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作用,使有机态 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硝酸盐再为 植物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 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库。
全球氮循环
反硝化
固氮作用 3.9×1021gN 95×1015 ~ 140×1015gN
硝化作用
3.5×1015gN 氨化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有毒物质的生态系统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 切,但又最为复杂。有毒物质的循环途径、在 环境中滞留时间、在有机体内浓缩的数量和速 度以及作用机制、对有机体影响的程度等等都 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氨化作用是动植物残体中的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 然后氨基酸中的碳(不是氮)在细菌和真菌作用下被氧化而 释放出氨(NH3)的过程。
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
是氨的氧化过程。土壤中的亚硝化毛杆菌或海洋中的亚硝化 球菌,把氨转化为亚硝酸盐;随后由土壤中的硝化杆菌或海 洋中的硝化球菌氧化为硝酸盐。
七、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1.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是指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 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大多数有毒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 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 内具有浓缩或富集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 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 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 公害的原因。
物质循环可重复进行,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的。
生物元素循环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行研究,即全 球循环和局域循环。全球循环,即全球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代表了 各种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物质循环一般分为两类:
短循环(short cycle):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除一少 部分被消费者吃掉外,绝大部分掉落在土壤表面,被 分解者分解还原为二氧化碳、水和矿质盐类等。 长循环(long cycle):指从绿色植物开始,物质经各级 消费者如食草、食肉、杂食以及寄生生物的采食、消 化、排泄以及动植物的残体进入土壤,经食腐动物的 啃食(如豺、秃鹫等),最后被微生物分解,重新回到 环境中去,再次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单位:1012gN/a
氮循环,每年以1012g的速率流动(Schlesiner 1991)
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多种微生物参加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
参加者有自生固氮菌、根瘤菌和蓝细菌。固氮作用的意义在 于:在全球尺度上平衡反硝化作用;在像熔岩流过和冰河退 出后的缺氮环境里,最初的入侵者就是固氮生物,所以固氮 作用在局域尺度上也是很重要的;大气中的游离氮只有经过 固氮作用才能进入生物地化循环。

物理化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的平均7.6×106t/a 生物固氮量为54×106t/a 2000年时,化肥产量达到80×106t/a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 用作合成蛋白质,使环境中的氮进入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草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 物蛋白质。在动物代谢过程中,部分蛋白质分 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 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23% 16%
7%
77% 7% 84%
全球水循环
库含量km3;流通率km3/a
全球水循环
全球水循环
三、碳循环
研究碳循环的意义: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元素,有机体干重的45% 以上是碳。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和呼吸作用。
本章概要
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二、全球水循环
三、碳循环
四、氮循环
五、磷循环
六、硫循环
七、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Biogeo-chemical cycle)。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总是相伴发生的。
无色细菌既能将硫 化氢还原为元素硫, 又能氧化为硫酸; 绿色硫细菌在有阳 光时,能利用硫化 氢作为氧接收者; 生活于沼泽和河口 的紫细菌能使硫化 氢氧化,形成硫酸 盐,进入再循环, 或者被生产者所吸 收,或为硫酸还原 细菌所利用。
干湿沉降
人类采矿挖掘等 自然风化和侵蚀
黄铁矿39
亚硫酸盐96
全球硫循环
四、氮循环
大气中氮含量占78%,非常丰富。然而氮是惰性 气体,必须通过植物的固氮作用将游离氮与氧结 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 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 此,氮只有被植物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 参与循环。大气中的氮对生态系统来讲,不是决 定性库。
固氮量统计:
磷循环
六、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体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 圈,但它在大气圈中能自由移动,因此,硫循环 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分解和自然风化 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植物所需要的大部分硫源于土壤中的硫酸盐,也 可以从大气中的SO2获得。植物中的硫通过食物 链被动物所利用,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对蛋白 质的分解将硫释放到土壤中,然后再被微生物利 用,以硫化氢或硫酸盐形式而释放。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积作用。
全球碳循环图
全球碳的贮存量约为 26×1015t,但90%以上 以岩石圈中碳酸盐的形 式禁锢,有7500×109 t 贮存在化石燃料中。生 物可以直接利用的碳是 水圈和大气圈中以CO2 形式存在的碳。
最大的碳库是海洋,其次是土 壤、大气和陆地植物。 最重要的碳流通率是大气-海洋 以及大气-陆地植物间的交换。
五、磷循环
磷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由于风化、侵蚀 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 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 动物作用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 分解,又回到环境中。
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 并沉积在海底。沉积下来的一部分长期留在海 里,另一些可形成新的地壳,待风化后再次进 入循环。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的循环。 磷与氮一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全球的磷循环。图
x1,x2,x3分别表示水、植物和食草动物中的磷含量(mg); y 表示分室之间磷的流通率(mg/d); a 和 z 分别表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大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water cycle),主要蓄库是海洋。推动了生 态系统中所有物质的循环。 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 海洋,具有全球性,速度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 枯竭,循环性能最完善。
碳循环,每年以1015g储存、以1015g流动(Schlesinger 1991)
碳循环
在元素循环研究中,将释放的库称为源(source),吸收 的库称为汇(sink)。 当今全球碳循环收支(×1015g C/a)(Schlesinger,1997):
净释放量(人类活动)=化石燃料6.0+陆地植被破坏0.9
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常采用分室模型进行, 系统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各种状态可看作不同分室 或称库(pool)。物质循环就是库与库之间的流 通(flow)。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 来加以概括。
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中物质在库之间转移的绝对 量称为流通率(flux rate)。流通率除以该库的 营养物质总量称为周转率(turnover rate) :
水循环受太阳能、大气环流、洋流和热量交换的影 响。 水循环由太阳能推动,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一个 全球性水循环系统,并成为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 中心循环。
不同的表面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是不同的。
地球表面的总水量大约为14亿km3, 其中大约97%包 含在海洋库中。 淡水中:两极冰盖2 900万km3、地 下水800万km3 、湖泊河流10万km3 、土壤水分10万 km3 、大气中水1.3万km3 、生物体中水1000 km3 。 全球水循环图
碳的主要循环从大气CO2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 用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 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 碳固定始终与能流密切结合在一起,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高 低也以单位面积中碳来衡量。 大气中的CO2含量是有变化的(长期的和季节的)。
20 000—50 000年前,180×10-6~200×10-6 公元900—1750年间,270×10-6 公元1750年后,持续上升(图示)
反硝化作用 (denitrification)
在异养菌的作用下,将土壤或水底沉积物中的硝酸盐还原 为亚硝酸盐,释放NO;然后进一步还原产生N2O和N2。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 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使氮 素进入物质循环,而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 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 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人工固氮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也引发很多 环境问题,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方精云等,2000)
定义生态系统净生产量NEP=碳收入-碳支出;如果NEP>0,系 统为CO2汇; 如果NEP<0,系统为CO2源。
不考虑人类活动,NEP=光合-呼吸= 4.26-2.04-1.85 = 0.37,汇;
考虑化石燃烧等人为因素,NEP= 4.26-2.04-0.08-1.85-0.18- 0.73 = - 0.62,源。每年释放的CO2占全球总释放量的6.4%。按国土 面积计,是全球平均的1~2倍,按人口计,则低于全球平均。
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高地贫瘠, 低地肥沃,例如沼泽地和大陆架比较肥沃,也是地 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水对于能量的传递和利用也有重要影响。热能将冰 融化,使水升温并汽化。因此,水有防止环境温度 发生剧烈波动的重要调节作用。降水和蒸发是水循 环的两种方式,使地球上的水分达到平衡状态。
全球磷循环最主要的途 径是磷从陆地土壤库通 过河流运输到海洋,达 到21× 1012 gP/a。磷从 海洋再返回陆地是十分 困难的,海洋中的磷大 部分以钙盐的形式而沉 淀,因此长期地离开循 环而沉积起来。
磷循环,每年以1012g的数量流动(Schelesinger 1991)
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碳循环的净变化=大气中含量上升3.2+海洋吸收2.0+未知的汇1.7
即人类活动释放的CO2有约25%不知去向——失汇 (missing sink)现象,当前热点。在碳循环研究中的焦点 问题并非各个库的碳量,而是每年碳的去处和动态。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陆地植被作为CO2汇的意义,并试图 解释失汇现象。
流通率 周转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周转时间:库中的营养物质总量除以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周转时间 流通率
周转率和周转时间互为倒数。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循环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有机物分解的速率
池塘生态系统中库与库流通的模式图
水、植物和食草动物3个分室的湖泊生态系统磷循环
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主要储库是土壤、 沉积物和岩石,如磷、硫循环。无气体状态,循环 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速度较慢。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能流驱动,并都依赖 于水循环。
二、全球水循环
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水在一个地方将岩石浸蚀,而在另一个地方又将物 质沉降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带来明显的地理变化。
碳循环的速度很快,一般在几周或几个月返回大气,最 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就能返回大气。 一般来说,大气中CO2的浓度基本上恒定。但近百年来, 大气CO2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由于CO2对来自太阳的短 波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回来的长波辐射 有高度的吸收,从而导致大气层低处的对流层变暖,而 高处的平流层变冷,这一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