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寓问于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古诗,创设童趣
1、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闪闪发光、烁烁生辉。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易读易记。因此,咱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如今的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首古诗,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请看图,看着这幅图,你想起了哪首古诗?(《池上》)谁来诵读。
2、我们接着往下看,这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小儿垂钓》)
3、再看这一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出示高鼎的《村居》,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5、是的,这三首诗都表现了童真童趣。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第14页。(师板书课题,生边看边书空边念课题)
二、粗读古诗,感受童趣
1、同学们,读诗呀,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拼音和字典要力争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力争读得通顺流畅;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儿童世界吧!自由读一读这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三、精读古诗,分享童趣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体内容。现在,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的内涵,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2、“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呢?“童子”就是他的——徒弟。
3、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但他遇到了童子。于是,他在松下问童子,松下指的就是——在松树下(指图理解)他都问了些什么呢?诗中没说。不过,贾岛把童子回答的话都写了出来。结合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都会问些啥呢?请看大屏幕,自由练说,同桌再交流交流。
贾岛首先问:“?”
童子答:“。”
贾岛接着问:“?”
童子答:“。”
贾岛继续问:“?”
童子答:“。”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指名同桌两人交流。)
4、不错!能根据诗句猜测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一个问得好,一个答得好。请看图,这山中到处都弥漫着的浓云密雾,用诗中的一个词,就是——云深。
5、同学们,咱们结合诗句,猜测出了诗人会问些什么?可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也写进诗中呢?(指名说)
这样的表现手法叫做“寓问于答”。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是问话内容不写入诗中。但读者可从答话里感悟或猜想或推测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简洁还很罗嗦,更会减少了诗的意蕴。“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写作本诗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6、现在,我做贾岛来问,你们做童子用诗句来回答。
请问你的尊师在家吗?(言师采药去)
到哪里去采药的呢?(只在此山中)
山中的何处呢?(云深不知处)
7、同座位学着刚才的样子互相交换着角色问答。(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角色提读)
8、诗就是诗人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叙述人情事理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我们也可设想诗人也许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寻访他的好朋友“隐者”的,因此他才与童子展开了精细的对话。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诗人贾岛的情绪也可能在随之变化着,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把自己当成贾岛来感受诗人此时此刻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交流)
9、诗人贾岛满怀希望,满怀崇敬之情而来,带着失望和遗憾而离开,他将自己这样的经历和感慨写进了这首诗中,留下了这首被为后人广为传诵的佳作《寻隐者不遇》,真情实感跃然上。咱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感悟吧(生齐读)。
10、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昨天,咱们随着贾岛来到山中访问隐者,去没有遇到,失望而归。一齐来背一背。
二、学习《所见》
1、现在,再让我们来读读第二首古诗《所见》。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袁枚的《所见》让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想诗中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
2、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用你的朗读让你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也能让别人能感受到才好。
(指名读。)
3、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拿出笔画画,这首诗中描绘的画面是由哪些人物、动物、景物、昆虫组成的。(牧童、黄牛、林樾、鸣蝉)知道“林樾”指的是什么吗?指的就是树阴。这是静止的画面,叫“静景”。
4、说着说着,咱们似乎还能听到一些声音。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
5、拿出笔,把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具体地写下来。
(生写,师巡视指导适时指名交流。)
6、牧童听见蝉鸣忽然闭口立,他想要捕蝉了,“想要”用诗中的词语就是——意欲(生齐答)
7、牧童为什么要忽然闭口立呢?还可以用诗句来回答。用上“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说一说。看来,这两句诗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8、诗人看到牧童去捕蝉了吗?也就是说这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意欲捕鸣蝉”的瞬间画面,并不是描绘诗人所见到的牧童已在捕蝉的画面,而是诗人的——猜测。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9、黄牛在走,牧童骑着黄牛在歌唱,蝉在鸣叫,这都是动态的画面,也叫“动景”。这首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这种写法就叫“动静结合”。谁再读?要让你读让别人能分辨出哪是静景、哪是动景,才算是真的会读高手呢!
10、你的读,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那么这首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1、让我们大家一起用诵读来表达这样的喜爱之情吧。(生齐读)
三、推荐古诗。
同学们,你们看,古诗中还有很多写儿童的诗歌,请看大屏幕,自由阅读。
长干行(节选)【唐】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时田园杂兴(选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