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09T16:38:52.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作者:张磊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预测模型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仍能对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进行较准确的估计。

张磊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急诊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165例。按照收治顺序分组,推导组(115例),验证组(50例)。纳入标准:(1)年龄>15岁;(2)有明确颅脑外伤史;(3)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颅脑损伤;(4)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5)入院当日呈昏迷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至昏迷状态。排除标准:(1)外伤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或昏迷的患者(昏迷时间<6 h);(2)外伤后癔病或精神抑郁状态致昏迷样表现;(3)外伤后情绪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而呈意识障碍。对28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及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并建立风险模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及判别。结果入院时GCS、神经系统并发症、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电解质紊乱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昏迷的独立风险因素。推导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4.380,P=0.496,预测昏迷率与实际昏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模型的辨识度在推导组(AUC=0.87;95%CI:0.798~0.942)及验证组(AUC=0.90;95%CI:0.803~0.997)中均较好。结论预测模型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仍能对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关键词:颅脑损伤;昏迷;危险因素;预后;模型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并且是一个反映着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有研究显示,在美国,脑外伤30 d之内的病死率高达21%,也是儿童及青壮年创伤后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1]。颅脑损伤是造成昏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脑外伤所致的昏迷又恰恰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表现[2]。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相对客观、准确、可靠的判断是一个难题。因此,笔者研究脑外伤患者持续意识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建立一个可靠、实用的预测模型。在临床工作中注意风险因素并给予及时干预、治疗,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同时也可为家属诊疗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医疗及社会资源合理利用及分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165例。纳入标准:(1)年龄>15岁;(2)有明确颅脑外伤史;(3)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颅脑损伤;(4)格拉斯哥评分≤8分;(5)入院当日呈昏迷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至昏迷状态。排除标准:(1)外伤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或昏迷的患者(昏迷时间<6 h);(2)外伤后癔病或精神抑郁状态致昏迷样表现;(3)外伤后情绪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而呈意识障碍。

1.2 研究方法

根据查阅文献及临床实践观察,选择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入院72 h均数)、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过神经反射异常、脏器多发伤、并发症或功能不全、影像学检查提示重度损伤、有创辅助治疗等28个可能影响患者清醒的因素(表1)。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集的115例病例(70%)为模型建立样本(推导组),2011年7月至2012年1月查阅病历获得50例病例(30%)为模型检验样本(验证组)。按照清醒标准将两样本病例分别分为清醒组及昏迷组。清醒标准:(1)对于问题有示意,如眼球运动、瞬目、点头、握手示意;(2)简单的遵嘱动作;(3)并非由反射活动引起的对特定条件产生的动作或情感反应。(4)言语可被理解。

2结果

经过χ2检验,GCS评分、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干反射、神经系统、原发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气切插管、电解质紊乱、血气pH异常在推导组和验证组预后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些因素可能与颅脑外伤患者短期内能否清醒有关。

3 讨论

分析研究得出某些临床指标是颅脑损伤后持续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而不确定各种危险因素并存时患者持续意识障碍的概率大小,在临床工作中实际意义不大,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予以综合评价,以使其用于预后评估。本研究是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函数,根据变量前系数对危险因素赋值,对患者颅脑损伤后持续意识障碍的可能进行综合评估。通常根据样本量的大小进行内部检验或外部检验。内部检验主要是统计学方面的检验,包括对相关系数、模型判别能力和模型校对。外部检验是在内部检验的基础上将风险方程应用于另一组病例,判别预计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的吻合程度。本研究由于样本病例数量有限,Logistic建模后对方程进行内部检验。内部检验的结果令人满意。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在应用中进行检验。

本次研究表明入院GCS评分、DAI、神经系统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是与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昏迷的显著相关因素,以上因素在救治过程中均可方便判断,预测模型有着较好的判别能力及实用性,依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及社会经济意义。同时,依据模型对患者病程进行评估,作为与患者家属解释病情的理论依据之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本次研究尚有诸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考虑到不同病例各项因素的判定标准难以达到绝对相同,且为了在临床工作中运用模型尽可能的便捷,对相关因素的选取做了二分类处理,这样就造成有可能损失一些有意义的定量资料数据。其次,因条件所限,本次研究未能收集到像细胞代谢物、血清标记物、诱发电位等相关数据纳入模型。最后,病例数量有限,模型组内检验的结果尚令人满意,但还需要行大样本量的组外检验来证实模型的可靠性,因此,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并在多个研究中心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细致研究,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预测模型。参考文献:

[1]肖锋.美国神经创伤的救治现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81-83.

[2]Parikh S,Koch M,Narayan RK.Traumatic brain injury[J].Int Anesthesiol Clin,2007,45(3):119-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