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遇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遇与挑战

华尔街金融风暴致使世界经济整体陷于衰退,中国也不能幸免。但是相对来说,中国的经济形势要好得多。一是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二是国债占GDP的比重底低,财政状况良好。况且中国已经是大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在整体性陷于衰退的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无疑是上升了。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要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关键要看四大指标:首先是总体经济增长率,二是就业失业指标,三是物价上涨率,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纵观中国经济现况,我们不难总结出:

一,从2007年起,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出德国,跃居世界第三。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的资源能力也随之扩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在世界上地位进一步提高。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质的提高,中国已经作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

第二,尽管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但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人均GDP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仍呈现产出总量大、人均小的双重性,还没有根本改变能耗大、产出少的局面。我们正具备更多的能力做成几件大事,但民众整体收入水平以及购买能力仍然偏低,这种局面恐怕还要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即使面临当前的全球经济不振,我国30年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我们抵御当前的阶段性困难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如果保持在8%至9%,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经济在此中高速水平上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拉动比率,甚至将超出以往。可以预见,不出几年,我国经济规模还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国际地位还将有新的提升。这一判断不会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改变

我们可以利用危机,用目前充足的外资去收购外国的实体企业。核心是将注意力从对外投资转向内需:

1,放弃通货膨胀方式刺激出口,向企业支付外汇,去购买国外原材料,广建社会福利项目,关注民生。

2,发展军工产业。发展军工产业是刺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我们的军工产业发达了,才有威慑力量,有利于我们和平崛起。

3,收购战略性产业。美国技术正在控制中国生活,如微软的黑屏事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采取两头订价方式赢取暴利。我们一定要“拿来”三大产业:装配工业,食品工业和超市。

4,把美国国债调回。美国在拿着我们的钱收购我们的产业,我们应转变成国际贷款,投资中东,以新疆为龙头,发展新西部经济圈。

亚洲金融危机告诉人们,决定长期经济前景的不仅是增长率,更是制度的变革。目前陷入困境的亚洲国家在它们完成金融和企业体系的改革后会成为中国的强有力竞争者。因此,对中国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提高企业和金融部门的效率。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另一部分是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后者作为市场导向部门整体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和快速增长的。而国有部门的不良表现已经成为市场导向部门发展的障碍。中国的优势是低要素成本。但是,商业活动的成本不仅包括要素成本,还有交易成本。政府、会计、银行、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服务的低效导致交易成本的高昂。在中国,无怪高交易成本往往与政府部门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政府冗长的审批程序,会计、银行、法律服务以及通讯等重要产业的政府垄断。等等。

交易成本不是由供求关系调节,它是人为的,只能通过制度变革来降低。中国过去成功改革的很大部分就是减低了交易费用。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需要将制度变革使之更符合国际惯例。

2009年中国经济的四大发展走势:经济下行压力将空前严峻,“三驾马车”表现将呈复杂态势,调结构上水平将成经济主攻方向,多重有利因素支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无疑,第一要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正如大家所广泛讲述的:“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但这里我们不说对内的问题,我们单说对外的问题。我们问:对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部分依赖于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判断。大家同意: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但我认为更为准确的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