟,它必须依靠微循环供应氧气才能政策活动;而大脑细胞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须经过血液循环运到肺脏才能呼出体外,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也要经过血液循环运到肾脏随尿排出。
不难想象如果脑部微循环出现障碍,大脑细胞没有了氧气供应,产生的代谢废物又不能带走,最终会引起脑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甚至细胞死亡。
病人会出现各种神经症状,甚至昏迷和机体死亡。
2.沟通全身各组织细胞微循环除了运送养料和带走废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起全身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作用。
前面曾经谈到,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灌溉着周围的组织细胞。
可它又与河流不同,一般河流流经江河汇流入大海;而微循环则是血液从微动脉流经多个毛细血管,汇合流入微静脉到大的静脉回到心脏,再从心脏流入到动脉和微动脉,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这样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的多种化学物质,它们的分子可以进入毛细血管,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远处的组织细胞,从而发挥作用。
如肝脏合成的能量物质(腺肝三磷酸、磷酸肌酸)通过循环送到肌肉,能供应肌肉活动时能量的需要。
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通过血液运到身体多种组织,促使男性第二性征发育(肌肉强壮、胡须生长、喉结增大等)和性功能的发生。
卵巢产生的雌激素也是通过血液循环,带到有关组织,促进女性性征的发育(乳房、月经、阴毛)。
细菌病毒侵入人体后,淋巴组织产生的多种免疫物质(补体、抗体、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细菌侵入的局部,发挥抵抗作用。
微循环这种沟通细胞间的联系作用,保证了能量输送和信息传递,对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也起重要的作用。
3.保证血流量既然微循环的血流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微循环又是如何保证血流量可以随着人体组织细胞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呢?微循环的一些小血管(如微动脉、微静脉等)的管壁的平滑肌可以收缩或舒张,改变小血管的口径,从而改变微循环的血流量。
一般来说微循环血流的调整可以通过三种形式。
(1)通过神经调整,如前面人害羞的时的脸红现象,就是通过神经作用引起面部小血管扩张的。
通常体内的交感神经分布到微血管壁(微动脉、微静脉),它的兴奋引起这些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反之它的抑制带来微血管扩张。
(2)在组织局部多种化学物质对小血管的作用,前面提到的皮肤疖肿就是由于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在局部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缓激肽等),引起小血管扩展。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称为体液因子,体液因子中有的引起小血管收缩,有的引起小血管扩张,总的称为体液调整。
了解有哪些体液因子参与了微循环的调整,使人们可更好的控制由体液因子引起的微循环紊乱。
(3)在没有神经、体液的影响下,当微血管血压升高时,小血管壁的肌肉会自动收缩;反之,当血压降低时管壁又会自动扩张,称为肌源性调整。
这种调整使微循环血流不随血管内血压变化而有大的变化,对保持局部微循环血流的恒定起一定作用,但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小血管内压力变化过高或过低,还是会影响血流量的。
体内不同器官的微血管呈不同的调节类型,它与神经分布、体液调节及肌源性调整的差异有关。
一般皮肤、骨骼肌微血管收缩带来微循环障碍发生较早,病人出现皮肤苍白、发凉等症状;而心、脑的微循环障碍发生较晚,但它一旦出现紊乱,常引起严重的后果。
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多梦、失眠、头痛、记忆力不好,重者发生中风瘫痪。
循环系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重者可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
呼吸系统: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哮喘,严重出现青紫发绀、呼吸骤停,甚至导致肺心病。
消化系统:面黄肌瘦、腹泻、便秘及老年肠道缺血症等等。
泌尿系统:腰痛、腰酸、蛋白尿、血管收缩引起肾性高血压。
运动系统:全身酸软无力、麻木、疼痛或发生关节炎等,严重可残废;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严重发展引起跛行,刀割样疼痛,溃烂最后导致截肢。
生殖系统: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男性不育症等。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粘血症、高脂血症、高凝血症。
皮肤:可出现瘀斑、黄褐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皮肤出现蚁走感或其它异常感觉。
微循环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微循环的紊乱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例如,当今国际上的竞技比赛,除了运动员的技巧以外,还需要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直到取得胜利。
而一个运动员进行激烈的体育比赛以后,肌肉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使运动员感到肌肉酸痛和疲劳,影响了下一场比赛的成绩。
用改善微循环的方法加速肌肉微循环的血流,把肌肉中堆积的乳酸迅速带到肝脏分解,就能很快恢复疲劳,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国际上已有多种改善微循环加速运动员体力恢复的器械。
再如组织发炎时,微循环血流减慢,带给组织细胞的氧和养料减少,细胞营养不良甚至死亡;而血流瘀滞使血液中的水分被挤到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带来疼痛等症状。
改善微循环可以减轻水肿和疼痛,促进炎症恢复。
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和西医的物理疗法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这个途径。
心脏病与微循环心脏昼夜不停地跳动着,所以它消耗很多的能量,心脏本身的营养和能量由心脏的冠状动脉供给。
如果把心脏比作人头,那么营养心脏的冠状血管外观上看起来就像帽子一样戴在心脏上,所以叫做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是从主动脉根部分出来的,心脏的血液供应就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的主干(也就是它的大分支)像蚯蚓一样分布于心脏的表面,它们再分出小分支以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肌,到达心肌内面的一层膜(心内膜)下,然后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
心肌的毛细血管网分布非常丰富,毛细血管数和心肌细胞数的比例为1:1,就是说一个心肌细胞对应于一条毛细血管。
营养物质和氧就通过毛细血管网送到心脏。
心肌细胞吸取氧和营养物质,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暗红的静脉血,最终汇合流入大的冠状静脉,然后直接流入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是体循环中最短的。
称作“冠状循环”。
由于冠脉血管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因此,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对冠脉血流发生很大影响。
心肌收缩时对血管与挤压作用,冠脉血流减少,舒张时则相反。
心肌收缩的能量来源几乎唯一地依靠氧化代谢。
心脏不停地跳动,故耗氧量很大,所以冠状循环的血流量也很大。
安静的时候,一分钟通过冠状循环的血液量几乎等于心脏本身的重量。
虽然神经、激素对心脏血流也有调节作用,但心肌血流量主要是又心肌本身的代谢来调节。
冠心病与微循环心脏病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冠心病,它在医学上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出了问题而引起的心脏病。
实际上它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影响冠状循环,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
它的重要病变发生在血管内膜,以类脂质沉积和纤维组织局灶性增厚为特征,形成突出于管腔并使之狭窄的灰黄色粥样硬化斑块。
因此,血管易发生痉挛、狭窄或闭塞,使心肌发生急性或慢性、短暂或持久的缺血、缺氧而受到损伤,临床上相应地表现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同类型。
动脉硬化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有下列几个易患原因,即所谓“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与肥胖和高年龄。
另外还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系。
冠心病甲襞微循环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微血管袢细长、纤细及畸形的增多,以及血流速度缓慢,瘀滞增多;其次是轮廓模糊,袢顶舒张的也增多。
病情较重者,管袢周围易见到出血、渗出,微血流中易见到絮状、粒状及泥流等,病情越重这些异常变化越明显。
另外,血浆粘稠度也显著增高。
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指标中,往往出现毛细血管管袢输入支、袢顶和输出支管径较常人窄,乳头下静脉丛扩张程度越重。
长期药物治疗使微循环其他方面得到改善的同时,却加重了冠心病患者乳头下静脉丛的淤血、扩张。
这可能是由于扩血管和活血化瘀药物可促使甲襞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使血液有动脉侧直接流入静脉侧,导致乳头下静脉丛充盈扩张。
有些抗心绞痛药物的药理机制就是扩张静脉容量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直接影响了乳头下静脉丛。
所以,临床抗心绞痛或活血化瘀等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在改善微循环的同时也对微醺环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乳头下静脉丛的这一改变值得引起重视。
心肌缺血病人血液流变学行为是异常的。
有人报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全面黏度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加重心肌损害的重要因素。
冠心病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呈慢性升高,已被大量实验证实。
因冠心病而死亡的病人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着,故认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说明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冠心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原因之一在于它在血浆中能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增高血浆黏度,进而影响全血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