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五课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题。

【课标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

3、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

4、重视知识的构建和形成。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框题分为“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三个框题,主要阐释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等问题。其中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2、知识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了第三、四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之后,必需解决文化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本节课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阐释文化创新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立足社会实践、关注最广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又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又为下一节课“文化创新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习本节课,不仅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对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初步树立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创新的相关知识,但没有深入的学习文化创新。第三、四课学习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文化创新,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节课要运用鲜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创新,进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哲学知识,因此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

本次授课对象为厦门学生,师生间较为陌生,这给课堂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要做好教学预设工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理解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陕北民歌变迁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通过设置“文化创新与普通人无关”等疑问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文化创新我参与”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实践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树立群众观点,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

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利用“阿宝现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陕北民歌发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突破重难点。

利用“十一五”文化创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文化创造、创新者。

2、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

利用“陕北民歌”贯穿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

【学习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

整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突破重难点,构建知识体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合作学习法。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以陕北民歌发展变迁为载体,探究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作用和主体,并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自主学习法。

上课前按照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阅读学案资料,初步思考探究问题。【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加上学生哲学知识欠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以陕北民歌的创新发展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

内容;创设多个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使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再一次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 文化创新 我体验(感知文化创新的实例,初步思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 我思考

(以陕北民歌为载体,全面突破知识和能力目标。)

文化创新 我参与(以“十一五”文化创新成果为载体,突破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化创新 我感悟(学生谈收获,及时检查教

学成效。)等四个环节。

【教学过程】

《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邱玉杰

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追知欲,能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的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倡导“以学生为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贯彻新课程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把课堂教学作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材的知识和体系;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引导和教育学生,使内容具有现实性、生动性;通过新旧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涵义。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