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三种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三种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s n i v t n p cfct f e st iya d s e i i o CK— i i y Mb. MB a d c I l n r o i e e e t n frd a n sso n Tn o e o mb n dd t ci ig o i f a c o o AM1 r n l z d ea ay e . we
Re u t L v l fMb,C MB , n T I i e e i n f a t e w e s ls e e so K— a d c n f r d sg i c n l b t e n AMIg o p a d UA r u t o r 4, n df i y r u n g o p a u s2, a d h 8 ( <0 0 P .5 T e s n i vt n p cf i f i e e i i c n l o to eo t e r e sa o eo o i e h e st i a d s e i c t o i y i y Mb df r d sgf a t f m s f h rma k r l n r mb n d f i yr h o c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提 高 确 诊 的 速度 和 确 诊 率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
【 关键 词 】 肌红蛋 白 ;肌钙蛋 白 I ;肌酸激酶 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 死 ;早 期诊断 ;心肌标 志物
Th e a d a r e s i h a l i g o i fa u e my c r i li f r to Y r e c r i c ma k r n t e e ry d a n s s o c t o a d a n a c i n AN G i mi We - n, L1S a - o h o h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默认字体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

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

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

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

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

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

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标记物,能够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和诊断。

方法收集400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对所采血液进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定量检测,研究其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阳性率:cTnI为93.4%,CK-MB为32.1%;敏感性:cTnI为100%,CK-MB为48.2%;特异性:cTnI 为93.4%,CK-MB为32.1%。

结论cTnI阳性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具有高度的预见性,cTnI的阴性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机率很小。

cTnI可作为心肌细胞受损时一种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液标记物。

cTnI可以早期预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血栓的形成,cTnI也可以作为一种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标记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blood marker,it can earlier examine and diagnose a patient with AMI. Methods Gather 400 patients blood sample with AMI. To respectively take its blood into be measured the cTnI or CK-MB levels,studying its positive rate,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ults cTnI positive rate:93.4%,sensitivity:100%,specificity:93.4%;CK-MB positive rate:32.1%,sensitivity:48.2%,specificity:32.1%. Conclusion cTnI appeared to have a high predictive value that AMI occurred,its sensitivity is 100%. cTnI -negative value indicates very little risk of AMI occurrence;cTnI is the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blood marker as myocardial cell was injured. It can early foresee that the patient’s tiny thrombus is formed. It is the marker which excludes patient’s myocardial infarction.[Key Words] Troponin I(cTn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Creatine kinase(CK);Creatine kinase isomer-MB(CK-MB)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I、T、C三亚基构成,与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心肌标记物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心肌标记物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心肌标记物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董丽红【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9【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100例疑似AMI 患者,均进行心肌标记物cTnI和CK-MB的床旁即时定性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比较周转时间(TAT)和检验结果。

结果心肌标记物床旁即时定性检测的TAT为(20.5±4.8)min,实验室检测的TAT为(61.3±10.4)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种检测方法CK-MB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0.63,一致性良好;两种检测方法cTnI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0.92,一致性好。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nI和CK-MB的床旁即时定性检测,操作方便、简单易得、结果回报时间短、可信度高,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47-48)【作者】董丽红【作者单位】116033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四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武维恒;孙喜波;朱林;于世荣;祁春梅;刁军;甘军民2.院前心肌标志物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J], 李抒玮;陈荣健;陈杰文3.院前心肌标志物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探讨 [J], 宁敏;庞栋4.院前心肌标志物cTnI、CK-MB与Mb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杜建平;年晓花;吴接玉5.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武维恒; 朱林; 祁春梅; 刁军; 甘军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测定的临床意义冯海明;王虹;蔡小婕;闵宗延;许兆军;陈玉峰;陈国方;江隆福【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04(4)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BNP浓度的测定在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脑钠素(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者分别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LVEF≤40%组与LVEF>40%组、Killip(Ⅰ-Ⅱ)组与Killip(Ⅲ-Ⅳ)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BNP浓度的对比.结果重构组、LVEF≤40%组、Killip(Ⅲ-Ⅳ)组和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重构组(P<0.001)、LVEF>40%组(P<0.001)、Killip(Ⅰ-Ⅱ)组(P<0.001)和非死亡组(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敏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8-10)【作者】冯海明;王虹;蔡小婕;闵宗延;许兆军;陈玉峰;陈国方;江隆福【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R446【相关文献】1.BNP、MYO、cTnI三项联合测定对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J], 沈振芳;朱同华;徐向东2.H cy和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淑娟;宁保红3.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和hs-CRP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J], 高杰;汤国高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BNP、TnI、CK-M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J], 余苗苗;王奇志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cTnI、hs.CRP和β2MG水平测定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 [J], 朱同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o AM I T n t d o f . heu ie fCK. B. M
『 ywo dl o ada makr Ke r sMy c i r e;Act o ada f c o ;C M B;c n ;Mb r l ue my c ilna f n K. r ir i TI
痛 疑似A I M 患者 ,最后 按W O 准确 诊为A I( 0 0 H标 M 2 0 年新 标
准 )随机选 3 例 ,年 龄5 一 5 ,平 均7 . 岁 ,其 中男 1 O O8岁 05 8
例 ,女 1 例 。胸痛入 院疑似A I 2 M ,但 最后排 除A I M 的病人 为
对 照组随机选3 例 ,年龄5 — 7 0 4 8 岁,平均6 . 岁 ,其 中男1 85 9 例,女1例 。 l 1 2 标本采集 . 疑似病人入 院后 即采静脉血 1 次,采血后立
2 0 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o l e lh r a i a i n 00 W r d H a t O g n z t o ,
I3 检测方法 .
C - B 定采用 免疫抑制法 ,检测 仪器 为 日 KM ̄
WO H )提出急性心肌梗死 ( c t y c r i l i f r t o , a u e m o a d a n a c in AI M )诊断标准 :心肌肌钙蛋 白升高随后缓慢下 降或c — B K M 快 速升 高后 下降,并伴有如下症状之一 可诊 断为A I ( )缺 M。 1 血症 状 ; ( )心 电图出现病理性Q ; ( )心 电图呈缺血 2 波 3 改变 ( T S 段抬高或 降低 ); (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 。 4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t M 发病率持续升高,其死亡率也  ̄A I 较高,而对A I M 的治疗时间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对A I M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 当重要的意义。 理想 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是在心肌 内高浓度而在其他组 织中不存在或 少量存在 的物质 ;而且在心肌有轻微 损伤 就能 释放入血 ,并 能达 到 目前检测方法 的检测水平 ;能检测 早期 心肌损伤 ,且 窗 口期长 ;能估计梗死 范围大小判 断预后 ;能 评估溶栓效果等 。

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宋艳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12(016)006
【摘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早期的准确诊断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为研究和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相关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079-1080)
【作者】宋艳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二区,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刘程光
2.应用临床诊断性能曲线评价cTnT、CK-MB、MYO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刘怀平;孙会印;丁贤
3.CK、CK-MB和CK-MB/CK比值在诊断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刘小玲;孔令文;都定元;程颖
4.血清cTnI,hs-CRP,CK-Mb水平动态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
床意义 [J], 卓伟;周远清;吕伟标;罗建伟
5.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郭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至 全 层 的2 3 闭 塞4 h即可 引起 透 壁 或 几 乎 透 壁 性 坏 死 。 塞 / , ~6 闭
半 衰 期仅 为 (. ±1 5mi, 89 .) n 持续 时 间0 5 h 所 以 一次 阴性 结果 . ~l ,
不能排除A 。 MI 由于Mb 来 自横 纹 肌 并 受 到 肾功 能 的影 响 , 敏 也 其
感性较高, 但特 异性 较 差 , 以作 为 肌 酸 磷 酸 酶 同 功 酶( K 可 C -MB ) 和 心 肌肌 钙 蛋 白I T c n 和c n 的 补充 。 点是 在 血 液 中 出现  ̄ (T I T T) 优
的早 , 于 C - 早 K MB、T I T T, c n和c n 因此 可用 于 A 的 早期 诊 断 , MI 判 断是 否 再 灌 注 以及 梗 死 范 围 的有 价 值 的 指标 。 ) 酸 磷 酸 酶 同工 (肌 2 酶( K MB ; AMI C - )在 发病 3 h ~4 后开 始 升 高 ,0%敏感 时 间 为8 1o ~ lh, 0 4 达 到 高 峰 。 肌 损 伤 产 生 的 C M B 高 持续 时 间 2 1 ~2 h 心 K- 升 短 , 以 可 从 连 续 多次 测 得 的数 据 予 以 判 断 。 的 增 高 程 度 能较 所 它 准 确 的 反 映 梗 死 的 范 围 , 高 峰 出现 的 时 间 是 否 提 前 , 助 于 判 其 有 断 溶 栓 治疗 是 否成 功 , 故用 于 早 期 诊 断 A I M 和早 期 确 定 再灌 注 是 否成 功 “ 指标 ” 金 之一 。 K- C MB 8 9%~9 % 在于 心 肌 内 , 9存 少量存 在 于小 肠 、 、 肌 、 宫 和 前 列 腺 , 舌 膈 子 故在 心 肌 炎 、 肌 疾 病 、 脏 疾 心 肝 病 、 骼 肌 创 伤 、 动 脉 栓塞 、 克 及 糖 尿病 等 疾 病 均 可 导致 假 阳 骨 肺 休

cTnI及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cTnI及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cTnI及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目的分析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到本院就诊的4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cTnI及hs-CRP水平。

结果治疗组cTnI及hs-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cTnI在4~8 h 升高,高峰在8~12 h,72 h后降低;hs-CRP不断升高,高峰在12~24 h,72 h 后降低到正常水平。

结论联合检测cTnI及hs-CRP,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 I (cTnI) and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4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and 48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in our hospital were as control group,cTnI and hs-CRP of two patients were detected.Results cTnI and hs-CRP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TnI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ncreased in 4-8 h,the peak was at 8-12 h,72 h decreased; hs-CRP increased continuously,the peak was at 12-24 h,72 h decreased to normal level.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cTnI and hs-CRP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Cardiac troponin I;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具备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休克、心律失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因此必须要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1-2]。

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测中的价值

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测中的价值

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测中的价值1. 引言1.1 背景心肌梗死是急诊胸痛患者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心肌梗死是全球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超敏肌钙蛋白Ⅰ已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超敏肌钙蛋白Ⅰ作为心肌细胞受损后释放出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即可检测到其升高水平,从而有助于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尽管超敏肌钙蛋白Ⅰ在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但其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测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测的价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评估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比较超敏肌钙蛋白Ⅰ与其他常用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表现,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通过对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预测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预测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急诊胸痛患者的及时诊治和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病人群体,即急诊胸痛患者。

急诊胸痛患者是指因为胸痛而前来就诊的患者群体,他们往往需要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这类患者通常包括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其他可引起胸痛的疾病患者。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因为超敏肌钙蛋白Ⅰ在急诊胸痛患者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 ] 胡庆兰 , 6 黄华仪 , 刘永珠 , 腹腔镜诊治异位妊娠 18 等. 0 2例 [ ] 中 J.
国妇 幼保 健 ,08,3 1 ):7 32 3 . 20 2 (9 2 3 -7 5
( 收稿 日期 :0 2— 4—2 ) 21 0 8
( 本文编辑 : 崔长征 )
心 肌 肌 钙 蛋 白 I 早 期诊 断 急性 心 肌 梗 死 的 临床 价 值 在
结论 心肌肌 钙蛋 白 I 于早期诊 断 A 具 有较 高灵敏 度和较 强特 异性 , 心肌 损 伤 特异 性 标 志物 ,T I 对 MI 是 c n 检
测 方便 、 快捷 、 准确 , 有 较 好 的 临床 价 值 。 具
【 关键词 】 心肌梗 死; 心肌肌钙蛋 白I诊 断价值 ;
检 测 c n 、 K. T IC MB两项 指标 进行 两组 间比较 , 并对 AMI 和 u 组 A组各 指标 作对 比分 析 。结果 c n 早期 诊 断 TI 急性 心肌 梗死 灵敏 度 高于 C - K MB, 阳性 率分 剐为 6 . % 、8 8 , 3 8 l . % 两组 比较 差异 有统计 学意 义 ( <0 0 ) P .1 。
参考文献
[ ] 夏恩兰. 1 妇科内镜学[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1 37 20 :4 . [ ] 张金华 . 2 腹腔镜诊 治异位妊娠 8 O例临床 分析 [ ] 职 业与健康 , J.
注 : 组 比 较 , <0 0 两 P .5
20 2 (4) 16 —2 2 07,3 1 :2 116 .
A ) MI
z A GD n — .P o l s o i l fT i n T i n 6 0 0。 hn H N o gX U e e s t ak g, ak g4 1 0 C i p H pa o a a a

血清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血清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血清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作者单位:124000 辽宁省盘锦市中医院通讯作者:魏玉红目的探讨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入院时、入院后3小时和6小时胸痛、怀疑心肌梗死的40例患者血中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的水平。

结果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敏感度为88.4%,临床特异度为92.9%。

结论肌钙蛋白I可以作为早期诊断AMI的辅助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所致,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利于迅速决策和治疗,并且能够改善胸痛患者的预后[1,2]。

对胸痛患者进行坏死标记物检测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一个里程碑[3~6]。

肌钙蛋白T水平在心肌梗死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其灵敏度在胸痛发作的头几个小时很弱。

如何早期诊断,对于AMI及时治疗及降低病死率、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拟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的水平,探讨测定CTnI在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以胸痛为首发症状、但排除明显外伤的患者40例。

男19例,女11例,年龄35~69岁,中位年龄48岁。

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胸痛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3小时、6小时采血。

所有标本采血后分离血清并于1 h内完成测定。

1.2.2 测定方法采用罗氏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试剂、标准品及质控物均为仪器原装配套。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所有胸痛患者中,确诊急性心肌梗死者共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

肌钙蛋白I检测的临床敏感度为88.4%,临床特异度为92.9%。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t be e ru e l hge a oei ecnrl ru ,a dtogop f o pr o shd s nf at ieec ( h o sr dgopw r a Jhr h t s nt ot op n ru so m ai n a i icn f rne P< e v e l tn h h og w c s g i d O 0 ) h pc ct adsnivt o K—MB w r 7 .2 ad8 . 4 , epc vl;rl seict adsniv yo T 1 . 5 .T esei i si y fC i f yn e t i ee 16 % n 9 2 % rsetey Ie pc i es it f n i 1 l i f yn t i c
【 关键词 1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 同工酶 ;肌钙蛋 I 肌红蛋 白 ; 【 中豳分类号】R 4.2 52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7— 57 {0 1 5— 00 0 0 8 1 2 1)1 03 — 2 0
A s at bet e T xlr te l i l i icneo e c n ra n iaei zm s( K—MB , T I(T I nd bt c :O jci : oepoe h i c g f ac f t t gc t ekns oy e C r v c n a s ni d ei e i s ) c n cn )a
8 .7 、8 .9 和 8. 9 ,特 异 性 分 别 为 7 .8 、 95% 44% 57% 53% 9.3 67 %和 9 .8 36 %。以上数据表明 ,C K—MB和 Mb A I 对 M 的敏感性 略高 于 cn ,而 cn 对 A I的 特异 性 明显 高 于 TI TI M C K—M B和 M 。因此 C b K—MB T I和 Mb的 联合 检测 , 、c n

心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心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 江基尧 , 2 朱
诚. 国外亚低温与脑损伤 的研究进展[ ] 国外 医学 J.
发性病理过 程 , 从而导致不可逆性 脑损害 , 使得 重型颅脑 损伤
的治疗更加棘 手 , 重影 响患者恢 复。 严
( 神经病学神经 外科 学分册),9 3 2 ( ) 4— . 19 ,0 1 : 6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2 34, “ .2 P=0 0 0 。两 组电解质 、 吸 .2 ) 呼
措施 , 在治疗过程 中应 控制 脑温 , 密 观察生命 体 征 , 严 预防并 发症 , 结合常规治疗 , 能显 著降低 病人 的致 残率 和病 死率 , 有 效保 护脑 细胞 , 改善患者 预后 。
率。亚低温治疗是控制重度颅脑 损伤后进行 性颅 内压升 高的 最有效方法 J 。本组资料降低死亡率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 的高血糖 是影响 患者预后 的重要 因 素, 而亚低 温治 疗可 以抑 制重 型 颅脑 损 伤 后急 性 期 的反 应 。 亚低温可抑制 伤后 儿 茶酚 胺 等 内源 性有 害 因子 的产 生 和 释 放 J 同时也抑制脑损伤后 白细胞三烯 的生成和释放 , , 从而抑 制脑 损伤后急 性期 的高血糖 反应。本组 资料也显 示亚 低温治 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高血糖 , 这与 以往研究结果 一致 。
2 6—2 1 O 1
( 收稿 日期 : o 0 — 0 修 回日期 : 0 — 7 0 ) 2 7— 5 2 0 2 7 0 — 5 0
维普资讯
15 36
Gu n x dc l o r a , e. 0 7, o. 9, . ag i Me i un l Sp 2 0 V 12 No 9 a J
表 3 两 组颅 内压比较 ( ±sm g 三 , mH )

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武维恒;孙喜波;朱林;于世荣;祁春梅;刁军;甘军民【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06(018)002【摘要】目的:探讨新的生化标记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动态监测198例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T(cTnI、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的变化,对比分析它们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AMI起病6小时之内,以cTnI诊断敏感性最高(90.20%),CK-MB次之(52.94%), CK最低(27.45%); cTnI和cTnT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早期确诊或排除AMI以cTnI和CK-MB组合更为可取;判断溶栓是否再通,cTnI和CK-MB更为准确可靠;这些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显著并呈持续升高者,则提示预后不佳.【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武维恒;孙喜波;朱林;于世荣;祁春梅;刁军;甘军民【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山东省文登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山东,文登,264400;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山东省文登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山东,文登,264400;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四种新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J], 贾永平;吕吉元;张寄南;马文珠2.3种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林锦潮;梁子敬3.联合快速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J], 阮绍晖4.三种心肌损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J], 张秀华;马骥5.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武维恒; 朱林; 祁春梅; 刁军; 甘军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82例,按发病时间和最终确诊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发病0~3 h组94例(AMI 51例,不稳定心绞痛43例)和3~6 h组88例(AMI 47例,不稳定心绞痛41例),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各组内对比分析。

结果:在发病0~3 h,H-FABP敏感性最高,与CK-MB、cTn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3~6 h,H-FABP敏感性最高,与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0~3 h和3~6 h,H-FABP的特异性均最高,但与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AB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在0~3 h内诊断价值很高,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标签: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急诊科是一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

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相关蛋白及冠脉造影早期诊断并及时救治,对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因此,寻找心梗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心肌细胞中含量丰富的一种低分量胞浆蛋白质,在心肌损伤时释放入血,心肌特异性强,可作为最早期的检测心肌梗死的标志之一,是新的诊断标志物[2]。

本研究通过对H-FABP检测探讨其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3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平均年龄(67.3±8.4)岁。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新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引起的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近年来,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的新进展。

首先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

过去主要依靠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来判断,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心脏影像学的发展,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CT等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段。

MRI可以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坏死面积的评估,而CT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直接成像,确定梗死相关血管的位置和程度,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介入治疗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然而,溶栓治疗的缺点是出血风险较高,并且存在再灌注现象,即溶栓后再堵塞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溶栓相比,尽早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心力衰竭率。

此外,PCI治疗的时间窗也在逐渐延长,早期的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PCI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后6小时内,而现在的研究显示,对于特定的患者,治疗时间可以延长至12小时以上。

第三是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新进展。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MI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肌损伤。

传统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AMI的治疗中。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完全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近年来,双重抗血小板或三重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应用于AMI的治疗中,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

发率高达 #’( , 也不是非常理想。国外的甲状腺治疗历程已经有 了很长的时间, 美国在治疗甲状腺的过程中已经将放射性碘治疗 作为第一选择的对象, 因为它的治疗时间短, 并且复发率很低, 是 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在确定病情后, 分别通过药 物治疗、 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 放射 性碘治疗的治疗时间和效果都远远的超越了其他两种方式, 药物 治疗时间长、 作用缓慢并且很难彻底的根治患者, 而手术虽然较 药物要好很多, 但同样不能彻底治疗所有的患者, 并且在治疗的 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并发症, 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 ,$ 总结 在治疗甲状腺肿瘤的过程中, 放射性碘治疗是目前最好的治 疗方法, 它可以很好的根除患者的痛苦, 并且治疗时间在目前治 疗过程中是最短的。放射性碘治疗因为是核反应的一种, 所以在 治疗过程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经过准确的诊断之后方可使用,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药物的分量, 将患者的治疗安全 性置于第一位。总之, 就目前而言, 放射性碘治疗是最佳的治疗 方法,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 张国祥$ 散结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 "+ 例 [ .] $ 广西中医 药, !’’#$ [!] - 彭丽$ 系统评价在甲状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 $ 第二军医 大学学报, !’’/ , ( ’0 ) $ [#] - 余小琴, 施新明, 邓玉英$ 甲状腺细针吸取细胞学 "#/’ 例结 果分析 [ .] $ 安徽医学, !’’# , ( ’" ) $
・ ’+0・
2 BH1 ’2 ’0&0
医学信息
!"#$%&’ $()*+!&,$*(
2 临床医学
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 !"#) 在起病 $ % &’( 后开始升高, ’) % )*( 达 + % , 天后降至正常; ( -./) 在起病 * % &0( 后 高峰, !乳酸脱氢酶 开始升高, ’ % + 天达高峰, 持续 & % ’ 周才恢复正常。 ’1 +2 超声心电图表现: 梗死区域室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壁运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周边运动减低, 与梗死区域相对应室壁 运动往往增强。# 心肌梗死早期坏死节段心肌回声正常或呈较 低回声, 室壁厚度亦可无明显改变, 但收缩期增厚率明显下降。 对 !34 的诊断 !梗死区局部心功能下降。$左室舒张功能异常, 有较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性。目前, 超声心电图已经作为急性 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从而降低 漏诊率。 ’1 )2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 多数病人坏死心肌摄取率在 )* % 5’( 内最高, $ % 5 天后减少。阳性率在 $$ ( ( 心内膜下心肌梗 死) 至 *6 ( ( 透壁性心肌梗死) 之间。在发病 $( 内阳性率达 &00 诊断梗死 (。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判断心室功能, 后造成室壁动作失调和室壁瘤。 显然上述血清酶学检测不能达到 !34 早期诊断的要求, 因此 研究新的血清心脏标记物和快速全血床边检测方法, 能减少实验 室分析时间, 尽快诊断 !34,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1 &2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 78 9 3: ) :在 !34 发病 + % )( 后开始升高, &0 % ’)( 达到高峰, 6* ( % 66 ( 存在心肌内, 故 特异性较总 78 高, 曾一度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指标之一。 78 9 3: 在 !34 发病 &’( 敏感性可达 &00 (, 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34 和早期确定再灌注是否成功。 ’1 )1 ’2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 # 和 ( 4 ;#<# 和 ;#<4 ) : ;#<# 在 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肌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可有不同程度 的升高; 但 ;#<4 仅存在于心肌内, 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心脏 ;#= <# 和 ;#<4 研制的特异性抗体和定量分析方法已经被批准用于 !34 的诊断。;#<# 和 ;#<4 可能查出用 78 9 3: 分析方法尚不能 检出的心肌坏死。 ’1 )1 +2 肌红蛋白 ( 3>) : 3> 主要存在于心肌内 , 当心肌损伤 3> 释放入血, & % ’( 血清浓度升高, 但 3> 半衰期仅为 *1 6 ? &1 ,@A<, 其浓度可很快降低, 持续时间 01 , % &(, 所以一次阴性结果 不能排除 !34。由于 3> 来自横纹肌并受到肾功能的影响, 其敏 感性较高, 但特异性较差。优点是血液中出现早, 早于 78 9 3: 和 ;#<# 和 ;#<4, 因此可用于 !34 的早期诊断, 判断再灌注是否以 及梗死范围的有价值的指标。 美国国家临床生化操作标准化委员会 ( B!7: ) 推荐用双重指 标诊断 !34,即在胸痛出现 $( 内检测早期指标是否升高, 如 3>、 78、 78 9 3:; 胸痛出现 $ % 6( 后检测晚期指标, 如 ;#<# 或 ;#<4。 特别是对于无明显 C7D 特异性或典型改变的患者, 需在接诊的即 刻、 发病 ’ % )(、 发病 $ % 6( 等时间段动态检测以上双重指标。 +1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1 &2 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目标: 减少梗死心肌的坏死面积; 预防心脏性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室颤的发生。早期治疗除给予一 般性治疗如吸氧、 镇静镇痛、 抗凝、 抗血小板聚集剂、 硝酸酯类、 血 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严重低血压、 休克除外) 、 % 9 受体阻滞剂 ( 严重心动过缓者除外) 、 降血脂外, 溶栓治疗、 急诊 E74 有利于迅 速开通闭塞血管, 降低 !34 病死率和致残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者,及时诊断一般不难。

但由于AMI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而心电图检查在梗死的最初数小时可能正常或呈非诊断性表现。

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判断,或动态ECG追踪,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影响早期诊断率。

1 病史调查
因基层设备简陋故此为重要的一环。

应详细追述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史、高血压史以及高血脂、糖尿病、心绞痛等病史;特别要注意心梗诊断,一般心梗均有前驱症状。

据国内报告,发生急性心梗以前,有20.6%~84.6%的患者有先兆表现。

平素健康者,突然出现劳作后胸闷、乏力,呈进行性加重者,胸前区疼痛含亚硝酸制剂后不能缓解,应特别注意。

2 全面了解起病症状
疼痛是AMI最为常见的起病症状,典型部位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向左肩或左臂放射持续30 min以上者,有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者,不典型部位有咽部下颌、颊部、牙齿或上腹部等疼痛,均应引起注意。

特别是高龄患者更应重视。

3 原已确诊为冠心病者而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而无诱因者,原有高血压突然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晕厥或脑血管意外症状者,虽无胸部痛而出现上腹部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4 中年以上有诱发情绪改变,心情不畅,以致神经体液调节障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反复持久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停滞,血管阻滞(断),促进血小板集聚而血栓形成。

体力活动或饱餐后突然间出现胸痛或晕厥,伴有恶心、呕吐、气促、面色苍白、四肢冒冷汗、坐立不安均应首先考虑为AMI。

5 据有关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心梗有典型胸痛者仅占19%,无痛性占73%。

国内报道无痛性病例在30%~40%。

故不典型及无痛性心梗是高龄患者的一个临床特征,且老年无痛性AMI依靠心电图检查亦很难确诊,应当不断心电图追踪或血清酶学检查。

必要时行诊断性治疗观察。

近来对AMI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观点:a.血小板聚集;b.冠状动脉痉挛;c.内膜损伤引起的粥样斑块。

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导致AMI。

所以可疑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扩冠解痉药物是有益的。

6 ECG对冠状动脉急性堵塞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近于100%。

如症状可疑或胸痛而疑有AMI患者,虽首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出现ST-T 改变,短期复查恢复正常者,应进行心电图追踪观察,切勿轻易放过以免漏诊。

据我院数例观察,均为ECG追踪时才出现改变,最后确诊还得靠ECG改变及判断梗死的部位。

ECG改变在超急性期T波增宽或振幅增高,原为倒置T波变为直立应作为AMI处理。

ST段升高为直立T波形单向曲线于对侧面导联ST段下降,或追踪
ECG有一系列ST-T演变过程,仍可诊断为心梗。

异常Q波,在超急性期一般不出现,一旦≥0.04 s,深于1/4R就有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基层诊断AMI早期仍有一定困难,但若能从思想上引起警惕,提高对本病足够的认识,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再加上认真细致询问病史,周密观察病情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有可能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