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蛋重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鸡蛋蛋重的因素及其调控措施
齐广海孙万岭霍启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
蛋重(egg weight)为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蛋的重量。
它不但决定产蛋总重(egg mass)的大小,同时也与种蛋合格率、孵化率等密切有关(杨宁,1994)。
蛋重过大或过小已成为困扰商品蛋鸡和种母鸡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在讨论影响鸡蛋蛋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
了调控蛋重的一些可能措施。
一.影响鸡蛋蛋重的因素
1.遗传及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蛋重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力较高。
刚开产时,蛋重受开产日龄、体重、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此时蛋重的遗传力较低(0.3);当鸡群在30周龄左右达到产蛋高峰时,蛋重的遗传力估计值最高(0.6);以后蛋重遗传力逐渐降低,到65~72周龄时蛋重的遗传力已降到0.2~0.3(杨宁,1994)。
蛋重与其它重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强。
由于蛋重与产蛋量的遗传相关为负相关,且高达-0.4,要在同一鸡群对这两个性状同时进行选择是很困难的。
蛋重与体重之间的遗传相关值也高达0.5左右。
体重过大不利于减少维持消耗、改善饲料转化率,所以在蛋鸡育种通常把适当降低体重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此时,应考虑降低体重对蛋重的不利影响。
虽然蛋重与蛋壳强度之间存在正的遗传相关,但这种关系随着蛋重的提高而降低(Jackson等,1987)。
此外,还应注意蛋重与孵化率、蛋壳品质之间的遗传关系(杨宁等,1994)。
2) 开产体重
开产体重较轻通常是引起开产初期蛋重过小的重要因素。
Summers和Leeson(1983)研究表明,当18周龄体重分别为1100、1200、1280、1380g时,19-25周龄平均蛋重分别为46.6、48.4、48.8、49.7g。
18周龄体重每增加45g,蛋重约增加0.5g。
Leeson和Summers(1987)也认为,15-19周龄体重会影响蛋重,这种影响与营养素的摄入量有关。
体重每增加100g,采食量增加3.5g,蛋重增加1.2g。
因此,在育成期,就应注意检查鸡只的生长状况,从营养、疾病防治、光照、饲养空间以及断喙等方面考虑以便开产时达到理想的体重和蛋重。
3)生理阶段
蛋重随年龄变化的一般规律为:母鸡刚开产时蛋重较小,随着年龄的增加,蛋重迅速增加,经过约60天近似直线的增长以后,蛋重增长率下降,增量逐渐减少,在约300日龄以后蛋重较为平缓增加,蛋重逐渐接近蛋重极限。
Weatherup和Foster(1980)提出蛋重随年龄变化的数学模型为:
Y=A—B rt
其中,t为时间;Y为t时间的蛋重;A为成熟时的蛋重;B为由t=0到渐近线之间蛋重的变化范围;r为蛋重的相对增长率。
除了年龄对蛋重的影响以外,性成熟季节和产蛋季节对蛋重也有影响。
Adams和Bell (1998)用美国加州1980到1983年间100多个鸡群的数据,提出了蛋重受鸡只年龄和季节影响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为:
(100.0-pctu-pct0)wtn+pctuwtu+pct0wt0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060.pngwtg = 100
上式中,wtg为平均蛋重。
wtn为蛋重呈正态分布时的平均蛋重。
该值随鸡群年龄、性成熟季节和产蛋季节变化的模型为:
wtn=B0-B1eB2age+B3cos((2p/52)(W20-B4)))+B5cos((2p/52)(Wd-B6)))
pctu和pct0分别为过小鸡蛋和过大鸡蛋占的百分比,估测模型分别为:
pctu=B0-B1(1.0+B2cos((2p/52)(Wd-B3)))) eB4age
wtn=B0-B1(1.0+B2cos((2p/52)(Wd-B4)))) eB4age
wtu和wt0分别为过小鸡蛋和过大鸡蛋的平均蛋重,估测模型分别为:
wtu = B0+B1wtn
wt0 = B0+B1wtn
在以上模型方程中,B0为最大蛋重;B1、B2、B3、B4、B5、B6为回归系数;age为鸡群周龄;W20为鸡群达到20周龄性成熟时的日历周龄;Wd为产蛋时的日历周龄。
上述模型已经在美国加州大学用于估计商品蛋鸡鸡群的蛋重和经济效益。
其它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蛋重随其它生理及环境因素变化的数学模型(Shalev和Pasternak, 1993;Di Mosso等,1998)。
由于不同生理阶段及产蛋季节蛋重的变化特点不同,因此对不同阶段蛋重的调节应采取不同方式。
Summers和Leeson(1983)研究了日粮和体重对产蛋鸡开产早期蛋重的影响,发现提高日粮蛋白质或蛋氨酸水平对开产前12周的蛋重没有影响,亚油酸水平对这一阶段的蛋重也没有影响。
这是因为早熟母鸡开产早、体重小,开产后在尽快达到产蛋高峰的同时尚需完成体格生长,此时饲料采食量的增加并不能满足体重增长与产蛋的双重需要,因此就不能将增加的营养素用于增加蛋重(Leeson和Summers,1997)。
Summers和Leeson(1983)还指出,从产蛋率高峰出现到产蛋重高峰出现这一时期内,产蛋鸡一直发挥着最大潜力进行生产。
此时,通过增加营养素摄入量再提高蛋重不大可能。
在产蛋后期亦是如此。
2. 营养因素
1)脂肪及亚油酸
关于脂肪对蛋重的影响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Hoyle和Garlich(1987)研究了性成熟前或性成熟时饲用高脂日粮对蛋重的影响,发现一直采食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日粮的鸡比一直采食高脂肪和性成熟前采食高碳水化合物性成熟后采食高脂肪鸡的体重大,肝脏脂肪含量高,输卵管重。
采食高脂肪日粮可以增加蛋重。
然而,Sell等(1987)的试验却得出不同的结果。
试验用采食等能等氮日粮的白来航鸡研究了添加动植物混合脂对蛋重和蛋黄重的影响,发现添加动植物混合油脂对产蛋率没有影响,但饲料转化率改善。
试验前4周,添加动植物混合油脂对蛋重和蛋黄重都没有明显影响。
试验第4至12周,蛋黄重随着动植物混合油脂水平的添加而线性增加,蛋重没有明显变化。
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所用油脂的特性以及试验鸡只的状况有关。
关于油脂类型对蛋重的影响虽无结论,但大多数研究认为提高日粮中亚油酸含量可以增加蛋重。
Jensen等(1958)观察到黄玉米中含有可增加蛋重的因子。
后来,人们认为玉米或玉米油中维持最大蛋重的这种因子为亚油酸(LA)(Menge,1968;Balnave,1971a,b)。
许多用等能日粮所做的试验表明加入植物油或米糠会提高蛋重(Balnave,1972,1982,1985;Srichai 和Balnave,1981;Karunajeewa和Tham,1987)。
Scragg等(1987)发现,随着每只鸡每日LA摄入量提高到2.75g,平均蛋重一致增加。
增加易吸收油而不增加LA浓度时,并不能提高平均蛋重。
Mannion等(1992)采用大多数原料相同的日粮(其中必需氨基酸和代谢能浓度均相同),试验日粮对鸡只采食量、体重和产蛋重没有显著影响。
蛋重对红花油水平的增加有反应,而对橄榄油的增加没有反应。
这表明红花油中的LA是引起蛋重变化的原因。
Parsons等(1993)研究表明,即使在高达19%粗蛋白的产蛋鸡日粮中添加玉米油也可提高
蛋重。
至于亚油酸影响蛋重的机理,Jensen和Shutze(1963)认为,缺乏亚油酸的鸡产蛋小是由于脂质向卵巢的转运速度降低。
March和MacMillan(1990)发现,如果日粮中LA不足以满足脂蛋白的最大合成速度就不能得到最大蛋重。
Guenter等(1971)认为,日粮LA水平对蛋黄重没有影响,但蛋重却随着日粮LA水平增加而提高。
这从侧面说明LA可能通过增加蛋白重而不是蛋黄重影响蛋重。
英国罗斯林研究所Whitehead等人在饲粮脂肪影响蛋重的机理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Whitehead等(1991)研究了在产蛋鸡低脂日粮中添加玉米油(5.5%)的影响,试验表明:在产蛋初期添加玉米油蛋重增加,此时蛋重增加的内容既包括蛋黄也包括蛋白;但50周龄时添加玉米油引起的蛋重增加几乎全部是蛋白增加引起的;日粮中添加玉米油影响蛋重的机理与年龄不同。
Whitehead等(1993)进一步研究了饲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玉米油、牛羊脂、椰子油、鱼油)及水平(1%、2%、4%、6%)油脂对蛋重的影响。
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玉米油可以提高蛋鸡血浆雌二醇水平;蛋重对不同脂肪的反应不同,这一反应如果用二次曲线模型描述时添加4%时蛋重最大(图1)。
添加玉米油可得到最大蛋重,添加牛羊脂和椰子油时蛋重增加的幅度较小。
在所有试验处理中,血浆雌二醇平均浓度与蛋重的相关系数高达0.96。
可见,饲粮脂肪与雌激素有关。
图1 蛋重增加量随着日粮中油脂添加量变化的拟合曲线(与低脂日粮对照组相比)Whitehead(1995)进一步分析了玉米油对蛋重的影响(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添加5.5%玉米油后蛋重增加1.26g,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蛋白重量的增加,蛋黄重和蛋壳重几乎没有变化。
虽然添加玉米油引起的22~32周龄产蛋鸡蛋重的增加与蛋黄和蛋白的增加都有关,但50~58周龄蛋重的增加似乎仅是由蛋白重增加引起的(表2)。
由于对照组与添加玉米油组的血浆雌二醇水平有极显著差异(238±17对308±17pg/ml),大多数输卵管蛋白质的合成又受雌激素调节,这表明日粮脂肪对蛋重的影响是通过雌激素调控的输卵管蛋白质的合成发挥作用。
虽然蛋重的增加主要是蛋白增加,但添加鱼油时蛋黄和蛋重都减小。
他们推测,日粮脂肪对血浆雌二醇和蛋重的影响似乎应归结于脂肪酸的影响,中等不饱和的18碳脂肪酸刺激雌激素代谢的效果最为明显,但也不排除脂肪的其他特性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
表1 蛋鸡日粮中添加玉米油对蛋重和蛋组成的影响
资料来源:Whitehead (1995)
表2 蛋鸡日粮中玉米油的不同添加方式对蛋重和蛋组成的影响
资料来源:Whitehead(1995)
至于在实际日粮配合中应当采用的LA水平,尚无一致结论。
Mannion等(1992)提出,为了获得最大蛋重,日粮中的LA浓度应达到1.3-1.6克/日。
Whitehead(1984)提出的维持最大蛋重的LA需要量更高,为2~4%。
然而,亦有人就亚油酸对蛋重的影响提出过异议。
Shannon和Whitehead(1974)给产蛋鸡饲喂含亚油酸水平不同的日粮(8~23g/kg)时,并未发现蛋的大小有差别。
Whitehead(1981)也指出,蛋重对日粮中易吸收的脂肪酸含量均有反应。
Leeson和Summers(1997)认为对于维持蛋重而言,日粮中含有1%的亚油酸已经足矣。
他们认为,以前的某些试验得出添加亚油酸对蛋重有影响是由于试验基础日粮中的亚油酸不足,在玉米-豆粕日粮中添加亚油酸通常并不能增加蛋重。
2)能量
日粮脂肪和脂肪酸水平对蛋重的影响是其本身的影响,还是与能量有关,很容易引起争论。
Keshavarz和Nakajima(1995)研究了蛋鸡生长期和产蛋期日粮能量、蛋白和脂肪水平对产蛋早期蛋重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表3表明,蛋鸡生长期能量水平仅对18-22周龄和整个试验期的蛋重有很小的显著影响(P〈0.05)。
但生长期添加脂肪和提高蛋白水平对蛋重没有影响。
表4关于产蛋期日粮调控的结果表明,当日粮代谢能水平为2816kcal/kg时,日粮蛋白水平由17%提高到21%或添加4%的脂肪均可增加蛋重。
然而当日粮添加4%脂肪时,日粮代谢能浓度由2816 kcal/kg提高到3036 kcal/kg,蛋重并未明显增加。
这一结果与Sell等(1987)、Summers和Leeson(1993)、Roland和Bryant(1994)及Zhang等(1993)报道一致。
可见,添加脂肪引起的蛋重提高与其能量效应无关。
日粮脂肪对蛋重的影响并不存在脂肪的超能量效应。
此外,该试验还表明,高蛋白日粮或高脂肪(4%)日粮增加蛋重的原因是由于蛋白重量的增加。
表3 蛋鸡生长期日粮能量、蛋白和脂肪水平对蛋重的影响1)
1同一主效应下同列内右侧无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2不同因素之间的互作不显著(P > 0.05);3效应不显著;资料来源:Keshavarz和Nakajima(1995)
1同一主效应下同列内右侧无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2当能量固定为2816kcal/kg 时,蛋白质与脂肪的互作对蛋重的影响显著(P〈0.05)。
当日粮中添加4%脂肪时,日粮蛋白水平对蛋重的影响不显著(P > 0.05)。
当日粮中不添加脂肪时,提高日粮蛋白水平蛋重显著增加(P〈0.05);3效应不显著;资料来源:Keshavarz和Nakajima(1995)
3)蛋白质及氨基酸
Morris和Gous(1988)认为产蛋率和蛋重对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反应相似。
过低的蛋白质水平不但影响蛋重而且影响产蛋率(表5)。
表5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产蛋率和蛋重的影响
在重视蛋白质水平的同时不应忽视日粮氨基酸的水平及其平衡。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氨基酸不足会减小蛋重。
因此,对刚开产的蛋鸡通常供给高水平的氨基酸。
从前,蛋鸡氨基酸的需要量通常用占日粮的比例来表示。
1978年,Harms提出,蛋鸡的需要量应当用每日的需要量来表示,或者用氨基酸的摄入量表示。
这一表示方法目前已进一步调整为以产蛋重为基础的氨基酸需要量或生产1g鸡蛋所需的氨基酸量。
由于刚开始产蛋时,蛋重较小,因此氨基酸需要量也较低(Harms,1997)。
至于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后添加氨基酸对产蛋率和蛋重的影响,一些报道认为降低日粮蛋白水平补充氨基酸后产蛋性能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产蛋性能(Johnson和Fisher,1959;Novacek和Carlson,1969;Jenson等,1990;Summers等,1991;Keshavarz和Jackson,1992)。
然而,Harms和Russell(1993)用3个试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表6)。
结果表明,虽然采用低蛋白日粮会显著降低产蛋率、蛋重和产蛋重,但补充氨基酸后基本可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低蛋白日粮会显著减少采食量,添加必需氨基酸后采食量增加。
采食低蛋白日粮鸡的体重减少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1和试验3)。
通过对氨基酸摄入量的分析表明,采食低蛋白日粮时,氨基酸的摄入量减少。
这一系列研究表明,采食低蛋白日粮如果采食量也低时,生产性能迅速降低。
然而,补充适量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精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后,即使在低采食量的情况下也可恢复蛋鸡的生产性能。
他们认为,这一结果与其它试验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其它试验日粮中添加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够,即缺乏某种或某些氨基酸。
表6 日粮氨基酸水平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1
1同一试验中同列内右侧无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
2此试验中对照组的蛋白为17.61%,低蛋白日粮的蛋白为14.89%。
3添加的氨基酸水平(%饲粮)为:赖氨酸,0.187;精氨酸,0.10;苏氨酸,0.10;缬氨酸,
0.08;色氨酸,0.04;蛋氨酸,0.147。
4此试验中对照组的蛋白为15.51%,低蛋白日粮的蛋白为13.00%。
5添加的氨基酸水平(%饲粮)为:赖氨酸,0.30;精氨酸,0.21;苏氨酸,0.19;缬氨酸,0.15;色氨酸,0.05;亮氨酸,0.16;蛋氨酸,0.174。
6此试验中对照组的蛋白为15.46%,低蛋白日粮的蛋白为12.70%。
7添加的氨基酸水平(%饲粮)为:赖氨酸,0.30;色氨酸,0.05;蛋氨酸,0.15。
资料来源:Harms和Russell(1993)
然而,上述试验中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增加蛋重的效果是由于蛋白水平的增加还是由于蛋氨酸水平的提高?Keshavarz(1995)试验表明,在产蛋早期产蛋性能对日粮蛋白的反应不敏感,但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蛋重有显著影响(表7)。
Calderon和Jensen(1990)的试验也表明,日粮中添加蛋氨酸可增加蛋重。
对蛋重的影响不显著(P > 0.05)。
3效应不显著;资料来源:Keshavarz(1995)
Penz和Jensen(1991)研究了饲粮蛋白水平、氨基酸添加量、添加时间对蛋重和蛋成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采食低蛋白日粮时,无论是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形式的氨态氮,还是添加(单独或者同时)赖氨酸、蛋氨酸或色氨酸均不能防止蛋重降低,此时蛋重的减小主要与鸡蛋中蛋白的减小有关。
14-18时饲喂高蛋白日粮(16%CP)而8-14时饲喂低蛋白日粮与一直饲喂高蛋白日粮的蛋重相同。
采食13%CP日粮引起鸡蛋中蛋白量降低与卵细胞处于输卵管膨大部时(3~4小时)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利用率较低有关。
Harms(1997)研究了日粮能量浓度(1260和1400 kcal/lb)和蛋氨酸水平(0.25, 0.275和0.30%)对采食量和产蛋性能的影响。
蛋氨酸摄入量为272 mg/只/日,产蛋重为30.5~45.2g/日,产1g鸡蛋蛋氨酸的摄入量为5.31~6.37mg。
能量摄入量为221~268 kcal/只/日,产1g鸡蛋所需的能量摄入量为5.32~7.56kcal/g。
这说明能量和蛋氨酸应随产蛋重的增加而增加。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配制产蛋鸡日粮时,应当考虑蛋氨酸与能量的比例。
虽然这一比例在肉用仔鸡饲粮配制中已使用了40年,在产蛋鸡饲料配制中仍然未考虑这一比例。
Harms(1997)在另一试验中比较了不同蛋氨酸/能量(1/1.03, 1:1.09, 1:1.15, 1:1.49)对产蛋鸡的影响。
当蛋氨酸/能量降低时,产蛋率和蛋重降低。
然而,蛋重减小的幅度最大。
所有蛋鸡均采食同样量的能量,获得同样的增重。
试验结果表明,当蛋鸡采食1:1.25的蛋氨酸:能量水平时,利润最大。
试验结果表明,当能量/蛋氨酸为1:1.15时,产蛋率最高,但蛋重降低。
采食这一比例的蛋鸡进食的能量和增重均与对照组相同。
Peterson等(1993)认为,控制采食量
为100g/日时,减少蛋氨酸摄入量可以减少蛋重但不会降低产蛋率。
Harms等(1998)用三因子试验研究了代谢能(2772 kcal/kg、3080kcal/kg)、粗蛋白(12.7%、15%)、蛋氨酸(0.25%、0.275%、0.300%)对商品蛋鸡的影响。
发现蛋重随着日粮蛋氨酸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能量水平的增加而降低。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在高能水平下采食量降低导致蛋氨酸摄入量降低之故。
关于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蛋重的影响与蛋鸡周龄的关系,Waldroup和Hellwig(1995)总结了多次试验的结果(表8)。
随着日粮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蛋重几乎线性增加。
蛋重的这种增加幅度随着产蛋周龄增大而减小。
例如,当蛋氨酸水平由0.23%提高到0.38%时,25~32周龄期间蛋重增加5.6%,38~44周龄、51~58周龄和64~71周龄蛋重增加的幅度分别为7.3%、6.7%和6.0%。
Calderon和Jensen(1990)的试验也表明,蛋重对日粮蛋氨酸水平的反应为二次型曲线(图2)。
Waldroup和Hellwig(1995)总结了根据不同判据得出的不同周龄的日粮含硫氨基酸需要量(表9)。
从表9中可以看出,产蛋高峰期(38~45周龄)维持最大蛋重的蛋氨酸需要量高于产蛋数,而维持最大产蛋数的蛋氨酸需要量在51~58周龄期间最高。
如果此结果进一步得到证实,对于60周龄以前降低日粮蛋氨酸水平就需审慎对待。
表8 日粮蛋氨酸水平对蛋重的影响(6次试验的平均值)
*约含0.20%胱氨酸;资料来源:Waldroup和Hellwig(1995)
图2 蛋重对日粮蛋氨酸水平的反应
表9 不同判据下的日粮含硫氨基酸需要量1
1同列内右侧无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
资料来源:Waldroup和Hellwig(1995)此外,人们还研究了不同蛋氨酸和不同立体异构体的影响。
比较DL-蛋氨酸与Alimet (一种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时发现,当蛋氨酸添加水平相同时,蛋重对二者的反应区别不大(表10)。
关于不同立体异构体的影响,虽然有人认为L-蛋氨酸可能比蛋氨酸的其它形式好,
但绝大多数研究表明L-蛋氨酸与DL-蛋氨酸无显著区别(Harms和Russell,1994)。
资料来源:Harms和Russell(1994)
由于有人发现过多的蛋氨酸在鸡体内体内可代谢生成牛磺酸,因此,含硫氨基酸与牛磺酸之间的关系也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Yamazaki和Takemasa(1998)研究了日粮牛磺酸对蛋重的影响。
试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0.25%和0.50%牛磺酸会显著降低蛋重,但对其它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在另一项二因子试验(牛磺酸:0、0.5%;蛋氨酸:0、0.10%)中,发现添加牛磺酸可降低蛋重,但添加蛋氨酸并不能增加蛋重(Yamazaki和Takemasa,1998)。
他们认为,蛋氨酸影响蛋重的机理可能与牛磺酸不同。
随着产蛋周期的延长,蛋重逐渐增大,甚至影响产蛋率,因此,有必要适当控制蛋重。
Leeson和Summers(1997)报道,60周龄以上产蛋鸡采食13%粗蛋白水平时会降低蛋重,但采用更低蛋白水平的日粮通常还会减少产蛋数(表11)。
Peterson等(1983)认为,降低蛋氨酸水平也会减少产蛋后期的蛋重(表12)。
可见,通过降低日粮蛋氨酸水平的方式降低产蛋后期蛋重并不现实。
表11 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对60周龄以上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资料来源:Leeson和Summers(1997)
表12 蛋氨酸水平对产蛋后期蛋重的影响
同列内右侧无相同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资料来源:Peterson等(1983)此外,在商品蛋鸡生产中有时可能需要降低蛋重。
如在国外超级市场上鸡蛋通常按打销售,冬季市场上特大蛋的供应量太多,可能需要降低蛋重。
Zimmerman(1997)指出,当每只鸡每日总含硫氨基酸(TSAA)的采食量为412mg时,蛋重会降低但不影响采食量。
如果每100只鸡每日采食量为22磅,则可减少蛋氨酸消耗1.46磅,相当于每吨减少饲料成本2.04美元。
当赖氨酸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显著降低蛋重但对产蛋率并没有影响。
这些研究表明,当蛋重降低1—1.5g时并不会影响产
蛋率(Zimmerman,1997)。
3. 饲养管理
关于饲养管理措施,应当主要考虑其对采食量的影响。
Christmas等(1976)发现,蛋鸡的成熟季节、品种对产蛋早期蛋的大小影响很大。
Harms等(1987)指出,当蛋鸡接近成熟时,应当根据品种和季节对管理予以调整。
夏季和高温时,蛋重偏小,冬季蛋重偏大。
Christmas 等(1979)对不同季节性成熟对蛋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发现秋季和冬季初期性成熟的鸡产的蛋较重。
Douglas(1987)认为改变一日内的光照时间也可以改变蛋的大小,早晨提早光照可以增加蛋重。
提高蛋鸡舍的温度会降低采食量和蛋重。
Marsden等(1987)研究表明,鸡舍温度提高到80.6华氏度会降低蛋重但对产蛋率不会有影响。
至于日粮形态对蛋鸡的影响,Kling等(1985)的研究表明,日粮形式(粉料或颗粒料)对产蛋鸡的蛋重、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2 调控蛋重的措施
1)商品蛋鸡
在当今蛋鸡生产中,开产周龄一般比原来提前几周。
虽然关于这一变化的遗传、管理和营养影响尚有不少争论,大多数人认为,蛋鸡提前成熟可以提高蛋鸡生产的效益,但早熟蛋鸡开产以后通常蛋重较小(Harrison等,1969;Leeson和Summers,1980,1981)。
在产蛋早期,主要目的是增加蛋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加强育成期饲养管理,使蛋鸡在开产时达到标准体重。
前已述及,开产体重较轻是引起开产初期蛋重过小的常见因素。
因此,在育成期,就应注意检查鸡只的生长状况,加强饲养管理,以便开产时达到理想的开产体重。
如果育成鸡在某一时期尚未达到标准体重,就应延迟换料。
除了注意平均体重以外,还应考虑鸡群的整齐度,其衡量标准是使90%鸡只的体重处于平均体重上下10%的范围以内。
育成鸡在9~14周龄的生长速度最快,骨骼结构接近成熟,输卵管开始成熟以便为开产做准备。
此时的任何应激都会对体增重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
因此,应避免在这一时期采取应激性管理措施如转群、断喙。
—尽早转群以防止过分拥挤。
由于育成鸡舍在转群前2周已经十分拥挤,推迟转群会限制采食和饮水量,因此应尽可能在15~17周龄转群。
—采用适当的光照制度。
提高开产蛋重的措施之一就是推迟性成熟。
遗传选择可以使性成熟每年提早1天。
如果能达要求体重的话,早熟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性状。
然而,如果在18周龄不能达到标准体重,就应推迟增加光照直至达到标准体重。
采用提高采食量的措施如增加饲喂次数和降低鸡舍温度可以提高蛋重。
逐步缩短光照也有利于延迟性成熟。
—采用适当的营养措施。
关于提高产蛋早期蛋重的营养措施有,除了加强育成期饲养管理以便使蛋鸡在开产时达到标准体重以外,还可以:提高产蛋早期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于开产时体重较轻的蛋鸡,应当供给高蛋白日粮并添加脂肪(Keshavarz,1995)。
在产蛋后期控制蛋重的目的与产蛋早期相反,主要是避免蛋重过大。
通过降低日粮蛋氨酸水平的方式降低产蛋后期蛋重并不现实,其原因主要是降低日粮蛋氨酸水平时通常会导致产蛋数减少,体重降低。
Yamazaki等(1996)认为在产蛋后期日粮粗蛋白、蛋氨酸和亚油酸水平均不能影响蛋重。
降低产蛋后期蛋重的有效方式是通过调节光照降低成熟体重。
成熟体重大的鸡产蛋后期产的蛋也大,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方法降低蛋重必然会导致开产早期蛋重减少(Leeson和Summers,1997)。
2)种母鸡
对种母鸡,种蛋过大或过小均会降低孵化率,因此,保持中等程度的蛋重对于种母鸡极为重要(Kalita, 1994)。
在生产实践中,应当结合品种特点,采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总之,影响蛋重的因素众多。
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澄清影响蛋重的因素相当困难。
今后有必要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对蛋重的调控必须考虑整个生产周期的经济效益,而不仅仅考虑某一阶段的经济效益。
附录:鲜蛋的重量分级标准
资料来源:杨宁(1994)
*原标准仅以英两表示。
为便于与我国标准比较,也折合成g并取整列于表中。
资料来源:Stadelman和Cotterill(1995)
参考文献
杨宁等,1994. 现代养鸡生产. 45-66页,599页。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
Adams, C. J., and D. D. Bell, 1998.A model relating egg weight and distribution to age of hen and season. J. Appl. Poult. Res. 7:35-44.
Balnave,D., 1971a.. The contribution of absorbed linoleic acid to the metabolism of the mature laying hen. Comp. Biochem. Physiol. 40A:1097-1105.
Balnave,D., 1971b.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noleic acid and laying activity in the laying he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