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 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燃烧(Combustion):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防火方法:(1)控制可燃物质(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4)设防火间距

3、灭火方法:(1)隔离法(2)冷却法(3)窒息法(4)抑制法、

4、烟(Smoke):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

5、反应热( Enthalpy of Reaction):以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或从环境吸收的、生成物所含能量的总和与反应物所含能量总和之间的差值。

生成热( Enthalpy of Formation):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生成热,又称为生成焓。

燃烧热( Heat of Combustion):可燃物和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化学反应热。

标准生成热(Standard Enthalpy of Formation):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1mol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生成热,亦称为标准生成焓。

标准燃烧热(Standard Heat of Combustion):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1mol某物质被完全氧化时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

6、热值(Calorific Value):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高热值(High Calorific Value):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液态存在时的热值;用QH表示。

低热值(Low Calorific Value):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气态存在时的热值;用QL表示。

7、热容(Heat Capacity):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物质,温度每升高1oC所需要的热量。

比热容(Specific Heat):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要的能量。

恒压热容Cp(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一定量气体,当压强保持不变,在没有化学反应和相变的条件下,温度改变1开尔文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恒压热容。

恒容热容Cv(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volume ):一定量气体,当体积保持不变,在没有化学反应和相变的条件下,温度改变1开尔文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恒容热容。

第二章

1、热传导( Heat Conduction Conduction):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移时,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2、傅里叶定律内容:在不均匀温度场中,由于导热形成的某点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时刻同一地点的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3、热对流( Heat Convection Convection):流体中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4、热辐射( Radiation of Heat Heat):物体转化本身的热能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

5、

6、辐射力(Radiation Energy):凡温度高于0K物体都有向外发射辐射粒子的能力;单位时间,物体单位表面积向周围半球空间发射的所有波长范围内的总辐射能。

7、热对流:流体中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对流换热(Convection Heat Exchange):工程上,常把具有相对位移的流体与所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强迫对流:流体的流动是外力推动而形成的

自然对流:自身的受热产生的浮力运动而引起的

8、斯蒂芬流:在相分界面处,由于扩散作用和物理或化学过程的作用而产生的、垂直于相分界面的一总体物质流。

9、烟囱效应(Chimney Effect):在垂直的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管道H越高,烟囱效应越显著。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0、黑体的重要特征:1、黑体发射的光谱是连续的;2、黑体单色辐射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单色辐射力曲线下的面积就是黑体的总辐射力;3、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单色辐射力具有一个最大值,对应的波长成为最大单色辐射力波长,即为λmax。随温度的升高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

第三章

1、自燃(self-ignition):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引燃(Ignition):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体等高温热源的强烈加热而着火、燃烧,然后燃烧传播到整个可燃物中。简言之:火焰的局部引发及其相继的传播。

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整体温度T↗, 达某一温度着火。

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下因自身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造成的自燃。2、着火条件:使可燃体系在一段时间后出现剧烈的反应过程,从而使其在某一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燃烧态)的初始条件。

3、着火感应期:可燃体系由开始发生化学反应到着火燃烧的一段时间。

热着火理论中的定义:可燃体系在已满足热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始状态到温度开始骤然上升瞬间所需要的时间。

着火感应期的存在原因:可燃体系在着火前由低温化学反应到高温燃烧反应,需要有个热量逐渐积累、温度逐渐上升过程,反应才能自动加速,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4、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范围:适用于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的对流混合,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对于比渥数Bi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5、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适用于比渥数Bi大的固体体系不具备自燃条件,则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物质内部温度分布趋于稳定,这时放出的热量与向外流失的热量相等。否则,则从物质堆积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体系着火。

在后一种情况下,体系自燃着火之前,物质内部不可能出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态温度分布。体系能否达到稳态温度分布就成为判断物质体系能否自燃的依据。

6、基本出发点:

谢氏理论:自热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系

F-K 理论:自热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体系能否得到稳态的温度分布

7、氢—氧化学计量混合物的爆炸三个极限的原因:

(1)下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太低,使自由基固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2)上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较高,使自由基气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3)第三极限的存在原因:新链锁反应作用的结果。

8、强迫着火:在高温热源作用下,可燃体系的局部被热源迅速加热,在热源附近出现

火焰,并且火焰向邻近区域稳定传播的着火过程。

9、强迫着火的特征:1. 强迫着火仅在可燃物的局部进行,所形成的火焰要能向未燃区域传播。2. 强迫着火的点火源温度要远高于自燃温度。3. 强迫着火包括可燃物局部形成初始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向未燃区域传播两个阶段。过程比自燃复杂。

10、引燃机理 1、热理论:电火花作为一个高温热源,通过导热和对流传热,将其周围的局部混气加热,当温度达到临界工况被点燃。然后靠火焰传播使整个混气着火。

2、电离理论:靠近火花的部分混气被电离,产生自由基,发生链锁反应使混气燃烧起来。低温时电离作用是主要的,当电压提高后,主要是热作用。

11、热理论中的灭火措施:(1)降低系统的氧气或可燃气的浓度;(2)降低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