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本院40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学分析总结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结果400份调查问卷中共回收有效问卷398份。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所占比例分别为43.2%、36.4%、6.5%、5.3%、4.5%、3.0%、1.0%。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主要以血瘀质和阴虚质两种中医体质类型为主。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一种病变结果,我国肝硬化患者主要为20~50岁的男性,城市中主要为50~80岁的男性。肝硬化的高病死率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的肝硬化主要以病毒性肝硬化为主,一旦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率就会高达10%[1]。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均伴随家族肝硬化病史,中医研究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因素组合形成的一种形态结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因此,中医体制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很大关联[2]。本文从中医体质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本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以期总结出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入选患者均为长期居住在本地区的汉族人,且至少居住10年以上。其中男256例,女144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8.69±7.33)岁。患者入选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与肝病学会于2000年9月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采用HBV标记物检测法获得患者病原学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病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所致肝硬化,免疫及不明原因所致肝硬化。
1. 2 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中医体质分类调查表对400例患者展开问卷调查。详细记录患者相关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烟酒嗜好、家族史、中医辩证、西医诊断等。调查结束后需由调查者参与数据录入,并安排其他人员参与数据核实,重要指标录入后需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并进行逻辑和常识错误检查,检查无误后方可作为分析数据库资料。
1. 3 中医体质类型判断标准[3] 中医体质分类调查表每题满分为5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中医体质类型共有9种。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4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2份问卷不合格,398份问卷符合调查目的,问卷合格率为99.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主要的体质类型有7种,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除血瘀质、阴虚质外,其余体质类型比例均<10%,可整体归结为其他体质类型,即81例,占20.4%。见表1。
3 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最早源于秦汉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大量与体质有关的内容,按照中医理论学说将人的体质进行分类,如果按照阴阳学说进行分类,那么人的体质就可以分为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阴阳平和之人,按照五行学说就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随着后世医学家的不断完善,“体质”一词被明确提出并得到更加详细的论述,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代表中医体质学说正式确立,中医体质学说可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4]。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以血瘀质、阴虚质为主,中医体质学说理论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不同,血瘀体质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出现失调时所出现的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能消散而致瘀血内阻的体质,肝主疏泄,如气机瘀滞,就会导致肝郁化火,血热互结引发病变。本次回收的39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43.2%为血瘀体质,表明血瘀体质人群更易发生乙肝后肝硬化,排在第2位的是阴虚质,阴虚质主要指体内精血和阴液的亏少,其主要体质特征为阴虚内热,罹患疾病后容易出现阴亏症状。
体质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外部因素也是影响个人体质形成的诱因,本调查结果只表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一种客观现象,并不能体现出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体质类型和形成机制,想要进一步分析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体质类型和中医体质类型与乙肝后肝硬化之间的病理机制,需要扩大样本量,运用遗传学、免疫学、基因组学等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运用综合方法对乙肝后肝硬化体质开展研究,为乙肝后肝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淑萍,林云华,曾晖,等.中医体质病理学在乙肝后肝硬化辨证施护中的应用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9(14):3163-3164.
[2] 李林智.中医体质辨证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0,
16(34):147-148.
[3] 项凤梅,邓科穗,江一平,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体质分类及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21-23.
[4] 罗玮敏.中医体质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相关性的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1,8(4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